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体积混凝土底板预埋钢管施工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慧 蔡文明 杜永峰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61-366,共6页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引起的。分层浇筑施工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而在分层浇筑之前预埋呈一定形状布置的垂直钢管则具有更好的降温效果。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模拟某大体积混凝土底...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水泥水化热引起的温度应力和温度变形引起的。分层浇筑施工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而在分层浇筑之前预埋呈一定形状布置的垂直钢管则具有更好的降温效果。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模拟某大体积混凝土底板在施工期预埋垂直钢管与不预埋垂直钢管的分层浇筑过程,并将这两种工况下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场进行比较,得出了预埋呈梅花形布置垂直钢管的具体降温效果,为相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裂缝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温度应力 垂直钢管 分层浇筑施工 ANSYS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水下预埋封闭钢管置换岩塞体贯通既有水库施工技术探讨 被引量:3
2
作者 周杜 杨遵俭 +2 位作者 刘运雄 周海水 罗泽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10-214,218,共6页
针对取水工程取水口施工采用常规的施工技术受环境条件和地质条件制约大,且环境污染大、施工工期长、施工投入高、需要大型设备及船舶等问题,该施工技术创造性的改变了传统的先内后外的施工顺序,通过预埋水下封闭钢管置换岩塞体,通水时... 针对取水工程取水口施工采用常规的施工技术受环境条件和地质条件制约大,且环境污染大、施工工期长、施工投入高、需要大型设备及船舶等问题,该施工技术创造性的改变了传统的先内后外的施工顺序,通过预埋水下封闭钢管置换岩塞体,通水时间不受汛期滞约,利用浮箱水上平台进行取水口管槽水下开挖、预埋钢管下沉就位、水下混凝土包封固定取水口钢管以及防渗、岸坡恢复等一系列工艺措施,用预埋钢管置换了岩塞体,使贯通变成了只是简单的水下静水切割钢管盲板,不仅确保了取水口贯通质量,施工安全,库区蓄水正常运行而且对施工区周边环境和既有构筑物基本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水口 预埋钢管 置换岩塞体 不分散混凝土 防渗透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次温度循环对能量桩桩顶位移影响分析 被引量:49
3
作者 孔纲强 王成龙 +2 位作者 刘汉龙 吴迪 车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58-964,共7页
能量桩是一种在承载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获取地热能源的新技术。但目前对于能量桩在冷、热循环过程中尤其多次冷、热循环情况下的热力学效应研究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针对预埋钢管单U型新型能量桩,开展工作荷载作用下多次冷、热循环... 能量桩是一种在承载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获取地热能源的新技术。但目前对于能量桩在冷、热循环过程中尤其多次冷、热循环情况下的热力学效应研究较少。基于模型试验方法,针对预埋钢管单U型新型能量桩,开展工作荷载作用下多次冷、热循环时的传热特性和承载特性,尤其是桩顶位移变化规律的研究;并开展无荷载作用下单次冷、热循环试验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冷、热循环引起的桩体热应变,在加热时桩体内部产生压应力,而在制冷时桩体内部产生拉应力,同时温度引起桩侧不同部位分别产生正摩阻力和负摩阻力。相较于工作荷载,无荷载作用下加热会使桩体位移上升约41%,而一次加热与制冷循环作用后,无荷载作用下桩顶残余位移约为工作荷载作用下的10%。多次冷、热温度循环会导致桩体沉降不断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能量桩 预埋钢管 热力学效应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