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
作者 林伟成 《华夏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147-149,共3页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疾病,该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40~60岁的女性居多[1]。在疾病发生后,受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引起动脉瘤破裂的问题,这样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且若不及时的治疗还...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疾病,该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40~60岁的女性居多[1]。在疾病发生后,受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引起动脉瘤破裂的问题,这样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且若不及时的治疗还使患者有很大的死亡概率[2]。针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目前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显微技术的发展下,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且创伤降低,其中翼点入路是经典且常用的入路方式[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显微手术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价值研究
2
作者 何嘉宇 陈永生 《当代医药论丛》 2025年第13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收治的161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年限为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将收治的161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年限为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101,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和对照组(n=60,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栓塞程度(动脉瘤Raymond分级标准)、预后情况[改良mRS量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对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展开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一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的APACHE-Ⅱ评分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P<0.05)。治疗结束时,从栓塞程度角度来看,对两组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随访1年后,两组中Raymond分级为1级患者的占比均有所升高,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完成时,两组mRS评分对比,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GOS评分对比,研究组更低(P<0.05)。随访1年后,两组mRS评分均较治疗完成时有所升高,且研究组更高(P<0.05);两组GOS评分均较治疗完成时有所降低,且研究组更低(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能够有效提高动脉瘤的完全填塞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栓塞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效果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马世杰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7年第17期3132-3133,共2页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对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研究组实施经...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对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周口市中心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研究组实施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有利于缩短其住院时间,对保障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均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破裂动脉瘤 急性 经眶上外侧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分析
4
作者 陈阳 蔡菁 +3 位作者 宗艺 张朋杰 李健 刘于海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对比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比两组... 目的对比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预后、健康状况、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23.27±4.50)ml少于对照组的(120.65±24.76)ml,手术时间(1.98±1.03)h、术后卧床时间(4.89±0.74)d、住院时间(14.25±1.98)d短于对照组的(3.45±1.20)h、(5.94±0.95)d、(17.34±2.6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3天,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4.46±1.21)、(3.85±1.16)、(3.37±0.8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7.52±1.67)、(6.94±1.41)、(6.15±1.3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预后良好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且实验组血清CRP(5.89±1.06)mg/L、PCT(0.46±0.15)ng/L、TNF-α(10.83±2.07)μg/L均低于对照组的(7.02±1.27)mg/L、(0.69±0.23)ng/L、(13.49±2.4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降低,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且实验组NIHSS评分(17.90±1.34)分、mRS评分(1.73±0.45)分低于对照组的(19.74±1.53)、(2.45±0.62)分,KPS评分(67.13±3.48)分、Barthel指数(82.96±7.15)分高于对照组的(63.52±2.34)、(74.85±6.56)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生理、心理、环境及社会关系评分均较本组手术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相比于开颅夹闭术,介入栓塞术在减轻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感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加快患者术后康复,促使其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改善预后,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急性交通动脉瘤破裂 介入栓塞术 夹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5
作者 罗忠平 黄斌 +3 位作者 李孝生 邓人富 姜志远 陈家玉 《中国医学工程》 2015年第11期34-34,37,共2页
目的比较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急性期手术组33例,非急性期手术组29例。给予两组患者动脉瘤夹... 目的比较急性期和非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62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时间的不同将其分为急性期手术组33例,非急性期手术组29例。给予两组患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再出血率以及术中完全夹闭率和预后情况。结果急性期手术组和非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术前再出血率分别为3.03%和24.14%,完全夹闭率分别为87.88%和65.52%,两组术前再出血率和完全夹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手术组患者的预后情况与非急性期手术组预后情况相近,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急性期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对降低患者术前再出血率有积极作用,增加完全夹闭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有利于疾病的康复,适合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急性 颅内动脉瘤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6
作者 谢彩霞 任正华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2期19-21,共3页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瘤 锁孔入路 围手术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姚庆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23期32-32,34,共2页
目的:分析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收治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43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目的:分析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收治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43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83.72%比对照组的69.77%高,且偏瘫发生率6.98%比对照组的20.93%低(P<0.05)。结论:血管外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且并发症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介入栓塞 颅内循环破裂动脉瘤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研究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柴宇飞 魏明海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33期43-43,45,共2页
目的:探讨研究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70例。分析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讨研究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70例。分析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12例;术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分析预后,5分36例,4分21例,3分7例,2分2例,1分4例;单因素分析,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为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受多因素影响,而临时阻断夹、辅助观察等不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瘤夹闭术 术中破裂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张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2期5993-5995,共3页
目的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8)与试验组(n=39)。对照... 目的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7例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38)与试验组(n=39)。对照组接受开颅夹闭术治疗,试验组接受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患者治疗效果,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7 d脑脊液压力(CSFP)、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记录并发症(包括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68%(28/38),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87%(37/39),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CSFP、VMCA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NIHSS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56%(1/38)]与对照组[7.89%(3/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腰大池引流联合开颅夹闭术治疗急性破裂期颅内动脉瘤患者,能提升疗效,调节脑脊液循环再生,改善神经功能,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破裂颅内动脉瘤 持续腰大池引流 夹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腰椎硬脊膜下腔压力与颅内压的关系分析
10
作者 熊颜辉 干小强 +1 位作者 杨绮帆 莫希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259-2261,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腰椎硬脊膜下腔压力与颅内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南昌三三四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开颅或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后6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腰椎硬脊膜下腔压力与颅内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2年8月南昌三三四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开颅或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后6 h复查头颅CT确认无异常后安置脑实质型颅内压探头于腰大池硬脊膜下腔,记录患者的腰椎硬脊膜下腔压力与颅内压,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术后1 d、术后2 d、术后3 d、术后5 d、术后7 d患者的腰椎硬脊膜下腔压力均高于患者的颅内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腰椎硬脊膜下腔压力与颅内压呈正相关(r=0.526,P<0.05)。随访结果显示,2例患者术后12 m内复发,其余58例患者无复发。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腰椎硬脊膜下腔压力略高于颅内压,两者存在显著的数值差异,且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 急性 腰椎硬脊膜下腔压力 颅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附26例报告)
11
作者 何士科 王保平 +3 位作者 张翼 叶锦平 梅一民 林伟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8期826-826,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手术治疗 颅内循环动脉瘤 2000年 临床常见 神经外科 致残率高 治疗手段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