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HS-Kriging-DW的页岩气集输管道内腐蚀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逸轩 彭星煜 耿月华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3-117,共5页
为了准确预测页岩气集输管道的内腐蚀速率,对DW(DeWarrd)模型进行修正,运用LHS(拉丁超立方抽样)优化的Kriging(克里金方法)对修正DW进行训练以建立模型并验证。通过高清漏磁检测器检测某页岩气集输管道内腐蚀速率,基于PIPESIM模拟该管... 为了准确预测页岩气集输管道的内腐蚀速率,对DW(DeWarrd)模型进行修正,运用LHS(拉丁超立方抽样)优化的Kriging(克里金方法)对修正DW进行训练以建立模型并验证。通过高清漏磁检测器检测某页岩气集输管道内腐蚀速率,基于PIPESIM模拟该管道现场工况,运用多元非线性回归修正DW模型。运用LHS-Kriging对修正DW模型进行训练并优化,运用建立的模型对另一相邻管道进行了腐蚀速率的预测和现场开挖验证。现场内检测的结果显示:管线在几处低洼积液处发生了严重的腐蚀,因此引入了持液率作为修正因子修正DW模型。选择样本数为500用于LHS-Kriging-DW模型时误差较小。在实例运用中,10个开挖检测点有9个都在预测结果的95%置信区间内,这说明建立的腐蚀速率模型可用于指导现场内腐蚀直接评价等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集输管道 内腐蚀速率 多元非线性回归 克里金方法(Kriging) 拉丁超立方抽样(L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PCA-GA-BP模型的页岩气集输管道的内腐蚀速率预测 被引量:2
2
作者 周逸轩 彭星煜 +1 位作者 耿月华 王思汗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68,共6页
针对页岩气集输管道的内腐蚀,提出了一种基于KPCA-GA-BP组合模型的腐蚀速率预测算法。以某条页岩气集输管道的检测结果作为训练数据,运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运用遗传算法(GA)优化了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的初始值,运用核主... 针对页岩气集输管道的内腐蚀,提出了一种基于KPCA-GA-BP组合模型的腐蚀速率预测算法。以某条页岩气集输管道的检测结果作为训练数据,运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建立预测模型,运用遗传算法(GA)优化了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的初始值,运用核主成分分析法(KPCA)对数据进行了降维,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提升模型的预测精度,采用所建模型对另一条相邻管道进行预测并开挖验证。结果表明:选择TRAINGDM作为训练函数,隐含层节点为(8,1),遗传算法进化数为50,种群规模为100,交叉概率为0.3,变异概率为0.2,运用KPCA将数据从7维降为4维后,此模型的均方误差最低为0.12,当该模型用于相邻管道的预测时,均方误差为0.14。运用KPCAGA-BP模型,对页岩气集输管道内腐蚀速率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此模型可用于辅助指导现场内腐蚀直接评价等相关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集输管道 内腐蚀速率 BP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核主成分分析法(KPCA) 均方误差(MS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页岩气集输管道失效概率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魏亚荣 李长俊 吴瑕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页岩气集输管道运行压力和出砂量在生产过程中衰减显著,这导致管道失效概率不断变化,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了页岩气集输管道失效概率动态计算模型。首先,分析页岩气气质特征、管道运行工况及失效原因,利用逻辑门的连接... 页岩气集输管道运行压力和出砂量在生产过程中衰减显著,这导致管道失效概率不断变化,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贝叶斯网络方法,建立了页岩气集输管道失效概率动态计算模型。首先,分析页岩气气质特征、管道运行工况及失效原因,利用逻辑门的连接关系,建立了页岩气集输管道失效故障树;其次,基于贝叶斯网络与失效故障树的结构映射关系,将失效故障树转化成贝叶斯网络结构;然后,通过贝叶斯网络的参数学习,实现模型求解;最后,进行了实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可有效计算页岩气集输管道的失效概率,还能确定影响管道失效的关键风险因素,并且可通过调整节点的状态及概率分布,实现页岩气集输管道失效概率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集输管道 失效概率 贝叶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集输管道弯头气液固三相冲蚀磨损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静 李长俊 吴瑕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144,共8页
在研究页岩气集输管道弯头的冲蚀磨损规律时,主要围绕气固及液固两相流开展,往往忽略对气液固三相流条件下冲蚀磨损特性的分析。考虑页岩气集输管道内气液固三相耦合的特点,基于多相流理论,采用CFD方法建立并求解了页岩气管道弯头内气... 在研究页岩气集输管道弯头的冲蚀磨损规律时,主要围绕气固及液固两相流开展,往往忽略对气液固三相流条件下冲蚀磨损特性的分析。考虑页岩气集输管道内气液固三相耦合的特点,基于多相流理论,采用CFD方法建立并求解了页岩气管道弯头内气液固两相及三相流冲蚀模型,探究了含水体积分数、砂粒粒径、介质流速、砂粒质量流量等关键因素对弯头冲蚀磨损位置及冲蚀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气固两相冲蚀位置位于偏向弯头进口30°~50°的区域;气液固三相(液体体积分数1%)与液固两相冲蚀位置分别位于偏向弯头出口50°~90°、60°~90°的区域,而且随着含水体积分数的增加,砂粒对弯头的冲蚀速率减小,即含水条件可降低冲蚀速率;气液固三相条件下,介质流速对弯头冲蚀磨损的影响最大,弯头的最大冲蚀速率与介质流速呈幂函数关系,指数范围为1.78~2.00,与砂粒质量流量呈线性关系;当砂粒粒径增大时,最大冲蚀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集输管道的冲蚀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集输管道 弯头 液固三相流 砂粒 冲蚀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