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催化裂化顶循环油裂化性能的研究
1
作者 白风宇 毛安国 魏晓丽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5-60,共6页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FFB)上,采用MLC-500裂化催化剂,在质量空速5h-1、剂油质量比8、反应温度460~540℃的条件下对顶循环油裂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裂化过程中,有17.41%的顶循环油转化为汽油馏分,有利于提高催化裂化汽油产... 在小型固定流化床实验装置(FFB)上,采用MLC-500裂化催化剂,在质量空速5h-1、剂油质量比8、反应温度460~540℃的条件下对顶循环油裂化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裂化过程中,有17.41%的顶循环油转化为汽油馏分,有利于提高催化裂化汽油产率;液体产物中低碳数、高辛烷值组分含量高,催化裂化汽油产物中芳烃质量分数达50%以上。汽油产物中的芳烃主要来自于顶循环油中烷基苯的裂化反应,该途径的贡献超过75%。在此基础上,提出顶循环油中各组分在催化裂化过程中的理想反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顶循环油 辛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馏塔顶循环脱水技术在催化裂化装置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建新 路军平 +1 位作者 高永地 常新炜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4,共4页
通过对传统催化裂化装置增产柴油工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和试验,提出了分馏塔顶循环脱水技术,并在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催化裂化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顶循环脱水技术投用后,解决了分馏塔结盐问题,分馏塔顶温度可控制... 通过对传统催化裂化装置增产柴油工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计算和试验,提出了分馏塔顶循环脱水技术,并在克拉玛依石化公司催化裂化装置上进行了工业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顶循环脱水技术投用后,解决了分馏塔结盐问题,分馏塔顶温度可控制在93.3℃左右,汽油终馏点降至160.5℃左右,柴油初馏点降至146.0℃左右,不仅实现了大幅度增产柴油的目标,而且有利于节能。经过核算该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达到4626.632万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装置 蒸馏塔 顶循环油 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装置干气再吸收塔带液问题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亚东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40-43,共4页
对催化裂化装置干气再吸收塔气体带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以密度较高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吸收剂时,再吸收塔内形成了相对较严重的发泡体系。数套工业运行装置采用顶循环油代替柴油作为吸收剂后,不仅消除了干气携带柴油的问题,而且吸收... 对催化裂化装置干气再吸收塔气体带液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以密度较高的催化裂化柴油为吸收剂时,再吸收塔内形成了相对较严重的发泡体系。数套工业运行装置采用顶循环油代替柴油作为吸收剂后,不仅消除了干气携带柴油的问题,而且吸收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建议推广以顶循环油代替轻柴油作为干气再吸收塔吸收介质的技术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干气 再吸收塔 液体夹带 吸收剂 顶循环油 轻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装置再吸收塔吸收剂流程改造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国明 何艺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3-105,共3页
针对350万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出现的干气不干现象,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由于MIP工艺产生的催化柴油密度过大,使得再吸收塔内液相流动性差,造成再吸收塔压降大、雾沫夹带严重,干气带液严重影响下游装置运行。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进行了... 针对350万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出现的干气不干现象,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确定由于MIP工艺产生的催化柴油密度过大,使得再吸收塔内液相流动性差,造成再吸收塔压降大、雾沫夹带严重,干气带液严重影响下游装置运行。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进行了采用顶循环油作为再吸收塔吸收剂的改造。投用结果表明,此项改造彻底解决了干气不干的现象,提高了液化气及汽油的收率,直接经济效益可达9 000多万元/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再吸收塔 顶循环油 干气 吸收剂 fluidized CATALYTIC CRACKING unit (FC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