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3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及NLR、PLR、D-D水平变化分析
1
作者 汪志萍 闭宏娟 李凌霄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2期40-44,共5页
目的分析研究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64例极/超低出生体重... 目的分析研究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影响因素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D-二聚体(D-D)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2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64例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颅内出血,分为出血组(n=88)与无出血组(n=376)。比较两组的NLR、PLR、D-D水平,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NLR、PLR、D-D水平对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组NLR、PLR、D-D水平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32周(OR=2.056)、阴道分娩(OR=1.982)、有窒息史(OR=1.766)、NLR升高(OR=2.059)、PLR升高(OR=2.109)以及D-D水平升高(OR=2.040)均是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PLR、D-D水平及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6、0.836、0.802、0.947,联合检测优于单一检测。结论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NLR、PLR、D-D水平可以成为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颅内出血的辅助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极/超低出生体重 颅内出血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
2
作者 顾伟光 钱林清 李义昌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3期64-67,共4页
目的探索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39例头部外伤且昏迷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早期CT及后期诊疗的影像学[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及病历资料,明确患者CT征象上是否存在脑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进... 目的探索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39例头部外伤且昏迷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早期CT及后期诊疗的影像学[CT和(或)磁共振成像(MRI)]及病历资料,明确患者CT征象上是否存在脑出血、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进一步调取后续资料明确实际颅脑损伤情况。对比早期CT检查与后期明确出血患者在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上的差异。结果239例头部外伤患者中,后期经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等方式确诊为脑出血的患者188例(78.66%),无脑出血51例(21.34%);早期CT检出准确167例(69.87%),漏诊21例(8.79%),误诊18例(7.53%),早期CT对外伤性颅内出血的诊断灵敏度为88.83%,特异度为64.71%,诊断曲线下面积(AUC)为0.768[95%置信区间=(0.685,0.851),P<0.001];早期CT对基底节[(18.32±3.85)ml]及脑室区[(18.44±4.02)ml]的出血量评估较后期明确的实际出血量[(34.23±5.94)、(27.31±4.92)ml]明显偏低(P<0.05)。结论早期CT对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具有良好的检出价值,但某些部位的脑出血仍需进一步完善头颅MRI或手术探查才能完善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性颅内出血 早期CT检查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G参数HbA1c联合梗死体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徐艳丽 卢才磊 张晓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治疗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84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生和未发生颅...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参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体积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治疗后颅内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184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生和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临床资料、TEG参数、HbA1c及DWI梗死体积等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IS患者发生颅内出血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EG参数、HbA1c联合DWI梗死体积预测颅内出血的应用价值。结果184例患者中,发生颅内出血43例,颅内出血发生率为23.37%。发生颅内出血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bA1c、D-二聚体(D-D)和降钙素原(PCT)水平高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P<0.01)。发生颅内出血患者R值(凝血反应时间)、K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DWI梗死体积大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而Angle值(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MA值(最大血块强度)、CI值(凝血指数)小于未发生颅内出血患者(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值、DWI梗死体积、HbA1c是AIS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P<0.01)。R值、DWI梗死体积、HbA1c三项指标联合预测颅内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灵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70%和65.20%。结论TEG参数、HbA1c联合DWI梗死体积在预测AIS患者治疗后颅内出血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血栓弹力图 糖化血红蛋白 梗死体积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V-Net的颅内出血病灶分割算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徐睿 周长才 宋宇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66-72,共7页
针对颅内出血病灶分割不精确问题提出一种改进V-Net算法。用深度可分离卷积去替换普通卷积,加快模型训练速度。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中分别加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和混合注意力机制。通过引入SE模块和CBAM模块,强化原始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以及... 针对颅内出血病灶分割不精确问题提出一种改进V-Net算法。用深度可分离卷积去替换普通卷积,加快模型训练速度。在编码器和解码器中分别加入通道注意力机制和混合注意力机制。通过引入SE模块和CBAM模块,强化原始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以及自适应调整特征图中不同通道之间的权重,提高模型的性能表现。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V-Net分割评价指标DSC达到0.732,比原始V-Net提升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V-Net模型 深度可分离卷积 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作者 俸云菊 苏华丽 +1 位作者 李智 黄晓屏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0期8-10,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并发颅内出血将其分为颅内出血组(n=10)和非颅内出血组(n=156)。查阅...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16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并发颅内出血将其分为颅内出血组(n=10)和非颅内出血组(n=156)。查阅两组的病例资料,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6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经相关检查确诊颅内出血患者10例(占6.0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颅内出血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细菌培养或病毒核酸结果阳性及中枢神经白血病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体温升高及高血压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WBC、PLT、PT、FIB、D-D、CRP、PCT及体温升高是导致急性白血病患者并发颅内出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初治患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应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巩固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颅内出血 单因素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CAG术中并发急性颅内出血的护理
6
作者 杨晓洋 陈素萍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9期97-100,共4页
总结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并发急性颅内出血的护理。护理要点:组织全院多学科联合会诊,制订最佳治疗护理方案;给予精细化液体管理、凝血功能监测、预防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纤支镜吸痰等肺部管理。经过精心的治疗与... 总结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并发急性颅内出血的护理。护理要点:组织全院多学科联合会诊,制订最佳治疗护理方案;给予精细化液体管理、凝血功能监测、预防再出血的观察与护理、纤支镜吸痰等肺部管理。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术后22 d患者转至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造影术 并发症 颅内出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NSE及5 min Apgar评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及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闫永垒 贺洋洋 +5 位作者 梁真真 张晶 黄萍虹 田晓玲 苏金玲 陈丽祺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4年第3期166-171,共6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5 min Apgar评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诊断价值及影响ICH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承德市中心医...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及5 min Apgar评分对新生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诊断价值及影响ICH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存在颅脑损伤危险因素的25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存在ICH分为ICH组(n=99)和无ICH组(n=154)。观察并比较两组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血清NSE水平、5 min Apgar评分情况,分析血清NSE水平、Apgar评分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的相关性及三者联合检测对新生儿ICH的诊断价值,并分析ICH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结果ICH组与无ICH组PSV[(6.4±1.2)cm/s与(10.1±1.4)cm/s,t=21.628]、RI(0.6±0.1与0.7±0.1,t=8.144)、EDV[(2.5±0.4)cm/s与(3.1±0.4)cm/s,t=13.216]以及5 min Apgar评分[(6.5±1.7)分与(8.8±1.0)分,t=13.308]比较,ICH组均显著低于无ICH组(P值均<0.001);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无ICH组[(149.1±10.6)μg/L与(95.2±10.4)μg/L,t=40.015,P<0.001]。ICH组血清NSE水平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PSV、RI、EDV呈负相关(r值分为-0.573、-0.520、-0.536,P值均<0.05);5 min Apgar评分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PSV、RI、EDV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01、0.529、0.505,P值均<0.05)。ROC曲线结果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清NSE水平、5 min Apgar评分联合诊断新生儿ICH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大,为0.861。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无ICH组比较,ICH组患儿的胎龄更小,出生体质量、5 min Apgar评分更低,出生窒息、应用多巴胺、应用机械通气比例及血清NSE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 g、血清NSE水平>117.95μg/L、5 min Apgar评分<7分是诱发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清NSE及5 min Apgar评分可提高ICH的诊断价值;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500 g、血清NSE水平>117.95μg/L、5 min Apgar评分<7分是诱发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颅内出血 彩色多普勒超声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5 minApgar评分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迟发颅内出血分析
8
作者 许金刚 许国锋 虞剑波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10期1509-1511,共3页
目的探讨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VP)后迟发颅内出血(DICH)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机制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69例接受VP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性别、年龄、原发性颅内病变、开颅手术史、实验室检查、VP后的... 目的探讨成人脑室腹腔分流术(VP)后迟发颅内出血(DICH)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机制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3年12月本院69例接受VP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性别、年龄、原发性颅内病变、开颅手术史、实验室检查、VP后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图像特征、治疗方法及随访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69例患者中9例(13.0%)发生DICH,中位发病时间6 d,血肿体积(4.68±7.57)mL,脑室内出血为最常见的类型。1例神经功能严重恶化的患者进行二次手术,8例患者出血后6个月恢复良好,1例死亡。结论VP后DICH并不罕见,发生率为13.0%。开颅手术史与DICH高风险相关,神经功能状态和血肿体积与DICH预后相关。DICH高发期是VP后第1周。建议在术后第1天行CT检查,并常规在7 d内复查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迟发性颅内出血 发生率 脑室腹腔分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颅内出血的MRI诊断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立霞 寇晨光 +3 位作者 卜静英 高铎 李彩英 耿左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52-257,共6页
目的探讨产前MRI在胎儿颅内出血(FICH)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I诊断的41例FICH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观察出血部位、信号特征及颅内伴随异常。随访妊娠结局及出生后临床资料,分析脑室周围出血和脑室内出血(PVH/IVH)分级与... 目的探讨产前MRI在胎儿颅内出血(FICH)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I诊断的41例FICH的影像及临床资料,观察出血部位、信号特征及颅内伴随异常。随访妊娠结局及出生后临床资料,分析脑室周围出血和脑室内出血(PVH/IVH)分级与出生结局的相关性及胎儿期危险因素。结果 MRI检查示41例胎儿颅内出血,其中多灶性脑出血23例,单灶脑出血18例。出血部位:PVH/IVH 33例,大脑半球近皮层区脑实质出血3例,小脑出血2例,硬膜下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36例为亚急性期出血,5例为慢性期出血或形成脑软化灶。FICH伴随改变包括脑室扩大、血管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小脑下蚓部发育不全等。随访结果示25例引产(其中3例行引产后尸检),16例新生儿出生后进行随访,其中1例PVH/IVH II级新生儿出生后左耳听力低下,1例PVH/IVH II级新生儿出生后1年内发现运动障碍,1例PVH/IVH IV级新生儿出生后存在单侧肢体运动障碍,13例新生儿无明显神经系统后遗症。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PVH/IVH分级与出生结局呈正相关(r=0.689,P<0.05)。结论产前MRI能评估胎儿期脑出血的类型及严重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磁共振成像 产前诊断 胎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颅双能量CT平扫在介入治疗后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国强 刘国荣 +2 位作者 韩洋 刘晓林 孙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76-579,共4页
目的评价头颅双能量CT平扫技术在鉴别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术后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2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即刻行头颅双能量CT扫描,采用140kV、80kV双能量模式扫描技术,通过图像... 目的评价头颅双能量CT平扫技术在鉴别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术后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2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介入术后即刻行头颅双能量CT扫描,采用140kV、80kV双能量模式扫描技术,通过图像后处理得到虚拟平扫图像(VNC)及碘叠加图像(IOM),结合临床及48h后复查的普通头颅CT或MRI作为金标准,评价双能量CT平扫技术在鉴别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的准确性及特异性。结果 20例患者中,单能CT图像(140kV)上6例未发现高密度病灶存在,14例存在高密度病灶,高密度部位分别位于脑实质及蛛网膜下腔,总计27个高密度病灶,经图像后处理,27个高密度病灶中,VNC及IOM均一致性存在高密度病灶8个,影像诊断为脑出血灶,后期随访头颅CT平扫图像证实,其中颅内出血7个;IOM存在高密度病灶,对应的VNC无高密度病灶19个,诊断为造影剂外渗。后期随访头颅CT平扫图像未见颅内出血20个。双能量CT平扫敏感性100.0%,特异性95.0%,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100.0%。结论用头颅双能量CT平扫成像技术,可快速准确区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的颅内出血与造影剂外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造影剂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次对比增强双源双能量CT血管成像评估颅内出血及其原因 被引量:11
11
作者 柴学 张龙江 +3 位作者 盛会雪 金征宇 张兆琪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76-1181,共6页
目的随着双源CT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已成为研究热点。文中探讨单次对比增强的双源双能量CT血管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评估颅内出血及其原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双源CT头颅常规平扫(con... 目的随着双源CT在临床的推广应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已成为研究热点。文中探讨单次对比增强的双源双能量CT血管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对评估颅内出血及其原因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双源CT头颅常规平扫(conventional nonenhanced CT,CNCT)及对比增强双能量CT扫描(80 kV/400 mA和140 kV/95mA)。利用Liver VNC软件进行对比增强双能量CT数据处理得到虚拟平扫(virtual nonenhanced CT,VNCT)数据,与CNCT检出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分析CNCT和VNCT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平均CT值、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病灶检出率的差异。利用双能量CTA判断颅内血管异常,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所检出的病变比较诊断符合率。结果双能量VNCT的图像质量低于常规平扫(Z值=-6.576,P<0.01),但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VNCT的正常脑组织及出血区CT值、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低于CNCT(P<0.01)。VNCT和CNCT对病灶的检出结果相似。在43例临床疑有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中,双能量CTA检出25例患者为动脉瘤,4例为动静脉畸形,3例为烟雾病,11例为阴性,与DSA或手术证实结果完全一致。双能量CTA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常规DSA(P<0.01)。结论从双源双能量CT中获得VNCT平扫图像可用于诊断颅内出血,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双能量CTA与DSA的诊断符合率很高。应用该技术可减少每次平扫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 虚拟平扫 内动脉瘤 颅内出血 信号噪声比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颅内出血的临床及MRI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平有 陈学强 +1 位作者 仇俊华 徐霖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活体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常规T1WI和T2WI检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 目的:探讨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活体诊断水平。方法:对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与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常规T1WI和T2WI检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结果: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12例)和脑膜刺激征(7例)。其出血主要位于脑叶的表面,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具有多发性和容易复发的特点。常规T1WI和T2WI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出血灶混合存在,SWI显示为多发性低信号灶。7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合并脑室出血。结论:脑血管淀粉样变性脑出血在临床和MRI上具有一定的特征,SWI能够提供比常规MRI更加详细、准确的诊断信息,但确诊需要病理学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脑血管淀粉样变性 磁敏感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并颅内出血的CT诊断(附23例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新杰 董学萍 +1 位作者 任玉琴 纪丽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1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Vit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 ,提高CT检查对本病价值的认识。方法 :分析了 2 3例临床资料完整 ,确诊晚发性Vit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临床CT表现。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 16例 ,硬膜下出血 14例 ,脑... 目的 :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Vit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 ,提高CT检查对本病价值的认识。方法 :分析了 2 3例临床资料完整 ,确诊晚发性Vit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临床CT表现。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 16例 ,硬膜下出血 14例 ,脑内出血 11例 ,脑室内出血 4例。结论 :CT是Vit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对临床制定综合治疗计划 ,估计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K缺乏 颅内出血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婴儿 诊断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沈庆隆 蔡毅勇 +2 位作者 黄睿刚 余主花 黄炎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年第4期227-228,共2页
目的 :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临床研究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 :对 5 8例临床可疑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患者行CT检查 ,对二者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硬膜下... 目的 :探讨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所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临床研究 ,旨在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 :对 5 8例临床可疑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的患者行CT检查 ,对二者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硬膜下血肿 36例 ,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17例 ,脑实质内出血 8例 ,脑室内出血 5例。脑实质内出血 2 5例 ,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10例 ,硬膜下出血 8例 ,脑室内出血 5例 ,硬膜外血肿 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14例。脑室内出血 9例。结论 :头颅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既可确定出血部位及程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T诊断 晚发性 维生素K缺乏症 颅内出血 研究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8
15
作者 丁亚楠 徐格林 王冀伟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6期68-69,共2页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CS),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组47例,中型组39例,重型组5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格拉斯哥评分(GCS),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组47例,中型组39例,重型组5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时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治疗1个月后按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93例)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9例)。比较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各型颅脑损伤中凝血纤溶功能均有异常,且随着伤情的加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逐渐升高,而血小板(PLT)水平逐渐下降(P<0.05)。与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比较,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T、APTT、TT和DD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其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凝血纤溶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伤情,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凝血纤溶功能 迟发性颅内出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及预后对比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赖春华 吕峻峰 +4 位作者 杨冰岩 杨春晖 姚苗苗 李性希 何凌云 《现代医院》 2011年第4期29-31,共3页
目的了解不同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异同及颅内出血者的预后,指导颅内出血的防治。方法按胎龄将376例早产儿分为小胎龄早产儿及大胎龄早产儿两组,生后3~6天常规头颅彩超检查,记录可能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对有颅内出血且... 目的了解不同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异同及颅内出血者的预后,指导颅内出血的防治。方法按胎龄将376例早产儿分为小胎龄早产儿及大胎龄早产儿两组,生后3~6天常规头颅彩超检查,记录可能的相关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对有颅内出血且存活者随访至6个月龄。结果两组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指标比较: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围生期疾病、分娩方式、围产期缺氧、机械通气、血小板计数低,产前使用地塞米松,生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在两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重低、血小板计数低、机械通气、胎龄小、母亲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围产期缺氧、异常分娩是小胎龄早产儿组的危险因素,产前使用地塞米松与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其保护因素;大胎龄早产儿组的危险因素是机械通气、血小板计数低与异常分娩。后遗症发生率:小胎龄早产儿组42.9%,大胎龄早产儿组25%。结论不同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是不同的,在早产儿管理中,尽可能去除危险因素、提供保护因素可能会降低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早产儿颅内出血有较高的后遗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 颅内出血 高危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辅助治疗颅内出血亚急性期脑功能障碍104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顾俊泉 胡玲玲 +2 位作者 孔亮 王引明 桂树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1期63-64,共2页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颅内出血亚急性期脑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208例颅内出血亚急性期脑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两组均予降颅压、平衡水电解质、营养神经、促进脑细胞代谢等常规治疗,此基础上观... 目的探讨高压氧辅助治疗颅内出血亚急性期脑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同期收治的208例颅内出血亚急性期脑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两组均予降颅压、平衡水电解质、营养神经、促进脑细胞代谢等常规治疗,此基础上观察组予高压氧治疗,治疗时间为60 min/次,1次/d、10 d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6个疗程。记录两组精神、神经、智能评分变化并判定临床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精神、神经及智能改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颅内出血亚急性期脑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颅内出血 亚急性期 脑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迟发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玉强 富壮 +1 位作者 苏亦兵 乔京元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94-95,共2页
回顾性分析342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外伤性迟发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发现男性、年龄≥60岁的患者迟发出血率高(P<0.05),复合伤组与单纯颅脑外伤组迟发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迟发出血组比较,迟发出血组GCS评... 回顾性分析342例颅脑外伤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外伤性迟发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发现男性、年龄≥60岁的患者迟发出血率高(P<0.05),复合伤组与单纯颅脑外伤组迟发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非迟发出血组比较,迟发出血组GCS评分、Plt显著降低,Hb降低值较大(P均<0.05)。提示外伤性迟发颅内出血与性别、年龄、GCS评分、是否有活动性出血、Plt等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迟发颅内出血 脑外伤 血小板计数 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量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费军 张朝利 +3 位作者 刘军华 郑冬 闫如意 程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9-1040,共2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颅内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30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双能量CTA影像学资料,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手术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DSA或手术共检出21个动脉瘤,CTA检出2...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颅内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30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的双能量CTA影像学资料,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手术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DSA或手术共检出21个动脉瘤,CTA检出20个。与手术和DSA结果比较,双能量CTA漏诊2个,误诊1个,双能量CTA检出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8.9%,阳性预测值为80.0%,阴性预测值为95.5%;平均辐射剂量(327.63±29.89)mGy;平均扫描时间(4.95±0.42)s。结论双能量CTA检查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和检查时间,更适合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动脉瘤 破裂 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保健人群颅内出血病因变化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一凡 郝卫军 +5 位作者 解恒革 王振福 高中宝 鲁向辉 柏秀娟 陈思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32-935,共4页
目的 回顾性研究保健人群颅内出血的病因变化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全部临床科室收治的老年颅内出血患者303例,根据年代队列分为队列1组(1983~2000年)88例,队列2组(2001~2010年)97例,队列3组(2011~2... 目的 回顾性研究保健人群颅内出血的病因变化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全部临床科室收治的老年颅内出血患者303例,根据年代队列分为队列1组(1983~2000年)88例,队列2组(2001~2010年)97例,队列3组(2011~2018年)118例。比较3组病因学、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等。结果 与队列1组比较,队列2组和队列3组年龄、外伤性脑出血、淀粉样脑血管病、脑叶和硬膜下出血比例显著升高,高血压脑出血及基底核区出血比例明显降低,队列3组1个月内病死率明显降低,队列2组脑室出血比例明显升高(P<0.05,P<0.01)。多部位出血、抗凝联合抗血小板增加1个月内死亡风险(95%CI:1.095~16.647,95%CI:1.669~217.967,P<0.05)。年龄、多部位出血是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95%CI:1.014~1.103,95%CI:1.516~14.533,P<0.01)。结论 保健人群颅内出血的病因谱发生变化,需加强老年人抗栓药物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肿 硬膜下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