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5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侧限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程东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36,共3页
分析了预应力框架结构中侧向约束对连续框架梁中预应力值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对竖向构件本身的影响 ,提出了侧限系数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 ,提出了考虑侧向约束影响的应用条件 ,可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侧限影响系数 侧向约束 竖向构件 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静、动力分析
2
作者 种迅 孟少平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5年第2期13-16,31,共5页
目前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理解多是基于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或振动台试验。然而,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机制和薄弱部位与单跨框架结构不尽相同。本文分别采用弹塑性动、静力分析方法(时程分析方... 目前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理解多是基于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或振动台试验。然而,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机制和薄弱部位与单跨框架结构不尽相同。本文分别采用弹塑性动、静力分析方法(时程分析方法、Pushover分析方法)对一榀多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屈服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对两种分析结果的比较验证了Pushover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弹塑性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Pushover分析 多层多跨 动力分析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时程分析方法 抗震能力 振动台试验 薄弱部位 耗能机制 静力分析 分析结果 可靠性 单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多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延性设计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孟少平 韩重庆 吕志涛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8-46,共9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二次设计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将塑性铰出铰顺序引入计算,并用这种方法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由此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一些实用建议。
关键词 框架结构 预应力混凝土 抗震设计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长期监测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熊学玉 顾炜 李亚明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0,共10页
对某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环形框架结构进行为期1年的混凝土应变与温度监测,分析混凝土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和昼夜变化,得到温度分布规律。不受日照的结构构件昼夜温差小,与当天气温相关性不明显;受日照的构件昼夜温度变化的幅值大,其相位滞后... 对某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环形框架结构进行为期1年的混凝土应变与温度监测,分析混凝土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和昼夜变化,得到温度分布规律。不受日照的结构构件昼夜温差小,与当天气温相关性不明显;受日照的构件昼夜温度变化的幅值大,其相位滞后于气温,可见结构分析与设计时需合理考虑日照作用。与监测前进行的整体结构弹性温度应力分析相比,实测结构应变变化较小,绝大部分测点的应变增值小于混凝土极限拉应变,53.7%的测点在监测期内一直呈现负应变差。数据显示,该结构在监测期内的多种荷载作用下未出现应力状态异常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结构 预应力 温度作用 长期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熊学玉 李春祥 +1 位作者 耿耀明 黄鼎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8-75,共8页
基于美国规范ATC-40和N2方法,建立了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竖向地震反应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编制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截面弯矩-曲率的计算程序。这些为评价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竖向抗震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结... 基于美国规范ATC-40和N2方法,建立了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竖向地震反应的静力弹塑性(pushover)分析方法。编制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截面弯矩-曲率的计算程序。这些为评价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竖向抗震能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结合具体工程实例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的实施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 竖向地震反应 静力弹塑性分析 能力谱方法 抗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耀庭 杨力 张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76,共12页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方法的特殊性,本文以8度区(0.2g)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研究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的合理性,提出以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方法进行预...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方法的特殊性,本文以8度区(0.2g)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研究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的合理性,提出以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方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分别以梁端地震组合弯矩和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设计8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OpenSees中建立其基于纤维梁柱单元的数值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时程分析.研究表明:按现行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底层柱端出铰严重,提高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可以有效地改善结构屈服机制;04规程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偏小,规程修订时应给予适当提高,对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2.0;本文建议二级PC框架按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其取值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柱弱梁 抗震设计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PUSHOVER分析 屈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颜学渊 周灵哲 +2 位作者 祁皑 毛会敏 陈伟宏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63,共10页
为了研究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采用ABAQUS软件对试验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并以试验节点为原型,建立相应的两层两跨的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平面框架模型。采用低周往复加载方式分析了新型... 为了研究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采用ABAQUS软件对试验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并以试验节点为原型,建立相应的两层两跨的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平面框架模型。采用低周往复加载方式分析了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现浇框架结构的滞回性能,并模拟了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不同的初始荷载、预应力筋数量及控制应力和U形筋配筋率下的滞回性能。结果表明,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和现浇框架的滞回性能非常接近;框架轴压比、预应力筋数量和U形筋配筋率对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滞回性能有影响,而梁上荷载和预应力筋控制应力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有限元分析 抗震性能 滞回曲线 骨架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能量评估法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巍 孟少平 吕志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共3页
本文采用能量方法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 ,提出了对其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简易可行的方法 .算例的结果表明 ,采用这种方法 ,对较规则的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 。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抗震能力 静力弹塑性分析 能量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柱加强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志 孟少平 +1 位作者 于琦 周臻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11-116,共6页
国内的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PC框架)大都是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简称89规范)进行设计,研究表明,其耗能机制为层间屈服机制。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对基于89规范设计的三层两跨空间PC框架进行了边柱加强,... 国内的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PC框架)大都是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简称89规范)进行设计,研究表明,其耗能机制为层间屈服机制。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对基于89规范设计的三层两跨空间PC框架进行了边柱加强,并完成了1∶7.2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试验表明:加强的边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推迟,结构损伤在各楼层分布均匀,模型能够形成梁端和柱端出铰的混合出铰机制,结构整体抗震能力大大提高。此外,脉冲型近场地震动Chi-Chi波对结构的位移响应影响更大,而El Centro波则更容易激发模型的高阶振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框架结构 振动台试验 混合出铰机制 脉冲型近场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的曲率力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简斌 陈平友 王正霖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4期21-24,44,共5页
在对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时 ,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加载方式 ,提出了一种叫曲率力法的非线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有限元原理和增量理论 ,在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加载过程中用力法求解 ,加载的步长增量是截面的曲率 ,... 在对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分析时 ,根据其结构特点和加载方式 ,提出了一种叫曲率力法的非线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有限元原理和增量理论 ,在结构非线性分析的加载过程中用力法求解 ,加载的步长增量是截面的曲率 ,并以此来反求外荷载的增量。文中首先说明了该方法的基本假定和材料的本构关系 ,接着以一单层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为例 ,推导了该方法的原理和步骤。最后 ,文中利用以该方法编制的非线性程序对两榀预应力框架试验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模拟计算和试验测试的过程及结果吻合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 框架结构 曲率办法 非线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 被引量:2
11
作者 巩玉发 李昊 +1 位作者 陈新 邢程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2-196,共5页
为更好地分析有粘结、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利用结构分析软件MIDAS CIVIL分别建立了有粘结、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研究了两种结构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为更好地分析有粘结、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利用结构分析软件MIDAS CIVIL分别建立了有粘结、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通过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研究了两种结构的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满足建筑结构抗震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选择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有粘结 无粘结 框架结构 动力特性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春武 孟少平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5年第5期33-36,共4页
在设计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时,一般按抗裂度控制条件计算预应力筋后再按允许的预应力度确定普通钢筋的数量,则节点抗剪强度不足和“强梁弱柱”难以避免;如果满足梁的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的结构位移延性规定,则梁的抗裂度不易满... 在设计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时,一般按抗裂度控制条件计算预应力筋后再按允许的预应力度确定普通钢筋的数量,则节点抗剪强度不足和“强梁弱柱”难以避免;如果满足梁的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的结构位移延性规定,则梁的抗裂度不易满足。建议放松受压区高度、抗裂度控制条件,选取合适的预应力度,选取内节点处强梁弱柱,增加柱尤其是中柱的箍筋,在边柱中加配预应力筋,内节点附近梁加腋,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将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成“混合耗能机制”的有限延性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 框架结构 抗震设计 多层多跨 混合耗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侧限影响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威 郑文忠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38-1540,1568,共4页
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框架柱侧向刚度较大时,侧向约束较为明显,张拉梁中预应力筋时,框架柱必将以预剪力的形式"吃掉"部分预加力,可引入侧限影响系数表达框架柱对预应力向框架梁中传递及设计计算的结果.以量大面广的"... 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中框架柱侧向刚度较大时,侧向约束较为明显,张拉梁中预应力筋时,框架柱必将以预剪力的形式"吃掉"部分预加力,可引入侧限影响系数表达框架柱对预应力向框架梁中传递及设计计算的结果.以量大面广的"逐层浇筑,逐层张拉"的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侧限影响系数的计算方法,给出了与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预应力筋相对应的侧限影响系数的取用方法及进行框架梁设计验算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 多高层框架 侧限影响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种迅 吴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97-2000,共4页
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从而可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形成危险的柱铰耗能机制。文章将基于弹塑性分析的设计方法引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旨在通过采... 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从而可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形成危险的柱铰耗能机制。文章将基于弹塑性分析的设计方法引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旨在通过采用更为合理的抗震设计,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混合耗能机制"能够得以实现;最后对2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其抗震能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文章介绍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实现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定的耗能机制,且结构的位移响应和构件的变形能够得到控制,因而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基于弹塑性分析的抗震设计方法 混合耗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复位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恢复力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蒲武川 张华珺 徐熙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7,共8页
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各构件间由预应力预压连接,该结构形式具有自复位能力强、残余变形小和损伤分布较为集中等特点。节点形式对结构整体的滞回特征有重要影响,该结构体系滞回特征显著区别于普通混凝土结构,有必要建立... 无粘结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各构件间由预应力预压连接,该结构形式具有自复位能力强、残余变形小和损伤分布较为集中等特点。节点形式对结构整体的滞回特征有重要影响,该结构体系滞回特征显著区别于普通混凝土结构,有必要建立适用于该结构的实用的恢复力模型。本文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个单层框架结构模型,各模型节点形式为整体现浇和预应力装配式的不同组合,对结构施加水平往复荷载,比较分析了三种结构形式的恢复力特征。基于预应力装配式结构的数值分析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及回归分析,建立了该结构恢复力性能的骨架曲线及滞回规则。通过对比恢复力模型曲线与数值分析结果,证明提出的恢复力模型能较好地模拟该类结构的恢复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恢复力模型 骨架曲线 滞回规则 有限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图生成系统
16
作者 王少丰 陈晓宝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2-77,共6页
文章研究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图的生成系统,系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软件PRCS的后处理开发部分。系统以简单图形支撑软件为平台,可完成智能选配筋、数据传递、图形生成等一系列功能,从而实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自动... 文章研究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图的生成系统,系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软件PRCS的后处理开发部分。系统以简单图形支撑软件为平台,可完成智能选配筋、数据传递、图形生成等一系列功能,从而实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自动生成,适用于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 施工图 CAD 框架 混凝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马恺泽 李兰欣 +1 位作者 邢国华 陈韵如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154,共9页
为实现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reinforced concrete,BRB-RC)框架结构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引入韧性水平量化指标,建立建筑抗震韧性等级的分级,提出利用功能损失控制韧性指标的计算假定,并建立建筑多层级功能... 为实现防屈曲支撑-钢筋混凝土(buckling-restrained braced reinforced concrete,BRB-RC)框架结构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引入韧性水平量化指标,建立建筑抗震韧性等级的分级,提出利用功能损失控制韧性指标的计算假定,并建立建筑多层级功能损失量化关系,提出根据建筑功能损失控制构件损伤及工程需求参数的方法。依据BRB-RC框架结构的受力机制,提出其基于韧性的抗震设计方法并建立设计流程。将设计方法应用于一幢5层的BRB-RC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并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分布均满足设计要求,所提出的方法能实现预期的抗震韧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抗震韧性 防屈曲支撑(BRB) 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 抗震设计 功能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新方法
18
作者 吕西林 卜凡夫 +1 位作者 姜淳 蒋欢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5-485,F0002,共12页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变形能力强、震后残余变形和损伤小的特点,结构在震后往往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恢复其使用功能.本文针对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了“小震完好、中震基本完好、大震可修、巨震不倒”的四水准抗震...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变形能力强、震后残余变形和损伤小的特点,结构在震后往往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恢复其使用功能.本文针对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了“小震完好、中震基本完好、大震可修、巨震不倒”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并提出一种性能化抗震设计新方法,即第一水准地震作用下基于力进行弹性设计,第三水准地震作用下基于位移进行弹塑性设计.然后,应用该方法设计了一幢5层自复位框架结构,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OpenSEES对结构进行了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角钢 四水准抗震设防 抗震设计方法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峰值加速度和最大层间位移角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以成都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
19
作者 昌毅 杨仁镪 +1 位作者 杨子健 李革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043-9051,共9页
以往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般是针对结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很少结合研究区域的工程场地的差异性,忽略了城市内不同工程场地的位置差异性,因此,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以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 以往的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一般是针对结构自身特性进行分析,很少结合研究区域的工程场地的差异性,忽略了城市内不同工程场地的位置差异性,因此,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域,以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提出基于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和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θ_(max)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针对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该方法利用层间剪切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求得各地震响应下的θ_(max),再对θ_(max)及其相对应的地震动进行对数线性拟合得到两者的关系式;针对成都市区域,该方法以成都市历史地震动资料为数据基础,结合PGA计算公式,得到成都市各个工程场地位置的PGA。进而,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结构损伤指标,以PGA为地震动强度指标,研究结构在充分运行、基本运行、生命安全和接近倒塌4个不同性能水准下的结构失效概率最高分别为94.1%、89.1%、74.7%和40.8%,且结构各性能水准的结构失效概率的总体变化趋势都是由西部向东部递减,因此可以适当加强西部地区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适当放宽东部地区的结构的抗震构造要求,以便节约经济成本。所提出的方法对降低地震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加速度 最大层间位移角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结构失效概率 网格化 地震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震耦合作用下钢-预应力混凝土混合塔筒动力响应特征与结构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邢国华 任泽鹏 +2 位作者 苗鹏勇 葛一鸣 黄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6-725,共10页
为探究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在多种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选取一座在役4.55 MW钢-预应力混凝土混合塔筒结构,基于Davenport谱生成顺风与侧向扰动脉动风荷载,并考虑典型地震动,通过Abaqus分析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响应特征,明确结构薄弱部位,并... 为探究风力发电塔筒结构在多种荷载作用下的响应特征,选取一座在役4.55 MW钢-预应力混凝土混合塔筒结构,基于Davenport谱生成顺风与侧向扰动脉动风荷载,并考虑典型地震动,通过Abaqus分析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响应特征,明确结构薄弱部位,并应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对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脉动风荷载作用下塔筒位移沿高度分布均匀,最大塔顶位移角仅1/635,地震及风-震耦合作用下,塔筒TD2~C1变截面薄弱段的加速度、位移响应骤增致结构破坏;顺风与地震耦合下塔顶位移是单独地震作用下的1.47~1.74倍,考虑侧向扰流后,塔顶位移增大55.8%~86.9%;采用UHPC对塔筒薄弱段进行优化可有效提高结构整体受力性能,避免或延缓结构薄弱区局部失效导致结构整体倒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发电塔 钢-预应力混凝土塔筒 脉动风荷载 风-地震耦合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