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罗茨轮廓的中轴构造法及其叶属性分析
1
作者 时杉杉 安晶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5-221,共7页
为进一步提升罗茨泵的潜在性能和完善转子轮廓的现有顶轴构造法,提出了基于中轴的两种构造新方法;以抛物线的应用为例,首先以任一共轭点处的啮线距和传动角为构造参数,共轭点的横坐标为构造变量,建立出共轭轮廓的互构方程;其次由待定轮... 为进一步提升罗茨泵的潜在性能和完善转子轮廓的现有顶轴构造法,提出了基于中轴的两种构造新方法;以抛物线的应用为例,首先以任一共轭点处的啮线距和传动角为构造参数,共轭点的横坐标为构造变量,建立出共轭轮廓的互构方程;其次由待定轮廓上出现零最小曲率半径的特殊情况,确定出最小抛物线系数及其最大形状系数,最后对比分析中轴外/中轴内/顶轴外构造法下的叶截面属性及其潜在性能。结果表明构造参数关于构造变量的函数解析性决定了轮廓构造的繁简程度,优选抛物线轮廓点的横坐标为构造变量能化繁为简;最大形状系数由最小抛物线系数所决定,最小抛物线系数由待定轮廓上出现零曲率半径的极限条件所决定,中轴外/中轴内/顶轴外构造法下的最小抛物线系数为2叶的19.52/0/0.60,2叶的1.81/0/0.42,4叶的0.75/0/0.31,最大形状系数为2叶的1.32/1.71/1.49,3叶的1.24/1.50/1.39,4叶的1.08/1.38/1.32;中轴外、中轴内较顶轴外构造法易于实现节圆外工作轮廓的凹函数特征,叶截面积惯性矩分别下降9.77%、12%等,得出中轴构造法更能降低共轭泄漏和提高旋转稳定性的重要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茨转子 叶轮廓 构造 顶轴构造法 形状系数 抛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