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大革命与早期左翼文学的兴起——以对“革命加恋爱”创作发生的考察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熊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101,共5页
本文以对“革命加恋爱”创作产生原因和历史源头的考察为切入角度,来研究大革命对左翼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大革命失败之后,整个社会对革命怀念、想象的精神氛围在文学上寻求表达,是“革命加恋爱”创作流行的重要原因。而“革命加恋爱”... 本文以对“革命加恋爱”创作产生原因和历史源头的考察为切入角度,来研究大革命对左翼文学所产生的影响。大革命失败之后,整个社会对革命怀念、想象的精神氛围在文学上寻求表达,是“革命加恋爱”创作流行的重要原因。而“革命加恋爱”公式之所以成为当时作者和读者“追忆”大革命的一种特定模式和共同途径,又和大革命期间曾经发生的“恋爱与革命问题”讨论密切相关。本文在探讨“革命加恋爱”创作作为大革命的追忆文本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回忆录以及报刊言论的梳理,追溯文学史上“革命加恋爱”创作得以发生的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忆 革命恋爱”公式 恋爱革命问题”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的现代性与“恋爱”的现代性——“革命加恋爱”小说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坚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0-82,112,共4页
"革命加恋爱"小说中,革命是一种总体性、终级性的现代性方案,并形成特定状貌的话语体系。"恋爱"作为一种现代性爱意识的表征和私人生活图景,体现为小说中的情色话语。这两种话语从两个极度趋张的向度共同建构着早... "革命加恋爱"小说中,革命是一种总体性、终级性的现代性方案,并形成特定状貌的话语体系。"恋爱"作为一种现代性爱意识的表征和私人生活图景,体现为小说中的情色话语。这两种话语从两个极度趋张的向度共同建构着早期革命英雄的文学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小说 现代性 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克理斯玛”信仰的隐喻性书写——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阐释 被引量:2
3
作者 颜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8-113,共6页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通过爱情"得"与"失"的叙述来体认和确证革命的超验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革命"克理斯玛"信仰,因而充满了"布局的欲望"。恋爱话语具有...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恋爱"模式通过爱情"得"与"失"的叙述来体认和确证革命的超验性和权威性,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无处不在的革命"克理斯玛"信仰,因而充满了"布局的欲望"。恋爱话语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表述功能,这既是"革命的艺术化"叙事理念展示,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渴望再生的普遍文化心理再现,更有隐身其后的现代文人追求"圣道"传统心态的在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革命-恋爱”模式 恋爱话语 神圣性 权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身体”在“革命+恋爱”小说模式中的审美功能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6-101,共6页
"革命+恋爱"这一小说模式深刻地反映了政治与审美的合谋关系,而装载着个人情感和欲望的身体充当着它们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连接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由于对个人经验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无视,早期革命文学中的"身体&qu... "革命+恋爱"这一小说模式深刻地反映了政治与审美的合谋关系,而装载着个人情感和欲望的身体充当着它们之间的桥梁,起到了连接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由于对个人经验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无视,早期革命文学中的"身体"只是徒具获得民众情感认同的条件和形式,却并未透过个人的身体表达特殊而复杂的人生体验和人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小说模式 身体 审美 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的变异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帆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8-154,共7页
作为革命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一支,“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是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在蒋光慈、阳翰笙等作家的革命乡土小说实验遭到艺术上的失败时,柔石和叶紫们在革命的乡土题材中平添了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艺术色调,使... 作为革命乡土小说最重要的一支,“革命+恋爱”式乡土小说是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一道风景线,在蒋光慈、阳翰笙等作家的革命乡土小说实验遭到艺术上的失败时,柔石和叶紫们在革命的乡土题材中平添了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的艺术色调,使得本是廉价的“革命的罗曼蒂克”变得更有思想的深度,也更有艺术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乡土小说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摩登恋爱到摩登革命——左翼作家与都市书写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屏瑾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5-91,共7页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以及部分左翼文学,在文学史中常被概括为"革命加恋爱"现象。从都市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形成这一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进步青年的激进心理形成于都市景观的视觉对比,而只有亲身流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以及部分左翼文学,在文学史中常被概括为"革命加恋爱"现象。从都市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形成这一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进步青年的激进心理形成于都市景观的视觉对比,而只有亲身流连于都市生活,在对都市意象的符号化把握中,才能产生出新的书写形式。对这些作者来说,激进心理和都市空间的欲望机制纠缠在一起,形成了"革命热情"的一大源头,同时其意识和创造力又受到了空间感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 左翼文学 革命恋爱 都市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潜伏》中的“革命”加“恋爱”模式
7
作者 徐万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120-121,共2页
本文主要从《潜伏》小说文本到影视剧改编的互动过程入手,分析文本和剧作对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中被广泛诟病的"革命+恋爱"模式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尤其是通过对影视剧中三位各具特色的典型革命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阐释"革命+恋爱... 本文主要从《潜伏》小说文本到影视剧改编的互动过程入手,分析文本和剧作对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中被广泛诟病的"革命+恋爱"模式在作品中的成功运用,尤其是通过对影视剧中三位各具特色的典型革命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阐释"革命+恋爱"模式的艺术魅力和永恒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 革命+恋爱 女性形象 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变”:身份焦虑与书写暧昧的指代——“革命-恋爱”叙事模式解析
8
作者 颜琳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09,共4页
"革命-恋爱"叙事模式中"突变"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叙述常常遭致人们的诟病。"突变"现象其实是知识主体在表述"谁"、"怎样"才能成为革命主体的无奈策略和方式,其间隐含着写作者对自身主... "革命-恋爱"叙事模式中"突变"的革命知识分子的叙述常常遭致人们的诟病。"突变"现象其实是知识主体在表述"谁"、"怎样"才能成为革命主体的无奈策略和方式,其间隐含着写作者对自身主体身份的焦虑和掩盖自己书写的困境和暧昧。因此这种"突变"也许无法体现其事理与逻辑的真实性,但它却真实地传达了革命知识分子当时那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叙事模式 “突变” 主体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学接受现象的“革命+恋爱”(1928—1933) 被引量:1
9
作者 程鸿彬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5-92,共8页
1930年前后“革命+恋爱”是一种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题材模式,它的广为流行与当时的文学接受取向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通过考察三部“革命+恋爱”小说的接受状况发现,经由这个模式的艺术放大,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社会性格”成为各种文... 1930年前后“革命+恋爱”是一种拥有众多读者的小说题材模式,它的广为流行与当时的文学接受取向存在某种因果关系。通过考察三部“革命+恋爱”小说的接受状况发现,经由这个模式的艺术放大,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社会性格”成为各种文化力量竞相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展开一场紧张而微妙的舆论博弈。左翼文化对“革命+恋爱”模式的批判严峻尖锐,除开确立革命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和维护其纯正性的显在意图,也涌动着将该性格所蕴含的社会势能纳入革命实践和理性化轨道的迫切愿望;人文主义者试图借助非政治方式达成潜在的政治目的,即以艺术法则之名将这种危险性格嵌入既有文化秩序的安全地带;尽管消费主义为这个模式提供了表达平台,但其有组织的商业化运作则将读者的想象导向欲望化空间,致使这一性格的政治内涵趋于消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文学接受 冲出云围的月亮 转变 韦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与恋爱题材在巴金小说文本中的展开——以《灭亡》《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等作品为例
10
作者 刘天艺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1,共7页
1930年前后"革命加恋爱"的创作公式,开启了革命与恋爱在文学中复杂角力的先河。巴金在这一时期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等一系列有关革命与恋爱的小说。然而在对革命和恋爱的表现上,巴金显示出不同于左翼... 1930年前后"革命加恋爱"的创作公式,开启了革命与恋爱在文学中复杂角力的先河。巴金在这一时期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爱情的三部曲》等一系列有关革命与恋爱的小说。然而在对革命和恋爱的表现上,巴金显示出不同于左翼作家的理解。通过描写青年人激情在革命和恋爱中的演绎,巴金完成了对两者的同构,进而实现从《灭亡》到《电》"用爱征服死"的光明主题。这也是巴金努力走出"革命"与"恋爱"冲突对立困惑的一个创作阶段,这一时期革命与恋爱题材的小说展示出他对两者独特的思考,以及其对的五四启蒙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恋爱 爱情 巴金 激情 集体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族与革命的双重变奏——《三家巷》新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书文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8-110,共3页
以家庭日常生活叙事折射时代宏大革命主题的艺术方式,对才子佳人情节模式的艺术借鉴,对性格迥异知识分子心理轨迹演变的成功描写,都表现出《三家巷》与中国古代、现代家族小说的"血缘"联系,而对革命斗争与家族关系的独特处理... 以家庭日常生活叙事折射时代宏大革命主题的艺术方式,对才子佳人情节模式的艺术借鉴,对性格迥异知识分子心理轨迹演变的成功描写,都表现出《三家巷》与中国古代、现代家族小说的"血缘"联系,而对革命斗争与家族关系的独特处理,对具有民族特色典型环境的选择,对革命者爱情上缠绵悱恻一面的揭示,对出身贫民阶层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显示出作家的独特创造和当代家族叙事的特质,同时也构成了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叙事 才子佳人 革命恋爱 心理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拯救与反叛——重读《牛虻》(上)
12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1,共8页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有助于我们汲取作品精华,烛照当下创作。本文试图从阅读史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一条《牛虻》在中国曲折变化的阐释史。于是,从版本学的考证、主题的阐释、典型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描写、人性的深度发掘等几个角度,阐发本人对这部作品的重新定位,即:拯救和爱情(包括自我救赎)的母题,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中,都是不可抗拒的描写元素,它既成为许多西方作家作品摆脱不了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影响着中国近80年来的文学创作。然而,在宗教母题之上的另一个太阳——人性的光辉却是照亮这部作品的圣灵,作品所塑造的牛虻形象就是“第一位格”充满着人类之爱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爱情的执念奉献中,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平民的普世之爱,作品都有着巨大的超越时代和超越阶级的文学史意义。它引发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去思考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俯视人性,还是仰视人性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拯救与反叛 革命+恋爱 双重主题 时代背景 典型性格 人性光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拯救与反叛——重读《牛虻》(下)
13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共8页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有助于我们汲取作品精华,烛照当下创作。本文试图从阅读史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一条《牛虻》在中国曲折变化的阐释史。从版本学的考证、主题的阐释、典型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描写、人性的深度发掘等几个角度,阐发本人对这部作品的重新定位,即:拯救和爱情(包括自我救赎)的母题,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中,都是不可抗拒的描写元素,它既成为许多西方作家作品摆脱不了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影响着中国近80年来的文学创作。然而,在宗教母题之上的另一个太阳——人性的光辉却是照亮这部作品的圣灵,作品所塑造的牛虻形象就是“第一位格”充满着人类之爱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爱情的执念奉献中,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平民的普世之爱,作品都有着巨大的超越时代和超越阶级的文学史意义。它引发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去思考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俯视人性,还是仰视人性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拯救与反叛 革命+恋爱 双重主题 时代背景 典型性格 人性光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左翼?何以文学?——兼谈中国左翼文学的标识
14
作者 陈红旗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6,70,共12页
“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中的“左翼”,既指涉文学作品的内容、性质和特征,也意指着作者的身份、立场和态度。与无产阶级革命难以策划和推动一样,左翼文学发起者的作品的推出并不从容,但他们在新生的无产阶级这里找到了叙事的缘起和想象的... “中国左翼文学”命名中的“左翼”,既指涉文学作品的内容、性质和特征,也意指着作者的身份、立场和态度。与无产阶级革命难以策划和推动一样,左翼文学发起者的作品的推出并不从容,但他们在新生的无产阶级这里找到了叙事的缘起和想象的可能。左翼文学开启了与既往文学形态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方式、运思方式和审美方式,其得以发生的明显标识是“革命加恋爱”。“左联”时代与“后左联”时期政党组织接续不断地对作家的立场观照和思想规训,影响了左翼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也形成了左翼文学成熟期至式微期的内在标识。左翼文学话语重点指向大众话语,而其宣传特性和传播功能的凸显,再次验证了左翼文学何以为“左”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生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左翼文学 革命恋爱 左翼立场 身份政治 大众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天翼讽刺小说技法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S1期42-44,共3页
张天翼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位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四九年期间共发表了近百篇小说,有长篇(合著)、中篇、短篇、儿童小说,童话等。他的短篇是十分出色的。沙订先生曾说:“他用讽刺态度揭露反动阶级人物的丑恶咀脸,揭露... 张天翼先生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位具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一九二九年至一九四九年期间共发表了近百篇小说,有长篇(合著)、中篇、短篇、儿童小说,童话等。他的短篇是十分出色的。沙订先生曾说:“他用讽刺态度揭露反动阶级人物的丑恶咀脸,揭露小市民层及其知识分子群中庸俗可笑的生活。……因而深受读者欢迎。”被誉为讽刺小说家。 作品揭露与讽刺的对象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脊背与奶子》鞭挞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讽刺小说 张天翼 儿童小说 分子群 善女人 现代文 一九 学史 革命恋爱 告诉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奇、虚无与历史意识——有关《独药师》的几个面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99,共5页
也许从《楔子》中抖散掉的“一百多年前的尘埃”开始,就注定了这将是一个“流逝与追忆”的故事。被尘封在图书馆里的古旧档案,平面的残纸断页,在小说的文本形式里变得立体,索引出百余年前的革命故事,更勾连出始自秦皇的东方长生秘术。
关键词 历史意识 文本形式 小说文体 秘术 革命恋爱 世俗生活 文贝 虚无主义者 革命叙事 古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中婚恋伦理的代际嬗变
17
作者 贾冀川 王春晓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210,I0005,共9页
在百余年来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从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对"革命+恋爱"二元结构的探索、对爱情与婚姻政治化的审视,到对现代婚恋问题的思索、对自由恋爱的勇敢表达以及新世纪对多元化婚恋倾向的选择,中国电影中婚恋伦理的代... 在百余年来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上,从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对"革命+恋爱"二元结构的探索、对爱情与婚姻政治化的审视,到对现代婚恋问题的思索、对自由恋爱的勇敢表达以及新世纪对多元化婚恋倾向的选择,中国电影中婚恋伦理的代际嬗变反映出几代中国电影人对理想婚恋模式的艰辛探寻,再现了中国人对婚恋幸福不懈追求的足迹,亦折射出一百多年来中国不同时代的思想变革和社会价值观的曲折走向,中国电影亦由此呈现出鲜明的代际风格与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婚恋伦理 革命+恋爱 《红高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窥视者说──刁斗小说印象 被引量:1
18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0-82,共3页
窥视者说──刁斗小说印象郜元宝《窥视者》是一部冷静的小说,机敏而含蓄;但不知为什么,它使我产生了骚动。──引自刁斗《捕蝉》我一直以为,写小说真是一种不甚光彩的职业,它的一切可能性,就在于对他人生活孜孜不倦的窥视。小说... 窥视者说──刁斗小说印象郜元宝《窥视者》是一部冷静的小说,机敏而含蓄;但不知为什么,它使我产生了骚动。──引自刁斗《捕蝉》我一直以为,写小说真是一种不甚光彩的职业,它的一切可能性,就在于对他人生活孜孜不倦的窥视。小说家是职业的窥秘者。他躲在阴暗的角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窥视者 刁斗 小说印象 小说家 革命时代 爱情生活 革命恋爱 《窥视者》 叙述模式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坎坷曲折的创作道路——浅析丁玲一九三六年以前的小说创作
19
作者 傅荫先 《高校教育管理》 1983年第2期46-51,共6页
丁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深广影响的作家之一.她的坎坷曲折的创作道路,历史地证明了她始终是朝着革命方向大踏步地迈进着.她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队伍中间.她是经历过许许多多严峻考验的忠诚于党的文艺路线的勇敢战士.
关键词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 创作道路 小说创作 作品 革命恋爱 工农大众 小资产阶级 丽嘉 普罗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