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宣威火腿中的挥发性化合物 被引量:23
1
作者 要萍 马长伟 +1 位作者 周珊 黄骏雄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5,共5页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方法对宣威火腿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固相微萃取的时间和温度影响提取挥发性化合物的效果 ,试验选取 60℃、60min为提取条件 ,萃取物经气谱 /质谱分析 ,共鉴定出 72...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方法对宣威火腿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提取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固相微萃取的时间和温度影响提取挥发性化合物的效果 ,试验选取 60℃、60min为提取条件 ,萃取物经气谱 /质谱分析 ,共鉴定出 72种化合物 ,其中烃类 2 8种、醛类 7种、醇类 4种、酸类 10种、酯类 5种、酮类 3种、杂环化合物 14种、酚类 1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威火腿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 挥发性化合物 色谱/质谱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用于海产品中丁基锡化合物的测定 被引量:7
2
作者 程慧琼 刘稷燕 +1 位作者 江桂斌 温美娟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8-420,共3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生物样品中丁基锡化合物进行测定。用醋酸溶液浸提海产品中的丁基锡化合物,分析物经氢化衍生后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富集,再以气相色谱分离,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整个过程简单快速,且无需消耗大量有毒...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生物样品中丁基锡化合物进行测定。用醋酸溶液浸提海产品中的丁基锡化合物,分析物经氢化衍生后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富集,再以气相色谱分离,表面发射火焰光度检测器测定。整个过程简单快速,且无需消耗大量有毒的有机溶剂。方法的线性范围0~2000ng/g(以锡的含量表示),相关系数0 9935~0 9948,最低检测限(按S/N=3计算)3 4~52 4ng/g(以锡的含量表示)。用该方法对贻贝标准参考物质CRM477进行测定,3种丁基锡化合物测定值的相对误差为0.86%~8.8%,该结果充分说明了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 海产品 丁基锡化合物 测定 标准曲线 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分析不同残糖含量蓝莓酒体风味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利萍 丁昱文 +3 位作者 吴颜欣 邱树毅 戴怡凤 周鸿翔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94-300,共7页
蓝莓酒的风味会影响其质量与感官评价,因此研究蓝莓酒中的风味物质十分必要。该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研究2种半甜、2种半干蓝莓酒风味,发现4种蓝莓酒的苦味、涩味均表现出随残糖含量下降而逐渐升高的趋... 蓝莓酒的风味会影响其质量与感官评价,因此研究蓝莓酒中的风味物质十分必要。该文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电子舌研究2种半甜、2种半干蓝莓酒风味,发现4种蓝莓酒的苦味、涩味均表现出随残糖含量下降而逐渐升高的趋势,酸味、后苦味、后涩味无显著性差异。4种蓝莓酒中,半甜型蓝莓酒中酯类化合物含量高于半干型蓝莓酒,而半干型蓝莓酒中醇类化合物高于半甜型蓝莓酒。乙酸乙酯、萜品油烯、月桂酸乙酯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在半甜型蓝莓酒中含量较高,肉桂酸乙酯、苯甲酸乙酯、苯乙酸乙酯等化合物在半干型蓝莓酒中含量较高,正辛醇、乙酸与发酵程度无显著性关联。此外,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分析发现4种蓝莓酒中13种潜在差异标志物,并结合香气活度值研究发现meso-2,3-丁二醇与芳樟醇分别仅为半甜型与半干型的整体风味做出贡献,而大马酮、苯乙醇、异戊醇、乙酸的香气活度值> 500,为不同残糖含量蓝莓酒的整体风味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酵蓝莓酒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舌 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香气活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解析酿造用高粱蒸煮挥发性香气成分 被引量:32
4
作者 陈双 陈华蓉 +1 位作者 吴群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01-207,共7页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提取分析蒸熟高粱中香气组分的效果,开发出基于瓶内蒸煮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酿造用...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前处理方法提取分析蒸熟高粱中香气组分的效果,开发出基于瓶内蒸煮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分析酿造用高粱蒸煮香气组分的方法。采用该方法研究了白酒酿造主要原料高粱蒸煮后挥发性香气特征。在蒸熟的高粱中共鉴定出46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醛类化合物16种,有机酸类化合物7种,醇类化合物6种、酯类化合物6种,酚类化合物4种、酮类化合物2种、呋喃类化合物2种、其他类化合物3种。其中峰面积相对含量较高的化合物有苯甲醛(20.21%),己酸(9.00%),壬醛(8.66%),糠醛(8.90%),2-戊基呋喃(6.48%)和萘(5.49%)。同时还检测到一批香气阈值较低的化合物,如壬醛、(E,E)-2,4-癸二烯醛、(E)-2-辛烯醛、(E)-2-癸烯醛、1-辛烯-3-醇、香兰素、4-乙基愈创木酚、4-乙烯基愈创木酚、γ-辛内酯、γ-壬内酯等。这些香气物质可能是构成酿造用高粱蒸煮香气特征的主要香气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用高粱 挥发性香气组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 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不同来源花椒挥发油成分
5
作者 张超东 刘红宇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2期72-78,共7页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九叶青花椒、顶坛花椒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并分析组成,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的花椒挥发油共检测出57种成分,共有组分54种,主要含有烯类、酯类、醇类和少量醛类化合物,其中烯类化合物总的相对...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对不同来源的九叶青花椒、顶坛花椒的挥发油成分进行提取并分析组成,结果表明:4种不同来源的花椒挥发油共检测出57种成分,共有组分54种,主要含有烯类、酯类、醇类和少量醛类化合物,其中烯类化合物总的相对含量最高,酯类醇类次之;同产地不同品种、同品种不同产地的花椒挥发油组分含量有所不同,花椒种类、产地环境对挥发油组分形成有一定影响,双环己烷仅在德江顶坛花椒中发现,德江云南青花椒挥发油中芳樟醇、环己醇、榄香烯含量更高,而D-柠檬烯在德江九叶青花椒中含量更高,乙酸芳樟酯在贞丰顶坛花椒挥发油成分中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气质联用技术 花椒挥发油 化学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分析金樱子种子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6
作者 周玫 陈青 +1 位作者 罗江鸿 李佩颍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84-285,共2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贵州产金樱子种子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测定。从金樱子种子中鉴定出28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性化学成分的92.75%,其中亚油酸18.44%、亚油酸甲酯15.18%、油酸甲酯14.53%、二十...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贵州产金樱子种子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测定。从金樱子种子中鉴定出28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性化学成分的92.75%,其中亚油酸18.44%、亚油酸甲酯15.18%、油酸甲酯14.53%、二十七烷14.20%、三十一烷10.75%、棕榈酸甲酯4.67%,它们是构成金樱子种子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樱子 种子 微萃-气质联用技术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优化与‘安梨’花序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晓颍 张文静 +4 位作者 刘宝丽 路鑫鑫 赵琦 卢新元 朱京涛 《中国果树》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2,共7页
以’安梨’盛花期完整花序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对挥发性成分测定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样品量为3 g,平衡时间与萃取时间均为40 min,萃取温度50 ... 以’安梨’盛花期完整花序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对挥发性成分测定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样品量为3 g,平衡时间与萃取时间均为40 min,萃取温度50 t为最佳测定条件。利用自动质谱解卷积鉴定系统(AMDIS)、NIST11谱库检索系统进行鉴定,在'安梨'花序中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烷类(26种)、酯类(9种)、醇类(8种)、醛类(6种)、醚类(2种)、萜类(2种)、酮类(2种)、烯类(2种)、芳香类(1种)、酚类(1种)、醞类(1种)、杂环类(1种)以3-辛醇作为内标物对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苯醞(8.6μg/kg)、十五烷(5.51μg/kg)、二十一饶(4.42μg/kg)、苯乙醇(4.12μg/kg)、香叶基芳樟醇(2.79 pg/kg)、对苯二酚(2.58 pg/kg)、正十六烷(2.34μgkg)、苯甲醛(1.76μg/kg)等,在’安梨'花序挥发性成分中占有重要比重,是'安梨'花序的主要挥发性成分。由香气品质可知,除烷桂外其他挥发物多具有香气特征,主要表现为花香型、果香型〈青香型、果仁香型、橘香型、苦感型、辛香型和少数其他香型。其中,中级香气品质的挥发物18种,高级香气品质6种。同时,香气系列分布情况也表明,辛香型和花香型是'安梨'花序的主要香气特征,且具有一定程度的果仁香型,与实际嗅感表现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梨’ 挥发性成分 条件优化 香气品质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和电子鼻技术分析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瑞丽 赵俊俊 +5 位作者 戴水平 邹恩凯 刘语煊 胡亚宁 梁淼 张峻松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1-321,共11页
为探究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香气品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了不同烘焙温度条件下菊苣根提... 为探究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香气品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分析了不同烘焙温度条件下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差异,并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法(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鉴定关键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在不同烘焙温度下提取物中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104种,主要包括醛类24种,酮类11种,酸类14种,醇类3种,酯类22种,烃类11种,酚类7种及其他化合物12种。随着烘焙温度升高,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明显减少,醛、酮类物质相对含量有所增加。150℃烘焙时样品中挥发性物质数最多,达到81种,烘焙样品风味的丰富度最高。聚类热图分析表明不同烘焙温度菊苣根提取物挥发性成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电子鼻技术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烘焙温度下菊苣根提取物的挥发性香气特征。通过ROAV共鉴定出14种关键香气成分(ROAV>1),其中苯乙醛、N-甲基-2-吡咯甲醛对样品整体香味特征贡献最大,赋予了烘烤、坚果香气。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烘焙温度对菊苣根提取物中挥发性成分及香气品质的影响规律,为菊苣特征风味香原料的开发和风味品质提升提供了理论与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苣根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电子鼻 挥发性成分 对气味活度值 (ROA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恰好标度法的消费者评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植物乳的风味品质
9
作者 徐昕蓥 杨傲林 +7 位作者 郭洋帆 王颖 金泽源 张檬 王瑛瑶 王蓓 张秦 李玲楠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40-248,共9页
本实验以5种不同市售植物乳为样品,首先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植物乳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植物乳样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随后通过专家感官评价小组定量描述... 本实验以5种不同市售植物乳为样品,首先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对植物乳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植物乳样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随后通过专家感官评价小组定量描述分析(quantitative descriptive analysis,QDA)找出气味和QDA属性之间相关联特征;结合消费者测评进行惩罚分析,探究各产品优先改进的感官属性及改进方向。通过GC-MS技术在5种不同的植物乳样品中共鉴定出9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香气化合物种类最多、含量最丰富的是醛类、醇类和吡嗪类,这几类挥发性化合物为植物乳提供花生味、苦杏仁味、核桃味等多种坚果味。最后惩罚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植物乳无需改进,由单一植物来源制成的乳制品需要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定量描述分析 惩罚分析 植物乳 感官属性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风味及理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常旭龙 周青霞 +3 位作者 马文聪 詹圳铭 姚欣鑫 周爱梅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271,共9页
为筛选一款产粘性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本文采用六种发酵剂对牛乳进行发酵。通过对比酸奶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分析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品质差异,同时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HS-SPME-G... 为筛选一款产粘性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本文采用六种发酵剂对牛乳进行发酵。通过对比酸奶理化性质、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分析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品质差异,同时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联用(HS-SPME-GC-MS)对发酵酸奶的风味物质进行鉴定,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香气活性值(OAV)对不同发酵剂发酵酸奶的香气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理化性质方面L903、558酸奶产酸快,L903酸奶有较好的持水性能;质构方面992、900、883酸奶硬度、粘合性、咀嚼度最大,L903、558样品适中;流变特性显示L903酸奶在高剪切速率下表观粘度高于其他样品;电子鼻主成分分析能明显区分900、558发酵的酸奶的风味与其他样品风味差异较大;HS-SPME-GC-MS一共鉴定出39个香气成分,醇类化合物4种、醛类化合物7种、酮类化合物13种、酯类化合物4种、酸类化合物9种、烷烃类化合物2种,558、992酸奶的风味物质更多;PLS-DA模型筛选出17种标志性挥发性化合物(VIP>1、P<0.05);OAV结果表明肉豆蔻酸异丙酯、苯甲酸、2-丁酮、乙酸、癸醛、2-羟基-3-戊酮可能是影响酸奶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558发酵酸奶中含有苯甲酸、2-羟基-3-戊酮、癸醛三种香气贡献率高的风味物质。综上,L903发酵的酸奶粘度最高、持水能力强、质构性能适中,但风味一般。本研究筛选出一款产粘高综合性能较好的酸奶发酵剂,为高粘酸奶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奶发酵剂 粘度 质构 电子鼻 微萃-气色谱-质谱技术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HS-SPME-GC-MS技术解析乌牛早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16
11
作者 汤莎莎 芦晨阳 +4 位作者 周君 韩姣姣 张红燕 崔晨茜 苏秀榕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223-230,共8页
为探究乌牛早的嫩叶和老叶在不同温度下挥发性物质成分,本文利用电子鼻测试不同温度下乌牛早茶叶的气味差异,并结合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灵敏地检测到不同温度处理条件... 为探究乌牛早的嫩叶和老叶在不同温度下挥发性物质成分,本文利用电子鼻测试不同温度下乌牛早茶叶的气味差异,并结合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能灵敏地检测到不同温度处理条件下嫩叶和老叶的气味变化,主成分分析(PCA)显示各个样品间差异明显。通过GC-MS分析在常温和处理温度40、60、80、100℃的乌牛早嫩叶中分别检测出15、20、14、17、17种挥发性物质,其主体风味成分主要有花果香味的芳樟醇、橙花醇等醇类物质。同时,在相同温度处理条件下的老叶中分别检测出21、21、19、18、27种挥发性物质,其主体风味成分主要有清新叶草香味的水杨酸甲酯等酯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牛早 温度 电子鼻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主体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分析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挥发性成分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彩婷 荣骅 +5 位作者 徐璐 饶雨 李军 邓婷 石向群 高银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71-281,共11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研究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在挥发性成分上的差异。运用感官审评法评定茶样的香气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 本研究旨在比较研究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在挥发性成分上的差异。运用感官审评法评定茶样的香气特征,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的香气以花香和甜香为主,而宁州群体种制成的宁红茶主要表现为甜香。本研究共鉴定出79种挥发性成分,不同茶样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存在差异。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及变量投影重要性分析(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筛选出8种关键差异物质(VIP值>1且P<0.05)。此外,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大于1,进一步筛选出7种关键呈香物质,包括香叶醇(花香、甜香)、水杨酸甲酯(清香、花香)、苯乙醇(甜香、花香)、反式吡喃型芳樟醇氧化物(花香)、苯乙醛(甜香、花香)、β-月桂烯(花香、果香)以及反式-橙花叔醇(果香、花香),这些物质对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的“花香、甜香”香气特征形成具有重要贡献。综上所述,宁州群体种和混合种制成的宁红茶在挥发性成分上存在差异,多品种混合加工为生产花香型宁红茶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红茶 挥发性成分 宁州群体种 混合种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SPME-GC-MS结合ROAV快速筛选聚烯烃树脂材料的气味物质
13
作者 朱长兴 赵东波 +4 位作者 贺育成 胡鑫涛 韩雪 罗鹏 吕兆林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9,84,共8页
以2种不同牌号的聚烯烃树脂、聚烯烃树脂粉料及对应的加工助剂为研究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上述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其主体气味成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以2种不同牌号的聚烯烃树脂、聚烯烃树脂粉料及对应的加工助剂为研究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上述样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对其主体气味成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159种挥发性物质;包括烷烃、烯烃、醇类、苯环类、醚类、醛类、酯类、酮类、酸类及其他类10类挥发性化合物。供试材料中共有32种气味化合物,ROAV≥1的化合物视为供试材料的特征气味化合物。聚烯烃树脂粉料中为4-甲基辛烷、4-十一醇;助剂A中为甲苯、正辛醇、乙酸甲酯、三乙胺;助剂B中为正辛醛、壬醇、正辛醇、乙苯、2-癸酮;牌号A树脂中为4-甲基辛烷、正己烷、十六烷、邻二甲苯;牌号B树脂中为4-十一醇、4-甲基辛烷、正己烷、十六烷、邻二甲苯、二甘醇丁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树脂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对气味活性值 特征气味化合物 快速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州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品质分析
14
作者 唐洁 许彦 +3 位作者 聂青玉 崔俊林 刘玉凌 李翔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I0010-I0016,共14页
为深入分析万州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多元统计方法对“福选9号”(对照)和5个具有代表性的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为深入分析万州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多元统计方法对“福选9号”(对照)和5个具有代表性的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川中小叶种红茶与“福选9号”在挥发性代谢物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特征代谢组分为β-水芹烯、乙酰吡嗪、5-乙基-2(5H)-呋喃酮、(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二氢茉莉酮酸甲酯、(+)-柠檬烯;在川中小叶种中,采自柱山镇的C2茶样和燕山乡的C3茶样含有较高的萜类和酯类香气贡献物,其中β-紫罗兰酮、δ-杜松烯、芳樟醇、罗勒烯、香叶醇、月桂烯、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的rOAV值显著高于其他茶样;C2茶样在香气评价中呈现浓郁持久的花、果香和甜香,非常适合制作花、果香型红茶。该研究初步筛选出花、果香特征显著的茶样,为进一步选育适合加工优质红茶的种质奠定了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川中小叶种 香气品质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个羊踯躅品种花香气挥发性成分分析
15
作者 李新茹 齐香玉 +5 位作者 李畅 刘晓青 郭臻昊 孙晓波 杜晓华 邓衍明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4,共9页
为了探究不同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Blume) G. Don]品种间花香气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16个羊踯躅品种的花香气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 为了探究不同羊踯躅[Rhododendron molle(Blume) G. Don]品种间花香气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16个羊踯躅品种的花香气挥发性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羊踯躅品种花香气中共鉴定出109个挥发性成分,其中20个成分的含量高于1.0μg·g^(-1),大牛儿烯D、石竹烯、α-蒎烯、葎草烯、α-法尼烯、水杨酸甲酯、β-蒎烯和芳樟醇是羊踯躅花香气的关键成分。不同品种间花香气的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纸鸢’(‘Zhiyuan’)花香气的挥发性成分数量(43)和总含量(115.19μg·g^(-1))均最高,且其醇类、醛类、萜烯类、酯类、苯类含量基本上显著(P<0.05)高于其余品种。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2.947%,第1主成分中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型)、橙花叔醇和α-荜澄茄油烯等9个成分含量的载荷绝对值较高,第2主成分中石竹烯和葎草烯含量的载荷绝对值较高,第3主成分中大牛儿烯D和α-法尼烯含量的载荷绝对值较高;‘纸鸢’的综合得分最高(7.32)。聚类结果显示:在欧氏距离13.85处,‘纸鸢’单独为一组,‘芬纳’(‘Fenna’)、‘白手鞠’(‘Baishouju’)和‘橙光’(‘Chengguang’)为一组,其余12个品种为一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浓香型与白色花、中等香型与粉色花、弱香型与黄色花、无香型与橙色花均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羊踯躅的花色越艳丽则花香气越淡,并且,‘纸鸢’可作为羊踯躅花香气形成机制研究的优质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踯躅 挥发性成分 花香气 花色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气味指纹技术检测猪肉假单胞菌 被引量:18
16
作者 胡惠平 潘迎捷 +2 位作者 刘源 孙晓红 赵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27-332,共6页
研究从猪肉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在胰酪胨大豆肉汤(TSB)纯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MVOCs)及其气味指纹,以为将来气味指纹技术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 研究从猪肉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在胰酪胨大豆肉汤(TSB)纯培养条件下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MVOCs)及其气味指纹,以为将来气味指纹技术应用于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无损检测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电子鼻(E-nos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3株从猪肉中分离的假单胞菌在TSB中产生的挥发性代谢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判别因子分析(DFA),E-nose能明显区分3株假单胞菌。进一步用HS-SPME-GC-MS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2-丁酮、氯二溴甲烷、异戊酸、2-甲基丁酸、2-甲基-5-(甲基硫)呋喃是铜绿假单胞菌(Pa)所产生的;3,5-二甲基辛烷、6-甲基-5-庚烯-2-酮、2-乙基己醇、十二烷烃、2,6,10-三甲基十二烷、(1E)-1-乙缩醛-1H-茚、1,5-二甲基萘是恶臭假单胞菌(Pp)所产生的;2-戊酮、甲硫醚、乙酸丁酯、硫代丁酸甲酯、1-环十二烷烯、戊基环丙烷、3-丙酰吡啶、3-苯基呋喃是荧光假单胞菌(Pf)所产生的;3株假单胞菌之间存在着差异。通过检测假单胞菌的挥发性代谢产物,E-nose和HS-SPME-GC-MS气味指纹技术能快速的将假单胞菌进行区分鉴别,表明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假单胞菌等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鼻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假单胞菌 微生物挥发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解析核桃雄花挥发性成分
17
作者 王纪辉 胡伯凯 周雯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60,共10页
检测分析核桃雄花的香气组分种类、相对体积分数,探明核桃雄花的呈香成分及香气特征。以鲜核桃雄花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串联气质技术(HS-SPME-GC-MS)对核桃雄花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从核桃雄花中共鉴定出22种挥... 检测分析核桃雄花的香气组分种类、相对体积分数,探明核桃雄花的呈香成分及香气特征。以鲜核桃雄花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串联气质技术(HS-SPME-GC-MS)对核桃雄花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结果从核桃雄花中共鉴定出2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胡桃醌、二甲硫醚2种化合物占总体积分数的62.18%±2.93%、醇类占19.03%±1.91%、烯烃类占10.32%±1.84%、醛类、酮类及酯类化合物占比较低;核桃雄花香气主要由芳樟醇、反松香芹醇、2-甲基丙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壬醛、十六烷酸乙酯及烯烃类所贡献;主成分分析将22种挥发性化合物归为2类。综合显示:贵州产区核桃雄花香气主要由醇类、醛类和烯烃类成分所构成,种类最为丰富的烯烃类化合物贡献了突出的水果类气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雄花 挥发性成分 微萃串联气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和GC-MS联用技术测定不同种泡桐花挥发性成分
18
作者 冯延芝 杨超伟 +3 位作者 王保平 乔杰 周海江 赵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163-1171,共9页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和白花泡桐天然杂种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不同种间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并对其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不同...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白花泡桐、兰考泡桐、楸叶泡桐、毛泡桐和白花泡桐天然杂种花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不同种间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并对其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5个不同种泡桐花中共鉴定出4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12种萜类、8种醇类、7种酯类、3种酚类、6种醛类、2种木脂素、2种苯类、2种酮类、2种烷烃和1种醚类共10类物质;5个泡桐种共有挥发性组分7种,包括1种萜类、2种醇类、1种酯类、2种酚类、1种酮类,且其特有物质分别为9、1、4、3、0种;5个泡桐种均以醇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且醇类化合物中均以1-辛烯-3-醇和3-辛醇的相对含量较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楸叶泡桐和毛泡桐相似性较高,而白花泡桐与其他种泡桐相似性均较低;第一主成分(PC1)和第二主成分(PC2)之和为70.7%,PC1的主要贡献物质为酯类、烷烃、萜类、醚类、酮类、醇类和苯类,PC2的主要贡献物质为酚类、醇类、醛类、酮类、醚类、苯类和木脂素;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筛选出1-辛烯-3-醇、1,2,4-三甲氧基苯和顺式茴香烯等11种标志性差异挥发性成分。本研究可为不同种泡桐花挥发性成分的精准评价及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不同种类 微萃和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SPME-GC-MS技术的不同品种(系)橄榄香气成分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宗昊 张向争 +4 位作者 傅芳浩 孙兴 潘腾飞 郭志雄 佘文琴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82-290,共9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对不同品种(系)的橄榄果实进行香气检测分析,探究其香气成分特征。结果显示,9个橄榄品种(系)共检测出56种香气物质,均以烯烃类物质为主,占各个品种(系)总香气成分含量的78.51%~8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对不同品种(系)的橄榄果实进行香气检测分析,探究其香气成分特征。结果显示,9个橄榄品种(系)共检测出56种香气物质,均以烯烃类物质为主,占各个品种(系)总香气成分含量的78.51%~89.34%。α-蒎烯、β-蒎烯、石竹烯、α-石竹烯和月桂烯等是主要的香气成分,这些香气物质奠定了橄榄的香气基础,其中石竹烯是各个品种(系)中含量高且稳定存在的香气物质。香气活性值(OAV)在不同品种(系)橄榄间也存在差异,蒎烯是构成这9个品种(系)橄榄果实香气特征的重要成分,香气类型上表现为松油香及木香。不同橄榄品种(系)在香气物质与物质含量间均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后期橄榄香气机理研究、育种、推广及品质创新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 品种 香气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不同品种苹果酿造蒸馏酒中香气成分及特征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志兵 连琛 +2 位作者 詹瑞玲 刘美玉 安贵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1-195,共5页
以不同品种苹果为原料酿造苹果蒸馏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其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种苹果蒸馏酒共检测出50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酯类28种、醇类8种、酸类4种、醛类3种、烷烃类7种。延长红、澳洲... 以不同品种苹果为原料酿造苹果蒸馏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技术分析其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种苹果蒸馏酒共检测出50种挥发性香气成分,包括酯类28种、醇类8种、酸类4种、醛类3种、烷烃类7种。延长红、澳洲青萍、长富2号苹果蒸馏酒中酯类分别为22种、21种、15种,相对含量分别为39.43%、38.44%、46.28%;醇类分别为7种、6种、8种,相对含量分别为42.90%、42.42%、37.11%;酸类分别为4种、0种、1种,相对含量分别为1.65%、0、0.27%;醛类分别为3种、1种、1种,相对含量分别为9.58%、9.98%、14.32%;烷烃类分别为5种、6种、5种,相对含量分别为4.01%、4.39%、3.81%。综上所述,延长红苹果蒸馏酒挥发性香气成分种类丰富,含量较高,是酿造苹果蒸馏酒的良好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品种 苹果蒸馏酒 微萃-气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香气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