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外交的张力:关于新中国夫人外交的历史考察(1950—1965) 被引量:5
1
作者 蒋华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5-46,共12页
新中国夫人外交始于1950年,由于观念、语言等因素阻碍,这项工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有所起色。鉴于夫人外交在宣传、国际统战和搜集外交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外事系统于60年代初实现夫人外交的制度化和经常化运作。同时,这项工作的重... 新中国夫人外交始于1950年,由于观念、语言等因素阻碍,这项工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有所起色。鉴于夫人外交在宣传、国际统战和搜集外交信息等方面的作用,外事系统于60年代初实现夫人外交的制度化和经常化运作。同时,这项工作的重心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向中间地带国家,以此配合反帝反修斗争。夫人外交的制度化和经常化运作正值中国外交急剧"左"转时期,显示新中国外交具备超越革命意识形态属性的现实主义张力,折射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人外交 革命外交 制度化 现实主义 国际统战 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责任问题与革命外交遗产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建平 《阴山学刊》 200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源,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责任问题 中日关系 后冷战时代 革命外交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革命外交理念的和平属性
3
作者 麻陆东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43-146,共4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刻面临着国外势力干涉以及蒋家王朝颠覆政权的威胁,年轻的共和国只能选择与热爱和平与民主的国家站在一起,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完全符合新中国巩固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中国政府与人民维护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以及殖... 新中国成立之初,时刻面临着国外势力干涉以及蒋家王朝颠覆政权的威胁,年轻的共和国只能选择与热爱和平与民主的国家站在一起,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完全符合新中国巩固与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中国政府与人民维护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战争的意愿。这一时期奉行革命的和平外交只是一种策略,目的则是为了促进世界和平,制止战争的爆发,捍卫新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代领导集体 革命外交 和平属性 理念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的革命外交思想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杨奎松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7-127,共1页
关键词 新中国外交 革命外交 思想与实践 中国外交政策 阶级斗争 中国内政 毛泽东 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与外交的双重收获——艾伦·惠廷《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年》一书解读
5
作者 刘田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88-90,共3页
《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年》一书主要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24年间苏联对华政策的历史发展。该书认为,此期间苏联对华政策是革命与外交的双重政策,一方面,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另一方面,获取在华权益;最后两种政策都取... 《苏联对华政策:1917-1924年》一书主要阐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24年间苏联对华政策的历史发展。该书认为,此期间苏联对华政策是革命与外交的双重政策,一方面,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另一方面,获取在华权益;最后两种政策都取得了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伦·惠廷 对华政策 革命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缅建交问题再探讨
6
作者 梁志 胡志丁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30,共13页
中缅建交是当代中缅关系的起点。早在1948年12月,缅甸便初步决定承认中国共产党政权。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吴努政府更多考虑的是何时承认的问题。最终,在确定英国和印度即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缅甸于1949年12月16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缅建交是当代中缅关系的起点。早在1948年12月,缅甸便初步决定承认中国共产党政权。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吴努政府更多考虑的是何时承认的问题。最终,在确定英国和印度即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缅甸于1949年12月16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但由于中缅双方彼此猜忌防范,直到1950年6月8日两国才正式建交。历史记忆、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共同塑造了建交前后的中缅关系,压制了两国在经贸关系和政治往来等国家利益层面的互动。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中缅关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双边关系,英国、印度和苏联等第三方经常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1953年,中国在外交政策中强调和平共处,缅甸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也开始奉行中立主义,国家利益在中缅关系中的优先性迅速提高,双方关系明显转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缅建交 革命外交 中立主义外交 外交承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三个世界理论
7
《毛泽东研究》 2017年第4期124-124,共1页
彭远在《史学月刊》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三个世界战略理论,缓和了毛泽东在联美抗苏战略和他依旧部分坚持的革命外交之间的内在矛盾,是对联美抗苏战略的间接和巧妙的辩护,是对革命外交的局部抛弃,是现... 彭远在《史学月刊》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三个世界战略理论,缓和了毛泽东在联美抗苏战略和他依旧部分坚持的革命外交之间的内在矛盾,是对联美抗苏战略的间接和巧妙的辩护,是对革命外交的局部抛弃,是现实主义外交思维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个世界理论 毛泽东 20世纪70年代 《史学月刊》 革命外交 世界战略 内在矛盾 外交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