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文化记忆书写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掖平 贺翔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7,共11页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电影叙事学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激活文化记忆为核心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价值取向方面,这类电影始终紧扣传统伦理价值观与革命伦理价值观在道义性上的内在耦合;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设计...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电影叙事学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激活文化记忆为核心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价值取向方面,这类电影始终紧扣传统伦理价值观与革命伦理价值观在道义性上的内在耦合;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设计方面,深探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类型更新,借助共同文化经验实现从情感认同到文化认同;在叙事空间建构方面,以“记忆之场”的叙事空间建构,通过对观众的共情呼唤,引领观众激活潜藏于心中的革命历史记忆,最终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文化记忆 叙事策略 国家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英雄叙事及其嬗变的时代症候 被引量:5
2
作者 申朝晖 周明豫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6-31,共6页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载体,它通过英雄叙事参与国家形象的构筑。新中国成立72年来,英雄叙事历经了三次大的变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平民英雄的成长叙事,到改革开放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的宏大叙事,...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是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载体,它通过英雄叙事参与国家形象的构筑。新中国成立72年来,英雄叙事历经了三次大的变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平民英雄的成长叙事,到改革开放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历史人物的宏大叙事,以及近十年来消费语境下全面开启英雄叙事的柔性表达。从英雄主体的认同迁移,到叙事策略的刚柔运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大众对于革命历史的不同想象,英雄叙事的审美嬗变背后表征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时代症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英雄叙事 柔性表达 症候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叙事模式嬗变——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建军大业》比较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68-70,共3页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革命历史、强化革命历史记忆、宣传革命历史意义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和《建国大业》三部影片为例,总结出围绕同一...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革命历史、强化革命历史记忆、宣传革命历史意义和塑造国家形象等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南昌起义》《八月一日》和《建国大业》三部影片为例,总结出围绕同一历史事件创作的不同电影所采取的三种叙事模式:文献记录式的历史叙事、人物列传式的历史叙事和以青春命名的历史叙事。考察不同时期创作的同一历史事件题材电影叙事模式的嬗变,以期为未来同一题材电影创作总结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叙事模式 《南昌起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物象·空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新突破--对《八佰》《金刚川》的多模态隐喻解读 被引量:7
4
作者 马翱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36-139,共4页
语言学意义上的多模态隐喻是指话语符号隐喻的多样性,其研究范围超越了语言符号,涉及空间、身体、声音、色彩等多个符号,研究意义涉及文化、政治、历史等多个领域。在多模态隐喻的观照下,《八佰》和《金刚川》电影中的他者隐喻、物象隐... 语言学意义上的多模态隐喻是指话语符号隐喻的多样性,其研究范围超越了语言符号,涉及空间、身体、声音、色彩等多个符号,研究意义涉及文化、政治、历史等多个领域。在多模态隐喻的观照下,《八佰》和《金刚川》电影中的他者隐喻、物象隐喻以及空间隐喻,分别表征为多元叙事与身份证明、具体物象与个人话语、多地共生与现代想象,并凸显为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影的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他者隐喻 物象隐喻 空间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对中华传统文化品格的创新性承继
5
作者 杨韵莟 王利丽 《电影文学》 2025年第17期18-21,共4页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久弥新,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与逐步完善的叙事范式。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一类独具中国特色,依托于中国近代史发展而来的特殊影视类别,更应... 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历久弥新,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与逐步完善的叙事范式。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一类独具中国特色,依托于中国近代史发展而来的特殊影视类别,更应扎根传统文化,联结现代影像叙事策略,最后反哺于自身的叙事发展,在影像中实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品格的创造性承继与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传统文化 文以载道 革命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月围城》的“革命叙事”
6
作者 刘小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84-85,共2页
在中国电影发展到以"大片时代"和"票房为王"为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后,曾经独领风骚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期,如何在主流价值观、艺术表现和票房收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是此类电影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样的背景下,《十... 在中国电影发展到以"大片时代"和"票房为王"为特征的新的历史阶段后,曾经独领风骚的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进入了艰难的调整期,如何在主流价值观、艺术表现和票房收入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是此类电影所面临的共同难题。这样的背景下,《十月围城》的"革命"主题和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出路,即对人性的尊重,对革命的差异化和多样化书写,对历史盲点区的重新审视和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月围城》 叙事策略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