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闻”“见”的音变构词看上古汉语有被动构词 被引量:7
1
作者 孙玉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60-566,共7页
从“闻”“见”二字音变构词的具体情况来看,上古汉语中,除了使动构词、意动构词等构词手段外,还有被动构词。上古汉语中,就已发现的材料看,被动构词是相当少见的。
关键词 音变构词 “闻”“见” 被动构词 上古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至明清汉语的音变构词例证 被引量:7
2
作者 孙玉文 《语言科学》 2006年第5期13-21,共9页
文章采用历史文献考证和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从两汉到明清时代,汉语的音变构词现象并没有消失,音变构词规律一直在发挥作用,构造了不少意义有联系的新词,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语言现象作出探讨。
关键词 音变构词 原始词 滋生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汉语史上“学”“校”的音变构词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忠堂 秦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7-142,145,共6页
普通话里,"学"没有异读,而"校"是多音多义字。历代音义文献表明,"学""校"在汉语史上均发生过音变构词,其中"学"属于变调构词,"校"属于变声构词。根据语音、意义和字形的... 普通话里,"学"没有异读,而"校"是多音多义字。历代音义文献表明,"学""校"在汉语史上均发生过音变构词,其中"学"属于变调构词,"校"属于变声构词。根据语音、意义和字形的历时变化,可以把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学"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变化较大;另一类以"校"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的音义形基本没变。理清汉语史上这些音变构词的演变脉络,既可以解释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成因,也有助于现代汉字规范化和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变构词 原始词 滋生词 多音多义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元结构视角下的上古汉语状态类音变构词 被引量:4
4
作者 谢维维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9-439,共11页
上古汉语借助语音屈折所表示的完成体范畴有两种发展路径:一是侧重描述动作行为或变化完成后形成的状态,以清浊交替为主要构形手段,如"折章入/折禅入";一是侧重指称动作行为或变化完成后产生的结果即新出现的事物,以变读去声... 上古汉语借助语音屈折所表示的完成体范畴有两种发展路径:一是侧重描述动作行为或变化完成后形成的状态,以清浊交替为主要构形手段,如"折章入/折禅入";一是侧重指称动作行为或变化完成后产生的结果即新出现的事物,以变读去声为主要形态标记,如"过见平/过见去"。两者的语法形式和发展路径各异,我们将前者称为"状态"类音变构词。从论元结构看,该类构词中,派生词变读浊辅音,指派主事格。其语音、语义、句法三个层面的配合关系为:源词在语义层面指派施事格、受事格,分别实现为句法层面的主语、宾语,语音层面为清辅音、无标记;派生词在语义层面指派主事格,实现为句法层面的主语,语音层面变读浊辅音,有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类音变构词 论元结构 语音 语义 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随义变 构成新词——兼及古音研究的方向
5
作者 洪成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8-84,共7页
古汉语中绝大部分字,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汉字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词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当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起初,仍由原来的字兼任。随后逐渐发生音变,产生新词,即音变构词。音变构词有多种方式,且有... 古汉语中绝大部分字,一个字相当于一个词。汉字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而词则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当一个词的意义发生变化,起初,仍由原来的字兼任。随后逐渐发生音变,产生新词,即音变构词。音变构词有多种方式,且有一定的规律。如果把古音韵的研究视野,扩大到音变构词,将是一个十分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变构词 音变方式 音变规律 扩大古音韵研究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