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茭陵泵站改造工程机组启动预试运行方案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泽俊 李延安 白士杰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7-159,162,共4页
针对茭陵泵站改造工程的特殊性,在机组试运行前进行预试运行方案研究。进行了运行参数测试、抽水能力检查、应急演练及供电能力测试等项工作,并分析处理了系统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茭陵泵站工程试运行的方法、程序,达到了优化试运行... 针对茭陵泵站改造工程的特殊性,在机组试运行前进行预试运行方案研究。进行了运行参数测试、抽水能力检查、应急演练及供电能力测试等项工作,并分析处理了系统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茭陵泵站工程试运行的方法、程序,达到了优化试运行方案的目的,确保工程项目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陵泵站 机组启动 运行 方案优化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构运动仿真的可行性与可行域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孙亮波 陈岳林 赵越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3-175,共3页
计算机动态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构的研究和设计中,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在动态显示前,需要对原动件作周期运动的整个过程,即组成机构的所有构件的运动位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机构在做周期运动过程中所有构件均满足和不满足装配条件... 计算机动态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构的研究和设计中,对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在动态显示前,需要对原动件作周期运动的整个过程,即组成机构的所有构件的运动位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机构在做周期运动过程中所有构件均满足和不满足装配条件的原动件位置信息,该过程可称作机构仿真的预运行,将满足装配条件的区域称为可性域。由此提出了机构运动仿真的可行性概念。这样,在运动仿真演示时,显示的是机构在可行域内的连续运动。该理论的提出对于生产中机构运动情况的分析与问题解决、以及机构的优化设计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仿真 预运行 可行性 Ⅱ级杆组 可行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始腐蚀产物对水冷聚变堆源项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宋文 张竞宇 +3 位作者 李璐 许鑫 付玉 陈义学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0-388,共9页
水冷聚变反应堆在首次临界之前,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热工水力和水化学参数的调试,称为预运行阶段。在此期间,冷却回路的金属材料与高温高压且非中性的冷却剂接触过程中,会被氧化而产生初始的腐蚀产物。这些腐蚀产物会沉积在回路内表面,在... 水冷聚变反应堆在首次临界之前,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热工水力和水化学参数的调试,称为预运行阶段。在此期间,冷却回路的金属材料与高温高压且非中性的冷却剂接触过程中,会被氧化而产生初始的腐蚀产物。这些腐蚀产物会沉积在回路内表面,在反应堆物理启动后被中子活化形成活化腐蚀产物(简称ACPs),进而影响反应堆正式运行期间的放射性源项。本文首先依托ACPs源项分析程序CATE和ITER包层冷却回路例题,对初始腐蚀产物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初始腐蚀产物含量越多,反应堆运行相同时间后产生的ACPs比活度越大;与非辐照区的初始腐蚀产物相比,辐照区的初始腐蚀产物对ACPs影响更大。随后,基于经典的浓度差驱动模型,推导了ACPs比活度与初始腐蚀产物的解析关系式,揭露了不同区域初始腐蚀产物对ACPs的影响机理,得到以下定性分析结论:辐照区与非辐照区的初始腐蚀产物对ACPs比活度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验证了数值解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冷聚变堆 预运行 初始腐蚀产物 源项分析 CATE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1000堆芯补水箱排水与自动卸压系统喷放合并试验的研究
4
作者 郑尧瑶 曹克美 樊普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18,共6页
在非能动核电厂的首次启动中,需要执行一次预运行试验项目,以验证核电厂系统运行与设计相一致,非能动安全系统(PXS)预运行试验需要验证已安装的部件和相关的管道、阀门能正确的执行设计要求的安全功能。在试验规程中,CMT排水试验与ADS... 在非能动核电厂的首次启动中,需要执行一次预运行试验项目,以验证核电厂系统运行与设计相一致,非能动安全系统(PXS)预运行试验需要验证已安装的部件和相关的管道、阀门能正确的执行设计要求的安全功能。在试验规程中,CMT排水试验与ADS喷放实验分别进行。考虑到这两个试验中都有ADS阀门开启,本文采用系统分析程序针对试验合并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论证从热工水力现象模拟的角度试验合并的可行性,以达到简化试验流程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运行试验 CMT排水试验 ADS喷放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laborative prediction for bus arrival time based on CPS 被引量:3
5
作者 蔡雪松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242-1248,共7页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eal-time public transport information release system, a collaborative prediction model was proposed based on cyber-physical systems architecture. In the model, the total bus travel time w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real-time public transport information release system, a collaborative prediction model was proposed based on cyber-physical systems architecture. In the model, the total bus travel tim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running time, dwell time and intersection delay time, and the data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of historical data, static data and real-time data. The bus arrival time was obtained by fusion computing the real-time data in perception layer together with historical data and static data in collaborative layer. The validity of the collaborative model was verified by the data of a typical urban bus line in Shanghai, and 1538 sets of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rom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y compar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the actual results, it is shown tha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re with higher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the collaborative prediction model adopted is 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bus arrival predi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diction model cyber-physical system architecture bus arrival time collaborative predi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