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淋巴细胞亚群、IL-17、IL-12评估病毒性脑炎患儿预后的价值
1
作者 张帅 王帧 许哲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448-451,共4页
目的探究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2(IL-12)检测在小儿病毒性脑炎(VE)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VE患儿(VE组),和同期健康儿童96例,VE患儿于治疗结束... 目的探究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2(IL-12)检测在小儿病毒性脑炎(VE)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96例VE患儿(VE组),和同期健康儿童96例,VE患儿于治疗结束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级分为预后良好(4~5级)、预后不良(1~3级);所有儿童均采集外周血标本,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IL-17、IL-12水平,对比检测结果,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检测结果对VE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E组患儿CD3^(+)、CD4^(+)及CD4^(+)/CD8^(+)比值水平降低(P<0.05),CD8^(+)、IL-17、IL-12水平升高(P<0.05);VE组患儿IL-17、IL-12均与CD3^(+)(r=-0.517,-0.531,P<0.05)、CD4^(+)(r=-0.572,-0.568,P<0.05)及CD4^(+)/CD8^(+)比值(r=-0.631,-0.608,P<0.05)呈正相关,均与CD8^(+)呈负相关(r=0.508,0.537,P<0.05);VE组中,与预后良好者比较,预后不良者CD3^(+)、CD4^(+)及CD4^(+)/CD8^(+)比值水平降低(P<0.05),IL-17、IL-12水平升高(P<0.05),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D3^(+)、CD4^(+)/CD8^(+)比值、IL-17、IL-12及四者联合评估VE预后不良的AUC为0.660、0.741、0.758、0.797、0.886,四者联合评估效能最高,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0.00%和70.15%。结论VE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水平失衡和IL-17、IL-12水平升高,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IL-17、IL-12水平存在相关性,CD3^(+)、CD4^(+)/CD8^(+)比值、IL-17、IL-12四者联合可用于评估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儿童 T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9t11-和t10c12-共轭亚油酸抗癌和影响脂质代谢的异同 被引量:9
2
作者 刘佩 沈生荣 +2 位作者 阮辉 刘琦 何国庆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97-301,共5页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组位置和构象异构体的总称,异构体c9t11-CLA和t10c12-CLA或二者的协同作用赋予了CLA的许多生理功能,比如抗癌、降低体脂含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异构体c9t11-CLA和t10c12-CLA在结构及...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组位置和构象异构体的总称,异构体c9t11-CLA和t10c12-CLA或二者的协同作用赋予了CLA的许多生理功能,比如抗癌、降低体脂含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异构体c9t11-CLA和t10c12-CLA在结构及来源上存在一定差别——由于双键位置的不同,t10c12-CLA异构体比c9t11-CLA异构体更容易氧化;而在生理功能上二者也有差异——c9t11-CLA异构体的主要作用是抗癌,而t10c12-CLA则是降低体脂、血脂等,大量单一异构体的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二者在抗癌及脂肪代谢的调节上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9t11-共轭油酸 t10c12-共轭油酸 抗癌作用 机体构成 脂肪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解脂耶氏酵母全细胞催化合成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的条件优化
3
作者 张白曦 宋宇航 +2 位作者 倪丽娟 张灏 陈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0-73,共4页
采用重组解脂耶氏酵母全细胞催化合成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单体,为了提高t10,c12-CLA的产量,对全细胞催化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含有油酸的培养基摇瓶培养36 h获得菌体细胞,经反复冻融处理制备全细胞催化剂。优化后的催化体... 采用重组解脂耶氏酵母全细胞催化合成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单体,为了提高t10,c12-CLA的产量,对全细胞催化条件进行优化。通过含有油酸的培养基摇瓶培养36 h获得菌体细胞,经反复冻融处理制备全细胞催化剂。优化后的催化体系条件为:温度28℃,磷酸盐缓冲液(p H 7)浓度0.1 mol/L,转速200 r/min,无需限制氧气。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反应40 h,t10,c12-CLA产量达到15.6 g/L,转化率为6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脂耶氏酵母 油酸异构酶 全细胞催化 反10 12-共轭油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酸培养基培养对重组解脂耶氏酵母全细胞催化合成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宋宇航 倪丽娟 +2 位作者 张白曦 陈卫 张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7,共7页
亚油酸异构酶(PAI)在解脂耶氏酵母细胞内成功表达,以添加外源c9,c12-亚油酸(c9,c12-LA)为底物,全细胞催化合成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rans10,cis12-conjugated linoleic acid,t10,c12-CLA)。解脂耶氏酵母在分别含0.0(对照组)、0.1、0.5... 亚油酸异构酶(PAI)在解脂耶氏酵母细胞内成功表达,以添加外源c9,c12-亚油酸(c9,c12-LA)为底物,全细胞催化合成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rans10,cis12-conjugated linoleic acid,t10,c12-CLA)。解脂耶氏酵母在分别含0.0(对照组)、0.1、0.5、1.0、5.0、10.0 g/L油酸的培养基中生长,收集菌体转移至磷酸盐缓液中进行全细胞催化,比较各组菌体的t10,c12-CLA产率,含5.0 g/L油酸组产物产率最高,达到1.34 g/g,是不含油酸组的1.4倍左右。通过PAI酶活分析及Western blot检测PAI表达量,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油酸含量越高,重组解脂耶氏酵母的PAI表达量越低;对比不含油酸组和含5.0 g/L油酸组全细胞催化不同时间的t10,c12-CLA产量,含5.0 g/L油酸组t10,c12-CLA产量最高点的时间比不含油酸组提前约20 h;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2组的菌体状态,含5.0 g/L油酸组细胞壁和细胞膜间隙扩大,该变化可能增加了全细胞催化过程中底物和产物进出细胞的速率,从而提高t10,c12-CLA的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解脂耶氏酵母 油酸 反10 12-共轭油酸 转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的研究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瑞 张晓鸣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6-59,共4页
研究了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的工艺条件,同时研究了甾醇酯的分离纯化方法。优化后的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合成条件为:在正己烷介质中,β-谷甾醇浓度为0.05 mmol/mL,酸醇摩尔比为1∶1,4A分子筛用量为60 mg/mL,酶... 研究了有机相脂肪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的工艺条件,同时研究了甾醇酯的分离纯化方法。优化后的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合成条件为:在正己烷介质中,β-谷甾醇浓度为0.05 mmol/mL,酸醇摩尔比为1∶1,4A分子筛用量为60 mg/mL,酶用量为20 mg/mL,在50℃水浴恒温振荡器中连续反应72 h,反应酯化率可达72.63%。用硅胶柱层析分离方法,以环己烷/无水乙醚(19∶1,V/V)溶剂体系做流动相可以达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谷甾醇酯 共轭油酸 有机相脂肪酶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与β-谷甾醇的脂溶性及抗氧化效果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李瑞 赵松林 +1 位作者 夏秋瑜 张晓鸣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94,共4页
研究了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与β-谷甾醇的脂溶性及抗氧化效果。脂溶性试验表明,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在花生油中的溶解度为45.24%,而β-谷甾醇在花生油中的溶解度为1.13%。抗氧化性试验表明,在40、50和60℃条件下,共轭亚油酸β-谷甾... 研究了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与β-谷甾醇的脂溶性及抗氧化效果。脂溶性试验表明,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在花生油中的溶解度为45.24%,而β-谷甾醇在花生油中的溶解度为1.13%。抗氧化性试验表明,在40、50和60℃条件下,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添加量为0.10 mg/g时,对CLA、AA和DHA均具有最好的抗氧化效果。而在40、50℃条件下,β-谷甾醇添加量为0.30 mg/g时,对CLA的抗氧化效果较好,但没有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的抗氧化效果明显;在60℃条件下,β-谷甾醇的抗氧化效果不明显。二者的抗氧化效果与其在油脂中的添加量之间没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油酸β-谷甾醇酯 Β-谷甾醇 脂溶性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链淀粉、β-环糊精-共轭亚油酸复合物对共轭亚油酸的氧化保护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杨英 张根义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共4页
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的共轭亚油酸(简称CLA)容易被氧化而丧失应有的功能因子作用。通过比色法测定过氧化值来研究直链淀粉、β-环糊精-CLA复合物对CLA的氧化保护情况。将样品储藏于68℃的烘箱中,定期用超声波来提取复合物样品中的CLA... 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的共轭亚油酸(简称CLA)容易被氧化而丧失应有的功能因子作用。通过比色法测定过氧化值来研究直链淀粉、β-环糊精-CLA复合物对CLA的氧化保护情况。将样品储藏于68℃的烘箱中,定期用超声波来提取复合物样品中的CLA并测定过氧化值。实验表明:直链淀粉-CLA复合物对CLA能起到很好的氧化保护作用;摩尔比约为1∶1的β-环糊精-CLA复合物对CLA的氧化保护作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物 共轭油酸 直链淀粉 Β-环糊精 氧化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晓华 曹郁生 +1 位作者 陈燕 周景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9-71,共3页
测定了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和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的能力,并与VC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与其浓度存在着量效关系;精氨酸-共轭亚... 测定了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和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的能力,并与VC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与其浓度存在着量效关系;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O2-.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清除能力低于VC;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OH和DPPH.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清除能力均高于VC。在精氨酸和共轭亚油酸的协同作用下,精氨酸-共轭亚油酸的抗氧化活性得到增强。因此,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油酸 精氨酸-共轭油酸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精氨酸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苏平 刘芸 +1 位作者 宋思圆 喻良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78,共5页
等摩尔的共轭亚油酸(CLA)和精氨酸(Arg)通过溶解、混合、浓缩和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得水溶性的共轭亚油酸-精氨酸(CLA-Arg)复合物,探究了CLA-Arg复合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卵黄脂蛋白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并通过Rancimat... 等摩尔的共轭亚油酸(CLA)和精氨酸(Arg)通过溶解、混合、浓缩和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得水溶性的共轭亚油酸-精氨酸(CLA-Arg)复合物,探究了CLA-Arg复合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卵黄脂蛋白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并通过Rancimat法测定不同抗氧化剂对大豆油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CLA-Arg复合物对DPPH自由基(IC_(50)2.76 mg/mL)和ABTS自由基(IC_(50)1.43 mg/mL)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在浓度为1.0 mg/mL时,其对卵黄脂蛋白过氧化体系的抑制率达到41.8%;在添加量为0.1%时,使得氧化诱导时间延长到1.79 h且高于BHT,从而CLA-Arg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 共轭油酸-精氨酸 自由基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ns-10,cis-12共轭亚油酸抑制牛乳脂的合成及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10
作者 L H Baumgard 卜登攀 《中国畜牧兽医》 CAS 2004年第6期19-19,共1页
奶牛日粮添加共轭亚油酸 (CL A)抑制乳脂合成 ,已经证明这是 trans- 10 ,cis- 12 CL A异构体的特殊功能。本试验主要探讨 trans- 10 ,cis- 12 - CL A抑制乳脂合成的机制。试验动物为 4头泌乳晚期的经产荷斯坦奶牛 ,采用 2× 2交叉... 奶牛日粮添加共轭亚油酸 (CL A)抑制乳脂合成 ,已经证明这是 trans- 10 ,cis- 12 CL A异构体的特殊功能。本试验主要探讨 trans- 10 ,cis- 12 - CL A抑制乳脂合成的机制。试验动物为 4头泌乳晚期的经产荷斯坦奶牛 ,采用 2× 2交叉试验设计。每种处理包括 5 d真胃灌注脱脂乳或将 trans-10 ,cis- 12 - CL A乳化于其中的脱脂乳。灌注的第 5 d进行乳腺活体切片检测 ,一部分乳腺组织用于分析乙酰辅酶 A羧化酶、脂肪酸合成酶、Δ9-去饱和酶、脂蛋白脂酶、脂肪酸结合蛋白、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的 m RNA表达情况。另一部分乳腺组织用于脂肪合成能力的评定。灌注 tuans- 10 ,cis- 12 - CL A使乳脂肪含量及产量分别降低 4 2 %和 4 8% ,同时乳中 trans-10 ,cis- 12 - CL A含量从低于 0 .1m g/ g增加至 4 .9mg/ g。 C4~ C1 6 脂肪酸的减少量占乳脂总减少量的 6 3%。通过对几种特定脂肪酸双键的分析结果表明 ,trans- 10 ,cis- 12 - CL A对脂肪酸组分变化的另外一种影响与 Δ9-去饱和酶的降低一致。通过与放射性标记乙酸一起进行的乳腺移植培养发现 ,给奶牛饲喂 trans- 10 ,cis- 12 - CL A后 ,脂肪合成能力降低 82 % ,乙酸氧化为 CO2 减少 6 1% ;同时 ,灌注 trans- 10 ,cis- 12 - CL A还使上述几种酶的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10 cis-12 共轭油酸 乳脂 合成 基因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酸乳中c9,t11-共轭亚油酸含量的研究
11
作者 李素波 靳小攀 +5 位作者 郑玉梅 高红伟 檀英霞 郁成雨 陈炳卿 王璇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3期326-330,共5页
本研究利用乳酸菌发酵法,添加合适的底物,在形成酸乳的同时提高乳中c9,t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的含量,筛选菌株的最佳配比条件,研究影响CLA含量的因素,发现奶中影响酶促反应和菌株生长的营养成分均可以影响乳酸菌发酵中CLA的产生。... 本研究利用乳酸菌发酵法,添加合适的底物,在形成酸乳的同时提高乳中c9,t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的含量,筛选菌株的最佳配比条件,研究影响CLA含量的因素,发现奶中影响酶促反应和菌株生长的营养成分均可以影响乳酸菌发酵中CLA的产生。应用气相色谱检测出乳酸菌培养液中CLA的其它异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9 t11-共轭油酸 乳酸菌发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苏尼特羔羊肉中共轭亚油酸含量 被引量:8
12
作者 乌兰塔娜 玛丽娜 +1 位作者 德力格尔桑 尤美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共轭亚油酸是亚油酸的一组几何和位置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作为瘤胃微生物的产物,反刍动物肉制品是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较丰富的天然来源,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测定了5月龄苏尼特羔羊肌肉和腹部脂肪中共轭亚油酸总含量,... 共轭亚油酸是亚油酸的一组几何和位置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作为瘤胃微生物的产物,反刍动物肉制品是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较丰富的天然来源,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离测定了5月龄苏尼特羔羊肌肉和腹部脂肪中共轭亚油酸总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背最长肌间脂肪中CLA相对百分含量平均为0.83%,腹部脂肪中CLA相对百分含量平均为0.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苏尼特羔羊 兵轭油酸 脂肪酸 C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桃油、紫苏油、α-亚麻酸、亚油酸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32
13
作者 陈亮 王丽梅 +5 位作者 郭艳芬 肖娜 陶兴无 刘志国 刘大川 刘烈炬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3-37,共5页
研究了核桃油、紫苏油以及α-亚麻酸、亚油酸对断奶幼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将78只幼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13组,每组6只:阴性对照组,核桃油及紫苏油小(1.1 g/(kg.d))、中(2.2 g/(kg.d))、大(11 g/(kg.d))剂量组,α-亚麻酸及亚油酸... 研究了核桃油、紫苏油以及α-亚麻酸、亚油酸对断奶幼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将78只幼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13组,每组6只:阴性对照组,核桃油及紫苏油小(1.1 g/(kg.d))、中(2.2 g/(kg.d))、大(11 g/(kg.d))剂量组,α-亚麻酸及亚油酸小(0.1 g/(kg.d))、中(0.2 g/(kg.d))、大(1.0 g/(kg.d))剂量组。喂养4周,然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并测定大鼠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核桃油中、大剂量组以及紫苏油小、中(P<0.05)、大剂量组(P<0.01)的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缩短,在穿越平台次数上,核桃油中、大剂量组以及紫苏油中剂量组均显著增加(P<0.05);核桃油中、大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AChE酶活增加(P<0.05),紫苏油大剂量组、α-亚麻酸大剂量组的SOD的活性增强(P<0.05),紫苏油中、高剂量组的MDA含量降低(P<0.05)。说明核桃油、紫苏油具有增强断奶幼鼠空间学习记忆的能力;单纯补充α-亚麻酸、亚油酸不能提高断奶幼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紫苏油 Α-麻酸 油酸 MORRIS水迷宫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溶剂体系中酶催化亚油酸、甘油生产1,3-甘油二酯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孟祥河 潘秋月 +2 位作者 邹冬芽 段作营 毛忠贵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7-50,共4页
以亚油酸、甘油为原料,用专一性脂肪酶在无溶剂系统中快速合成了1,3 dilinolein,实验发现真空脱水可有效增加亚油酸的转化率,使反应平衡向合成方向移动。不同反应温度、底物摩尔比条件下的酯化进程曲线对比研究表明,温度、底物摩尔比不... 以亚油酸、甘油为原料,用专一性脂肪酶在无溶剂系统中快速合成了1,3 dilinolein,实验发现真空脱水可有效增加亚油酸的转化率,使反应平衡向合成方向移动。不同反应温度、底物摩尔比条件下的酯化进程曲线对比研究表明,温度、底物摩尔比不仅影响酯化反应的初速度、转化率,还与产物组成密切相关。60℃、亚油酸与甘油摩尔比为2∶1,0.01MPa真空脱水,反应8h亚油酸酯化率可达90.2%。产品经分子蒸馏纯化后1,3 DAG可达84.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 甘油 脂肪酶 3-dilinolein 1 3-甘油二酯 酯化 合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ω-6亚油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小娟 庞广昌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75-379,共5页
目的:探索ω-6亚油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市购的ω-6亚油酸以口服、腹腔注射、耳静脉注射3种方式作用于小鼠,分别在3、2、2h后取血分离血清,用液体芯片检测技术测定小鼠血清中的IL-1α、IL-1β、IL-2、IL-4、IL-6、IL-12(... 目的:探索ω-6亚油酸对小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市购的ω-6亚油酸以口服、腹腔注射、耳静脉注射3种方式作用于小鼠,分别在3、2、2h后取血分离血清,用液体芯片检测技术测定小鼠血清中的IL-1α、IL-1β、IL-2、IL-4、IL-6、IL-12(p40)、IFN-γ、G-CSF、MCP-1、VEGF等24种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灌胃组中显著升高的细胞因子有IL-1α、Eotaxin和VEGF,显著降低的有IL-6、IL-12(p40)、G-CSF和KC;腹腔注射组中炎症细胞因子IL-1和IL-17显著升高的同时也伴随着IL-4、IL-10抗炎细胞因子的显著升高以及趋化因子G-CSF的显著降低;静脉注射组总体表现为促炎作用,IL-2、IL-5、IL-6浓度显著升高,抗炎细胞因子IL-3、IL-4、IL-9、IL-10、IL-12(p40)、IL-17浓度显著降低。结论:ω-6亚油酸能通过小鼠胃肠黏膜系统和血液系统传递信号,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灌胃组主要激活了PKC/NF-κB途径以及STAT的部分途径,抑制NF-κB、JAK-STAT3、PI3K途径;腹腔注射组激活的信号途径有NF-κB、JNK\p38\MAPK、PI3K和JAK\STAT6途径,抑制STAT3途径;静脉注射组激活的信号途径有NF-κB、MAPK和JAK\STAT3。抑制的信号途径有PI3K/ATK、ERK/MAPK、STAT1、STAT4、STAT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6油酸 细胞因子 信号途径 植物非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清分离蛋白-阿拉伯胶分子内复合物制备共轭亚油酸微球及其稳定性分析
16
作者 姚晓琳 陈玉 +2 位作者 舒蒙 张琨 姜发堂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5-39,共5页
以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ion,WPI)-阿拉伯胶(gum arabic,GA)分子内复合物为乳化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微球。结果表明,溶剂挥发使CLA微球界面上的WPI-GA分子内复合物发生界面... 以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ion,WPI)-阿拉伯胶(gum arabic,GA)分子内复合物为乳化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微球。结果表明,溶剂挥发使CLA微球界面上的WPI-GA分子内复合物发生界面聚集,CLA微球界面发生塌陷皱缩,界面层变厚,提高了WPI-GA分子内复合物的乳化稳定性,可有效防止微球聚集和CLA溢出。当WPI-GA分子内复合物质量分数大于1%时,CLA微球具有良好的物理稳定性、冻干复溶性,呈现出高包封率和胃肠缓释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分离蛋白-阿拉伯胶复合物 共轭油酸 乳化稳定性 界面 胃肠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钼络合物法与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测定海藻脂类成分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36
17
作者 黄海兰 赵祖亮 王斌贵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5,共4页
  利用磷钼络合物法对青岛沿海16种海藻的脂类成分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并与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研究海藻的乙醚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松节藻和鸭毛藻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与人工合...   利用磷钼络合物法对青岛沿海16种海藻的脂类成分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并与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研究海藻的乙醚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松节藻和鸭毛藻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PG相比,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活性明显高于BHT,与PG相当。磷钼络合物法与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测定的数种海藻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大致相同,表明两种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氧化活性 脂类 油酸 Β-胡萝卜素 海藻 乙醚提取物 PG 酸法 BHT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牡丹籽油中游离型和结合型α-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含量 被引量:10
18
作者 罗国平 梁宇柱 +4 位作者 闫梦茹 张存劳 孟会宁 吴环环 宋静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0-144,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牡丹籽油中游离型、结合型α-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含量。检测条件为Agilent C18高效色谱柱(3.0 mm×50 mm,2.7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积比85∶1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牡丹籽油中游离型、结合型α-亚麻酸、亚油酸及油酸的含量。检测条件为Agilent C18高效色谱柱(3.0 mm×50 mm,2.7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积比85∶1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203 nm,柱温35℃,进样量20μL。结果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α-亚麻酸在41.4~207μg/m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亚油酸在20.2~101μg/m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油酸在14.9~74.6μg/mL范围内,其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牡丹籽油样品中,游离型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47、1.89 mg/mL和0.92 mg/mL,结合型α-亚麻酸、亚油酸和油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7、237 mg/mL和156 mg/mL。建立的方法具有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和条件温和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Α-麻酸 油酸 油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直链淀粉与α-亚油酸的包合行为 被引量:4
19
作者 冯涛 王旭 +4 位作者 庄海宁 Feng Chen Bruce R Hamaker Osvaldo Campanella 王凯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40,共6页
α-亚油酸和直链淀粉可以形成热力学稳定复合物。为了研究α-亚油酸影响直链淀粉构象的机理、复合物的构象趋势及复合作用过程中氢键的变化情况,在373 K条件下进行了长时间(500 ns)的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发现在有/无α-亚油酸存... α-亚油酸和直链淀粉可以形成热力学稳定复合物。为了研究α-亚油酸影响直链淀粉构象的机理、复合物的构象趋势及复合作用过程中氢键的变化情况,在373 K条件下进行了长时间(500 ns)的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发现在有/无α-亚油酸存在的情况下,在500 ns内都可以观察到大量有序到无序的构象转变,这表明直链淀粉和α-亚油酸之间结合作用微弱。原子均方根偏差(RMSD)、α-亚油酸与直链淀粉轴心间距、氢键增加都证明直链淀粉-α-亚油酸复合物的形成是热力学自发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直链淀粉 α-油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酰氧亚氨基)-1,15-十五内酯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建军 董燕红 +1 位作者 梁晓梅 王道全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1604-1609,共6页
以α-硝基环十二酮为原料, 与丙烯醛加成、扩环并经Nef反应合成了12-氧代-1,15-十五内酯, 再经成肟和酰化及硅胶柱层析分离分别得到12-(酰氧亚氨基)-1,15-十五内酯的顺式及反式异构体.结构经IR, 1H NMR及元素分析确证.通过对个别化合物... 以α-硝基环十二酮为原料, 与丙烯醛加成、扩环并经Nef反应合成了12-氧代-1,15-十五内酯, 再经成肟和酰化及硅胶柱层析分离分别得到12-(酰氧亚氨基)-1,15-十五内酯的顺式及反式异构体.结构经IR, 1H NMR及元素分析确证.通过对个别化合物的单晶X射线分析, 结合1H NMR数据, 分别确定了它们的Z, E构型.结果表明, 12-氧代-1,15-十五内酯成肟时对顺、反异构体的形成缺少明显的选择性, 而目标化合物环骨架的优势构象为[23434], 羰基和肟基位于两个不同的角碳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酰氧氨基)-1 15-十五内酯 合成 结构表征 农药 大环内酯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