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的效果
1
作者 王东晓 夏国庆 王修成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23期4305-4308,共4页
目的制定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方案,探究其对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84例,将接受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显微镜... 目的制定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方案,探究其对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84例,将接受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的43例患者作为显微镜组,将接受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的41例患者作为介入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可独立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微镜组住院时间长于介入组,住院费用低于介入组(P<0.05);两组可独立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组破裂再出血发生率低于介入组(P<0.05)。结论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患者效果较好,可降低住院费用及破裂再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前循环出血性动脉瘤 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夹闭术 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脑电图联合监测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家亮 李岩 +5 位作者 刘文祥 黄琦 苗鹏飞 李想 牛仁山 刘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1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联合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脑电图(EEG)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7月~2015年6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施行开颅夹闭术,术... 目的探讨术中联合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和脑电图(EEG)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7月~2015年6月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施行开颅夹闭术,术中联合监测SEP、MEP和EEG,并根据监测情况进行相应处理,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 13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MEP 20例、SEP 15例、EEG 5例出现异常。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的10例患者中,MEP均表现为异常,SEP 7例异常,EEG 2例异常。结论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对于运动系统缺血性损伤的敏感性,MEP监测优于SEP监测,EEG监测最低。SEP、MEP、EEG联合监测下手术可有效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诱发电位 脑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效果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东晓 夏国庆 +2 位作者 宋伟 韩东 王卿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眶上外侧组与翼点组各34例,眶上外侧组予以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翼点组予以经翼...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与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眶上外侧组与翼点组各34例,眶上外侧组予以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翼点组予以经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骨窗范围、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等级评定两组预后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眶上外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翼点组(P<0.01),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翼点组(P<0.01),切口长度、骨窗范围显著小于翼点组(P<0.01)。眶上外侧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分级优于翼点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翼点组(P<0.0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效果显著,可加快康复进程,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瘤 经眶上外侧入路 经翼点入路 动脉瘤夹闭术 格拉斯哥预后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孔入路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彩霞 任正华 《护理学杂志》 2008年第22期19-21,共3页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瘤 锁孔入路 围手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5
作者 丁建军 曾伟英 +3 位作者 马廉亭 张志刚 李晓群 蔡仲华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564-566,共3页
自 1990年 2月至 1998年 8月 ,共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32例 ,1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其中 1例栓塞失败改作手术治疗 ) ;17例显微镜下直视手术 ,术后死亡 1例。随访 2 8例 ,2 2例恢复良好 ,1例植物生存 ,2例偏瘫 ,2例动眼神经麻痹 ,1例癫... 自 1990年 2月至 1998年 8月 ,共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32例 ,1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其中 1例栓塞失败改作手术治疗 ) ;17例显微镜下直视手术 ,术后死亡 1例。随访 2 8例 ,2 2例恢复良好 ,1例植物生存 ,2例偏瘫 ,2例动眼神经麻痹 ,1例癫痫。对前循环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手术要点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血管内栓塞术 循环动脉瘤 颅内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姚庆东 《中国社区医师》 2015年第23期32-32,34,共2页
目的:分析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收治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43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 目的:分析血管外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并发症。方法:收治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行血管外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43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83.72%比对照组的69.77%高,且偏瘫发生率6.98%比对照组的20.93%低(P<0.05)。结论:血管外显微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且并发症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介入栓塞 颅内循环破裂动脉瘤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颅夹闭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刘剑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期68-69,共2页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夹闭35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并总结分析其预后。结果 35例患者共有38个动脉瘤,手术成功夹闭35个;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评分,恢复良... 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破裂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开颅手术夹闭35例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患者,对术后患者神经功能评估并总结分析其预后。结果 35例患者共有38个动脉瘤,手术成功夹闭35个;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评分,恢复良好20例,中度病残9例,重度病残4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术后1年生活质量评估,81~100分22例,61~80分5例,41~60分5例,31~40分2例。结论开颅夹闭手术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破裂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循环 夹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克芳 沈巧萍 +1 位作者 刘娟 陆爱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0期957-959,共3页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瘤 显微夹闭术 手术配合 经翼点入路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夹闭术 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盛文乾君 贾若飞 张克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17期9-11,共3页
目的探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方法5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对照组采用经翼点入路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眶上... 目的探究经翼点入路与经眶上外侧入路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的疗效。方法50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对照组采用经翼点入路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水平。结果实验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骨窗范围、骨质损伤范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NSE、S100β水平分别为(50.37±11.96)μg/L、(0.64±0.03)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83±10.19)μg/L、(0.75±0.06)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应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方式治疗,可有效优化患者的临床指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手术产生的脑损伤,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翼点入路 经眶上外侧入路 颅内循环动脉瘤夹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季冬 饶维 +2 位作者 罗鹏 林伟 蒋晓帆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8期867-870,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13-09~2016-09显微手术治疗的14例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栓塞高风险病例,均行翼点入路,术中常规吲哚菁绿荧光造影监测手术效...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13-09~2016-09显微手术治疗的14例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栓塞高风险病例,均行翼点入路,术中常规吲哚菁绿荧光造影监测手术效果,术后长期随访观察患者预后。结果 14例前循环巨大动脉瘤患者均经翼点入路成功夹闭动脉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12例(85.7%)、差1例(7.1%)、死亡1例(7.1%)。结论显微手术可有效夹闭颅内前循环巨大动脉瘤,对于特殊类型动脉瘤,需采用相应的特殊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巨大动脉瘤 循环 显微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研究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柴宇飞 魏明海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第33期43-43,45,共2页
目的:探讨研究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70例。分析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 目的:探讨研究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70例。分析术中破裂的危险因素,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0例患者中,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12例;术后随访6个月,GOS评分分析预后,5分36例,4分21例,3分7例,2分2例,1分4例;单因素分析,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及影响预后的因素主要为手术时机、术前Hunt-Hess评级、高血压,受多因素影响,而临时阻断夹、辅助观察等不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循环动脉瘤夹闭术 术中破裂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随访模式管理系统的干预策略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潘雯琦 金媛媛 +1 位作者 邵文倩 徐彩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7期3246-3248,共3页
目的探究基于BS随访模式管理系统的干预策略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组,各49例。对照组... 目的探究基于BS随访模式管理系统的干预策略在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接受治疗的9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组,各49例。对照组、观察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常规护理联合BS随访模式护理。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8%)低于对照组(16.33%)(P<0.05);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较对照组低,GQOLI-74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基于BS随访模式管理系统的干预策略可调节患者情绪状态,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颅内动脉瘤 BS随访模式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翼点入路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伟成 《华夏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147-149,共3页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疾病,该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40~60岁的女性居多[1]。在疾病发生后,受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引起动脉瘤破裂的问题,这样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且若不及时的治疗还... 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疾病,该病在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40~60岁的女性居多[1]。在疾病发生后,受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常会引起动脉瘤破裂的问题,这样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且若不及时的治疗还使患者有很大的死亡概率[2]。针对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目前多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在显微技术的发展下,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且创伤降低,其中翼点入路是经典且常用的入路方式[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点入路 显微手术 颅内循环动脉瘤破裂急性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附26例报告)
14
作者 何士科 王保平 +3 位作者 张翼 叶锦平 梅一民 林伟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8期826-826,共1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手术治疗 颅内循环动脉瘤 2000年 临床常见 神经外科 致残率高 治疗手段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