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基质解吸-扩散-渗流耦合实验及数学模型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为 胡志明 +3 位作者 左罗 高树生 于荣泽 曾博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16-922,共7页
采用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设计了页岩基质解吸-扩散-渗流耦合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页岩基质气体流动特征以及压力传播规律.推导了页岩气解吸-扩散-渗流耦合数学模型并且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表明... 采用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设计了页岩基质解吸-扩散-渗流耦合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页岩基质气体流动特征以及压力传播规律.推导了页岩气解吸-扩散-渗流耦合数学模型并且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求解,与实验结果相比较表明该数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气体在页岩基质中的流动规律.同时对页岩基质气体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页岩基质的渗透率、扩散系数、解吸附常数等因素均能影响页岩基质气体的流量和压力传播规律,在页岩气藏的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这些参数的影响,该数学模型为页岩气井产能计算提供了更准确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基质 解吸附 扩散 渗流 实验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基质扩散流动对页岩气井产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李晓强 周志宇 +2 位作者 冯光 代曙光 苏娜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2011年第5期67-70,共4页
本文的目的是对页岩基质中流体的流动进行说细的描述,从而改进压裂页岩气藏的产能模型。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页岩基质中达西流和扩散流的双重流动机理模型,得出了模型的无因次Laplace空间解。结果表明,当基质的渗透率接近纳达西范围时,... 本文的目的是对页岩基质中流体的流动进行说细的描述,从而改进压裂页岩气藏的产能模型。本文提出了一个考虑页岩基质中达西流和扩散流的双重流动机理模型,得出了模型的无因次Laplace空间解。结果表明,当基质的渗透率接近纳达西范围时,流动仅在基质的表面附近进行;在现实的生产中,基质颗粒中心是不参与生产的;当基质的渗透率接近纳达西范围时,基质颗粒的表面以达西流动为主,而基质颗粒的中心以扩散流为主;忽略基质中的扩散流动将严重低估气井的产量,并且渗透率越低,估算的误差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基质 扩散流动 渗流模型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页岩有机碳矿化特征及在栽培基质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永健 伏耀龙 +4 位作者 王益权 喻建波 徐海 王金贵 张育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7-143,共7页
探讨油页岩有机碳矿化分解过程、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以及环境因素作用规律可为评价油页岩在栽培基质中应用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在室内控制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分析了洗盐和未洗盐油页岩有机碳矿化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油页岩... 探讨油页岩有机碳矿化分解过程、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以及环境因素作用规律可为评价油页岩在栽培基质中应用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在室内控制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分析了洗盐和未洗盐油页岩有机碳矿化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油页岩基质在60d培养期间,温度升高10℃使未洗盐基质总矿化量分别增加2%~28%(100%田间持水量)、2%-22%(80%田间持水量)和1%-15%(60%田间持水量);洗盐基质则分别增加2%~17%(100%田间持水量)、1%~5%(80%田间持水量)和7%~14%(60%田间持水量)。将第60d基质中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两种不同供试油页岩活性有机碳含量与温度和水分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未洗盐油页岩活性有机碳含量与温度和水分间相关性不显著,而洗盐后油页岩活性有机碳含量与温度和水分之间相关性显著(P=0.0214)。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油页岩基质有机碳矿化动态得到未洗盐基质分解速率常数最大达1.2×10^-3/d,洗盐基质其分解速率常数介于0.5×10^-3-0.7×10^-3/d。油页岩在长达60d的培养过程中表现为有机碳持续分解、活性有机碳递增,证实其在基质栽培中的应用将对养分持续供给和维护作物根系生理活性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水分 页岩基质 有机碳 田间持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基质型页岩油甜点区成熟度界限探讨--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为例 被引量:15
4
作者 李志明 孙中良 +9 位作者 黎茂稳 曹婷婷 钱门辉 马晓潇 刘鹏 鲍云杰 蒋启贵 陶国亮 张隽 芮晓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7-775,共9页
陆相基质型页岩油有望成为我国页岩油增储上产的主力页岩油类型。鉴于成熟度是控制基质型页岩油甜点区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分析我国典型陆相不同有机质类型富有机质泥页岩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_(o)值抑制程度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 陆相基质型页岩油有望成为我国页岩油增储上产的主力页岩油类型。鉴于成熟度是控制基质型页岩油甜点区分布的重要因素,在分析我国典型陆相不同有机质类型富有机质泥页岩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_(o)值抑制程度基础上,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为例,探讨了陆相基质型页岩油甜点区成熟度界限。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的有机质类型越好,其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_(o)值抑制程度越显著。东营凹陷的洼陷区沙三下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现今真实成熟度(等效镜质体反射率EqVR_(o))主要介于0.69%~1.05%,沙四上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EqVR_(o)值则主要介于0.74%~1.20%;综合地质与工程甜点条件的剖析,东营凹陷沙三下、沙四上亚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基质型页岩油甜点区的现今真实成熟度EqVR_(o)值为0.74%~1.20%,4个洼陷的深洼区均具有良好的基质型页岩油商业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页岩 体反射率 成熟度界限 页岩 甜点区 沙三下—沙四上亚段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型页岩油储层高导流体积缝网压裂技术 被引量:6
5
作者 范明福 明鑫 +1 位作者 明柱平 邱伟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1-727,共7页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基质型页岩油储层压裂改造的难点,结合基质型页岩油储层地质特征,文中采用前置液态CO_(2)增能技术降低破裂压力,增加裂缝的复杂程度,优选出低伤害压裂液体系,以减小对储层的伤害;在大排量、大规模体积压裂的同... 针对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基质型页岩油储层压裂改造的难点,结合基质型页岩油储层地质特征,文中采用前置液态CO_(2)增能技术降低破裂压力,增加裂缝的复杂程度,优选出低伤害压裂液体系,以减小对储层的伤害;在大排量、大规模体积压裂的同时,采用多尺度多缝多粒径支撑剂组合加砂工艺、高砂比伴注纤维加砂工艺及混合压裂液变黏度多级交替注入工艺提高裂缝导流能力,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松辽盆地的基质型页岩油储层高导流体积缝网压裂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增加了压裂后返排率,降低了储层伤害,形成了复杂缝网体系及高导流裂缝,提高了产量,在松辽盆地北部现场应用4口井,压裂后均获得工业油流。研究成果对基质型页岩油储层压裂改造提供了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压裂 高导流 体积缝网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线性耦合渗流模型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烈辉 崔乾晨 +2 位作者 谢军 郑健 李成勇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共12页
为研究页岩基质孔隙中气体低速流动时启动压力梯度对试井的影响、解决页岩气复杂流动机理耦合的困难,提出了一种新的圆柱状三重孔隙页岩基质模型,并与五线性渗流模型结合,建立了表征气体流动过程的多级压裂水平井线性耦合渗流模型;应用L... 为研究页岩基质孔隙中气体低速流动时启动压力梯度对试井的影响、解决页岩气复杂流动机理耦合的困难,提出了一种新的圆柱状三重孔隙页岩基质模型,并与五线性渗流模型结合,建立了表征气体流动过程的多级压裂水平井线性耦合渗流模型;应用Laplace变换、Green函数等方法得到模型的解,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计算并绘制了气井无因次拟压力响应曲线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新模型的压力响应曲线可划分为七个流动阶段;启动压力梯度主要影响曲线的中晚期阶段,若启动压力梯度越大,则渗流阻力越大、拟压力及其导数值越大;基质渗透率越小,则基质向裂缝系统窜流越困难、边界控制流动阶段发生时间越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压裂水平井 页岩三重孔隙 启动压力梯度 压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寺湾油田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敏感性实验 被引量:14
7
作者 薛丹 张遂安 +3 位作者 吴新民 李旭航 杜军军 卢晨刚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由于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微裂缝页理发育,且基质型页岩与裂缝型页岩并存,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储层易受到伤害。敏感性评价实验是研究储层伤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一实验目前主要针对基质型页岩进行研究。考虑到页岩储层往往需要进行... 由于延长组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微裂缝页理发育,且基质型页岩与裂缝型页岩并存,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储层易受到伤害。敏感性评价实验是研究储层伤害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这一实验目前主要针对基质型页岩进行研究。考虑到页岩储层往往需要进行压裂才能生产,且基质型页岩与裂缝型页岩的伤害机理有所不同,所以将裂缝型页岩的岩心流动实验和基质型页岩的压力脉冲衰减法实验相结合,来研究长7油层组页岩气储层的敏感性伤害机理。结果表明:该页岩储层具有强应力敏感、中等强度碱敏、中等偏弱水敏和中等偏弱速敏等特征。对比发现:在除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外的其他各项实验中,裂缝型页岩的伤害程度均高于基质型页岩,主要是由于裂缝的存在使外来流体与地层的作用面积增大,从而造成更大的伤害;在应力敏感性评价实验中,基质型页岩应力敏感性强于微裂缝型页岩,但略低于裂缝型页岩。该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敏感性 储层伤害 裂缝型页岩 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