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油气盆地热史研究的电子顺磁共振(EPR)方法
1
作者 邱楠生 汪集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356-361,共6页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可以简便地测定沉积有机质中干酪根的自由基。自由基浓度(Ng)是有机质热演化成熟的良好指标;本文根据新生代盆地内系列成熟度样品的自由基浓度值,利用拟合计算的方法,反演了盆地热流的变化历史;所得到的热流... 利用电子顺磁共振(EPR)技术可以简便地测定沉积有机质中干酪根的自由基。自由基浓度(Ng)是有机质热演化成熟的良好指标;本文根据新生代盆地内系列成熟度样品的自由基浓度值,利用拟合计算的方法,反演了盆地热流的变化历史;所得到的热流变化结果与用Ro方法反演所得结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顺磁共振(epr) 自由基 古热流 干酪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2+)∶C_8N_(14)O_6Zn的局域结构、吸收光谱和电子顺磁共振谱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彭松山 陈太红 谌家军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25-729,共5页
在晶体场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半自洽3d轨道模型和3d9电子组态在畸变晶场中的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的三阶微扰计算公式,建立了Cu2+∶C8N14O6Zn局域结构与吸收光谱、EPR谱之间的定量关系,统一解释了Cu2+∶C8N14O6Zn晶体的吸收光谱和EP... 在晶体场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半自洽3d轨道模型和3d9电子组态在畸变晶场中的g因子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的三阶微扰计算公式,建立了Cu2+∶C8N14O6Zn局域结构与吸收光谱、EPR谱之间的定量关系,统一解释了Cu2+∶C8N14O6Zn晶体的吸收光谱和EPR谱,理论结果与实验观测值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场 电子顺磁共振谱(epr) 吸收光谱 Cu^2+:C8N14O6Z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Cl_2∶Ag^(2+)晶体局部结构及电子顺磁共振参量的理论研究
3
作者 林季资 肖沛 +2 位作者 赵越 张宝芳 杨圆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0-204,共5页
基于离子簇模型,采用d^9离子在四角伸长八面体对称中电子顺磁共振(EPR)参量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SrCl_2中四角Ag^(2+)中心的EPR参量(g因子g_(//),g_⊥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因子A_(//),A_⊥)。由于体系的共价性及配体Cl^-较大的旋轨耦合系... 基于离子簇模型,采用d^9离子在四角伸长八面体对称中电子顺磁共振(EPR)参量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SrCl_2中四角Ag^(2+)中心的EPR参量(g因子g_(//),g_⊥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因子A_(//),A_⊥)。由于体系的共价性及配体Cl^-较大的旋轨耦合系数,在这些公式中同时考虑了配体轨道及旋轨耦合作用对EPR参量的贡献。公式里的能级分裂由重叠模型和杂质中心的局部结构确定。研究发现,掺杂后由于尺寸失配,杂质Ag^(2+)沿着C_4轴有一个很大的非中心位移,到最近邻的Cl^-平面距离约为0.060 nm。计算所得的EPR理论值与与实验值符合的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顺磁共振(epr) 重叠模型 Ag2+ SR 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SiO_4∶Ti^(3+)晶体的电子顺磁共振参量理论研究
4
作者 林季资 肖沛 +2 位作者 赵越 张宝芳 杨圆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85-1589,共5页
基于离子簇模型,采用d^1在四角伸长四面体对称中电子顺磁共振(EPR)参量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ZrSiO_4晶体中处于Si^(4+)位的四角Ti^(3+)中心的EPR参量(g因子g//,g┴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因子A//,A┴)。由于配体O_2^-与中心金属离子Ti^(3+)... 基于离子簇模型,采用d^1在四角伸长四面体对称中电子顺磁共振(EPR)参量的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ZrSiO_4晶体中处于Si^(4+)位的四角Ti^(3+)中心的EPR参量(g因子g//,g┴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因子A//,A┴)。由于配体O_2^-与中心金属离子Ti^(3+)的旋轨耦合系数大小相近,在这些公式中同时考虑了配体p、s轨道及旋轨耦合作用对EPR参量的贡献。公式里的能级分裂由重叠模型和杂质中心的局部结构确定。研究发现,掺杂后形成的四面体团簇[TiO_4]^(5-)相对母体产生了约0.3°的角度畸变。计算所得的EPR理论值与实验值符合的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SiO4∶Ti3+ 四面体 电子顺磁共振(epr) 重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NH_4)_2C_4H_4O_6∶VO^(2+)的EPR参量及局域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冯文林 谌家军 +2 位作者 邓丽城 吴慧聪 高山泉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68-1371,共4页
采用叠加模型和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建立了结构参数与EPR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较好地解释了[VO(H2O)5]2+络离子的局域结构和EPR参量;研究结果发现,(NH4)2C4H4O6:VO2+晶体中络离子[VO(H2O)5]2+的键长为R//≈0.130nm,R⊥≈0.195nm;在(NH4)... 采用叠加模型和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建立了结构参数与EPR参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较好地解释了[VO(H2O)5]2+络离子的局域结构和EPR参量;研究结果发现,(NH4)2C4H4O6:VO2+晶体中络离子[VO(H2O)5]2+的键长为R//≈0.130nm,R⊥≈0.195nm;在(NH4)2C4H4O6:VO2+晶体中,局域结构沿C4轴方向呈压缩的八面体结构;所得EPR参量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数据符合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顺磁共振(epr)谱 局域结构 叠加模型 双旋-轨耦合参量模型 (NH4)2C4H4O6(DDAT):V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丝素蛋白-Cu(II)配合物的EPR谱解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胡炳文 赵学舟 +1 位作者 宗小红 周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7-171,共5页
基于二阶微扰理论建立了对具有超精细耦合结构的多组分复杂EPR(顺磁共振)谱的解析拟合方法,并以丝素蛋白-Cu(II)配合物的EPR谱为例进行解析分析,从而有效地解释了Cu(II)离子在蚕吐丝过程中的作用.该方法和应用程序能为类似问题的解决(如... 基于二阶微扰理论建立了对具有超精细耦合结构的多组分复杂EPR(顺磁共振)谱的解析拟合方法,并以丝素蛋白-Cu(II)配合物的EPR谱为例进行解析分析,从而有效地解释了Cu(II)离子在蚕吐丝过程中的作用.该方法和应用程序能为类似问题的解决(如Fe(II)、Mn(II)、V(III)及其它顺磁性离子配合物EPR谱的解析)提供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磁共振(epr) 解析 配合物 Cu(Ⅱ) 丝素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TaO_3∶Cr^(3+)晶体中Cr^(3+)离子占位及其EPR参量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子元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3-18,共6页
利用Racah不可约张量算符法和Winger定理,建立了d3(C3v)电子组态的能量矩阵及其全组态EPR理论;借助Newman的叠加晶场模型和自旋哈密顿理论,研究了EPR参量与LiTaO3∶Cr3+晶体结构参数之间... 利用Racah不可约张量算符法和Winger定理,建立了d3(C3v)电子组态的能量矩阵及其全组态EPR理论;借助Newman的叠加晶场模型和自旋哈密顿理论,研究了EPR参量与LiTaO3∶Cr3+晶体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LiTaO3∶Cr3+的EPR参量及其电子光谱,理论与观测一致。定量研究表明:LiTaO3∶Cr3+晶体中,Cr3+离子取代了Ta5+离子而不是Li+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3+离子占位 电子顺磁共振(epr)参量 中间场耦合图象 电子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体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不同检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3
8
作者 汪承润 何梅 +3 位作者 李月云 姜传军 田刘敏 王勤英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26-730,共5页
应用顺磁共振波谱仪(EPR)自旋捕获法、羟胺氧化法、二氢乙锭(DHE)荧光探针和硝基四氮唑蓝(NBT)原位显色法,分别检测了暴露于梯度镉(Cd)溶液2 d后的水稻幼苗根叶组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变化水平.结果表明,0—60 mg.L-1Cd诱导了O2.... 应用顺磁共振波谱仪(EPR)自旋捕获法、羟胺氧化法、二氢乙锭(DHE)荧光探针和硝基四氮唑蓝(NBT)原位显色法,分别检测了暴露于梯度镉(Cd)溶液2 d后的水稻幼苗根叶组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变化水平.结果表明,0—60 mg.L-1Cd诱导了O2.-随着Cd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高于此剂量范围则呈现下降趋势.4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前两种方法更适用于定量O2.-的生成水平,而后两种显色方法仅能反映O2.-的变化趋势,难以精确定量.因此,可以选择性地应用4种方法揭示暴露于污染物的植物组织O2.-的响应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氧自由基(ROS) 顺磁共振波谱仪(epr) 羟胺氧化法 二氢乙锭(DHE)荧光探针 原位显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IO_3)_2·2H_2O晶体的局部结构、吸收光谱和漫反射光谱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太红 肖顺文 +2 位作者 陈元莉 余飞 曾体贤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77-1381,共5页
采用半自洽场(semi-SCF)d轨道模型和点电荷模型,利用完全对角化方法,建立了D4h对称晶体场中晶体的局部结构与光谱之间的定量关系,统一解释了Ni(IO3)2.2H2O晶体的局部结构、吸收光谱和漫反射光谱的实验值,预测了Ni(IO3)2.2H2O晶体的光谱... 采用半自洽场(semi-SCF)d轨道模型和点电荷模型,利用完全对角化方法,建立了D4h对称晶体场中晶体的局部结构与光谱之间的定量关系,统一解释了Ni(IO3)2.2H2O晶体的局部结构、吸收光谱和漫反射光谱的实验值,预测了Ni(IO3)2.2H2O晶体的光谱精细结构和电子顺磁共振(EPR)谱(零场分裂D和顺磁g因子)。所得理论结果与实验值符合得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IO3)2·2H2O 晶体场和配位场 局部结构 吸收光谱 漫反射光谱 光谱精细结构 电子顺磁共振(epr)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zinc 1-malate trihydrate∶Cu^(2+)的自旋哈密顿参量及局部结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华明 易江林 肖文波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08-711,共4页
在晶体场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四角对称3d9离子自旋哈密顿参量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Zinc 1-malate trihydrate:Cu2+的g因子(g//,g⊥)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A⊥)。结果表明,由于Jahn-Teller效应,Zinc 1-malate trihydrate:Cu2+晶体中配体氧八... 在晶体场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四角对称3d9离子自旋哈密顿参量高阶微扰公式计算了Zinc 1-malate trihydrate:Cu2+的g因子(g//,g⊥)和超精细结构常数(A//,A⊥)。结果表明,由于Jahn-Teller效应,Zinc 1-malate trihydrate:Cu2+晶体中配体氧八面体沿C4轴方向伸长约0.0033 nm,络离子[CuO6]10-的键长R//≈0.2157 nm,R⊥≈0.2058 nm;局域结构沿C4轴方向呈伸长八面体结构。所得EPR参量理论计算与实验符合较好,并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顺磁共振(epr) 晶体场 ZINC 1-malate TRIHYD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羽毛纤维对Cu^(2+)的吸附机理探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卢璐 王洪 +1 位作者 柯勤飞 靳向煜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40-744,共5页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对吸附CuSO4溶液中Cu2+后的羽毛纤维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广角X衍射(XRD)对吸附Cu2+前后的羽毛纤维进行检测,以探讨羽毛纤维吸附Cu2+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β折叠结晶结构上的胱氨酸可能...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对吸附CuSO4溶液中Cu2+后的羽毛纤维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广角X衍射(XRD)对吸附Cu2+前后的羽毛纤维进行检测,以探讨羽毛纤维吸附Cu2+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β折叠结晶结构上的胱氨酸可能与Cu(Ⅱ)形成配位结构.吸附Cu2+后,羽毛蛋白中出现更多的α螺旋构型,而β折叠构型相应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毛纤维 吸附机理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电子顺磁共振(epr) X衍射 (X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致变色天然白色方钠石宝石学和光谱学特征探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剡晓旭 岳素伟 +1 位作者 苏绿曼 王志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936-3941,共6页
方钠石为似长石类矿物,常作为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照明和放射量测定等领域。高品质方钠石宝石以其迷人的光致变色效应为大众熟知,并得到消费者认可,价格也不断攀升。因天然宝石级方钠石的宝石学特征和光致变色机理研究较薄... 方钠石为似长石类矿物,常作为无机光致变色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照明和放射量测定等领域。高品质方钠石宝石以其迷人的光致变色效应为大众熟知,并得到消费者认可,价格也不断攀升。因天然宝石级方钠石的宝石学特征和光致变色机理研究较薄弱,为鉴定提供理论依据并探究其变色机制,特选取具光致变色效应的天然白色方钠石分别进行UVA(365nm)和UVC(254 nm)紫外光致变色实验,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探讨其光致变色机理。紫外光辐照实验显示,天然白色方钠石具有橙粉色-橙红色荧光,受UVA紫外光辐照5分钟变为紫红色,可维持1~2 min,使用白光(700~400 nm)照射可以快速褪至初始白色;受UVC紫外光辐照,紫色调浓度持续加深且产生持久稳定的光致变色;初始白色样品紫外荧光强度明显强于光致变色后紫红色样品。FTIR吸收光谱指示,5250 cm^(-1)处强吸收峰归属于H 2O的弯曲振动与伸缩振动的组合吸收,证实存在结晶水;4698和4555 cm^(-1)两处弱吸收峰与金属阳离子(M)和O—H相互吸引而成的面外弯曲振动γ(M—OH)有关(M=Mg^(2+),Na^(+),K^(+),Al^(3+));1002 cm^(-1)处强吸收峰与标准方钠石吸收特征相比,向高波数偏移约20 cm^(-1),指示硅氧四面体结构中AlⅣ含量减少,结合EPR波谱结果认为上述现象可能由Mn^(2+)和Ti 3+替换AlⅣ—O四面体结构所致,并分别形成以3511 G(g=2.002)处为中心的多条超精细谱线及3573 G(g=1.967)处单一谱线。UV-Vis和EPR谱指示,白色方钠石短波紫外产生持续光致变色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S 2-2替代Cl-导致体系存在部分Cl缺失(空位V Cl)来平衡电价,S 2-2受紫外线激发分解:S 2-2→S-2+e-,e-进入导带而被V Cl捕获形成色心,位于色心的电子转变为激发态而产生539 nm宽吸收带,伴有向紫外区的拖尾增强吸收,导致样品呈紫红色,EPR 3480 G(g=2.02)处单一谱峰可作为判别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方钠石 光致变色 发光性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