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靶控输注(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伟 刘晓茜 +2 位作者 宫燕 唐俊 张丽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以指导血液稀释期间麻醉药丙泊酚的使用...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以指导血液稀释期间麻醉药丙泊酚的使用。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长链丙泊酚稀释组(LH组)与未稀释组(L组),中长链丙泊酚稀释组(MH组)与未稀释组(M组),每组10例。全程使用丙泊酚TCI静脉麻醉,以血浆靶浓度4 μg/mL进行诱导气管插管,插管后即刻降至3 μg/mL持续输注。在3 μg/mL丙泊酚TCI 10 min时,LH和MH组以15 mL/kg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纳注射液实施血液稀释,L和M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于术前(T0)、3 μg/mL丙泊酚输注10 min (T1)、70 min (T2)、90 min (T3)时,采集动脉血,测定血球压积(hematocrit,Hct),用HPLC法测定丙泊酚浓度,同时观察BIS的变化。结果 T2、T3与T0相比较,LH组Hct值分别降低25.6%、28.2%,MH组Hct值分别降低28.9%、28.2%。T2、T3时LH、MH组丙泊酚血药浓度分别为1.80、1.78 μg/mL和1.84、1.76 μg/mL,均明显低于靶控浓度3 μg/mL (P〈0.05)。稀释组丙泊酚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未稀释组(P〈0.05)。LH、MH组在T2、T3时的BIS值分别为49.89、49.55和49.66、49.33,较L、M组的41.89、41.22和40.55、40.67明显升高(P〈0.01)。不同溶剂丙泊酚间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AHHD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较TCI设定值明显下降,且BIS值有所上升,因此为了维持麻醉深度可能需要增加丙泊酚剂量,且两种不同溶剂丙泊酚间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 丙泊酚 血药浓度 脑电双频指数(BIS) 输注(t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靶控输注工作站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如九 刘玉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3-127,共5页
为弥补现有的独立输液泵式TCI系统在输注功能与监控方面的不足,设计开发了新型靶控输注工作站系统,它由上层的工作站与下层的多个输液泵构成.工作站采用嵌入式系统,硬件配高性能CPU与大尺寸的触摸液晶屏.依靠工作站端软件,系统支持十余... 为弥补现有的独立输液泵式TCI系统在输注功能与监控方面的不足,设计开发了新型靶控输注工作站系统,它由上层的工作站与下层的多个输液泵构成.工作站采用嵌入式系统,硬件配高性能CPU与大尺寸的触摸液晶屏.依靠工作站端软件,系统支持十余种药物的基于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靶控输注、带有输注曲线画面的实时监控、预测监控、病例查询及丰富的人工操作等功能.软件采用先开发后移植的开发过程,以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采用多线程程序设计,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输注 输注(tci) 生物医学工程 麻醉 药代动力学模型 嵌入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女性患者成功置入喉罩时丙泊酚EC_(50)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美华 孙申 +1 位作者 韩潮 葛圣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1,共6页
目的 研究静注右美托咪定对女性患者成功置入喉罩时所需丙泊酚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妇科宫腔镜检查术患者60例,年龄18~60岁,BMI 18~25kg/m^2,ASAⅠ~Ⅱ级,MallampatiⅠ~Ⅱ级,随机分为试验组(D组)和对照组(P组),每组30例。试... 目的 研究静注右美托咪定对女性患者成功置入喉罩时所需丙泊酚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妇科宫腔镜检查术患者60例,年龄18~60岁,BMI 18~25kg/m^2,ASAⅠ~Ⅱ级,MallampatiⅠ~Ⅱ级,随机分为试验组(D组)和对照组(P组),每组30例。试验开始时两组分别恒速静脉输注试验药物10min,D组试验药物为右美托咪定0.5μg/kg,P组则为相同容量生理盐水。试验药物输注完毕后5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并采用效应室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两组丙泊酚初始靶浓度均为3μg/mL。记录置入喉罩是否成功,根据Dixon序贯法原则决定下一病例的丙泊酚靶浓度(采用等比数据,等比比值1∶0.85),由此计算丙泊酚EC50值。记录输注试验药物前(T0)、试验药物输注完毕后5min(T1),丙泊酚TCI达靶浓度后喉罩置入前(T2)、成功置入喉罩后1min(T3)、成功置入喉罩后5min(T4)的呼吸循环参数和不良反应。结果 成功置入喉罩时,P组和D组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50分别为3.53μg/mL(95%CI:3.21~3.87μg/mL)和2.70μg/mL(95%CI:2.46~2.97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和D组基础心率血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05);靶控输注丙泊酚后,P组较D组血压显著下降(T2,P〈0.01;T4,P〈0.05);在应用右美托咪定后各时点D组心率均明显低于P组(T1~4,P〈0.01)。置入喉罩前后,D组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置入前:46.67%vs.83.33%,P〈0.01;置入后:13.33%vs.66.67%,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成功置入喉罩时丙泊酚EC50值,并有利于全麻应用喉罩后成功保留自主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喉罩 丙泊酚 输注(t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