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猪等孢球虫顶膜抗原蛋白AMA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原核表达
1
作者 叶欣 欧璇 +3 位作者 黄仪娟 陆肖 翁亚彪 林瑞庆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9-476,共8页
[目的]预测分析猪等孢球虫顶膜抗原蛋白AMA1的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功能,并构建AMA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纯化AMA1蛋白。[方法]本研究从NCBI数据库中获得猪等孢球虫AMA1基因序列,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工具对AMA1基因编码的蛋白进... [目的]预测分析猪等孢球虫顶膜抗原蛋白AMA1的生物学特性、结构及功能,并构建AMA1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纯化AMA1蛋白。[方法]本研究从NCBI数据库中获得猪等孢球虫AMA1基因序列,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预测工具对AMA1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分析。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3a-AMA1,并将其转入至大肠埃希菌表达菌株BL21 (DE3)中,对诱导时间、温度及IPTG浓度进行优化,确定最佳诱导表达条件。采用镍柱亲和层析法进行蛋白纯化,获得AMA1重组蛋白并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AMA1蛋白由317个氨基酸组成,蛋白分子式为C1 512H2 310N394O490S14,是不稳定的亲水性蛋白;其二级结构α螺旋占17.74%,β折叠占30.65%,转角占30.65%,无规则卷曲占20.96%;属于无信号肽的跨膜蛋白,具有5个B细胞抗原表位。成功构建pET23a-AMA1重组表达质粒,经诱导表达条件优化后,确定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0.2 mmol/L IPTG浓度下于28℃诱导12 h,主要以可溶性蛋白形式存在,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5 800,纯化蛋白质量浓度为0.25 mg/mL。[结论]阐明了猪等孢球虫AMA1蛋白的结构特征,通过原核诱导表达获得了重组蛋白,为建立猪等孢球虫病的免疫学诊断方法奠定了基础,并为后续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等孢球虫 抗原 AMA1 原核表达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潜在子孢子互作蛋白的筛选 被引量:3
2
作者 崔晓霞 黄兵 +7 位作者 赵其平 韩红玉 朱顺海 徐帅兵 谢雨翔 唐敏 杨志远 董辉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67,共7页
为了筛选与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Eimeria tenella apical membrance antigen 1,EtAMA1)存在互作的子孢子蛋白,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c DNA为模板,PCR扩增EtAMA1基因胞外区,将扩增产物与p GEX-6P-1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GEX-6P-1... 为了筛选与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Eimeria tenella apical membrance antigen 1,EtAMA1)存在互作的子孢子蛋白,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c DNA为模板,PCR扩增EtAMA1基因胞外区,将扩增产物与p GEX-6P-1连接,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GEX-6P-1-EtAMA1,表达、纯化重组蛋白EtAMA1-GST。纯化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在75 k Da处有单一的目的条带,证实了所获得的蛋白为EtAMA1-GST融合蛋白。将EtAMA1-GST蛋白、GST蛋白和PBS分别与谷胱甘肽琼脂糖珠孵育后,再分别与子孢子裂解物共孵育,洗脱液经SDS-PAGE分析后,结果显示三者之间的条带明显不同。将差异条带切下进行质谱分析,对获得的蛋白质肽段与Uniprot中鸡球虫蛋白质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初步获得了10个与EtAMA1存在潜在互作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蛋白,包括微线体蛋白、糖酵解酶类、肌动蛋白相关因子以及一些保守蛋白等,他们广泛参与了虫体的入侵、发育、能量代谢等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EtAMA1在球虫入侵宿主细胞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抗原-1 GST pull-down 相互作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 被引量:2
3
作者 郭长占 韩文龙 +5 位作者 潘秀芳 周为民 谷淑燕 田枫 刘斌 高晓明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26-327,353,共3页
目的 :分析EB病毒膜抗原 (membraneantigen ,MA)BLLF1基因在转基因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转基因首建鼠 4只 ,尾组织经PCR检测携带有BLLF1基因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A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并用激光... 目的 :分析EB病毒膜抗原 (membraneantigen ,MA)BLLF1基因在转基因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EB病毒膜抗原BLLF1基因转基因首建鼠 4只 ,尾组织经PCR检测携带有BLLF1基因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MA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并用激光共焦显微镜确定MA在细胞中的表达部位。结果 :4只首建鼠中有 2只KM Tg EBV1和KM Tg EBV5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有MA的表达 ,表达部位在细胞浆中和细胞膜上。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抗原 BLLF1基因 转基因动物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分子亚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叶酸受体1、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表达
4
作者 严淑萍 许跃 +4 位作者 郑湘予 马怡晖 杨琛擘 孙淼淼 陈奎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8-702,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叶酸受体1(FOLR1)、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的1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亚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叶酸受体1(FOLR1)、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且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的14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140例子宫内膜癌、27例非典型增生及1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FOLR1、PSMA的表达情况。结果:FOLR1、PSMA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癌组织中表达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LR1在子宫内膜癌4种分子亚型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3)。PSMA在肿瘤细胞及肿瘤特异性血管、新生血管中均表达,在无特定分子特征型(NSMP)中过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PSMA表达与癌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ER及PR表达显著相关(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OLR1与PSMA表达呈正关联(r S=0.170,P=0.045)。结论:FOLR1、PSMA可促进子宫内膜癌进展,且在子宫内膜癌恶性转化中相互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 分子分型 叶酸受体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BiFC技术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结构域Ⅰ与棒状体颈部蛋白2互作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严茗 黄兵 +6 位作者 赵其平 韩红玉 朱顺海 赵宗平 陈婷 吕凌 董辉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2-38,共7页
为了验证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顶膜抗原1结构域Ⅰ(apical membrance antigen 1 domain I,E tAMA1-DⅠ)与棒状体颈部蛋白2(rhoptry neck protein 2,EtRON2)的互作关系,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cDNA为模板,PCR扩增出492 bp的E t... 为了验证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顶膜抗原1结构域Ⅰ(apical membrance antigen 1 domain I,E tAMA1-DⅠ)与棒状体颈部蛋白2(rhoptry neck protein 2,EtRON2)的互作关系,以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cDNA为模板,PCR扩增出492 bp的E tAMA1-DⅠ片段和1395 bp的E tRON2片段,并与pGEM-T-easy载体连接构建相应重组质粒。获得的阳性重组质粒及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的真核表达载体pBiFC-VN155和pBiFC-VC155用E c oRⅠ和B g I II进行双酶切,将E tAMA1-DⅠ、E tRON2分别与pBiFC-VN155、pBiFC-VC155连接,构建真核重组质粒pBiFC-VN155-E tAMA1-DⅠ和pBiFC-VC155-E tRON2。将2个真核重组质粒分别转染BHK细胞进行表达,经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可在BHK细胞中成功表达。将2个真核重组质粒共转染至BHK细胞中,同时将pBiFC-bJunVN155和pBiFC-bFos(deltaZIP)VC155、pBiFC-bJunVN155和pBiFC-bFos(delta)VC155共转染至细胞中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组。BiFC结果发现真核重组质粒共转染组和阳性对照组的BHK细胞均产生绿色荧光,而阴性对照组无荧光,表明E tAMA1-DⅠ与E tRON2蛋白之间存在互作关系。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E tAMA1及E tRON2在球虫入侵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抗原1 棒状体颈部蛋白2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与程序性死亡蛋白1配体1(PD-L1)在原发性前列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6
作者 赖盛伟 席文锦 +4 位作者 史圣甲 王超 郝晓柯 刘家云 张翔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29-733,共5页
目的检测并分析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PD-L1)在原发性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索PSMA/PD-L1联合检测与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周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18... 目的检测并分析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PD-L1)在原发性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探索PSMA/PD-L1联合检测与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周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218例原发性前列腺癌组织中PSMA与PD-L1表达,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前列腺癌组织中PSMA和PD-L1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分相关性。根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PSMA^+PD-L1^+、PSMA^+PD-L1^-、PSMA^-PD-L1^+、PSMA^-PD-L1^-四组,而后应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SMA/PD-L1联合检测与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生存周期曲线分析PSMA/PD-L1联合检测与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生存周期的关系。结果原发性前列腺癌组织中PSMA与PD-L1表达呈正相关,PSMA和PD-L1双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原发性前列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呈负相关。结论PSMA与PD-L1在原发性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两分子联合检测有助于前列腺癌恶性程度评估及生存周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MA)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配体1(PD-L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AMA-1(Ⅲ)基因在毕赤酵母系统中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忠广 赵恒梅 宫玉香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系统表达用于下游实验的恶性疟原虫AMA - 1(Ⅲ )重组蛋白。方法 将测序正确的AMA - 1(Ⅲ )基因插入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 pPIC9k中 ,用高压电穿孔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转化入酵母感受态细胞GS115 ,筛选高拷贝... 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高效表达系统表达用于下游实验的恶性疟原虫AMA - 1(Ⅲ )重组蛋白。方法 将测序正确的AMA - 1(Ⅲ )基因插入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 pPIC9k中 ,用高压电穿孔转化法将目的基因转化入酵母感受态细胞GS115 ,筛选高拷贝转化子 ,利用甲醇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 -PAGE和免疫印迹进行检测。结果 AMA - 1(Ⅲ )蛋白表达于培养上清 ,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16 .3ku ,免疫印迹结果表明AMA - 1(Ⅲ )基因表达蛋白能被抗AMA - 1(Ⅲ )的单抗所识别 ,出现特异条带 ,推算AMA - 1(Ⅲ )蛋白的表达量为 0 .8g/L。 结论 酵母细胞表达系统可高效表达在构象方面接近天然蛋白的AMA - 1(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原虫 恶性 裂殖子顶端抗原1 疟疾疫苗 毕赤氏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地颗粒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亿平 陈成 +3 位作者 王东 吕勇 任克军 金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87-1490,1496,共5页
目的:建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模型,观察参地颗粒对MsPGN大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余下50只建立MsPGN大鼠模型,死亡11只,剔... 目的:建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模型,观察参地颗粒对MsPGN大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余下50只建立MsPGN大鼠模型,死亡11只,剔除不合格3只,共36只大鼠成功建立MsPGN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参地颗粒组和缬沙坦组,每组12只。参地颗粒组给予0. 4 g/(100 g·d)灌胃,缬沙坦组给予1. 03 mg/(100 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温水灌胃。1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2(IL-2)、IL-6、干扰素-γ(IFN-γ)、CTLA-4、B7-1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高于正常组(P<0. 05),治疗后参地颗粒组和缬沙坦组均低于模型组(P<0. 05),且参地颗粒组优于缬沙坦组(P<0. 05);模型组肾组织病理示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增生,治疗后参地颗粒组和缬沙坦组均较模型组轻,参地颗粒组优于缬沙坦组(P<0. 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IFN-γ、B7-1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 05),IL-2、CTLA-4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0. 05),治疗后参地颗粒组和缬沙坦组IL-6、IFN-γ、B7-1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 05),IL-2、CTLA-4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 05),且参地颗粒组优于缬沙坦组(P<0. 05)。结论:参地颗粒可以降低MsPGN大鼠尿蛋白定量,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其机理可能与抑制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B7-1 细胞因子 参地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AMA-1、Pfs230基因的序列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单志新 余新炳 +4 位作者 李学荣 马长玲 徐劲 罗树红 吴忠道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9-24,共6页
目的 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HN)株裂殖子顶端膜抗原 1(AMA - 1)基因和Pfs2 30基因序列 ,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AMA - 1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AMA - 1基因 ,构建真核... 目的 测定恶性疟原虫海南 (FCC1/HN)株裂殖子顶端膜抗原 1(AMA - 1)基因和Pfs2 30基因序列 ,并分别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根据AMA - 1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一对引物 ,用PCR技术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AMA - 1基因 ,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 pcDNA3 -AMA - 1。根据Pfs2 30基因已知序列合成七对引物 ,分 7段从FCC1/HN株基因组DNA中扩增Pfs2 30基因 ,并分别将扩增片段插入pMD - 18T测序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克隆的AMA -1、Pfs2 30基因序列 ,应用DNAstar软件辅助进行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结果 PCR扩增得到恶性疟原虫FCC1/HN株AMA - 1和Pfs2 30基因片段。恶性疟原虫FCC1/HN株AMA - 1基因全长 186 9bp ,无内含子 ,编码 6 2 2个氨基酸残基 ,不存在氨基酸重复序列 ,相对分子量约 72 0 4 5kDa ;Pfs2 30基因全长 94 35bp ,无内含子 ,编码 314 4个氨基酸残基 ,分子量为36 4 36kDa。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与FC2 7、7G8、CAMP、FCR3、Thai -Tn、3D7、FVO、KF1916、CMP1、HB3、K1和V1株AMA - 1的同源性在 94 9%以上 ,各株间有 5 3个位置相同的氨基酸残基替代位点 ,并且发生替代的氨基酸残基具二态性。FCC1/HN株分别比 3D7、7G8株Pfs2 30抗原多 9、10个氨基酸残基 ,三个分离株有 2 8个氨基酸替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株 疟原虫 恶性 裂殖子顶端抗原1 Pfs230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肿瘤相关抗原RCAS1 被引量:2
10
作者 洪学军 王青青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78-581,584,共5页
RCA S1(receptor-b ind ing cancer an tigen expressed on S iSo ce lls)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肿瘤相关抗原,为Ⅱ型跨膜蛋白,表达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表面,而且RCA S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侵袭性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并提示不良预后。... RCA S1(receptor-b ind ing cancer an tigen expressed on S iSo ce lls)是一种新近发现的肿瘤相关抗原,为Ⅱ型跨膜蛋白,表达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表面,而且RCA S1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侵袭性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并提示不良预后。最近研究表明,RCA S1能诱导活化后的免疫细胞发生凋亡,这可能是RCA S1表达在肿瘤细胞表面进而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类 RCAS1/EBAG9 肿瘤相关抗原 分子/基因结构 表达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曲霉毒素B1对鼠源树突状细胞生物力学特性、迁移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唐开义 尚国富 +2 位作者 王赟 曾柱 胡祖权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0-220,共1页
目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化学致癌物之一,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探究其对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生物力学特性(膜流动性、渗透脆性、黏附能力等)、DCs迁移... 目的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是目前已知的最强化学致癌物之一,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探究其对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生物力学特性(膜流动性、渗透脆性、黏附能力等)、DCs迁移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变化,为进一步解析AFB1引起的免疫毒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体外分离、诱导培养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DCs,在加入LPS诱导成熟过程中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的AFB1,分析DCs的膜流动性和渗透脆性的变化,检测DCs黏附能力及黏着斑的变化,并分析DCs的迁移能力、细胞骨架结构变化及刺激T细胞增殖分化的能力。结果AFB1处理后,DCs膜流动性增大、抗低渗环境的能力减弱;黏着斑数量明显增加,黏附分子的表达显著上调,细胞黏附能力增强;细胞迁移能力受到损伤,细胞骨架及其结合蛋白的表达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DCs的免疫表型发生改变,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减弱,诱导初始T细胞向Th17细胞分化。结论AFB1能够显著影响DCs的分化成熟、生物力学特性和细胞骨架结构,进而调控其迁移能力和免疫学功能,这可能是AFB1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致癌物 Th17细胞 免疫抑制作用 生物力学特性 树突状细胞 黄曲霉毒素B1 流动性 抗原提呈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恶性疟原虫MSP1和AMA1疫苗组合免疫小鼠诱导保护性免疫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淑梅 李珣 +2 位作者 缪军 刘忠湘 薛采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6-940,共5页
目的以MSP1和AMA1的DNA疫苗、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组合免疫小鼠,诱导针对疟疾红内期抗原MSP1和AMA1的保护性抗体。方法将编码恶性疟原虫MSP1全片段和AMA1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20/190.3和VR1020/E)、痘苗病毒载体(rMVA/19... 目的以MSP1和AMA1的DNA疫苗、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组合免疫小鼠,诱导针对疟疾红内期抗原MSP1和AMA1的保护性抗体。方法将编码恶性疟原虫MSP1全片段和AMA1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20/190.3和VR1020/E)、痘苗病毒载体(rMVA/190.3和rMVA/E)及重组蛋白(d-GX190H和E)的同种类型疫苗混合,作为核酸疫苗(D)、病毒疫苗(V)及蛋白疫苗(P)按照“初始-强化”策略免疫小鼠。间接ELISA测血清中抗MSP1和AMA1抗体;用免疫血清进行体外原虫入侵红细胞抑制实验;由转基因伯氏疟原虫Pb-PfM19和P.bANKA株分别对免疫鼠进行体内攻击。结果各组免疫血清中均产生了较强的抗体应答,抗MSP1抗体与抗AMA1抗体滴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实验组免疫小鼠血清在体外对两株原虫入侵红细胞均有较大程度的抑制。体内攻击实验中实验组小鼠平均存活时间较对照组略长。结论采用以MSP1和AMA1为基础的DNA、重组痘苗病毒和重组蛋白疫苗的组合免疫小鼠能诱导出有效的保护性抗体。以上结果为疟疾红内期疫苗合理免疫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 裂殖子表面抗原1(MSP-1) 顶端抗原1(ama-1) 疫苗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膜抗原的表达与IL-6和TNF-α水平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爱君 郭长占 +1 位作者 田枫 郑振辉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25-227,共3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MA)的表达与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关系。采用ELISA方法检测EB病毒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和对照组KM小鼠外周血中IL-6和TNF... 本研究旨在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膜抗原(membrane antigen,MA)的表达与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关系。采用ELISA方法检测EB病毒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和对照组KM小鼠外周血中IL-6和TNF-α水平,结果显示EB病毒BLLF1基因转基因小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KM小鼠,表明EB病毒膜抗原(MA)的表达可促使IL-6和TNF-α的过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抗原(MA) BLLF1转基因小鼠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AP1基因的体外转录
14
作者 潘玉琢 李扬 +3 位作者 赵丹 毛建华 孙连坤 赵雪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454-1456,共3页
目的:建立STEAP1基因的体外转录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RT-PCR的方法从前列腺癌组织中钓取STEAP1全长cDNA,TA克隆后测序,亚克隆入pSP64载体,构建体外转录用载体STEAP1-pSP64。同时,通过PCR构建具有SP6RNA聚合酶结... 目的:建立STEAP1基因的体外转录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RT-PCR的方法从前列腺癌组织中钓取STEAP1全长cDNA,TA克隆后测序,亚克隆入pSP64载体,构建体外转录用载体STEAP1-pSP64。同时,通过PCR构建具有SP6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的STEAP1体外转录盒。应用体外转录试剂盒,对比STEAP1-pSP64与STEAP1体外转录盒转录效率。结果:(1)成功从人前列腺癌组织中钓取了STEAP1全长cDNA,测序发现无一碱基错配。(2)成功构建了STEAP1-pSP64载体和STEAP1体外转录盒,两者转录效率的比较表明STEAP1-pSP64载体转录RNA的量明显高于STEAP1体外转录盒。结论:成功构建了两种STEAP1体外转录模型,并证明STEAP1-pSP64载体的转录效率高于STEAP1体外转录盒。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TEAP1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STEAP1 前列腺肿瘤 pSP64载体 前列腺特异6次跨上皮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鼠疫耶尔森菌疫苗株荚膜抗原的纯化
15
作者 王梅 张爱萍 +7 位作者 于守鸿 赵忠智 谢辉 李君 冯建萍 杨永海 郑谊 唐新元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14年第5期10-12,共3页
利用AKTA purifier 100纯化系统纯化盐析法制备的粗制鼠疫荚膜抗原,并将纯化洗脱的蛋白进行透析、浓缩后采用UltrospecTM8000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纯度、蛋白浓度和RIHA试验和胶体金纸色谱法对其主要成份的鉴定。结果发现,粗... 利用AKTA purifier 100纯化系统纯化盐析法制备的粗制鼠疫荚膜抗原,并将纯化洗脱的蛋白进行透析、浓缩后采用UltrospecTM8000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其纯度、蛋白浓度和RIHA试验和胶体金纸色谱法对其主要成份的鉴定。结果发现,粗制鼠疫荚膜抗原经过蛋白纯化仪SuperdexTM凝胶层析柱获得主要组份是种小分子蛋白,其纯度为88.5%,蛋白浓度为1.594 mg/mL,而且RIHA试验证实此蛋白是鼠疫菌F1抗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耶尔森菌 抗原 纯化 F1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感染PSMA/4-1BBL基因重组腺病毒后的免疫功能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明花 王帅 +3 位作者 孙海燕 刘晓辉 马楠 隋承光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28,共7页
目的:观察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的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4-1BB配体(4-1BB ligand,4-1BBL)基因体外共同感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免疫学功能变... 目的:观察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介导的人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 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基因和肿瘤坏死因子配体超家族成员4-1BB配体(4-1BB ligand,4-1BBL)基因体外共同感染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免疫学功能变化。方法:Ad-GFP空载体感染未成熟DC,确定最适MOI。将感染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来源DC分为Ad-PSMA/4-1BBL-DC组(共感染组)、Ad-PSMA-DC组、Ad-4-1BBL-DC组、Ad-GFP-DC组以及未感染DC组,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DC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CD80、CD83、CD86等表型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DC上PSMA和4-1BBL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DC上清的IL-12水平,CCK-8法检测各组DC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Du145和22RV的细胞毒作用。结果:确定最佳MOI为200。共感染组DC表面CD80、CD83、CD86、HLA-DR共刺激分子均上调,明显高于未感染DC组[(38.72±0.99)%、(44.65±0.77)%、(63.60±0.75)%、(62.25±0.58)%vs(28.27±1.04)%、(28.08±1.16)%、(41.05±1.33)%、(46.87±1.12)%;P<0.05]。共感染组IL-12分泌水平明显高于单个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组及未感染组[(134.29±2.22)vs(79.51±1.60)、(70.33±1.13)、(69.67±1.43)、(28.88±2.97)pg;P<0.05]。DC∶T同一比例下,共感染组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单感染组及未感染组(P<0.05)。PSMA/4-1BBL-DC-CTL对PSMA阳性的LNCap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对另两种PSMA阴性细胞DU145、22RV的杀伤率(P<0.05),也明显高于PSMA-DC-CTL组、4-1BBL-DC-CTL组的杀伤率(P<0.05)。结论:Ad-PSMA/4-1BBL感染后,DC不但高分泌IL-12,还能刺激和增强肿瘤特异性CTL对PSMA阳性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Ad-PSMA和Ad-4-1BBL共感染DC较单一感染DC能更有效诱导肿瘤特异性C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 4-1BBL基因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前列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型艾美耳球虫AMA1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功能鉴定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伏兵 刘晓冬 +6 位作者 梁琳 刘贤勇 徐发荣 沈光年 马志军 索勋 汤新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36,I0007,共4页
为了研究巨型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AMA1)的细胞定位及功能,制备了抗AMA1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了鉴定。首先,用大肠杆菌(DE3)表达了巨型艾美耳球虫AMA1蛋白,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小鼠,测定小鼠血清中AMA1抗体滴度。然后进行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和... 为了研究巨型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AMA1)的细胞定位及功能,制备了抗AMA1的单克隆抗体并进行了鉴定。首先,用大肠杆菌(DE3)表达了巨型艾美耳球虫AMA1蛋白,蛋白经纯化后免疫小鼠,测定小鼠血清中AMA1抗体滴度。然后进行杂交瘤细胞的制备和克隆筛选,获得了16株分泌产生AMA1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最后用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上述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编号为21和34的杂交瘤细胞株产生的抗体可识别巨型艾美耳球虫可溶性抗原中的AMA1组分;编号为34和35的抗体与巨型艾美耳球虫子孢子反应后,荧光信号集中于子孢子的顶质体和细胞膜部位。本试验制备的抗AMA1的单克隆抗体,为巨型艾美耳球虫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艾美耳球虫 抗原1 单克隆抗体 免疫印迹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AP1在人乳腺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解洁 陈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175-1178,共4页
目的:研究前列腺跨膜上皮抗原1(six-transmembrane epithelial antigen of prostate protein 1,STEA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40例女性乳腺正常组织及52例乳腺纤维腺瘤、211例乳... 目的:研究前列腺跨膜上皮抗原1(six-transmembrane epithelial antigen of prostate protein 1,STEA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40例女性乳腺正常组织及52例乳腺纤维腺瘤、211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TEAP1的表达情况。根据STEAP1表达的高低将乳腺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对两组行临床病理特征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TEAP1在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BL-100及乳腺癌细胞MDA-MB-468、BT549和MCF-7中的表达情况,使用Oncomine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STEAP1的表达及预后。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乳腺癌组织中的STEAP1高表达者占11.8%(25/211),低于乳腺正常组织的85.0%(34/40)和乳腺纤维腺瘤的84.6%(44/52),3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Oncomine数据库分析获得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低于乳腺正常组织的结果一致。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乳腺上皮细胞中的STEAP1 m 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高于乳腺癌细胞MDA-MB-468、BT549和MCF-7,4种细胞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与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均表明STEAP1高表达者预后更佳(均P<0.05)。结论:正常乳腺中的STEAP1表达水平高于乳腺癌,STEAP1高表达与良好的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AP1 前列腺素跨上皮抗原 乳腺癌 表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EAP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卿明 张胜亮 +1 位作者 徐庭华 宋金珂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2628-2634,共7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跨膜上皮抗原1(STEAP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Wnt/β-波连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BT549细胞分为STEAP1过表达组(LV-STEAP1)和沉默STEAP1组(siR-STEAP1),并设空白对照组(BC)、阴... 目的:探讨前列腺跨膜上皮抗原1(STEAP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Wnt/β-波连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BT549细胞分为STEAP1过表达组(LV-STEAP1)和沉默STEAP1组(siR-STEAP1),并设空白对照组(BC)、阴性对照组(NC)。Western blot检测BT549细胞STEAP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Wnt/β-catenin、E钙黏蛋白(E-cadherin)水平。RT-PCR测定BT549细胞STEAP1 mRNA水平。CCK8测定BT549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法测定BT549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测定BT549细胞迁移能力。结果:与BC组和NC组相比,LV-STEAP1组细胞STEAP1蛋白和mRNA水平提高(P<0.05),细胞增殖率、侵袭细胞数、迁移距离、细胞PCNA、Vimentin、MMP9、Wnt、β-catenin蛋白水平降低(P<0.05),E-cadherin蛋白水平升高(P<0.05)。siR-STEAP1组细胞STEAP1蛋白和mRNA水平降低(P<0.05),细胞增殖率、侵袭细胞数、迁移距离、细胞PCNA、Vimentin、MMP9、Wnt、β-catenin蛋白水平升高(P<0.05),E-cadherin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STEAP1可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跨上皮抗原1 乳腺癌 侵袭 Wnt/β-波连蛋白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单克隆抗体确定汉坦病毒囊膜糖蛋白抗原决定簇的特性(文摘)
20
作者 Arlkawa-J Schmaljoh-AL +3 位作者 Dalrymple-Jm Schmaljoh-CS J-Gen-Virol 汪力亚 《单克隆抗体通讯》 CSCD 1989年第4期11-11,共1页
应用一组24种抗汉坦病毒囊膜糖蛋白G1和G2的单克隆抗体(McAb)来检测抗原位点的表面分布和功能特性。用竞争结台法证明其中9种抗原位点性质不同,部分位点有重迭,有2个在G1上,7个在G2上。用血凝抑制试验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分析表明,... 应用一组24种抗汉坦病毒囊膜糖蛋白G1和G2的单克隆抗体(McAb)来检测抗原位点的表面分布和功能特性。用竞争结台法证明其中9种抗原位点性质不同,部分位点有重迭,有2个在G1上,7个在G2上。用血凝抑制试验和空斑减少中和试验分析表明,所有抗原位点除G1中的一种外均与病毒血凝活性有关。仅G1中的一个和G2中的2个位点具有病毒中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蛋白 单克隆抗体 抗原决定簇 文摘 抗原位点 血凝抑制试验 G1和G2 抗汉坦病毒 功能特性 试验分析 血凝活性 中和作用 面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