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蒙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及差异化
1
作者 朱碧莹 刘爱利 张享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92-97,共6页
【目的】为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建设和区内各市音乐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探索音乐类非遗在保护、传承、发展中的“活化”新路径。【方法】以内蒙古音乐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统计、区位熵计算、ArcGIS中的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方... 【目的】为内蒙古区域文旅品牌建设和区内各市音乐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探索音乐类非遗在保护、传承、发展中的“活化”新路径。【方法】以内蒙古音乐类非遗为研究对象,采用数量统计、区位熵计算、ArcGIS中的最近邻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方法,构建了一套系统化的空间分析框架,探究内蒙古音乐类非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各地优势资源。【结果】研究显示:1)内蒙古音乐类非遗的分布格局呈现为凝聚型分布特征,东西部各呈现出一个密集区,以带状向周围扩散;2)内蒙古各盟市音乐类非遗的优势资源差异显著,这与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及文化扩散密切相关。【结论】为助力地区音乐旅游发展,音乐类非遗应注重以下方向整合区域资源,联动开发音乐类非遗;多角度差别化开发共性优势资源;各地区根据优势资源差异化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旅游 差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传播视域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路径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子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1-195,共5页
在艺术数字化传播的宏观发展背景下,从音乐类非遗数字化的传播现状、公共文化空间的利用、基础教育“双减”政策下的传承机遇、音乐类非遗在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传承创新四个维度展开音乐类非遗创新传播策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在艺术数字化传播的宏观发展背景下,从音乐类非遗数字化的传播现状、公共文化空间的利用、基础教育“双减”政策下的传承机遇、音乐类非遗在元宇宙虚拟现实技术中的传承创新四个维度展开音乐类非遗创新传播策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音乐类非遗创新传播的方法与路径中,正确把握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方向,重视大众的艺术审美需求,合理利用数字艺术创新传播手段十分必要。树立保护音乐类非遗“财产”的意识,不断关注艺术创新传播的接受、体验、互动与反馈,是不断调整创新传播策略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传播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小军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6-157,共2页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沧桑,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它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地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本文以河北省霸州市胜芳南音乐会为研究个案,结合河北省省情,对当前河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沧桑,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它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地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本文以河北省霸州市胜芳南音乐会为研究个案,结合河北省省情,对当前河北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进行策略性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胜芳南音乐 保护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艺术分层理念”关照下的传统音乐遗产保护研究——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4
作者 温泉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31-232,共2页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上创造并遗留下既丰富又宝贵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精神财富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文化的冲击及国内多元艺术文...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上创造并遗留下既丰富又宝贵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精神财富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所以,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西方发达国家艺术文化的冲击及国内多元艺术文化的挑战,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努力开发和利用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潜力,使之在保持自身文化传统内涵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齐头并进、相辅相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与实践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内涵 音乐遗产 分层理念 多元艺术 精神财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经验与存在问题探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李爱真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4-156,共3页
随着世界范围内保护非物质文化潮流的兴起,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迅速发展,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也逐步建立。本文就徐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作为... 随着世界范围内保护非物质文化潮流的兴起,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迅速发展,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规也逐步建立。本文就徐州地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作为人类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的发展特质,绝不能像保护传统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将遗产项目送入博物馆或划定文化保护区,而是应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州地区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保护 探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詹一虹 周雨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24-27,57,共5页
民间音乐积淀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形成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针对目前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层次模糊、归属不明等问题,本文在述评国内外民间音乐现有分类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线性... 民间音乐积淀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形成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针对目前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类层次模糊、归属不明等问题,本文在述评国内外民间音乐现有分类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线性多层次分类体系,以期有助于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音乐 物质文化遗产 遗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存储 被引量:8
7
作者 邢素华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5-117,共3页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有一定的物质因素。对于以音响形式构成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科学的档案记录和存储,以便长久保存音乐的原始音响资料。这对于我国非物质...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有一定的物质因素。对于以音响形式构成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科学的档案记录和存储,以便长久保存音乐的原始音响资料。这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 档案 记录 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山东古筝乐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娜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5-187,共3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文化界的热门议题。本文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山东古筝乐"为例,梳理它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描述它的现状,对其在现代发展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思考,由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前文化界的热门议题。本文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山东古筝乐"为例,梳理它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描述它的现状,对其在现代发展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思考,由此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种保护策略——抢救性保护与生态性保护。只有将两种策略同等重视、双管齐下,才能保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以及完整传承和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艺术 山东古筝乐 抢救性保护 生态性保护 原样 活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探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闫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1期131-137,共7页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具有特定生命性、高度精神性、环境依赖性和成果易逝性等个性特征在诸多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别具一格。鲜明的个体个性特征,决定了该遗产种类保护的难度以及重要意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个异常复...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具有特定生命性、高度精神性、环境依赖性和成果易逝性等个性特征在诸多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别具一格。鲜明的个体个性特征,决定了该遗产种类保护的难度以及重要意义。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个异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部门、文化事业单位、社区、影视界、经济界和传承人等多方协同构建保护主体,才能有效地开展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字化建设 被引量:9
10
作者 江若曼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3-124,共2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和相关机构的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信息技术进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更多展现在大众面前。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和相关机构的支持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信息技术进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更多展现在大众面前。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探究音乐类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模式,以期为音乐类非遗保护提供更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物质文化遗产 档案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类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数字化传承路径研究
11
作者 兰小明 赵浩含 +3 位作者 颜世伟 魏胜军 朱爱国 陈继康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78-188,共11页
麻类作物是人类最早驯化利用的农作物之一,其应用广泛涵盖纺织、造纸、漆器、塑像、建筑、食物、医药、饲料、宗教等领域。麻类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和文化脉络,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乡... 麻类作物是人类最早驯化利用的农作物之一,其应用广泛涵盖纺织、造纸、漆器、塑像、建筑、食物、医药、饲料、宗教等领域。麻类技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产业和文化脉络,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受工业化、城市化、原料供应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其传承面临严峻挑战。在乡村振兴战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推动下,麻类技艺的创新发展迎来契机。文章系统梳理国内外麻类技艺非遗资源,重点分析数字化技术对非遗保护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了提升传播力、融合农文旅、加强政策支持等建议,旨在为麻类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艺 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承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校联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系列活动
12
作者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2023年是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12月29日上午9时,由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琴书相会——文人琴家丁承运”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 2023年是古琴艺术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12月29日上午9时,由湖北省博物馆、武汉音乐学院主办的“琴书相会——文人琴家丁承运”活动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余萍,时任武汉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雁教授,湖北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张晓云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的嘉宾以及观众逾千人共同见证了展览开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省博物馆 武汉音乐学院 副校长 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央音乐学院 古琴艺术 展览开幕 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被引量:28
13
作者 李强 杨小明 王华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2-54,共3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和中国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关键词 染织 物质文化遗产 概念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茶类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24
14
作者 孙志国 熊晚珍 +1 位作者 王树婷 钟学斌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8150-8151,8179,共3页
分析了安徽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建议:①深入研究名茶的地理标志特征;②挖掘与整理与茶类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统音乐类、传统戏剧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③以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 分析了安徽茶类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并建议:①深入研究名茶的地理标志特征;②挖掘与整理与茶类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传统音乐类、传统戏剧类、传统医药类、民俗类等);③以国家质检总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模式为主,同时注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登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④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整合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茶类品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知识产权 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20
15
作者 甘小云 周永红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0-191,共2页
在高校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资源调查、曲目发掘、项目建设三个阶段,有效地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方法和工作规范,正、反两方面案例所提供的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二者的结合是本土音乐文化传承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本土音乐文化 文化传承 物质文化遗产 音乐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14
16
作者 马增强 朱莉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9-142,155,共5页
通过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概念分析,以陕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结合以往民俗学、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分析了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建设... 通过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概念分析,以陕西省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案例,结合以往民俗学、民间文化、传统文化对体育文化研究的成果基础,分析了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对策:(1)应克服反文化、伪民俗等现象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产生的消极影响,结合实际特定因素,保留体育的本质属性;(2)应冷静对待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非理性思想,把握其根本目的及问题核心;(3)保护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的相应政策跟进;(4)在保护工作中应杜绝盲目跟风、并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诀窍知识在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价值 被引量:9
17
作者 杨永兵 龚自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3期63-69,共7页
技艺水平研究的不足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认定标准和名录入选的争议,也不利于其传承人的认定和授艺。技艺形成的逻辑路径是基于传承人行动能力范式下的工作活动中涉及知识的构建。显性化表述的工作诀窍知识是我国少数民族技艺... 技艺水平研究的不足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认定标准和名录入选的争议,也不利于其传承人的认定和授艺。技艺形成的逻辑路径是基于传承人行动能力范式下的工作活动中涉及知识的构建。显性化表述的工作诀窍知识是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可以成为当前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项目评选和传承人认定中的关键性指标和技艺研究的方向,可以为学艺人的培养提供知识来源和文本依据,加快学艺人的成才效率,推进非遗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提供现实个案。未来我国少数民族技艺类非遗中的工作诀窍知识应该是以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为核心,工作过程为载体,非遗传承人为主体,专家学者为主导进行开发。其实施路径是首先描述传承人的能力,然后找到工作诀窍知识点,进而开发出工作诀窍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技艺物质文化遗产 工作诀窍知识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旅游价值评价——以河南为例 被引量:18
18
作者 刘桂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14,共4页
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两大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独特的文化基因,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民众性、传承性、依附性、活... 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两大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独特的文化基因,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性、民众性、传承性、依附性、活态性、脆弱性等特征。以泥玩、年画、武术、汴绣、戏曲、陶瓷等为代表的河南民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罕见的远古活历史价值、极高的审美观赏价值、独具中原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价值和适合大众旅游需求的体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民艺物质文化遗产 特征 旅游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生存困境 被引量:26
19
作者 詹娜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1-76,共6页
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尤其具有传承方式单一、展演过程生活化的特征。截至目前,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传承人的保护以及深层的文本分析等方... 民间文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尤其具有传承方式单一、展演过程生活化的特征。截至目前,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传承人的保护以及深层的文本分析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重作品搜集、轻文化阐释,民间文学各类体裁保护不均,突出的功利性以及传承人、传承场域的保护意识欠缺等诸多问题。外因刺激下的民间文学讲述及保护活动在影响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的同时,也造成了民间文学的生存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生存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享经济下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建芳 张静 陈珊 《服装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350-357,共8页
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特征和刺绣类非遗的发展情况,分析刺绣类非遗与分享经济协同发展的需求及趋向,探寻刺绣类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的方式及路径,总结其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认为分享经济为刺绣类非遗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特征和刺绣类非遗的发展情况,分析刺绣类非遗与分享经济协同发展的需求及趋向,探寻刺绣类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的方式及路径,总结其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对策。认为分享经济为刺绣类非遗个性化、定制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探索了新的发展模式;科技与文化、传统与时尚、艺术与实用3者相结合才能使刺绣类非遗的各要素更加活跃,达到活态传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享经济 刺绣物质文化遗产 活态传承 共享平台 创新创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