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9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结合香气活度值分析4种干燥方式花果香型红茶的香气组分差异
1
作者 杨晶晶 赵云雄 +6 位作者 刘宝贵 郭磊 李子平 王云仙 梁光志 罗莲凤 冯红钰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57-366,共10页
为探究以金萱为原料加工的花果香型红茶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日晒干燥、冷冻干燥4种干燥方式下的香气品质差异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香气活度值法,对红茶特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 为探究以金萱为原料加工的花果香型红茶在热风干燥、真空干燥、日晒干燥、冷冻干燥4种干燥方式下的香气品质差异特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香气活度值法,对红茶特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出72种香气成分,日晒干燥组香气种类最多为60种、其次热风干燥59种、真空干燥50种、冷冻干燥44种,共有物质25种,占比45.59%~59.94%,其中醇类物质含量占比最高,为35.36%~41.06%。热风干燥组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最高达3066.61 ng/g,其次为真空干燥组(2519.61 ng/g)、冷冻干燥组(2326.78 ng/g)和日晒干燥组(2275.60 ng/g),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组间存在较大差异,热风干燥组的差异特征最为显著,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以较好地区分不同干燥方式,从GC-MS中筛选出30个差异特征标记物,结合气味活度值进一步分析可知,顺-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1-戊烯-3-醇、香叶醇、戊醛、芳樟醇、苯甲醇、柠檬醛为关键挥发性有机物,共同组成红茶的花果香基调。综上,热风干燥更有利于花果香红茶中风味物质的产生和累积。该研究表征4种干燥方式的风味特征,可为特色红茶干燥加工工艺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果香红茶 香气成分 干燥方式 微萃-气质联用 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的香菇香气成分分析
2
作者 陈强 豆海港 +1 位作者 孙玲凌 崔孟姣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6期96-98,共3页
为探究香菇香气成分特征性物质,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香菇中的香气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香菇挥发性成分,并将获得的挥发性成分与香菇鲜汤进行对比,以确定其香气成分。结... 为探究香菇香气成分特征性物质,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香菇中的香气成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香菇挥发性成分,并将获得的挥发性成分与香菇鲜汤进行对比,以确定其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通过GC-MS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烃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咪唑类、酚类和酯类等,其中十二甲基环六硅氧烷、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20.32%和14.19%;结合香菇鲜汤的反复嗅辨,发现1-辛烯-3-酮为特征性香气,苯甲醛、异戊醇可增加香菇的鲜美风味。本文为香菇相关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 气质联用 挥发性成分 特征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厚鳞柯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
3
作者 陈海彬 黄俊添 +4 位作者 李志海 黄百祺 廖宗浪 陆洋洋 付晓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71-177,196,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厚鳞柯(Lithocarpus pachylepis)不同部位(果壳、果仁、花、叶、枝)的化学成分组成、相对含量及差异。结果表明,厚鳞柯各部位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5个部位共检...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厚鳞柯(Lithocarpus pachylepis)不同部位(果壳、果仁、花、叶、枝)的化学成分组成、相对含量及差异。结果表明,厚鳞柯各部位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存在较大差异,5个部位共检测出110种化合物,共9类挥发性化合物,分别为醇类、酚类、醚类、醛类、酸类、酮类、烷烃类、烯烃类和酯类化合物;果壳、果仁、花、叶、枝中分别鉴定出41、38、42、38、39种成分。厚鳞柯的5个部位中鉴定出9种共有成分,分别是正壬醛、癸醛、正十四烷、正十六烷、正十七烷、咖啡因、植酮、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各部位中共有成分的相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枝、果仁、果壳、花和叶。5个部位中均有独特的挥发性成分,其中果壳中有18种、果仁中有9种、花中有14种、叶中有17种、枝中有10种。对共有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63%,其中咖啡因、正十六烷、癸醛、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正十七烷的贡献率较大,均与主成分呈高的正相关性,是影响厚鳞柯挥发油的关键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鳞柯(Lithocarpus pachylepis) 挥发性成分 微萃(HS-SPME) 色谱-质谱联用(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分析不同残糖含量蓝莓酒体风味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利萍 丁昱文 +3 位作者 吴颜欣 邱树毅 戴怡凤 周鸿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4-300,共7页
蓝莓酒的风味会影响其质量与感官评价,因此研究蓝莓酒中的风味物质十分必要。该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研究2种半甜、2种半干蓝莓酒风味,发现4种蓝莓酒的苦味、涩味均表现出随残糖含量下降而逐渐升高的趋... 蓝莓酒的风味会影响其质量与感官评价,因此研究蓝莓酒中的风味物质十分必要。该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研究2种半甜、2种半干蓝莓酒风味,发现4种蓝莓酒的苦味、涩味均表现出随残糖含量下降而逐渐升高的趋势,酸味、后苦味、后涩味无显著性差异。4种蓝莓酒中,半甜型蓝莓酒中酯类化合物含量高于半干型蓝莓酒,而半干型蓝莓酒中醇类化合物高于半甜型蓝莓酒。乙酸乙酯、萜品油烯、月桂酸乙酯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在半甜型蓝莓酒中含量较高,肉桂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等化合物在半干型蓝莓酒中含量较高,正辛醇、乙酸与发酵程度无显著性关联。此外,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分析发现4种蓝莓酒中13种潜在差异标志物,并结合香气活度值研究发现meso-2,3-丁二醇与芳樟醇分别仅为半甜型与半干型的整体风味做出贡献,而大马酮、苯乙醇、异戊醇、乙酸的香气活度值> 500,为不同残糖含量蓝莓酒的整体风味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蓝莓酒 微萃-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舌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不同来源花椒挥发油成分
5
作者 张超东 刘红宇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九叶青花椒、顶坛花椒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并分析组成,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的花椒挥发油共检测出57种成分,共有组分54种,主要含有烯类、酯类、醇类和少量醛类化合物,其中烯类化合物总的相对...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九叶青花椒、顶坛花椒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并分析组成,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的花椒挥发油共检测出57种成分,共有组分54种,主要含有烯类、酯类、醇类和少量醛类化合物,其中烯类化合物总的相对含量最高,酯类醇类次之;同产地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花椒挥发油组分含量有所不同,花椒种类、产地环境对挥发油组分形成有一定影响,双环己烷仅在德江顶坛花椒中发现,德江云南青花椒挥发油中芳樟醇、环己醇、榄香烯含量更高,而D-柠檬烯在德江九叶青花椒中含量更高,乙酸芳樟酯在贞丰顶坛花椒挥发油成分中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气质联用技术 花椒挥发油 化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三过氧化三丙酮
6
作者 解伟亚 朱军 +2 位作者 胡灿 梅宏成 朱晓晗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2,共6页
三过氧化三丙酮(TATP)的检测分析对于明确爆炸原因,进而对爆炸案件侦破具有重要意义。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联用法是检测爆炸现场复杂基质中微量TATP的有力手段,已被用于TATP的分析。考虑到商品化SPME涂层众多,有必要系统考察不同涂层... 三过氧化三丙酮(TATP)的检测分析对于明确爆炸原因,进而对爆炸案件侦破具有重要意义。固相微萃取(SPME)-气质联用法是检测爆炸现场复杂基质中微量TATP的有力手段,已被用于TATP的分析。考虑到商品化SPME涂层众多,有必要系统考察不同涂层的萃取效果,以提升萃取效率。为此,文章系统比较了5种不同SPME涂层对TATP的萃取效果,并优化了SPME萃取条件,包括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吸温度。结果表明,使用PDMS涂层,在萃取温度30℃,萃取时间5 min,解吸温度180℃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该方法在0.1~10μg·mL^(-1)范围内的线性良好(R~2≥0.999),检出限为0.020μg·mL^(-1),比已有方法低一个数量级。6次独立测试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4%,加标回收率为93.2%~101.9%,表明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好。基于上述方法,成功应用于接触后转移的TATP的检测,为痕量TATP残留物的分析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过氧化三丙酮 微萃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翘鳞肉齿菌中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7
作者 才媛 徐菁鹤 王琦 《食用菌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3-95,共3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子实体干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共检测到20种,其中酯类6种、烷烃类8种、...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s)子实体干品中的挥发性成分,共检测到20种,其中酯类6种、烷烃类8种、烯烃类3种、醛类1种、酰胺类1种和腈类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翘鳞肉齿菌 微萃 气质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加速氧化过程中全脂牛羊乳粉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5
8
作者 薛海燕 李欣雨 +4 位作者 孟毅 贺宝元 张磊 刘晓凤 马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72-280,共9页
为探究全脂牛羊乳粉在储存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加速氧化过程中全脂牛羊乳粉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脂牛乳粉和全脂羊乳粉中分别鉴定出56、6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酸类、醇类... 为探究全脂牛羊乳粉在储存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加速氧化过程中全脂牛羊乳粉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全脂牛乳粉和全脂羊乳粉中分别鉴定出56、6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酸类、醇类、羰基类、酯类、芳香族类、杂环类等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热图分析,在全脂牛羊乳粉中筛选出10种显著性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全脂牛乳粉在储存过程中丁酸相对含量降低,2-壬酮、1-氯戊烷相对含量升高;全脂羊乳粉中壬醛、辛酸、丙酸、丁羟甲苯相对含量降低,苯甲醛、2-庚酮、烯丙基正丙酯相对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脂牛乳粉 全脂羊乳粉 微萃-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青海省不同产地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青云 李玉林 +4 位作者 谭亮 王虹蕾 刘立勇 王环 皮立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831-2849,共19页
本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不同产地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中的关键化合物。在青海省5个地区选取公母牦牛各3头,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鉴定的牦牛背最长肌... 本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不同产地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基础上,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牦牛肉中挥发性风味成分中的关键化合物。在青海省5个地区选取公母牦牛各3头,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鉴定的牦牛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和肋间肌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显示:从牦牛3个部位的肌肉中鉴定出34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包括醛类、酮类、醇类、酸类、烃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和含硫化合物。对牦牛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发现,8种化合物(十六醛、十八醛、壬醛、苯甲醛、正辛醇、2,3-戊二酮、3-羟基-2-丁酮、己酸)是牦牛肉中关键挥发性风味成分;对牦牛肉产地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30份牦牛肉样品可以按照产地和草场类型划分为3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微萃 气质联用 挥发性风味成分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白茶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105
10
作者 王力 蔡良绥 +4 位作者 林智 钟秋生 吕海鹏 谭俊峰 郭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5-123,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比较了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两种典型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红茶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白茶与绿茶、红茶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在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中含量分别达到70.74%和60.13%,明显高于绿茶(27.56%)和红茶(45.30%);白茶的酯类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醛类、酮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酸类、杂氧化合物等在白茶中未检出。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是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分别占白毫银针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70%、23.47%、5.87%、7.06%、2.02%,分别占白牡丹香气提取物总量的35.40%、11.94%、10.72%、6.80%、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微萃 香气成分 气质联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3种柑橘果实的香气成分 被引量:38
11
作者 乔宇 谢笔钧 +2 位作者 张弛 张妍 潘思轶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99-704,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大叶尾张温州蜜柑、锦橙和酸橙3种柑橘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叶尾张温州蜜柑、锦橙和酸橙果实中分别检测出73、71和66种香气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85.9%、85.12%、79.82%。主要成分...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大叶尾张温州蜜柑、锦橙和酸橙3种柑橘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大叶尾张温州蜜柑、锦橙和酸橙果实中分别检测出73、71和66种香气成分,各占总峰面积的85.9%、85.12%、79.82%。主要成分为烃类、酯类、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烃类在大叶尾张温州蜜柑中含量最高,酯类物质在锦橙中含量最高,醛类和醇类物质在酸橙中含量最高。3种果实有31种相同的香气成分,独有的香气成分,大叶尾张温州蜜柑15种,锦橙24种,酸橙17种。3种柑橘果实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差异,大叶尾张温州蜜柑的重要特征香气是γ-松油烯,丁酸乙酯和3-羟基己酸乙酯可作为锦橙的重要特征香气,芳樟醇可作为酸橙的重要特征香气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品种 香气成分 微萃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4种野生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50
12
作者 李小林 陈诚 +4 位作者 黄羽佳 黄文丽 谢丽源 彭卫红 郑林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74-180,共7页
为探究4种不同野生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印度块菌(Tu... 为探究4种不同野生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和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m)4种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4种食用菌干品共鉴定出5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美味牛肝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二甲基三硫;印度块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癸醛、反式-2-壬烯醛、壬醛、2-戊基呋喃、2-十一酮和庚醇6种;高羊肚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壬醛、正辛醛、2-戊基呋喃、正己醛、α-蒎烯、芳樟醇和(R)-(+)-柠檬烯7种;翘鳞肉齿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二甲基三硫和2-甲基丁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微萃 色谱-质谱联用 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 对气味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测定樱桃酒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妮 肖作兵 +2 位作者 于海燕 朱建才 戴水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7-102,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樱桃酒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对萃取参数的优化,建立快速、准确测定樱桃酒中香气物质的方法。优化后的最佳分析条件为65μm PDMS/DVB萃取头、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0min、酒精度(...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樱桃酒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对萃取参数的优化,建立快速、准确测定樱桃酒中香气物质的方法。优化后的最佳分析条件为65μm PDMS/DVB萃取头、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0min、酒精度(体积分数)12%。在此条件下测定中樱狄墨尔樱桃酒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6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是樱桃酒中种类最多和含量最多的一类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桃酒 挥发性成分 微萃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挥发性成分变化 被引量:31
14
作者 袁建 付强 +2 位作者 高瑀珑 鞠兴荣 沈崇钰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6-109,共4页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的小麦粉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对固相微萃取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析时间进行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粉挥发性成分的最佳分析条件为,萃取头DVB/CAR/PDMS;...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对不同储藏条件下的小麦粉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对固相微萃取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解析时间进行条件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粉挥发性成分的最佳分析条件为,萃取头DVB/CAR/PDMS;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60 min;解析时间3 min。经鉴定分析小麦粉中挥发性成分主要有烃类、醛类、酮类、醇类、有机酸及杂环类等多种成分。原样和储后2个月样中最高的是烃类和醛类,其次为醇类、酮类。储藏2个月后,变化较明显的挥发性物质有己醛、苯甲醛、辛醛2、-壬醛、己醇、十二烷、十六烷和十八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粉 储藏 挥发性成分 微萃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2
15
作者 孙静 黄健 +3 位作者 侯云丹 王求娟 陈义方 苏秀榕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0-233,共4页
目的:探究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挥发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的主要风味贡献物质。结果:从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分别鉴定出36种和4... 目的:探究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挥发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大眼金枪鱼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比较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的主要风味贡献物质。结果:从生鲜及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分别鉴定出36种和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是一些醛酮类、醇类、呋喃类化合物,它们协同作用构成了大眼金枪鱼肉特有的风味;生鲜大眼金枪鱼肉中醛类、醇类起主要作用,尤其是2,4-戊二烯醛(31.74%)、1-辛烯-3-醇(7.8%);热处理大眼金枪鱼肉中醛类、呋喃类对其风味贡献最大,相对含量分别为64.09%和11.41%。结论:醛类、醇类、酮类、呋喃类等化合物对鱼肉的风味贡献较大,热处理产生肉香味的原因可能脂肪、蛋白质的降解以及Maillard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 气质联用 大眼金枪鱼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腌制麻竹笋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22
16
作者 郑炯 宋家芯 +2 位作者 陈光静 林茂 阚建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193-196,共4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腌制麻竹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了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和75μm CAR/PDMS萃取头对腌制麻竹笋的挥发性成分的萃取差异。结果表明:从腌制麻竹笋中共鉴定出5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20种醛...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腌制麻竹笋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比较了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和75μm CAR/PDMS萃取头对腌制麻竹笋的挥发性成分的萃取差异。结果表明:从腌制麻竹笋中共鉴定出5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20种醛类、5种酮类、11种醇类、3种酸类、4种酯类、2种酚类、6种芳香烃类、6种其他类,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有4-甲基-苯酚、苯酚、苯甲醛、己醛、壬醛、2-庚烯醛、2,3-丁二醇、1-辛烯-3-醇、芳樟醇、乙酸、柠檬烯、环庚烷腈等。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比75μm CAR/PDMS萃取头多鉴定出1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2种、酮类1种、酸类2种、酯类3种、芳香烃类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制麻竹笋 微萃 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分析龙眼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义 高蓓 +3 位作者 徐玉娟 温婧 潘思轶 张名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56-160,共5页
研究龙眼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方法。以龙眼(储良)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采用质谱和保留指数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加入内标环己酮进行半定量分析,对萃取样品温度、萃取纤... 研究龙眼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方法。以龙眼(储良)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检测,采用质谱和保留指数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加入内标环己酮进行半定量分析,对萃取样品温度、萃取纤维头吸附时间及脱附时间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对方法精密度的考察中,主要化合物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2%~9.08%;龙眼(储良)中共计检测出41种挥发性化合物,主要成分为反-罗勒烯(81.2%)、乙醇(1.92%)、别-罗勒烯(1.39%)、γ-松油烯(0.30%)、β-月桂烯(0.30%)、里那醇(0.26%)。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操作简单,能够很好地应用于龙眼芳香成分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储良) 微萃 色谱-质谱联用 芳香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传统锦州虾酱中挥发性物质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莹 吕欣然 +6 位作者 马欢欢 缪璐欢 杜静芳 白凤翎 徐永霞 季广仁 励建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0-216,共7页
传统锦州虾酱是以白虾和乌虾为原料,在高盐条件下经长时间发酵形成海产风味食品。采用HP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方法分析虾酱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从DVB/PDMS、CAR/PDMS和DVB/CAR/PDMS筛选出最佳萃取头,同时采用正交... 传统锦州虾酱是以白虾和乌虾为原料,在高盐条件下经长时间发酵形成海产风味食品。采用HP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方法分析虾酱中的挥发性物质,并对萃取条件进行优化。从DVB/PDMS、CAR/PDMS和DVB/CAR/PDMS筛选出最佳萃取头,同时采用正交试验优化SPME参数条件,确定适宜萃取条件为75μm CAR/PDMS萃取头,样品质量为5.0 g,萃取温度为70℃,萃取时间为50 min。对虾酱的风味物质分析得到44种挥发性物质,分别为醛类、酮类、酯类、酸类、酚类、烷烃类、吡嗪类和其他化合物。其中白虾虾酱主要呈香物质是醛类、吡嗪类和酚类等低阈值化合物,3-甲硫基丙醛、四甲基吡嗪和吲哚可能是白虾虾酱有别于乌虾虾酱的特有风味物质。乌虾虾酱主要呈香物质是醛类、酯类、酸类和酚类等低阈值化合物,酸类化合物是乌虾虾酱有别于白虾虾酱特有的风味物质,酯类化合物也可能是乌虾虾酱中风味物质的增味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锦州虾酱 挥发性物质 -微萃(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 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保留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稻谷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7
19
作者 林家永 高艳娜 +1 位作者 吴胜芳 王松雪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0期277-282,共6页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质谱法(GC-MS)对不同稻谷中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条件,包括平衡时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以及样品量,并对不同稻谷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稻谷中挥发性...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质谱法(GC-MS)对不同稻谷中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条件,包括平衡时间、萃取时间、萃取温度以及样品量,并对不同稻谷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类分析。结果表明:稻谷中挥发性成分分析的最佳条件为平衡时间60min、萃取时间50min、萃取温度80℃、样品量20g。稻谷中的挥发性成分有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烃类、有机酸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等。最主要挥发性成分是醛类,其中含量最高是己醛,平均为13.31%;其次为壬醛,平均为7.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 稻谷 -质谱联用 挥发性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山楂核烟熏液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20
20
作者 姜绍通 王旗 +1 位作者 蔡克周 潘丽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06-211,共6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联合气质联用(GC-MS)测定山楂核烟熏液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比较不同萃取头、萃取温度以及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获得较适的萃取条件为: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50min。采...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联合气质联用(GC-MS)测定山楂核烟熏液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比较不同萃取头、萃取温度以及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获得较适的萃取条件为: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50min。采用GC-MS对解吸物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要成分中酚类占55.526%、酯类占18.710%、醛类占16.162%、酮类占3.252%、呋喃类占2.108%、酸类占1.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 气质联用 挥发性风味物质 山楂核烟熏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