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德敏
张烨
+3 位作者
袁建梅
廖新睿
陈颖馨
王益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125,140,共5页
采用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功能陶瓷膜、初始pH、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处理效果和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锰陶瓷膜、氧化钛陶瓷膜和氧化铝陶瓷膜具有良好的臭氧催化功能,...
采用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功能陶瓷膜、初始pH、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处理效果和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锰陶瓷膜、氧化钛陶瓷膜和氧化铝陶瓷膜具有良好的臭氧催化功能,与臭氧组合促进了氧化反应系统中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明显增强了废水处理效果,相比单独臭氧氧化COD去除率最高提升了21.65%。在初始pH为7.5、臭氧投加量为80 mg/L、反应时间为60 min时,氧化锰陶瓷膜与臭氧组合处理压裂废水COD去除率为79.17%;臭氧可有效控制氧化锰陶瓷膜污染,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ΔTMP明显下降,当臭氧投加量为80 mg/L时,ΔTMP达到最大下降比率72.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废水
功能陶瓷膜
臭氧氧化
羟基自由基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混凝处理效能研究
被引量:
7
2
作者
杨德敏
夏宏
程方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34,共3页
对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进行了混凝处理,研究了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不同混凝剂对压裂返排废水COD的去除效果,考察了p H、混凝剂投加量和助凝剂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配混凝剂为硫酸亚铁和聚合氯化铝(质量比为1∶1),...
对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进行了混凝处理,研究了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不同混凝剂对压裂返排废水COD的去除效果,考察了p H、混凝剂投加量和助凝剂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配混凝剂为硫酸亚铁和聚合氯化铝(质量比为1∶1),混凝剂投加量为12 000 mg/L,p H为8.5,助凝剂投加量为10 mg/L的最佳混凝处理条件下,压裂返排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2.49%,出水COD由1 984.32 mg/L降至744.32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气压
裂
返排
废水
复配混凝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絮凝-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
被引量:
4
3
作者
冯岐
刘德蓉
+3 位作者
何芳
任勇
袁涛
熊伟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7-322,共6页
采用电絮凝-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通过电解过程产生的Fe2+活化过硫酸盐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同时Fe2+被氧化成Fe3+进而水解起到絮凝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电解时间25 min、电流密度41....
采用电絮凝-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通过电解过程产生的Fe2+活化过硫酸盐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同时Fe2+被氧化成Fe3+进而水解起到絮凝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电解时间25 min、电流密度41.7 m A/cm^2、电极间距4 cm、搅拌转速100 r/min、废水pH 7.0、过硫酸盐添加量0.006 mol/L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94.5%,出水BOD_5/COD从0.13增至0.56,电导率从104 mS/m降至71 mS/m,矿化度从16 704 mg/L降至4 065 mg/L,不可滤残渣含量从554 mg/L降至59 mg/L。电絮凝-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处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电絮凝和硫酸亚铁活化过硫酸盐氧化工艺,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其原因是硫酸根自由基的产生,同时溶液的导电性增强,强化了絮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絮凝
过硫酸盐
页岩
气压
裂
返排
废水
硫酸根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深度处理压裂废水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德敏
张烨
+2 位作者
袁建梅
王益平
阚涛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113,187,共6页
采用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工艺、初始pH、电流密度、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对页岩气压裂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
采用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工艺、初始pH、电流密度、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对页岩气压裂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初始pH为9.5、电流密度为15 mA/cm^(2)、臭氧投加量为80 mg/L和反应时间为60 min最优反应条件下,压裂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85.96%。电絮凝与微气泡臭氧氧化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碱性环境更有助于页岩气压裂废水的电絮凝耦合微气泡臭氧氧化处理,过高的电流密度将出现显著的浓差极化现象和导致絮凝体与悬浮颗粒失稳脱附,适当增加臭氧投加量将有利于加快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体系中·OH的生成速率和产生量,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废水
电絮凝
臭氧氧化
耦合工艺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
被引量:
3
1
作者
杨德敏
张烨
袁建梅
廖新睿
陈颖馨
王益平
机构
页岩气勘探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自然资源部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处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2-125,140,共5页
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020jcyj-msxmX0128)
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研发项目(CSTB2022TIADKPX0196)
重庆市科研机构绩效激励引导专项项目(cstc2022jxjl20012)。
文摘
采用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功能陶瓷膜、初始pH、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处理效果和膜污染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锰陶瓷膜、氧化钛陶瓷膜和氧化铝陶瓷膜具有良好的臭氧催化功能,与臭氧组合促进了氧化反应系统中羟基自由基(·OH)的产生,明显增强了废水处理效果,相比单独臭氧氧化COD去除率最高提升了21.65%。在初始pH为7.5、臭氧投加量为80 mg/L、反应时间为60 min时,氧化锰陶瓷膜与臭氧组合处理压裂废水COD去除率为79.17%;臭氧可有效控制氧化锰陶瓷膜污染,随着臭氧浓度的增加,ΔTMP明显下降,当臭氧投加量为80 mg/L时,ΔTMP达到最大下降比率72.78%。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废水
功能陶瓷膜
臭氧氧化
羟基自由基
膜污染
Keywords
shale gas fracturing wastewater
functional ceramic membrane
ozonation
hydroxyl radical
membrane fouling
分类号
TQ028.8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混凝处理效能研究
被引量:
7
2
作者
杨德敏
夏宏
程方平
机构
国土资源部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重庆市页岩气资源与勘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页岩气研究中心
出处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2-34,共3页
基金
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cstc2015shmszx20018
cstc2013yykf A20002)
文摘
对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进行了混凝处理,研究了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不同混凝剂对压裂返排废水COD的去除效果,考察了p H、混凝剂投加量和助凝剂投加量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复配混凝剂为硫酸亚铁和聚合氯化铝(质量比为1∶1),混凝剂投加量为12 000 mg/L,p H为8.5,助凝剂投加量为10 mg/L的最佳混凝处理条件下,压裂返排废水的COD去除率为62.49%,出水COD由1 984.32 mg/L降至744.32 mg/L。
关键词
页岩
气压
裂
返排
废水
复配混凝
化学需氧量
Keywords
shale gas fracturing wastewater
compound coagulation
chemical oxygen demand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絮凝-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
被引量:
4
3
作者
冯岐
刘德蓉
何芳
任勇
袁涛
熊伟
机构
重庆科技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出处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17-322,共6页
基金
重庆市科委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cstc2015shmszx90001)
重庆科技学院科技创新项目(YKJCX1620516)
文摘
采用电絮凝-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通过电解过程产生的Fe2+活化过硫酸盐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氧化废水中的有机物,同时Fe2+被氧化成Fe3+进而水解起到絮凝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电解时间25 min、电流密度41.7 m A/cm^2、电极间距4 cm、搅拌转速100 r/min、废水pH 7.0、过硫酸盐添加量0.006 mol/L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94.5%,出水BOD_5/COD从0.13增至0.56,电导率从104 mS/m降至71 mS/m,矿化度从16 704 mg/L降至4 065 mg/L,不可滤残渣含量从554 mg/L降至59 mg/L。电絮凝-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处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电絮凝和硫酸亚铁活化过硫酸盐氧化工艺,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其原因是硫酸根自由基的产生,同时溶液的导电性增强,强化了絮凝效果。
关键词
电絮凝
过硫酸盐
页岩
气压
裂
返排
废水
硫酸根自由基
Keywords
electrocoagulation
persulfate
shale gas fracturing fiow-back wastewater
sulfate radical
分类号
X74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深度处理压裂废水
被引量:
1
4
作者
杨德敏
张烨
袁建梅
王益平
阚涛涛
机构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重庆华地资环科技有限公司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出处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9-113,187,共6页
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STC2020JCYJ-MSXM0128)
重庆市技术创新与应用发展重点研发项目(CSTB2022TIAD-KPX0196)
+1 种基金
重庆市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专项项目(CSTC2016ZDCY-ZD20001)
重庆市科研机构绩效激励引导专项项目(CSTC2022JXJL20012)。
文摘
采用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考察了不同工艺、初始pH、电流密度、臭氧投加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压裂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对页岩气压裂废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初始pH为9.5、电流密度为15 mA/cm^(2)、臭氧投加量为80 mg/L和反应时间为60 min最优反应条件下,压裂废水COD去除率可达到85.96%。电絮凝与微气泡臭氧氧化之间存在协同作用,碱性环境更有助于页岩气压裂废水的电絮凝耦合微气泡臭氧氧化处理,过高的电流密度将出现显著的浓差极化现象和导致絮凝体与悬浮颗粒失稳脱附,适当增加臭氧投加量将有利于加快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体系中·OH的生成速率和产生量,提高废水处理效果。
关键词
页岩气压裂废水
电絮凝
臭氧氧化
耦合工艺
协同作用
Keywords
shale gas fracturing wastewater
electroflocculation
ozone oxidation
hybrid process
synergistic effect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功能陶瓷膜催化臭氧氧化处理页岩气压裂废水
杨德敏
张烨
袁建梅
廖新睿
陈颖馨
王益平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的混凝处理效能研究
杨德敏
夏宏
程方平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电絮凝-过硫酸盐氧化协同工艺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废水
冯岐
刘德蓉
何芳
任勇
袁涛
熊伟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电絮凝+微气泡臭氧氧化耦合工艺深度处理压裂废水
杨德敏
张烨
袁建梅
王益平
阚涛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