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滑坡的稳定性数值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戴自航 石金华 卢才金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6,共8页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滑(边)坡是一典型的三维问题,为按三维问题进行稳定性分析,利用著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在超级计算机上分别建立某高速公路路堑边坡采用单排和双排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某古滑坡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提出...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滑(边)坡是一典型的三维问题,为按三维问题进行稳定性分析,利用著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在超级计算机上分别建立某高速公路路堑边坡采用单排和双排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某古滑坡的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提出考虑结构物与岩土体间黏着效应的莫尔-库仑黏着摩擦模型,模拟锚索锚固段灌浆体与其周围岩土体间的相互作用特性;以特征点的水平位移和强度折减系数关系曲线上曲率最大拐点,结合剪切塑性区临界贯通作为边坡失稳判据,对应的折减系数即为其稳定分析所得安全系数;揭示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加固滑坡的机理。为岩土体与结构物复杂相互作用的三维问题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 滑坡稳定性分析 黏着摩擦 曲率最大拐点 剪切塑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隧道下穿连续刚构桥墩施工影响及防控措施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国栋 王志杰 +1 位作者 段明明 李昭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99-2406,共8页
以米易至攀枝花扩能改建工程垭口隧道下穿京昆高速公路段城门洞大桥为例,研究垭口隧道施工对其上部边坡、城门洞大桥右线4号墩和左线5号墩相互影响规律,并结合现场施工中所使用的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综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和数值分析结果... 以米易至攀枝花扩能改建工程垭口隧道下穿京昆高速公路段城门洞大桥为例,研究垭口隧道施工对其上部边坡、城门洞大桥右线4号墩和左线5号墩相互影响规律,并结合现场施工中所使用的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综合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和数值分析结果对其加固效果进行研究,最后对垭口安全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垭口隧道开挖,上部边坡的安全系数降低明显,引起了桥墩的沉降和横向偏移,且沉降大小远大于横向偏移;施作锚索框架梁后,上部边坡的安全系数升高显著,垭口隧道施工对上部边坡的影响明显减小,且锚索框架梁施做后能较好的控制桥墩横向偏移,对桥墩沉降控制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 安全系数 近接施工 FLAC^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滑坡支护方案的比选及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秦凤艳 戈海玉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74,共5页
为了确定某滑坡的治理方案,在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联合支护3种方案,结果表明,在滑体中上部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支护,在滑体中下部采用抗滑桩支护的抗... 为了确定某滑坡的治理方案,在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联合支护3种方案,结果表明,在滑体中上部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支护,在滑体中下部采用抗滑桩支护的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联合支护方案为最优方案,抗滑桩与锚索框架梁的合理距离宜在10 m左右。对最优方案进行优化设计,确定了该滑坡的支护结构形式。施工1 a后的边坡变形监测结果符合工程要求,与数值模拟结果也比较吻合,表明该滑坡的优化支护方案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边坡 滑坡支护 抗滑桩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公路高边坡失稳与防护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家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54-1558,共5页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已经作为重要的手段应用到高边坡支护工程中,但是该技术的理论研究要落后于实践的应用。以某山区高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强度折减法理论,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模型。通过改变预应力锚索(...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已经作为重要的手段应用到高边坡支护工程中,但是该技术的理论研究要落后于实践的应用。以某山区高边坡为研究对象,基于强度折减法理论,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模型。通过改变预应力锚索(锚索长度,锚索直径和锚固角度)和框架梁的参数(锚索预应力大小和梁间距)开展了不同工况的高边坡稳定分析,比较了不同条件的框架梁水平位移值,得出各工况参数与支护结构变形之间的关系。提出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支护优化方案,对高边坡支护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边坡支护 预应力锚索框架梁 数值模拟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