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1
1
作者 郭彤 宋良龙 +1 位作者 张国栋 顾羽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32,共10页
提出了一种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形式,并通过14个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节点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行为以及耗能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钢绞线预应力、螺杆预应力、梁端钢套、螺旋箍筋等参数对于节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提出了一种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形式,并通过14个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节点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行为以及耗能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钢绞线预应力、螺杆预应力、梁端钢套、螺旋箍筋等参数对于节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具有震后自动复位、主体结构基本无损、耗能机制明确等优点。梁端的钢套避免了混凝土梁柱在相对转动时的局部受压破坏,而位于梁端腹板的摩擦装置则提供了良好的耗能能力。随着初始预应力的加大,节点的初始刚度、临界张开弯矩加大并具有更强的自定心能力;节点的耗能效果主要受摩擦力的大小控制,预应力螺杆的正应力越大,耗能效果越明显。为保证槽钢的传力和摩擦耗能效果,须加强柱预埋钢板在框架柱中的锚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定心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梁柱节点 低周反复加载 摩擦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无黏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及其节点抗震能力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种迅 孟少平 +1 位作者 潘其健 张林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60,共6页
首先介绍了采用后张预应力筋将预制梁和柱构件拼装在一起组成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形式及特点,接下来对两榀预制框架中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并对一榀三层两跨框架结构进行了弹塑性静力分析,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 首先介绍了采用后张预应力筋将预制梁和柱构件拼装在一起组成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形式及特点,接下来对两榀预制框架中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并对一榀三层两跨框架结构进行了弹塑性静力分析,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的部分无黏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且卸载后残余变形较小,具有较强的恢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分无黏结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节点 抗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周反复荷载下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徐远征 柳炳康 +1 位作者 欧国浩 陈国林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4-87,共4页
文章通过对一榀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深入研究了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裂缝分布、破坏形态、滞回曲线及位移延性等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关键词 预压装配式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破坏形态 抗震性能 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郭彤 宋良龙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3-79,共7页
为减少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残余变形和损伤,提出一种新型的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梁柱节点。其中,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梁柱通过无黏结预应力钢绞线进行拼接。当梁端弯矩超过节点的临界张开弯矩,梁柱接触面张开;震后,接触... 为减少钢筋混凝土框架在地震作用下的残余变形和损伤,提出一种新型的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梁柱节点。其中,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梁柱通过无黏结预应力钢绞线进行拼接。当梁端弯矩超过节点的临界张开弯矩,梁柱接触面张开;震后,接触面在预应力的作用下重新闭合。梁柱的接触部位分别预埋钢套和钢板,以避免梁柱相对转动时混凝土的压碎。在梁端钢套的腹板处设置摩擦耗能件,从而可以在梁柱相对转动时耗散地震能。介绍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梁柱节点的基本构造和受力特点,对梁端轴力、剪力、弯矩以及梁柱接触面张开后转动刚度的表达式进行推导,建立起梁端弯矩-相对转角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并得到节点耗能系数和等效黏滞阻尼比的计算公式。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为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定心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梁柱节点 摩擦耗能 无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颜学渊 周灵哲 +2 位作者 祁皑 毛会敏 陈伟宏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4-63,共10页
为了研究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采用ABAQUS软件对试验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并以试验节点为原型,建立相应的两层两跨的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平面框架模型。采用低周往复加载方式分析了新型... 为了研究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采用ABAQUS软件对试验节点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并以试验节点为原型,建立相应的两层两跨的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平面框架模型。采用低周往复加载方式分析了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和现浇框架结构的滞回性能,并模拟了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不同的初始荷载、预应力筋数量及控制应力和U形筋配筋率下的滞回性能。结果表明,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和现浇框架的滞回性能非常接近;框架轴压比、预应力筋数量和U形筋配筋率对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滞回性能有影响,而梁上荷载和预应力筋控制应力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有限元分析 抗震性能 滞回曲线 骨架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耀庭 杨力 张江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5-76,共12页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方法的特殊性,本文以8度区(0.2g)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研究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的合理性,提出以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方法进行预...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设计方法的特殊性,本文以8度区(0.2g)抗震等级为二级的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研究规范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取值的合理性,提出以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的方法进行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分别以梁端地震组合弯矩和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设计8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OpenSees中建立其基于纤维梁柱单元的数值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与动力时程分析.研究表明:按现行规范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底层柱端出铰严重,提高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可以有效地改善结构屈服机制;04规程中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偏小,规程修订时应给予适当提高,对抗震等级为二级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柱端弯矩增大系数的取值≥2.0;本文建议二级PC框架按梁端实际抗震受弯承载力调整柱端弯矩,其取值为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柱弱梁 抗震设计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PUSHOVER分析 屈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能量评估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巍 孟少平 吕志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共3页
本文采用能量方法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 ,提出了对其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的一种简易可行的方法 .算例的结果表明 ,采用这种方法 ,对较规则的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能力进行评估 。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抗震能力 静力弹塑性分析 能量评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边柱拆除时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宋满荣 胡忍强 +3 位作者 黄慎江 刘辰谱 何嘉轩 柳炳康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4-74,共11页
对一榀二层二跨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PC)平面框架进行了静力拆除底层边柱的试验及理论分析,探究了裂缝发展、变形能力、破坏模式及连续倒塌机理。根据试验框架达到极限承载力时的状态,提出了边柱失效时简化的结构抗力分析模型,并推... 对一榀二层二跨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PC)平面框架进行了静力拆除底层边柱的试验及理论分析,探究了裂缝发展、变形能力、破坏模式及连续倒塌机理。根据试验框架达到极限承载力时的状态,提出了边柱失效时简化的结构抗力分析模型,并推导出结构抗倒塌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基于能量法建立近似的动力响应评估模型,根据试验框架静力加载荷载-位移曲线近似得到其在边柱瞬时失效时的动力响应曲线。结果表明:框架的受力过程可分为弹性、弹塑性、塑性铰以及倒塌4个阶段;加载时试件的混凝土裂缝开展及破坏集中在失效边柱相邻区域框架梁两侧梁端结合部,除失效边柱外,其余框架柱以及失效柱远离区域框架梁端基本完好;框架在小变形阶段按梁机制受力,存在压拱效应及空腹效应;在大变形阶段不能按悬链线机制受力,由梁的受弯机制和空腹机制共同抵抗不平衡荷载;边柱失效时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最大抗力达到60.9 kN,最终倒塌位移为430 mm,梁端转角为10.0°~15.3°,具有较好的抗连续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连续倒塌 拆除边柱 试验研究 理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柱失效后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子结构动力倒塌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涛 陈万庆 郝天之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17-23,共7页
为了研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PRC)框架结构的动力倒塌性能,设计了5个1/4比例的框架子结构模型,通过快速抽柱方式对其动力倒塌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的动力冲击作用下,5个试件在中柱失效后的结构损伤主要表现为框架... 为了研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PRC)框架结构的动力倒塌性能,设计了5个1/4比例的框架子结构模型,通过快速抽柱方式对其动力倒塌性能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的动力冲击作用下,5个试件在中柱失效后的结构损伤主要表现为框架梁端开裂和结构基频的降低;预应力的施加导致失效柱处的动态竖向位移增加;当框架梁的跨度相同时,预应力可以显著改善框架梁端受拉纵筋的受力状态;非预应力试件受倒塌荷载的动力冲击作用更为显著;合理选取框架梁的跨高比和预应力的施加方式有助于控制PRC框架结构的倒塌风险。提出了针对PRC框架结构倒塌荷载动力增大系数(DIF)的计算方法,分析表明基于试验和计算所得的PRC框架试件倒塌荷载的DIF值均小于2.0,在对PRC框架结构开展静力倒塌分析时应基于失效柱的目标竖向位移确定倒塌荷载DIF的合理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连续倒塌 动态响应 荷载动力增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墩设计研究 被引量:35
10
作者 田万俊 《铁道标准设计》 2003年第8期67-69,共3页
详细介绍城市轻轨铁路中采用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墩的设计要点和方法
关键词 轻轨铁路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结构设计 桥墩 桥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种迅 吴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97-2000,共4页
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从而可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形成危险的柱铰耗能机制。文章将基于弹塑性分析的设计方法引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旨在通过采... 采用传统抗震设计方法设计的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从而可能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形成危险的柱铰耗能机制。文章将基于弹塑性分析的设计方法引入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旨在通过采用更为合理的抗震设计,使得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混合耗能机制"能够得以实现;最后对2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设计,并对其抗震能力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文章介绍的抗震设计方法,能够实现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预定的耗能机制,且结构的位移响应和构件的变形能够得到控制,因而是一种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基于弹塑性分析的抗震设计方法 混合耗能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红媛 房贞政 林飞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0-65,共6页
本文通过两榀框架梁按不同预应力度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的“强柱弱梁”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探讨其包括裂缝分布、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无粘结筋应力变化、位移延性、耗能能... 本文通过两榀框架梁按不同预应力度配置无粘结预应力筋和非预应力筋的“强柱弱梁”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探讨其包括裂缝分布、破坏形态、极限承载力、无粘结筋应力变化、位移延性、耗能能力、恢复力特性等工作性能 ,并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此类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 ,为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地震设防区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抗震性能 拟静力 裂缝 破坏形态 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侧限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程东辉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4-36,共3页
分析了预应力框架结构中侧向约束对连续框架梁中预应力值的影响 ,以及这种影响对竖向构件本身的影响 ,提出了侧限系数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工程实例 ,提出了考虑侧向约束影响的应用条件 ,可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侧限影响系数 侧向约束 竖向构件 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压拱承载力研究
14
作者 黄远 胡晓芳 易伟建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1-67,共7页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的压拱机制承载力,首先建立了有黏结预应力框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采用试验数据对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黏结预应力框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在连续倒塌过程中压拱受力机制的区... 为了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抗连续倒塌的压拱机制承载力,首先建立了有黏结预应力框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并采用试验数据对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有黏结预应力框架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框架在连续倒塌过程中压拱受力机制的区别,并分析了预应力框架压拱机制承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预应力的施加会增加压拱效应,减弱边柱的破坏,但会加剧中柱的破坏.非预应力筋配筋率、梁高和跨度对压拱机制承载力Fa.u影响较大,顶部非预应力筋配筋率从0.66%增加到1.32%时,Fa.u增加了19.6%,底部非预应力筋配筋率从0.66%增加到1.32%时,Fa.u增加了31.5%;梁高从700 mm增加到900 mm时,Fa.u增大了220.7%,跨度从9 m增加到15 m时,Fa.u减小了64.0%.柱截面尺寸较小时,增大柱截面尺寸对Fa.u的影响较大;但柱截面尺寸较大时,增大柱截面尺寸对Fa.u的影响较小.预应力筋配筋率和初始张拉控制应力对Fa.u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有黏结 精细有限元 连续倒塌 压拱机制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弹塑性静、动力分析
15
作者 种迅 孟少平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5年第2期13-16,31,共5页
目前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理解多是基于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或振动台试验。然而,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机制和薄弱部位与单跨框架结构不尽相同。本文分别采用弹塑性动、静力分析方法(时程分析方... 目前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理解多是基于单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或振动台试验。然而,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耗能机制和薄弱部位与单跨框架结构不尽相同。本文分别采用弹塑性动、静力分析方法(时程分析方法、Pushover分析方法)对一榀多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屈服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通过对两种分析结果的比较验证了Pushover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弹塑性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Pushover分析 多层多跨 动力分析 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时程分析方法 抗震能力 振动台试验 薄弱部位 耗能机制 静力分析 分析结果 可靠性 单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压比对竖向荷载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峰 简斌 王正霖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6期44-48,共5页
在预应力框架中轴压比除对结构的延性性能产生影响外,还将对框架内力产生影响。通过四组共24榀预应力框架的电算并结合已有的参考文献,分别从二阶效应、框架柱的轴向变形及与普通混凝土框架比较三个方面研究和探讨了轴压比对只承受竖向... 在预应力框架中轴压比除对结构的延性性能产生影响外,还将对框架内力产生影响。通过四组共24榀预应力框架的电算并结合已有的参考文献,分别从二阶效应、框架柱的轴向变形及与普通混凝土框架比较三个方面研究和探讨了轴压比对只承受竖向荷载作用的预应力框架的影响。研究表明,轴压比对只承受竖向荷载作用的预应力框架的影响与普通混凝土框架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些自身特点。总体上来说,轴压比对预应力框架的影响较普通混凝土框架显著,但通常情况下影响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轴压比 二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地震作用仿真分析
17
作者 夏训成 卢哲安 +1 位作者 彭自强 魏文晖 《混凝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4-65,69,共3页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了空间框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出三种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自振特性、结构变形、裂缝开展情况,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结果表明,框架的第1层和第2层梁柱为薄弱环节,但结构能保持较好的... 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了空间框架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出三种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自振特性、结构变形、裂缝开展情况,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结果表明,框架的第1层和第2层梁柱为薄弱环节,但结构能保持较好的整体性,能满足七度地震区的抗震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地震作用 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试验研究及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熊学玉 高峰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共8页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PSRC)结构是一种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型钢混凝土结构优点的组合结构。为研究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性能及弯矩重分布规律,完成2榀接近足尺单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静力试验,分析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裂缝...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PSRC)结构是一种结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与型钢混凝土结构优点的组合结构。为研究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的受力性能及弯矩重分布规律,完成2榀接近足尺单跨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静力试验,分析其受力过程、破坏形态、裂缝的开展与分布、刚度变化以及内力重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发生类似于钢筋混凝土适筋梁的正截面受弯破坏,属延性破坏,在达到正截面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之前基本符合平截面假定。基于实验,提出了考虑次轴力的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试验弯矩调幅值约为30%,调幅能力高于普通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框架 静力试验 塑性铰 内力重分布 弯矩调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混凝土空间框架节点二维拟静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旭红 房贞政 陈浩德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7,共8页
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预应力混凝土和普通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内节点进行了不同轴压比下单、双向循环加载的试验研究,得到不同加载方式下试件的滞回曲线。分析了各个试件的破坏形式、承载力、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通过比较和对滞回曲线... 采用拟静力试验方法对预应力混凝土和普通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内节点进行了不同轴压比下单、双向循环加载的试验研究,得到不同加载方式下试件的滞回曲线。分析了各个试件的破坏形式、承载力、刚度、延性及耗能能力,通过比较和对滞回曲线的分析得出:双向水平荷载作用对构件耦合作用明显,构件存在扭转效应,构件的强度退化和刚度退化比单向荷载作用严重,节点的耗能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空间框架内节点 二维拟静力试验 刚度 滞回曲线 骨架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跨非规则预应力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静力性能分析与设计 被引量:5
20
作者 计静 陈晓坤 +3 位作者 张文福 张云峰 刘迎春 卢召红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46,共8页
为研究基于套建增层的两跨非规则预应力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PSRCF)静力受力性能,以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框架柱轴压比和长细比、框架梁跨高比、框架柱角钢含钢率以及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为主要参数,设计了15组单层两跨PSRCF体系;基... 为研究基于套建增层的两跨非规则预应力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PSRCF)静力受力性能,以高强混凝土强度等级、框架柱轴压比和长细比、框架梁跨高比、框架柱角钢含钢率以及预应力筋的张拉控制应力为主要参数,设计了15组单层两跨PSRCF体系;基于简化力学模型和材料本构关系,利用ABAQUS软件建立PSRCF的有限元模型,开展了单跨非规则预应力和非预应力框架的滞回分析,对通过仿真分析获得的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与拟静力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基于此开展15组单层两跨PSRCF在竖向轴力及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静力分析,得到框架的单调荷载-位移曲线,考察了荷载-位移曲线随主要参数的变化规律,给出结构体系的塑性铰出现顺序和两跨PSRCF在套建增层工程中的设计建议。结果表明:柱的轴压比和长细比是影响框架静力性能的主要因素,塑性铰依然按照强柱弱梁的顺序出现,两跨非规则框架结构体系设计是合理的,可为该类新型结构体系在地震区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规则预应力型钢高强混凝土框架 套建增层 静力性能 塑性铰 设计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