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耦的海洋性层积云顶边界层湍流与云微物理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关铭 杨素英 +3 位作者 丛春华 朱燕南 仲益君 杨怡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9-642,共14页
基于POST观测计划中获得的海洋性层积云顶边界层内高频气象资料和云微物理资料,在选取解耦个例基础上研究解耦边界层湍流和云微物理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过渡层的大气静力稳定度较强,抑制向上浮力做功,使得湍流动能迅速消耗殆尽,实现... 基于POST观测计划中获得的海洋性层积云顶边界层内高频气象资料和云微物理资料,在选取解耦个例基础上研究解耦边界层湍流和云微物理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过渡层的大气静力稳定度较强,抑制向上浮力做功,使得湍流动能迅速消耗殆尽,实现边界层解耦。湍流动能最大值出现在云内,主要与云顶降温、大云滴下落沉降拖曳带来的下沉气流增强及云底之上附近凝结增长潜热释放产生向上浮力作用有关。近地面层的浮力项和切变项对湍流动能都起到增强作用,并以切变项的贡献更为显著,云内的湍流动能是以浮力项贡献为主。过渡层附近存在向下的热通量,抑制了热量向上输送和向上浮力项的增强,促进解耦发生。云内存在向上感热通量,其最大值及其出现高度主要与云顶冷却和云中下部的凝结潜热加热有关。云顶之上湿层促进了潜热通量的向下输送,增强了云内水汽含量,为解耦边界层云的发展起到正反馈作用。云顶浮力倒转引起的云中湍流混合呈现非均匀性,并进一步导致绝热或超绝热液滴出现,促进凝结和碰并增长的增强,同时云顶之上湿层进一步对云中的微物理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云底因夹卷混合表现为均匀混合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耦 层积云顶边界层 湍流 夹卷 云微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货船顶边舱横隔板的拓扑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
作者 严卫祥 赵文斌 +1 位作者 匡岩 夏利娟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6,共6页
针对散货船顶边舱横隔板的设计主要靠母型船和工程师经验进行,以横隔板重量最轻为目标,参照原始设计的应力结果进行基于应力约束的拓扑优化。基于原始设计方案,去除顶边舱横隔板上的开孔面板、防倾肘板和屈曲筋,对结构进行细化后获得响... 针对散货船顶边舱横隔板的设计主要靠母型船和工程师经验进行,以横隔板重量最轻为目标,参照原始设计的应力结果进行基于应力约束的拓扑优化。基于原始设计方案,去除顶边舱横隔板上的开孔面板、防倾肘板和屈曲筋,对结构进行细化后获得响应工况的应力作为拓扑优化的应力约束。分别对单个横隔板进行拓扑优化和对货舱内所有横隔板进行拓扑优化。基于拓扑优化结果,设计新的横隔板开孔方式并进行详细设计,并基于三舱段有限元计算对优化设计进行粗网格和细化分析校核。优化后的构型相对原始设计能获得更轻便的重量和更小的应力结果。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散货船的拓扑优化、顶边舱横隔板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货船结构 拓扑优化 有限元强度校核 顶边舱横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油气协同开发下流体界面运移特征
3
作者 邓博 熊宇豪 +3 位作者 刘威 谷建伟 辛传奇 吕柄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07-7113,共7页
气顶边水油藏的开发,存在明显的油气水互侵现象,导致产量快速递减,开发难度增大。为了防止生产井过早停产,需明确流体界面运移特征,制定油气协同开发生产制度。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实际模型与机理模型,根... 气顶边水油藏的开发,存在明显的油气水互侵现象,导致产量快速递减,开发难度增大。为了防止生产井过早停产,需明确流体界面运移特征,制定油气协同开发生产制度。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实际模型与机理模型,根据气顶与边水作用能量强弱,将油气协同开发区域划分为边水控制区、气顶控制区和气顶边水联合控制区三类进行研究,综合评估气窜、水淹、油侵风险,明确油气、油水界面运移特征并形成运移速度图版。结果表明:随着开发的进行,气顶膨胀导致油气界面从油藏顶部向油井方向运移,边水侵入导致油水界面从油藏底部向油井与气井方向运移,油井存在气窜与水淹的风险,气井存在水淹与油侵的风险,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气顶下部和井间高部位,确定月东油田气顶边水油藏合理采气速度为6%~8%。基于实际与理论研究形成的成果认识为气顶边水油藏油气协同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边水油藏 油气协同开发 界面运移特征 合理采气速度 油藏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及挖潜对策 被引量:14
4
作者 廉培庆 李琳琳 程林松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1-103,118,共3页
针对国外某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即隔夹层、气顶、构造高点、井网和井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纵向分布模式为屋脊油、屋檐油、屋顶油和屋内油4种... 针对国外某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即隔夹层、气顶、构造高点、井网和井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纵向分布模式为屋脊油、屋檐油、屋顶油和屋内油4种,平面分布模式为朵状和火山锥状剩余油2种。针对不同模式剩余油提出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屋脊油可以在顶部钻水平井挖潜,屋檐油宜采用水平井底部挖潜,屋顶油建议采用过路井补孔,屋内油采用水平井或直井加密挖潜;开发朵状剩余油应进一步完善井网,采用水平井挖潜底部剩余油,而火山锥状剩余油宜采用局部直井加密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边水油藏 剩余油 分布模式 主控因素 挖潜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层顶边界层剪切流引起的MHD波模转化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嘉巍 陈耀 李中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1,共6页
采用非本征模方法(non-modal analysis)研究了磁层顶边界层中剪切流导致的MHD波模转化及其与背景流场的能量交换过程.发现在分别代表磁层顶内、外边界层及过渡区的均匀剪切流场中,初始设定的Alfv啨n波扰动可部分转化为快、慢磁声波.而且... 采用非本征模方法(non-modal analysis)研究了磁层顶边界层中剪切流导致的MHD波模转化及其与背景流场的能量交换过程.发现在分别代表磁层顶内、外边界层及过渡区的均匀剪切流场中,初始设定的Alfv啨n波扰动可部分转化为快、慢磁声波.而且,在不同区域,根据等离子体参数的不同,发生的波模转化过程也不相同.在外边界,Alfv啨n波主要转化为慢磁声波;在内边界,Alfv啨n波则主要转化为快磁声波;而在二者之间的过渡区中,Alfv啨n波可同时转化为两种类型的磁声波.我们还发现,含有较强快波分量的扰动可从磁层顶剪切流场中获得能量而得到线性放大.上述物理过程可能对解释磁鞘至磁层的能量及动量异常输运现象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顶边界层 磁流体力学渡 能量输运 剪切流 渡模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顶边界条件下采场矿压显现规律及直接顶破坏模式 被引量:4
6
作者 康立勋 靳海水 杨双锁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125-128,共4页
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老顶在断裂前后及不同来压步距时对采场围岩的位移及应力状态的影响,为揭示采场顶板的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顶边 矿压显现 直接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层顶边界区剪切流MHD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效信 王迺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MHD二维不可压模式,研究了地球磁层顶边界区剪切流引起的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问题,得到了一个新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理论和数值分析表明:该问题的非线性演化对初值非常敏感,而且在雷诺数和磁雷诺数给定的条件下,Alfve... 本文利用MHD二维不可压模式,研究了地球磁层顶边界区剪切流引起的Kelvin-Helmholtz(K-H)不稳定性问题,得到了一个新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理论和数值分析表明:该问题的非线性演化对初值非常敏感,而且在雷诺数和磁雷诺数给定的条件下,Alfven马赫数(M_A)对K-H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起决定性作用.这组方程蕴含几个吸引子,如不动点,极限环和奇异吸引子等,这体现了磁层顶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文中还发现背景磁场在磁层顶K-H不稳定性的非线性演化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演化 磁层顶边界区 剪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装货船顶边舱大修方案探讨
8
作者 李华彦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75-78,共4页
通过对大型散装货船全船顶边舱内板及纵梁、隔壁、强肋骨全部换新工程施工方案的论证,从而选出既保证施工质量又保证施工进度的最佳施工方案。
关键词 顶边 货船 强度 剖面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水平井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张迎春 童凯军 +2 位作者 郑浩 吕坐彬 潘玲黎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57-61,共5页
结合锦州X油田Es3-I断块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建立了典型气顶边水油藏地质模型,通过试验设计方法对6个影响油气采收率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组合,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各个组合方案进行了模拟运算,进而分析了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 结合锦州X油田Es3-I断块气顶边水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点,建立了典型气顶边水油藏地质模型,通过试验设计方法对6个影响油气采收率的因素进行了优化组合,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各个组合方案进行了模拟运算,进而分析了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敏感程度,结果表明:油环水平井井数对该类油藏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程度最大,而气顶动用情况则对该类油藏天然气采收率的影响程度最大;油环原油最终采收率对其他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依次为水平段垂向位置、原油采油速度、储层各向异性、气顶动用情况、隔层分布以及隔层分布与气顶动用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边水油藏 水平井 采收率 影响因素 试验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驱-水驱联合特征曲线在气顶边水油藏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岳宝林 王双龙 +2 位作者 祝晓林 刘斌 陈存良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9-104,共6页
气顶边水油藏进入开发中晚期后,面临着气窜与水侵的双重难题,需要评价开发效果,并基于评价结果调整开发策略,但无法直接应用气驱特征曲线或水驱特征曲线评价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因此,基于稳定渗流理论,推导了气驱特征曲线关系式,并与... 气顶边水油藏进入开发中晚期后,面临着气窜与水侵的双重难题,需要评价开发效果,并基于评价结果调整开发策略,但无法直接应用气驱特征曲线或水驱特征曲线评价该类油藏的开发效果。因此,基于稳定渗流理论,推导了气驱特征曲线关系式,并与水驱特征曲线关系式联立,建立了计算不同阶段气驱产油量占总产油量比例的方法;利用该方法可计算出气顶边水油藏气驱与水驱的采出程度,并根据计算结果调整开发策略。以锦州X油田3井区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计算出该井区所开发气顶边水油组上部当前气驱采出程度为24.3%,下部当前水驱采出程度为48.4%,发现该油组上部气驱采出程度低,指出应实施屏障注水,提高油组的采收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气驱-水驱联合特征曲线可以评价气顶边水油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边水油藏 气驱曲线 水驱曲线 屏障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气/水驱产油量贡献评价方法 被引量:5
11
作者 孟智强 葛丽珍 +2 位作者 祝晓林 王永平 朱志强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170,共9页
通过对锦州油田S31油藏的油气、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结合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建立了气/水驱产油量贡献评价方法,量化了该类油藏气驱和水驱在累计产油量中的贡献,为气顶边水油藏可采储量和开发效果评估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①水平... 通过对锦州油田S31油藏的油气、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结合物质平衡方程,推导建立了气/水驱产油量贡献评价方法,量化了该类油藏气驱和水驱在累计产油量中的贡献,为气顶边水油藏可采储量和开发效果评估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①水平井井网将气顶边水油藏分为受气驱作用和受水驱作用2个部分,可分别对其进行可采储量及开发效果评价;②气/水驱产油量贡献评价方法反映了该类油藏气/水驱贡献产油量与生产气油比、含水率存在内在联系,利用生产动态数据可计算出气驱和水驱在累计产油量中的贡献;③利用气驱、水驱贡献累计产油量和生产动态数据,结合气驱、水驱特征曲线,以及气驱、水驱开发效果评价图版,可以评价气顶边水油藏可采储量和开发效果,为油田后续挖潜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驱 水驱 产油量贡献 可采储量预测 开发效果评价 挖潜 顶边水油藏 S31油藏 锦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m顶边星图优美性的证明
12
作者 王锋 卜长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82-89,共8页
文献[4]证明了1顶边星图是优美的,文献[5]证明了2顶边星图是优美的,并猜想所有的m顶边星图是优美的。
关键词 优美图 优美标号 m顶边星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3顶边星图W_n^3的优美性
13
作者 范崇金 卜长江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78-82,共5页
证明了3顶边星图 W_n^3是优美图,推广了文献[1,2]的结论。
关键词 优美标号 优美图 m顶边星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层顶边界区剪切流MHD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III.大振幅MHD波
14
作者 严明 濮祖荫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60-270,共11页
本文用MHD二维不可压模式,对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激发的非线性波动进行数值模拟.指出:K-H波动有两个吸引子:(1)定常吸引子;(2)周期吸引子.在Alfvén马赫数M_A>8时,波动长时间发展渐近于定常态;在M_A<8时,波动渐近于周期... 本文用MHD二维不可压模式,对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激发的非线性波动进行数值模拟.指出:K-H波动有两个吸引子:(1)定常吸引子;(2)周期吸引子.在Alfvén马赫数M_A>8时,波动长时间发展渐近于定常态;在M_A<8时,波动渐近于周期吸引子.在磁层顶K-H波动中,一般M_A<8,波动幅度呈周期变化形态,即包络孤立子形态.本文还讨论了磁场-磁层顶K-H不稳定性中的作用,指出:磁场可大大加强从磁鞘向磁层顶的动量输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层 剪切流 模拟 MHD 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中后期开发调整三维物理模拟研究
15
作者 葛丽珍 孟智强 +2 位作者 祝晓林 岳宝林 朱志强 《石油钻探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2,共8页
气顶边水油藏天然能量开发中后期气窜、水锥加剧,地层压力加速下降,产量递减加快,生产形势急剧变差。为探索其后期开发调整方向,以海上气顶边水油藏为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气顶边水油藏大型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继续天然能量开发、转... 气顶边水油藏天然能量开发中后期气窜、水锥加剧,地层压力加速下降,产量递减加快,生产形势急剧变差。为探索其后期开发调整方向,以海上气顶边水油藏为例,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气顶边水油藏大型三维物理模型,研究了继续天然能量开发、转屏障注水和转老井侧钻等3种开发调整方式的生产特征及其挖潜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天然能量开发以气顶能量为主,受高渗层气窜影响,水平井上部的中、低渗透率储层为后续挖潜的方向;屏障注水开发可以抑制高渗层气顶气窜,对低渗层增产和稳产效果明显;老井侧钻开发对中等渗透率储层占比大的油藏更为有效。现场优选了1口老井,实施了高部位侧钻,取得了良好的现场试验效果。研究结果可以为提升多种提高采收率方式的调整效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边 开发调整 物理模拟 剩余油 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初期合理采油速度三维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16
16
作者 葛丽珍 孟智强 +2 位作者 朱志强 祝晓林 王永平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9-105,共7页
为了解初期采油速度对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以渤海JZ油田大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A为原型,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开发初期采油速度分别为3%和5%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采油速度... 为了解初期采油速度对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提高该类油藏的采收率,以渤海JZ油田大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A为原型,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开发初期采油速度分别为3%和5%的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采油速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降低初期采油速度能够有效防止气顶气沿储层顶部窜进,延缓大气窜通道的形成,提高纵向波及;初期采油速度由5%降至3%,模型稳产时间延长了241.5%,无气窜采出程度增加5.89个百分点,最终采收率增加2.96个百分点。矿场生产实践表明,渤海JZ油田大气顶窄油环油藏采用降低初期采油速度生产策略(由6%降至3%),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因此气顶边水油藏开发初期以3%左右采油速度生产,并适当调整采油速度保证油藏开发初期稳定生产不气窜是提高该类油藏采收率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边水 开发初期 采油速度 开发效果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油藏水平井垂向位置优化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房娜 刘宗宾 +2 位作者 祝晓林 王欣然 宫平志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1-96,共6页
针对气顶边水油藏油气水三相共存,流体界面运移规律复杂,水平井垂向位置难以确定的问题,以渤海锦州A油田为例,基于油藏工程法建立了不同气顶指数和水体倍数下流体界面移动模型,总结了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绘制不同... 针对气顶边水油藏油气水三相共存,流体界面运移规律复杂,水平井垂向位置难以确定的问题,以渤海锦州A油田为例,基于油藏工程法建立了不同气顶指数和水体倍数下流体界面移动模型,总结了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绘制不同开发阶段水平井合理垂向位置图版,并结合数值模拟、矿场实践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水平井合理的垂向位置主要受气顶、边水能量和地层压力的影响;在不同的开发阶段部署调整井时,应考虑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运移速度的差异,不断优化水平井垂向位置,避免油井过早气窜、水锥。该方法有效指导了锦州A油田二期加密需求,预计可提高采收率6.8个百分点。该研究可为气顶边水油藏水平井的部署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水 水平井 垂向位置 油气界面 油水界面 窄油环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窄油环水平井生产压差调控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葛丽珍 李傲 +2 位作者 孟智强 肖鹏 祝晓林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0-95,共6页
为了解生产压差调控策略对气顶边水窄油环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以海上某气顶边水窄油环为原型,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水平井生产压差不同调整时机和调整方式的生产实验,分析了生产压差调整... 为了解生产压差调控策略对气顶边水窄油环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以海上某气顶边水窄油环为原型,根据相似准则设计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进行了水平井生产压差不同调整时机和调整方式的生产实验,分析了生产压差调整时机和调整方式对气顶边水窄油环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井气窜后增大生产压差,采出程度从28.32%提高至约40.00%;气窜持续一段时间后增大生产压差要优于刚发生气窜时就增大生产压差,采出程度可提高2.09%;单阶梯增大生产压差方式的开发效果要优于多阶梯增大生产压差方式,采出程度可提高2.47%。研究表明,气顶边水窄油环气窜后生产一段时间再单阶梯增大生产压差,是提高该类油藏采出程度的最优策略。海上某大气顶边水窄油环采用该生产压差调整策略调整生产压差,增油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边水 油环 水平井 生产压差 采出程度 物理模拟 实验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顶边水窄油环油藏开采中后期开发方式 被引量:7
19
作者 岳宝林 祝晓林 +2 位作者 刘斌 陈存良 王双龙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具大气顶、窄油环、强边水特征的锦州X砂岩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后,面临着地层压力下降快、气窜严重、挖潜难度大等难题,亟待优化其开发方式。以几何相似、物性相似和生产动态相似为原则,对锦州X油藏进行剖面模型化,通过可视化二维物... 具大气顶、窄油环、强边水特征的锦州X砂岩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后,面临着地层压力下降快、气窜严重、挖潜难度大等难题,亟待优化其开发方式。以几何相似、物性相似和生产动态相似为原则,对锦州X油藏进行剖面模型化,通过可视化二维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屏障注水方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推荐水平井平行井网屏障注水方案并确定实施技术要求。考虑到油藏的复杂性与开发风险,以气窜严重、纵向驱替不均衡、增产效果显著为原则,优选1个井组开展先导试验,提高对屏障注水的动态认识,为油藏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水 窄油环 屏障注水 水障井 物理模拟实验 气窜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粉细砂层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地表沉降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晓龙 栗鹏超 +3 位作者 刘小锋 孙立军 郭长龙 何况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4,共8页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量随着顶管机的推进逐渐增大,顶推到位后达到最大沉降值,其中台车就位、始发破洞及接收破洞阶段产生的沉降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开挖阶段,设备拆除后,受卸载作用影响,地层产生一定量回弹,沉降值减小;地表沉降曲面呈漏斗状,沿联络通道中心线方向左右对称,沿垂直于中心线方向不对称,最大沉降值位于纵向距离联络通道中心靠近始发端3 m处;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横向影响范围更大,地表沉降集中发生区域近似椭圆形,其长轴垂直于联络通道中心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络通道 管法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