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韦护》的创作—修改史与丁玲之“向左转”——重勘20世纪丁玲思想与文学的一个维度
1
作者
程格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3,共11页
小说《韦护》的创作与修改及其关涉的丁玲思想“向左转”问题,是有关丁玲思想、文学与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议题。创作于1929年的《韦护》是丁玲清理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残留并开始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键节点,主人公韦护形象塑造的...
小说《韦护》的创作与修改及其关涉的丁玲思想“向左转”问题,是有关丁玲思想、文学与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议题。创作于1929年的《韦护》是丁玲清理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残留并开始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键节点,主人公韦护形象塑造的偏移现象与丁玲创作时对共产党的态度、书写方式的转变以及韦护原型瞿秋白的“二元性”有密切关系。40年代与80年代分别处于延安语境与改革开放“复出”语境中的丁玲对《韦护》的内容进行大量修改,文本内外的差异揭示了丁玲“为自身革命历史正名”与“为瞿秋白平反”的双重诉求。丁玲笔下不同时期的《韦护》体现了在“政治”与“文学”的张力场中她自我观照的转移,而主人公丽嘉的结局则隐喻了丁玲一生的革命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
韦护
》
版本修改
无政府主义
瞿秋白
“向左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作为文学接受现象的“革命+恋爱”(1928—1933)
被引量:
1
2
作者
程鸿彬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2,共8页
1930年前后“革命+恋爱”是一种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题材模式,它的广为流行与当时的文学接受取向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通过考察三部“革命+恋爱”小说的接受状况发现,经由这个模式的艺术放大,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社会性格”成为各种文...
1930年前后“革命+恋爱”是一种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题材模式,它的广为流行与当时的文学接受取向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通过考察三部“革命+恋爱”小说的接受状况发现,经由这个模式的艺术放大,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社会性格”成为各种文化力量竞相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展开一场紧张而微妙的舆论博弈。左翼文化对“革命+恋爱”模式的批判严峻尖锐,除开确立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和维护其纯正性的显在意图,也涌动着将该性格所蕴含的社会势能纳入革命实践和理性化轨道的迫切愿望;人文主义者试图借助非政治方式达成潜在的政治目的,即以艺术法则之名将这种危险性格嵌入既有文化秩序的安全地带;尽管消费主义为这个模式提供了表达平台,但其有组织的商业化运作则将读者的想象导向欲望化空间,致使这一性格的政治内涵趋于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文学接受
冲出云围的月亮
转变
韦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韦护》的创作—修改史与丁玲之“向左转”——重勘20世纪丁玲思想与文学的一个维度
1
作者
程格格
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3,共11页
文摘
小说《韦护》的创作与修改及其关涉的丁玲思想“向左转”问题,是有关丁玲思想、文学与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重要议题。创作于1929年的《韦护》是丁玲清理思想中无政府主义残留并开始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关键节点,主人公韦护形象塑造的偏移现象与丁玲创作时对共产党的态度、书写方式的转变以及韦护原型瞿秋白的“二元性”有密切关系。40年代与80年代分别处于延安语境与改革开放“复出”语境中的丁玲对《韦护》的内容进行大量修改,文本内外的差异揭示了丁玲“为自身革命历史正名”与“为瞿秋白平反”的双重诉求。丁玲笔下不同时期的《韦护》体现了在“政治”与“文学”的张力场中她自我观照的转移,而主人公丽嘉的结局则隐喻了丁玲一生的革命逻辑。
关键词
丁玲
《
韦护
》
版本修改
无政府主义
瞿秋白
“向左转”
分类号
I207.4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为文学接受现象的“革命+恋爱”(1928—1933)
被引量:
1
2
作者
程鸿彬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
出处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2,共8页
文摘
1930年前后“革命+恋爱”是一种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题材模式,它的广为流行与当时的文学接受取向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通过考察三部“革命+恋爱”小说的接受状况发现,经由这个模式的艺术放大,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社会性格”成为各种文化力量竞相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展开一场紧张而微妙的舆论博弈。左翼文化对“革命+恋爱”模式的批判严峻尖锐,除开确立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和维护其纯正性的显在意图,也涌动着将该性格所蕴含的社会势能纳入革命实践和理性化轨道的迫切愿望;人文主义者试图借助非政治方式达成潜在的政治目的,即以艺术法则之名将这种危险性格嵌入既有文化秩序的安全地带;尽管消费主义为这个模式提供了表达平台,但其有组织的商业化运作则将读者的想象导向欲望化空间,致使这一性格的政治内涵趋于消解。
关键词
革命+恋爱
文学接受
冲出云围的月亮
转变
韦护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韦护》的创作—修改史与丁玲之“向左转”——重勘20世纪丁玲思想与文学的一个维度
程格格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作为文学接受现象的“革命+恋爱”(1928—1933)
程鸿彬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