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场气田须家河气藏含气性地震检测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李显贵 徐天吉 甘其刚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2期186-191,共6页
新场气田须家河气藏属于深层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致密、低孔渗、薄互层、多层叠置和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勘探成功率低、效果差。为此,针对须家河气藏开展了一系列方法研究,形成了一套针对此类气藏的含气检测技术——吸收速度频散(AVD... 新场气田须家河气藏属于深层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致密、低孔渗、薄互层、多层叠置和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勘探成功率低、效果差。为此,针对须家河气藏开展了一系列方法研究,形成了一套针对此类气藏的含气检测技术——吸收速度频散(AVD)预测技术、动态能谱(DR)预测技术、瞬时子波能量吸收(WEA)预测技术、 Proni吸收滤波(PF)预测技术、储层频谱成像吸收梯度(AG)预测技术以及AVO反演属性(剪切模量μ、拉梅常数λ、泊松比σ)分析技术等。利用这套技术对须家河气藏进行了含气性检测,结果表明,含气砂岩储层具有高 AVD异常、高DR异常、高WEA异常、低PF异常、低AG异常、高μ异常、低λ异常和低σ异常等特征。因此, 综合应用这些异常特征信息,可以对非均匀致密砂岩进行含气性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 非均质 碎屑岩 性检测 须家河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断据包络分析法模型的单井生产潜力评价——以广安须家河气藏为例
2
作者 郭伟 何顺利 +1 位作者 从荣刚 兰朝利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6-278,共3页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断据包络分析法)原理,对广安须家河组气藏广安2区块的单井产量进行了评价。利用断据包络分析法模型对气井进行横向比较,预测了各个气井静储量、动储量和产量的潜力,并分析了断据包络分析法有效性和实际气井之间的关...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断据包络分析法)原理,对广安须家河组气藏广安2区块的单井产量进行了评价。利用断据包络分析法模型对气井进行横向比较,预测了各个气井静储量、动储量和产量的潜力,并分析了断据包络分析法有效性和实际气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断据包络分析法有效井基本上都是高产井,静储量潜力比较大的井多是中产井,动储量潜力比较大的井多是低产井,产量潜力大的井在动静储量方面均有潜力。据广安气田须六段气井的产能状况分析,多数气井经过加砂压裂后均获得较高的天然气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广安 断据包络分析法模型 须家河气藏 生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DR技术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显贵 范菊芬 张学映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6-568,共3页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属于深层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致密、低孔低渗、薄层交互、多层叠置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长期以来,勘探成功率低、效益差。为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须家河组气藏含气性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形成了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论的...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属于深层陆相致密碎屑岩气藏,具有致密、低孔低渗、薄层交互、多层叠置和非均质性强的特点,长期以来,勘探成功率低、效益差。为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须家河组气藏含气性检测技术应用研究,形成了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论的DR(Dynamic Register,动态频谱能量异常)含气性检测技术,DR值大,说明地震资料的主频衰减率高、速度异常大,储集层可能富含天然气。该技术在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勘探开发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含气砂岩储集层具有DR值高异常特征。但在实际应用DR含气性检测技术时,要注意储集层厚度不能太小,一般需大于地震剖面上能够分辨的最小储集层厚度,否则就会出现假DR值高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须家河气藏 地震资料 性检测 DR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致密气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以川西须家河组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林永茂 雷炜 缪尉杰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0,共10页
川西新场—合兴场须家河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石化探区保有探明地质储量超1700×10^(8)m^(3),储层具有气藏埋藏深(4500~5500m)、地层压力高(压力系数为1.4~1.7)、地层破裂压力高(110~165MPa)、特低孔隙度(平均孔隙度为3.7%)、特低... 川西新场—合兴场须家河组天然气资源丰富,中国石化探区保有探明地质储量超1700×10^(8)m^(3),储层具有气藏埋藏深(4500~5500m)、地层压力高(压力系数为1.4~1.7)、地层破裂压力高(110~165MPa)、特低孔隙度(平均孔隙度为3.7%)、特低渗透率(平均渗透率为0.07mD)的“一深两高两低”特点,为天然气成藏地质理论认识及高效开发带来了多重挑战,制约了气藏的勘探开发进程。以地质工程一体化融合实践为攻关思路,深化致密砂岩气输导体成藏认识,明确成藏机理及富集高产规律,以地质甜点发育模式深入解剖为切入点,阐明气藏甜点形成机制,建立甜点地质模式,抓住裂缝和储层地震精细刻画和定量预测技术、优化钻井及储层改造等关键技术,开展地质—地球物理—钻完井关键技术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攻关与技术—经济一体化目标实践,技术序列的成功应用支撑气田规模上产,已累计新建产能超10×10^(8)m^(3),保障合兴场气田新增探明地质储量超1300×10^(8)m^(3),进一步证实了地质工程一体化是低品位气藏有效开发的必经之路,推动了川西须家河组气藏的效益开发进程,为致密难动用储量,特别是深层致密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须家河 致密砂岩 地质工程一体化 效益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为例 被引量:89
5
作者 蔡希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714,共8页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埋藏深、物性差、产量低的特点,但勘探潜力大。有利烃源岩发育区控制天然气的平面分布,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有效储渗体"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有效储渗体"的发育受构造、沉积相和...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具有埋藏深、物性差、产量低的特点,但勘探潜力大。有利烃源岩发育区控制天然气的平面分布,深层致密砂岩储层中发育的"有效储渗体"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关键。"有效储渗体"的发育受构造、沉积相和成岩相3种因素控制。有效孔隙控制了天然气的分布,裂缝控制了天然气的高产。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气藏具有超深、超高压、超致密等特征,储层和高产富集带预测难度大。利用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可有效解决优质储层预测、裂缝检测、含气性识别等关键问题。该技术在川西坳陷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勘探中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使须家河组二段钻井成功率从15%提高到89%,高产井命中率从9%提高到67%,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211×108m3,实现了川西致密气田的高效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储渗体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储层预测 深层致密砂岩 天然富集、高产 须家河 川西坳陷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高产机制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威 林良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17,共7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高产、稳产、不含水、可动用程度高"的开发特点。为推进其所属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气藏的勘探工作,基于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储集体、断裂输导体系...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藏具有"高产、稳产、不含水、可动用程度高"的开发特点。为推进其所属通南巴构造带须家河组气藏的勘探工作,基于大量的分析化验资料,从烃源岩、储集体、断裂输导体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马路背地区须二段气藏的高产稳产机制。结果表明:(1)海、陆相优质烃源岩双重供烃,提供了天然气的资源保障,是该气藏形成的基础;(2)规模网状裂缝与大面积致密储层叠加形成网状有效储渗体,为天然气的赋存提供了场所,是该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3)断裂输导体系有效沟通深层海相烃源与陆相网状有效储渗体,是该气藏形成的关键。结论认为:考虑到通南巴构造带总体表现为一个被断层切割复杂化的大型特殊构造,类似于马路背的构造成排成带分布,因而寻找在烃源岩、储集体、断裂输导体系等方面与马路背须二段气藏类似的气藏,是该构造带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马路背地区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二段 高产稳产机制 双重供烃 网状有效储渗体 断裂输导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