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三阶梯原则”可以治疗大部分癌性疼痛,但是仍有一部分顽固性癌痛患者,以及不能耐受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致严重副作用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虽然“三阶梯原则”可以治疗大部分癌性疼痛,但是仍有一部分顽固性癌痛患者,以及不能耐受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致严重副作用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鞘内镇痛,既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又可以减少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本科近期应用IDDS治疗3例晚期癌痛病例取得了成功,现报道如下:展开更多
总结1例难治性癌痛患者行经胸段入路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治疗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协助吗啡测试;正确辨别呼吸抑制原因,采取指向性措施;全面观察,早期识别脊髓损伤;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总结1例难治性癌痛患者行经胸段入路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治疗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协助吗啡测试;正确辨别呼吸抑制原因,采取指向性措施;全面观察,早期识别脊髓损伤;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预防颅内感染;实施全程心理支持,改善心理痛苦;开展针对性科普及随访,提高居家管理能力。经过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极大提高,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系统评价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复合用药与单独用药比较治疗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有关IDDS复合用...目的:系统评价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复合用药与单独用药比较治疗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有关IDDS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438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IDDS单独用药,IDDS复合用药能显著降低疼痛评分及吗啡使用量(P<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IDDS单独用药相比,复合用药能减少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便秘、幻觉、尿储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IDDS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独用药,且IDDS复合用药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进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 :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联合持续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用于肺癌骨转移性癌痛(bone metastasis cancer pain of lung cancer)的镇痛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目的 :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联合持续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用于肺癌骨转移性癌痛(bone metastasis cancer pain of lung cancer)的镇痛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郑州中心医院康欣舒缓病区的肺癌骨转移性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标准从中选择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植入IDDS,并外接PCA,持续吗啡注射液泵注,泵注速度(m L/h)=日初始剂量(mg)/(浓度·24),不低于0.1 m L/h。对照组:口服吗啡缓释片为主,吗啡注射液皮下应用处理暴发痛。在所有患者入组后规范化镇痛治疗前(T1)、治疗后3 d(T2)及治疗后1周(T3),分别记录其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得分和吗啡日用量,测定患者唾液α-淀粉酶(salivaryα-amylase,SAA)活性。同时观察2种镇痛方式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重复测量分析,2组病例的NRS、SAA活性均随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下降,观察组的吗啡日用量随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下降;且所有指标在相邻时间点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鞘内持续用药不良反应少(P<0.01)。结论:与口服吗啡相比,IDDS联合PCA吗啡泵注可使肺癌骨转移性癌痛更快速、更大程度地缓解,显著改善患者焦虑和应激状态,且吗啡用量小,不良反应少。展开更多
目前慢性疼痛(chronic pain)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全球众多病人受其困扰,口服镇痛药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大。通过鞘内给药(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ITDD)技术可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脑脊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脑、脊髓而发挥作...目前慢性疼痛(chronic pain)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全球众多病人受其困扰,口服镇痛药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大。通过鞘内给药(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ITDD)技术可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脑脊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脑、脊髓而发挥作用,快速、稳定、高效治疗慢性疼痛,同时低药物剂量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本文就当前鞘内给药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当下利用ITDD治疗慢性疼痛及后续ITDD的改进提供思路。展开更多
胰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嗜神经生长是胰腺癌的重要生物学特点,其对神经的侵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意志。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癌痛“三阶梯镇痛原则”是传统治疗癌...胰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嗜神经生长是胰腺癌的重要生物学特点,其对神经的侵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意志。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癌痛“三阶梯镇痛原则”是传统治疗癌性疼痛的治疗方案,但由于其毒副作用明显、疗效差、易成瘾、易耐药以及医师临床用药不规范等因素,无法满足患者病情需要。近年来,随着介人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泛的临床试验的开展,介入作为癌痛管理的“第四阶梯”,其治疗手段以及各种影像引导方式的发展与应用,如神经毁损术、^(125)I粒子植入术、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等,临床疗效得到了有力证明,为癌痛患者提供了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展开更多
文摘虽然“三阶梯原则”可以治疗大部分癌性疼痛,但是仍有一部分顽固性癌痛患者,以及不能耐受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致严重副作用的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植入性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鞘内镇痛,既可以有效地控制疼痛,又可以减少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所产生的副作用。本科近期应用IDDS治疗3例晚期癌痛病例取得了成功,现报道如下:
文摘总结1例难治性癌痛患者行经胸段入路全植入式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IDDS)治疗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协助吗啡测试;正确辨别呼吸抑制原因,采取指向性措施;全面观察,早期识别脊髓损伤;落实集束化干预措施,预防颅内感染;实施全程心理支持,改善心理痛苦;开展针对性科普及随访,提高居家管理能力。经过治疗及护理后,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极大提高,随访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复合用药与单独用药比较治疗难治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BM、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搜索有关IDDS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4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数据、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438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IDDS单独用药,IDDS复合用药能显著降低疼痛评分及吗啡使用量(P<0.01)。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与IDDS单独用药相比,复合用药能减少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便秘、幻觉、尿储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当前证据表明,IDDS复合用药治疗难治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独用药,且IDDS复合用药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进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文摘目的 :自控式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联合持续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用于肺癌骨转移性癌痛(bone metastasis cancer pain of lung cancer)的镇痛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郑州中心医院康欣舒缓病区的肺癌骨转移性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标准从中选择3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植入IDDS,并外接PCA,持续吗啡注射液泵注,泵注速度(m L/h)=日初始剂量(mg)/(浓度·24),不低于0.1 m L/h。对照组:口服吗啡缓释片为主,吗啡注射液皮下应用处理暴发痛。在所有患者入组后规范化镇痛治疗前(T1)、治疗后3 d(T2)及治疗后1周(T3),分别记录其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得分和吗啡日用量,测定患者唾液α-淀粉酶(salivaryα-amylase,SAA)活性。同时观察2种镇痛方式的不良反应。结果:通过重复测量分析,2组病例的NRS、SAA活性均随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下降,观察组的吗啡日用量随治疗的进行而逐渐下降;且所有指标在相邻时间点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式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鞘内持续用药不良反应少(P<0.01)。结论:与口服吗啡相比,IDDS联合PCA吗啡泵注可使肺癌骨转移性癌痛更快速、更大程度地缓解,显著改善患者焦虑和应激状态,且吗啡用量小,不良反应少。
文摘目前慢性疼痛(chronic pain)被定义为一种疾病,全球众多病人受其困扰,口服镇痛药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不良反应大。通过鞘内给药(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ITDD)技术可将药物注入蛛网膜下腔,通过脑脊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脑、脊髓而发挥作用,快速、稳定、高效治疗慢性疼痛,同时低药物剂量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改善了病人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本文就当前鞘内给药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当下利用ITDD治疗慢性疼痛及后续ITDD的改进提供思路。
文摘胰腺癌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肿瘤,嗜神经生长是胰腺癌的重要生物学特点,其对神经的侵犯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疼痛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意志。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癌痛“三阶梯镇痛原则”是传统治疗癌性疼痛的治疗方案,但由于其毒副作用明显、疗效差、易成瘾、易耐药以及医师临床用药不规范等因素,无法满足患者病情需要。近年来,随着介人技术的发展以及广泛的临床试验的开展,介入作为癌痛管理的“第四阶梯”,其治疗手段以及各种影像引导方式的发展与应用,如神经毁损术、^(125)I粒子植入术、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植入术等,临床疗效得到了有力证明,为癌痛患者提供了方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