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混凝土预应力框架梁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谢剑 刘麟玮 +1 位作者 徐福泉 王洋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1-109,共9页
通过5根高强钢筋(500MPa)高强混凝土(C60)预应力框架梁与1根非预应力框架梁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换算配筋率、预应力强度比、箍筋强度等参数对预应力框架梁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换算配筋率的增加,预应力框架... 通过5根高强钢筋(500MPa)高强混凝土(C60)预应力框架梁与1根非预应力框架梁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了换算配筋率、预应力强度比、箍筋强度等参数对预应力框架梁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换算配筋率的增加,预应力框架梁滞回曲线逐渐捏拢,承载力下降段变陡,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降低;当换算配筋率为2.6%-3.1%时,位移延性系数均大于3.0;当换算配筋率为3.6%时,位移延性系数为2.82,延性稍差。但若采用高强箍筋替代普通箍筋,将改善预应力框架梁的延性性能和耗能能力,此时位移延性系数为3.36;在换算配筋率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预应力强度比的提高并没有明显改变梁的抗震性能;非预应力梁的延性性能及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均要优于预应力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 高强钢筋 预应力框架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框架在不同的施工方案下考虑施工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邓志恒 唐光暹 +1 位作者 潘峰 陶晓光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建立在不同施工方案下预应力框架考虑施工过程的分析模型,对各种施工方案下预应力框架进行算例分析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框架结构在不同的施工方案下考虑施工过程分析,其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别,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施工方案... 建立在不同施工方案下预应力框架考虑施工过程的分析模型,对各种施工方案下预应力框架进行算例分析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预应力框架结构在不同的施工方案下考虑施工过程分析,其结果出现一定的差别,施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施工方案.本文分析模型符合实际受力情况,分析结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过程 预应力框架 施工力学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弧长法的预应力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明政 黄音 +1 位作者 王正霖 白绍良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09-114,共6页
根据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编制了适用于预应力建立和施加外荷载两个阶段的静力杆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该程序直接从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出发,考虑了混凝土的受拉硬化和受压软化,采用截面分层杆系有限元模型和... 根据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编制了适用于预应力建立和施加外荷载两个阶段的静力杆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程序.该程序直接从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出发,考虑了混凝土的受拉硬化和受压软化,采用截面分层杆系有限元模型和弧长法,在刚度矩阵中同时考虑了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经与两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试验结果校核,程序模拟精度较好,可用于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长法 预应力框架结构 非线性分析 受力模型 外荷载 分层有限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框架次弯矩浅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黄音 陈曦 +1 位作者 陈明政 王正霖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6-69,共4页
预应力框架次弯矩与连续梁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探讨了预应力框架等效荷载次弯矩与轴次弯矩产生的机理及其计算方法,分析了次弯矩对弯矩调幅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考虑次弯矩影响的预应力框架弯矩调幅设计建议,该建议采用总量控制的方法,并... 预应力框架次弯矩与连续梁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探讨了预应力框架等效荷载次弯矩与轴次弯矩产生的机理及其计算方法,分析了次弯矩对弯矩调幅的影响规律,提出了考虑次弯矩影响的预应力框架弯矩调幅设计建议,该建议采用总量控制的方法,并考虑了次弯矩的有利作用与不利作用,可以对预应力框架调幅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框架 等效荷载次弯矩 轴次弯矩 弯矩调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预应力框架在加层改建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简斌 秦仕洪 李唐宁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2000年第5期23-26,共4页
围绕西南医院科教影像楼增层改建工程的设计 ,在肯定了大跨预应力框架应用于该类工程中的优越性的同时 ,指出了该预应力框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 ,针对框架柱弯矩偏大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 预应力框架 节点 次弯矩 设计 加层改建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向柱对预应力框架影响的等效弹簧模型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树华 栾伟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86-689,共4页
针对预应力框架结构的预应力传递受侧向柱影响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张德峰等人提出的假设存在缺陷:一是建立模型时,不动点的确定未考虑框架梁轴向压缩刚度的影响;二是各框架柱对框架的反向约束力与其距离不动点的距离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针对预应力框架结构的预应力传递受侧向柱影响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张德峰等人提出的假设存在缺陷:一是建立模型时,不动点的确定未考虑框架梁轴向压缩刚度的影响;二是各框架柱对框架的反向约束力与其距离不动点的距离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为此重新提出了假设,建立了广泛适用的等效弹簧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利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在相同条件下用文中所得到的公式与张德峰文中的公式,对"台座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了比较结果:对于3跨或多于3跨时,张德峰文中的公式明显不能对"台座现象"进行分析.本模型对于指导实际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向柱 预应力框架结构 影响 等效弹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框架弯矩调幅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许军 黄音 +1 位作者 陈明政 王正霖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1-54,共4页
预应力框架弯矩调幅规律与连续梁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柱梁线刚度比、外荷载形式、次弯矩和柱铰可行性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对预应力框架弯矩调幅设计提供一点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预应力框架 弯矩调幅 柱梁线刚度比 荷载形式 次弯矩 柱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及水平加载下预应力框架塑性角的对比
8
作者 李作勤 简斌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82,共6页
通过单层两跨预应力框架,对竖向及水平加载下的塑性铰出铰模式,控制截面塑性铰所需转动能力以及其所能提供的塑性转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相对受压区高度和预应力度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各塑性铰均具有足够转... 通过单层两跨预应力框架,对竖向及水平加载下的塑性铰出铰模式,控制截面塑性铰所需转动能力以及其所能提供的塑性转动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考虑了相对受压区高度和预应力度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各塑性铰均具有足够转动能力时,竖向及水平加载下的塑性铰出铰模式存在很大差别.其中竖向加载下,预应力框架梁能达到完全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而水平加载下则不能.此外,随相对受压区高度增加,竖向加载下完成完全塑性内力重分布时所需塑性铰转动能力呈递增趋势;而水平加载下完成最大塑性内力重分布时所需塑性铰转动能力却呈递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框架 塑性铰 加载方式 相对受压区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柱截面强弱不同的三类预应力框架试验分析
9
作者 陈明政 黄音 +2 位作者 许军 王正霖 白绍良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86-90,共5页
“柱强于梁”、“梁强于柱”和“梁柱等强”的3种情况在单层预应力框架或多层预应力框架的顶层中是可能出现的.通过4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竖向荷载下的试验,对三类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极限荷载、正常使用下的变形、位移延性、塑性内力重... “柱强于梁”、“梁强于柱”和“梁柱等强”的3种情况在单层预应力框架或多层预应力框架的顶层中是可能出现的.通过4榀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在竖向荷载下的试验,对三类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极限荷载、正常使用下的变形、位移延性、塑性内力重分布进行了研究.试验分析结果证明,当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较小时,这三类预应力框架均能实现完全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具有较好的位移延性,在正常使用荷载下裂缝宽度和挠度均能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塑性机构控制 内力重分布 位移延性 次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向及水平荷载下预应力框架调幅的模拟分析
10
作者 陈平友 简斌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39-42,共4页
根据曲率力法编制的非线性程序,模拟了十八榀单层单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通过改变框架梁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次弯矩以及加载方式等因素,初步阐明了影响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内力重分布和弯矩调幅的因素及规律。总弯矩调幅系数... 根据曲率力法编制的非线性程序,模拟了十八榀单层单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通过改变框架梁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次弯矩以及加载方式等因素,初步阐明了影响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内力重分布和弯矩调幅的因素及规律。总弯矩调幅系数随着相对受压区高度ξ的增大而减小;同时当ξ较大时,次弯矩将有助于调幅能力的提高。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既承受水平荷载又承受竖向荷载时,在破坏端的总弯矩调幅系数比相同结构只承受竖向荷载的总弯矩调幅系数要大,竖向承载力则可能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相对受压区高度 次弯矩 加载方式 内力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框架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朴贤日 崔帅 +1 位作者 刘勇 张耀庭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0-208,共9页
随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中极罕遇地震作用概念的提出,有必要对按我国现设计规范的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为此,依据我国现规范设计了6榀不同梁截面尺寸、不同抗震等... 随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中极罕遇地震作用概念的提出,有必要对按我国现设计规范的预应力混凝土(PC)框架结构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为此,依据我国现规范设计了6榀不同梁截面尺寸、不同抗震等级的PC框架,在OpenSees中对其建立数值模型并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然后分别对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基于IDA的易损性分析。研究表明:在罕遇,极罕遇地震作用下,各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能满足现规范1/50的限值要求,但容易出现“强梁弱柱”的破坏机制;结构的倒塌失效概率均较小,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其中抗震等级为三级的PC框架抗震性能最好,具有较高的抗震能力储备;同时,在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条件下,适当减小框架梁的截面尺寸,能较好地改善结构的破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极罕遇地震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 抗震性能 静力弹塑性分析 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跨非对称加载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的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音 赵博 +1 位作者 徐诗童 王正霖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8-101,共4页
通过对1榀近于足尺的两跨预应力框架的试验研究,从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影响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弯矩调幅的相关因素———控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次弯矩、柱梁线刚度比以及柱顶裂缝的开展情况.结果表明,后张有... 通过对1榀近于足尺的两跨预应力框架的试验研究,从塑性内力重分布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影响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弯矩调幅的相关因素———控制截面的相对受压区高度、次弯矩、柱梁线刚度比以及柱顶裂缝的开展情况.结果表明,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由一跨增加到多跨,其调幅特性仍然没有发生变化,即主要受控制截面混凝土相对受压区高度及次弯矩的影响,柱梁线刚度比也对弯矩调幅起一定作用;其次,多跨预应力框架的塑性铰只出现在加载跨上,最终结构破坏也是由于加载跨的破坏,对非加载跨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框架 内力重分布 次弯矩 柱梁线刚度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柱加强型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志 孟少平 +1 位作者 于琦 周臻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11-116,共6页
国内的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PC框架)大都是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简称89规范)进行设计,研究表明,其耗能机制为层间屈服机制。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对基于89规范设计的三层两跨空间PC框架进行了边柱加强,... 国内的既有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PC框架)大都是基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 10-89)》(简称89规范)进行设计,研究表明,其耗能机制为层间屈服机制。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对基于89规范设计的三层两跨空间PC框架进行了边柱加强,并完成了1∶7.2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试验表明:加强的边柱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推迟,结构损伤在各楼层分布均匀,模型能够形成梁端和柱端出铰的混合出铰机制,结构整体抗震能力大大提高。此外,脉冲型近场地震动Chi-Chi波对结构的位移响应影响更大,而El Centro波则更容易激发模型的高阶振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框架结构 振动台试验 混合出铰机制 脉冲型近场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角预应力拉索重组竹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毅 朱洪黎 孙达庆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4-94,共11页
传统的竹(木)框架结构因其抗侧力性能差,导致地震灾害下损失较大。在竹(木)框架中增设对角预应力拉索,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抗侧刚度。为研究重组竹框架结构中对角预应力拉索对结构抗震失效概率,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对其易损性进行分析。... 传统的竹(木)框架结构因其抗侧力性能差,导致地震灾害下损失较大。在竹(木)框架中增设对角预应力拉索,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抗侧刚度。为研究重组竹框架结构中对角预应力拉索对结构抗震失效概率,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DA)对其易损性进行分析。通过定义3个性能水平,以地震峰值加速度作为地震强度指标,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响应参数,分析得到无对角预应力拉索的重组竹框架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最后分析对角预应力拉索对重组竹框架,得到2种预应力水平下的地震易损性曲线,并与无对角预应力拉索的重组竹框架的地震易损性曲线进行了对比,研究对角预应力拉索对重组竹框架地震易损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框架 重组竹 性能水平 地震易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跨3层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拟动力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焕 宋满荣 柳炳康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947-950,986,共5页
通过一榀单跨3层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拟动力试验,文章研究了预压装配式框架的动力性能、变形能力及破坏机制。研究表明,预压装配式预应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很强的变形恢复能力,框架整体刚度未出现明显退化,最大层间位移角满... 通过一榀单跨3层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拟动力试验,文章研究了预压装配式框架的动力性能、变形能力及破坏机制。研究表明,预压装配式预应力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很强的变形恢复能力,框架整体刚度未出现明显退化,最大层间位移角满足中震变形要求。在预应力筋的约束下,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端,且节点核心区未见细微裂缝,可实现"强柱弱梁"及"强节点"的设计要求。采用结构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Gen,对试验框架进行动力时程分析,求出其位移反应,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预应力框架 拟动力试验 抗震性能 层间位移角 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1
16
作者 郭彤 宋良龙 +1 位作者 张国栋 顾羽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3-32,共10页
提出了一种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形式,并通过14个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节点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行为以及耗能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钢绞线预应力、螺杆预应力、梁端钢套、螺旋箍筋等参数对于节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提出了一种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形式,并通过14个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对节点在循环荷载下的力学行为以及耗能特性进行研究,分析钢绞线预应力、螺杆预应力、梁端钢套、螺旋箍筋等参数对于节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腹板摩擦式自定心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具有震后自动复位、主体结构基本无损、耗能机制明确等优点。梁端的钢套避免了混凝土梁柱在相对转动时的局部受压破坏,而位于梁端腹板的摩擦装置则提供了良好的耗能能力。随着初始预应力的加大,节点的初始刚度、临界张开弯矩加大并具有更强的自定心能力;节点的耗能效果主要受摩擦力的大小控制,预应力螺杆的正应力越大,耗能效果越明显。为保证槽钢的传力和摩擦耗能效果,须加强柱预埋钢板在框架柱中的锚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定心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梁柱节点 低周反复加载 摩擦耗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无黏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及其节点抗震能力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种迅 孟少平 +1 位作者 潘其健 张林振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5-60,共6页
首先介绍了采用后张预应力筋将预制梁和柱构件拼装在一起组成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形式及特点,接下来对两榀预制框架中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并对一榀三层两跨框架结构进行了弹塑性静力分析,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 首先介绍了采用后张预应力筋将预制梁和柱构件拼装在一起组成的框架结构的基本形式及特点,接下来对两榀预制框架中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研究,并对一榀三层两跨框架结构进行了弹塑性静力分析,试验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的部分无黏结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能够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且卸载后残余变形较小,具有较强的恢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分无黏结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 节点 抗震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动力弹塑性分析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艳霞 费晨超 +1 位作者 宁广 李振兴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101-110,共10页
针对提出的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采用ABAQUS软件对其整体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并与刚接框架及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框架在不同水准地震动下的楼层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残余位移角、等效塑性应变以... 针对提出的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采用ABAQUS软件对其整体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并与刚接框架及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框架在不同水准地震动下的楼层基底剪力、层间位移角、残余位移角、等效塑性应变以及结构耗能等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在8度多遇、设防地震作用下基本保持弹性,在8度罕遇地震时结构主要依靠阻尼耗能和摩擦阻尼器耗能,非弹性耗能相对较少,减少了主体结构的塑性发展和损伤程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恢复结构功能的能力。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在层间位移角控制和减少主体结构塑性性能方面优于可恢复功能的预应力钢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结构 预应力装配式钢框架 预应力框架 动力弹塑性分析 双旗帜滞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恢复功能的装配式预应力钢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41
19
作者 张爱林 张艳霞 +1 位作者 赵微 费晨超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07-215,共9页
针对高层建筑,提出了腹板摩擦耗能的可恢复功能装配式预应力钢框架结构体系和性能化设计目标。并设计了一个3×5跨4层原型结构,进行了0.75倍缩尺的子结构拟动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装配式预应力钢框架具有良好的开口闭合机制,... 针对高层建筑,提出了腹板摩擦耗能的可恢复功能装配式预应力钢框架结构体系和性能化设计目标。并设计了一个3×5跨4层原型结构,进行了0.75倍缩尺的子结构拟动力加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装配式预应力钢框架具有良好的开口闭合机制,震后能够自动复位和恢复结构功能。试验结束后,钢绞线索力损失在8%以内,说明钢绞线、锚具性能和钢预应力的施加方法是可靠的。结构实现了"多遇地震无开口、无损伤,设防地震开口耗能且主体结构无损伤、罕遇地震结构损伤很小能正常使用,超罕遇地震主体结构损伤较小且仍能正常使用"的性能化设计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恢复功能的装配式预应力框架 拟动力试验 性能化设计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边坡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挡结构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20
20
作者 朱彦鹏 郑善义 +1 位作者 张鸿 阎茹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11期1582-1585,共4页
框架预应力锚杆是近年来较好地应用于黄土边坡加固的支挡结构,但其设计理论依据仍不统一,未形成成熟的规范,并且只把锚杆的预应力作为一种安全储备,没有进行具体的计算。基于此,考虑结构与土的相互作用,根据施工过程把设计分为基坑开挖... 框架预应力锚杆是近年来较好地应用于黄土边坡加固的支挡结构,但其设计理论依据仍不统一,未形成成熟的规范,并且只把锚杆的预应力作为一种安全储备,没有进行具体的计算。基于此,考虑结构与土的相互作用,根据施工过程把设计分为基坑开挖和工作两个阶段,提出了一种侧移控制的设计方法,可以合理地确定施加预应力的大小。应用该方法对某工程实例进行了设计分析,结果表明:合理地确定锚杆预应力的大小是必要的,这对框架预应力锚杆的合理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架预应力锚杆 预应力 侧移 立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