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絮凝-氧化预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国华 黄立信 俞理 《科技通报》 2018年第1期60-64,共5页
以长宁某页岩气田作业现场的压裂返排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水质特征、治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絮凝沉降-氧化降解'预处理工艺。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性能优良的明矾絮凝剂、高铁酸钾氧化剂,得出最佳实验条件:在pH值为10,絮凝... 以长宁某页岩气田作业现场的压裂返排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水质特征、治理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絮凝沉降-氧化降解'预处理工艺。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性能优良的明矾絮凝剂、高铁酸钾氧化剂,得出最佳实验条件:在pH值为10,絮凝剂明矾投加量为1000mg/L的条件下,快速搅拌3min,慢速搅拌15min;然后以絮凝沉降处理后的出水作为氧化降解的入水,同时在高铁酸钾投加量为1200mg/L,pH值为5,氧化处理1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废液主要污染指标CODCr降低了83.24%,TOC降低了92.20%,TN降低了36.01%,色度降低了93.75%,从而为达标排放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 絮凝沉降 氧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菌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冯栩 陈柯锦 +2 位作者 关统伟 王姝歆 温丽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1-188,共8页
采用实验室已经筛选出的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考察发酵培养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絮凝性能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5为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rain,发酵培养36h时,其絮凝率可达到65.7%。采用絮凝菌与PAC复配的方法处理页岩气... 采用实验室已经筛选出的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考察发酵培养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并进行絮凝性能测定。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5为Acinetobacter baumannii strain,发酵培养36h时,其絮凝率可达到65.7%。采用絮凝菌与PAC复配的方法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并且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处理过程进行了优化。设定响应值为COD去除率,根据响应值的分布情况确定最佳絮凝条件为:絮凝菌H5的投加量10 mg/L; PAC浓度30 mg/L;慢速搅拌速度73 r/min;沉降时间40min。最佳絮凝条件下,联合处理对压裂返排液中COD去除率为85.1%,浊度去除率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 絮凝菌 联合处理 回归模型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碱活化过硫酸钠氧化技术
3
作者 刘钰 熊军 +3 位作者 熊颖 肖笑 吕春 刘文士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6-121,共6页
目的针对高盐难降解的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探究了碱活化过硫酸钠(NaOH/PS)氧化有机物的可行性。方法进行了过硫酸钠(PS)投加量、初始pH值、PS投加方式的单因素实验,进行了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动力学方程的拟合,开展了NaOH/PS体系反应机理... 目的针对高盐难降解的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探究了碱活化过硫酸钠(NaOH/PS)氧化有机物的可行性。方法进行了过硫酸钠(PS)投加量、初始pH值、PS投加方式的单因素实验,进行了总有机碳(TOC)去除率动力学方程的拟合,开展了NaOH/PS体系反应机理的分析。结果NaOH/PS氧化页岩气压裂返排液最佳反应条件为PS质量浓度1500 mg/L,初始pH值为12,PS分4次投加,TOC去除率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通过EPR及淬灭实验,发现NaOH/PS氧化体系中的活性物质为SO_(4)^(-)·和OH·。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气压裂返排液中有机物去除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钠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 碱活化 羟基自由基 硫酸根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VR系统非稳态热力学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远 李永胜 +1 位作者 姜杰 肖泽仪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97,共5页
建立了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对换热器无相变瞬态传热分析的模型进行了简化。在此基础上,以加热后的料液显热作为启动热源,以稳态计算数据为基础,利用迭代法对系统非稳态运行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闪蒸阶段,系统内蒸... 建立了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并对换热器无相变瞬态传热分析的模型进行了简化。在此基础上,以加热后的料液显热作为启动热源,以稳态计算数据为基础,利用迭代法对系统非稳态运行过程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闪蒸阶段,系统内蒸汽流量增长较快,当换热量达到蒸发器换热的最大值时,蒸汽流量出现明显拐点,并呈下降趋势直至稳态;系统约在2 500s后达到稳态运行。压缩机最大功率及最大进气量均出现在非稳态运行过程中,与稳态值相比,分别高出41.89%和32.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蒸汽再压缩 非稳态 热力学模型 页岩气压裂返排液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