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坪盆地面积-高程积分特征及控制因素
1
作者 丁智强 王平 +2 位作者 孟耀 郭汝军 李玉辉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30,共12页
选择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评价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dex,HI)的空间分布模式,并以2 km×2 km网格计算HI,通过热点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来探讨兰坪盆地HI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兰坪盆地HI具有聚集分布特征,HI值介于0.... 选择全局空间自相关莫兰指数评价面积-高程积分(Hypsometric index,HI)的空间分布模式,并以2 km×2 km网格计算HI,通过热点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来探讨兰坪盆地HI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1)兰坪盆地HI具有聚集分布特征,HI值介于0.198~0.746,平均HI为0.495,处于地貌演化的壮年期,HI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崇山、龙马山、雪帮山隆起带,低值区主要分布于澜沧江、沘江和漾濞江的河谷,整体上呈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趋势;(2)HI与网格面积大小的相关性较差,但与海拔、起伏度和坡度等地形指标以及圆度指数、降水量等具有显著相关性,表明HI无尺度依赖性,但受流域形态和地形气候的影响;(3)HI在不同岩性区的排序为:火成岩区(0.532)>变质岩区(0.503)>砂页岩区(0.494)>碳酸盐岩区(0.470)>松散岩区(0.446),表明在岩石抗蚀性较强的区域地貌发育演化更趋向壮年期特征。HI与构造因子的相关性表明距主断层的距离也是控制HI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随着距主断层距离的增加,构造活动性减弱,HI逐渐降低。综上,研究区地貌演化是构造隆升、降水侵蚀与岩性阻力相对抗的结果,研究可为未来自然灾害防治、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保育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高程积分 地质构造 岩性 气候 兰坪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积-高程积分的他念他翁山玉曲流域地貌学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威 唐倩玉 +3 位作者 刘亮 沈俊杰 李亚鹏 成然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94-1402,共9页
以他念他翁山玉曲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工具,将玉曲流域划分为1 030个亚流域盆地,采用高程起伏比法,对亚流域盆地进行面积-高程积分值(HI)计算。结合研究区的构造运动、岩性、地形起伏度、冰川作用等,探讨HI值的分布特... 以他念他翁山玉曲流域为研究区,利用ArcGIS中的水文分析工具,将玉曲流域划分为1 030个亚流域盆地,采用高程起伏比法,对亚流域盆地进行面积-高程积分值(HI)计算。结合研究区的构造运动、岩性、地形起伏度、冰川作用等,探讨HI值的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研究区的地貌演化阶段。研究结果显示:①玉曲流域所有亚流域盆地的HI值介于0.18~0.70,HI平均值为0.44,整体处于侵蚀循环的壮年和老年阶段。②长毛岭大断层和瓦合大断裂经过玉曲流域,2条断裂的HI平均值分别为0.47和0.42,长毛岭大断层的活动性要高于瓦合大断裂,说明构造因素对HI值存在一定影响。③由于不同亚流域盆地内岩性抗侵蚀能力不同,导致HI值存在着较大差异,花岗岩、闪长岩等侵入岩(平均值0.55)>砾岩、灰岩等沉积岩(平均值0.49)>海相碳酸盐岩(平均值0.47)>夹杂着粉砂岩、页岩和泥岩的长石石英砂岩(平均值0.42)>第四系冲积物和冰碛物(平均值0.35)。④对于玉曲流域而言降水量对HI值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曲流域 面积-高程积分 构造 岩性 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沿海地区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特征及其新构造指示意义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洁 王少军 梁明剑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8-646,共9页
基于ASTER GDEM V2数据,提取福建沿海地区主要的水系网络和流域盆地,计算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以分析区内流域地貌与新构造运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HI值从沿海向内陆呈条带状逐渐递减,与本区NW向主要断裂带的活动特征... 基于ASTER GDEM V2数据,提取福建沿海地区主要的水系网络和流域盆地,计算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以分析区内流域地貌与新构造运动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HI值从沿海向内陆呈条带状逐渐递减,与本区NW向主要断裂带的活动特征和小震活动分布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这也可能是区内向内陆地区方向受到台湾岛动力触角的影响逐渐减弱的原因。同时南海盆地打开的裂谷扩张和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过程的博弈结果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流域地貌中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面积-高程积分 新构造活动 福建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积-高程积分值的泥石流发育阶段分析--以牛孔河流域泥石流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爱云 李浩 +2 位作者 周浩 汪洋 刘宇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7-111,117,共6页
云南省绿春县牛孔河南岸和北岸的泥石流发育阶段的差异明显。为研究同一流域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戴维斯地貌侵蚀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泥石流发育阶段划分标准,将泥石流发育阶段划分为发育期、旺盛期、衰退期和停歇期,并采用面积-高程积... 云南省绿春县牛孔河南岸和北岸的泥石流发育阶段的差异明显。为研究同一流域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戴维斯地貌侵蚀理论为基础,探讨了泥石流发育阶段划分标准,将泥石流发育阶段划分为发育期、旺盛期、衰退期和停歇期,并采用面积-高程积分法定量分析了牛孔河流域8条泥石流沟的发育阶段。研究表明:发育在牛孔河北岸的N1~N3泥石流沟处于泥石流发育的衰退期,发育在牛孔河南岸的N4~N8泥石流沟处于泥石流发育的旺盛期;断裂是导致牛孔河流域泥石流发育阶段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牛孔-黄草岭断层走向与牛孔河主河道延伸方向基本平行;现阶段衰退期泥石流位于牛孔-黄草岭断层上盘,而处于旺盛期泥石流位于该断层下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发育阶段划分 面积-高程积分 牛孔河流域泥石流 牛孔-黄草岭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积-高程积分对龙门山南段山前河流的构造地貌研究 被引量:23
5
作者 邵崇建 李勇 +7 位作者 赵国华 颜照坤 聂舟 闫亮 李敬波 郑立龙 周游 彭海燕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7-737,共11页
1970年和2013年龙门山构造带南段分别发生了大邑西Ms 6.2级地震和芦山Ms 7.0级地震,表明该地区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的理想场所。基于DEM数据,提取了龙门山南段山前地区的西河(R1)、出江河(R2)、斜江河(R3)、文井河(... 1970年和2013年龙门山构造带南段分别发生了大邑西Ms 6.2级地震和芦山Ms 7.0级地震,表明该地区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为研究构造-地貌-水系的理想场所。基于DEM数据,提取了龙门山南段山前地区的西河(R1)、出江河(R2)、斜江河(R3)、文井河(R4)、三郎河(R5)和泰安河(R6)6条河流及其次流域,通过计算得到这6条河流及其次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值和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对该地区的构造活动、地貌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区域总体上面积-高程积分值从NW向往SE向递减,表明从NW向往SE向区域活动性整体上在减弱,同时代地层出露的时间越来越晚。(2)研究区域双石—大川断裂上盘SW段的面积-高程积分值比NE段高,表明双石—大川断裂活动性从SW向往NE向有减弱的趋势。(3)随着前展式逆冲推覆作用持续,按照Ohmori模式推测出山地、丘陵、平原的发展模式:1山地,未来山地区域会继续长高,其面积-高程积分渐渐接近0.6(F阶段),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开始从S形向凸形方向发展,山地型河流会由壮年期向幼年期发育;2丘陵,其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开始从凹形向S形发展,丘陵型河流会由老年期向壮年期发展,到达壮年期之后,会进入山地的发展模式;3平原,虽然逆冲抬升作用会增强,但地形雨降雨带也会逐渐靠近,反而造成其剥蚀强度大于抬升强度,其发展模式会渐渐进入丘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高程积分 构造地貌 地貌演化 龙门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面积高程积分方法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地貌隆升特征 被引量:14
6
作者 洪艳 赵银兵 +2 位作者 王运生 辛聪聪 张婷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0期43-51,共9页
为对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的构造与侵蚀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利用ArcGIS对龙门山断裂带内的ASTER-DEM30 m数据进行面积-高程积分计算,并结合构造、岩性、第四系以及河流等基础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隆升差异。结果表明:面积-高程积分值(hypsometric ... 为对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的构造与侵蚀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利用ArcGIS对龙门山断裂带内的ASTER-DEM30 m数据进行面积-高程积分计算,并结合构造、岩性、第四系以及河流等基础资料研究了该地区隆升差异。结果表明:面积-高程积分值(hypsometric integral,HI)>0.43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西部及北部同时,其值与区域内的夷平面具有较好的耦合性;HI>0.60在松潘—甘孜褶皱带内的分布较广,在扬子地台分布范围最少,龙门山构造带无分布;HI<0.35分布主要沿着龙门山构造带为中心进行展布,以侵蚀下切为主。在构造带较为活跃的区域,构造活动依然是区域作用的主要背景,在内动力直接作用的区域内,HI>0.43,以隆升为主;河流、岩性分布特征以及构造断裂的密度会随着后期作用逐渐对抬升起到抑制作用,断裂带发育密集、第四系分布较广以及岩性复杂的龙门山构造带,HI<0.35,是以侵蚀下切为主;扬子地台河流发育密集且发育程度高,HI偏低,以隆升停滞或侵蚀为主。可见,构造、岩性、第四系以及断裂带的分布对区域地貌特征影响较为明显,而局部区域上的差异是由影响因素发挥作用差异决定的。根据值,为避免工程选址处于构造活动强烈区域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地质 龙门山断裂带 面积高程积分 松潘-甘孜褶皱带 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龙川江流域地貌特征及其对构造活动的指示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圣 常玉巧 +4 位作者 卿元华 杨爽 刘婧楠 文雯 罗嘉峥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基于30 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水文分析工具提取龙川江水系和子流域盆地信息,获得流域高程、条带状剖面、69个子流域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HI)和26条面积-高程积分曲线(HC),并综合地层、降雨量、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 基于30 m分辨率的ASTER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水文分析工具提取龙川江水系和子流域盆地信息,获得流域高程、条带状剖面、69个子流域起伏度、面积-高程积分(HI)和26条面积-高程积分曲线(HC),并综合地层、降雨量、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龙川江流域上游、中上游起伏度为中等,中下游、下游起伏度分别为高、极高,低起伏度主要分布于河谷区。②条带地形、起伏度剖面自南西向北东具有同步分段性,地貌可细分为中低山、丘陵、中高山、中高山区。③龙川江流域HI值为0.18~0.60,均值0.38,整体处于壮年期。上游、下游HC曲线主要呈凹型,中游HC曲线主要为S型。④HI值由大到小对应的岩性抗侵蚀能力排序为:低-中级变质岩≈沉积岩>第四系沉积物,岩性、降水对HI值、起伏度影响较小。⑤构造活动是龙川江流域地貌演化的主控因素,按照HI值由大到小的分区排序为:断裂夹持带>断裂带>非断裂带。⑥HI指数指示:楚雄盆地、元谋盆地已向侵蚀—沉积阶段演化,石羊镇—大古岩断裂活动强度有上-下盘效应,元谋—绿汁江断裂活动强度由北向南增加,2条断裂之间的夹持地带隆升强度整体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川江流域 面积-高程积分 条带状剖面 构造活动 地貌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黄河源地区构造地貌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钱程 韩建恩 +5 位作者 朱大岗 贺承广 孟宪刚 邵兆刚 王津 余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47-1260,共14页
基于ASTER-G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地势起伏度、地表坡度、高程和平均坡度剖面及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等手段,对黄河源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源地... 基于ASTER-G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地势起伏度、地表坡度、高程和平均坡度剖面及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等手段,对黄河源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黄河源地区为一NW-SE带状盆地地貌,平均海拔4 473 m,平均起伏度为60 m,平均坡度为9.5°,为高海拔盆地,盆内地势平坦,盆缘山势险峻。黄河源盆地内部(4 200~4 300 m)湖相地层发育,地势略有起伏,为古大湖湖底地貌后经河流改造形成;盆内发育三级阶梯状层状地貌面,高程分别为4 400 m、4 500 m和4 600 m,为古大湖作用形成的三级大型湖积阶地;盆地两侧发育山地地貌,沟壑纵横,为山体隆升、构造剧烈活动和强烈风化剥蚀作用形成。黄河源地区的地貌特征受构造作用控制较为明显:盆地边缘的昆南断裂、布青山山前断裂和巴颜喀拉山前断裂对盆地的展布形态和整体地貌特征具有控制作用;盆内玛多断裂、巴颜河前断裂和麻多—野牛沟断裂破坏了古湖积阶地的层状地貌,控制了盆地内部的地势起伏变化和黄河源区水系的整体展布。黄河源流域地貌整体处于壮年期,为构造活动和水流作用的综合结果。4 200~4 800 m高程范围内的流域面积最大,占总流域的90.6%,为长期内流作用形成的区域平坦的地形,推测为古湖期湖泊作用的结果;盆地两侧的山前地区,构造活动剧烈、风化作用显著,呈现老年期地貌;盆地东南切口为河谷地貌,处于幼年期,由黄河源的地貌发育特征推测黄河源水系为发育较为年轻的水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GDEM 黄河源 构造地貌 流域面积-高程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羊卓雍错地区构造地貌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陈麒光 邵兆刚 +3 位作者 韩建恩 孟宪刚 余佳 王津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4年第3期304-316,共13页
基于ASTER-G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统计技术,通过对数字地形高程、地表起伏度、地表坡度等地貌参数的统计和条带剖面及面积-高程积分等数字地貌分析,结合前人的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实地调查和验证,对藏南羊卓雍错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进... 基于ASTER-GDEM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统计技术,通过对数字地形高程、地表起伏度、地表坡度等地貌参数的统计和条带剖面及面积-高程积分等数字地貌分析,结合前人的区域地质资料及野外实地调查和验证,对藏南羊卓雍错地区的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为研究区的盆地地貌格局演化分析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地貌总体为一近东西向盆地,最高海拔7515 m,最低海拔2581 m,属于高海拔—极高海拔区域;流域内以平原和丘陵地貌为主,平均起伏度为314 m,平均坡度19°,地势起伏较小,发育有三级层状地貌;盆地边缘受断裂的控制,构造现象发育,线性影像特征明显。其东、西部分别受桑日—错那断陷带和亚东—露谷断陷带所围限,具有多期构造活动特征。盆地南北两侧受绒布—哲古断裂和邛多江断裂控制较弱。受构造活动和地表水流综合作用的影响,盆地内部地貌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GDEM 羊卓雍错 构造地貌 流域面积-高程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TER-GDEM数据在大兴安岭北段地貌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钱程 崔天日 +3 位作者 李林川 陈会军 秦涛 陆露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82-92,共11页
基于ASTER-G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和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典型高程剖面及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等手段,对大兴安岭北段的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 基于ASTER-GDEM数据,利用彩色晕染、密度分割与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结合地质资料,通过地形高程(平均高程、最大高程和最小高程)、地势起伏度、典型高程剖面及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等手段,对大兴安岭北段的地貌特征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体呈现平原(台地)与丘陵地貌,地势相对平缓,呈北北东向延伸展布,存在多期隆升,受到北北东向区域构造控制,且遭受北西向构造活动改造;高程剖面揭示研究区存在多级剥夷面(或面状地貌面),最多可划分5级,且在各段、各坡向上发育特征不一,北北东向构造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强于近东西向构造,其活动强度上北段明显强于中、南段;面积-高程积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地貌演化处于壮年期的晚期,山体处于隆升晚期或趋于稳定阶段,但北西向构造活动,形成大量狭长的新生沟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GDEM 流域面积-高程积分 构造地貌 大兴安岭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南把边江断裂带流域地貌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
11
作者 田鹏 周青云 +2 位作者 白仙富 罗伟东 刘婧楠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8-907,共10页
把边江断裂位于滇西南地震多发区,为非边界断裂且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大地震,对其构造活动特征认识不足。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把边江断裂区域地形参数和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值,探讨研究区地形地貌的主控因素,定量... 把边江断裂位于滇西南地震多发区,为非边界断裂且历史上未曾发生过大地震,对其构造活动特征认识不足。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把边江断裂区域地形参数和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值,探讨研究区地形地貌的主控因素,定量分析把边江断裂带流域地貌特征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构造活动是区域地貌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地形起伏度和面积-高程积分(HI)值反映把边江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分段差异,北段活动性较强,中段相对最弱。断裂东西两侧HI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指示东盘相对西盘构造抬升,反映断裂的逆断活动。研究认为把边江断裂活动特征主要为逆断兼右旋走滑,地貌参数对构造活动形成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把边江断裂 地貌参数 面积-高程积分 构造活动 滇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脊山北缘断裂第四纪晚期分段活动的构造地貌证据
12
作者 张梨君 袁道阳 +4 位作者 李红强 苏琦 苏瑞欢 陈艳文 文亚猛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426,共16页
拉脊山-积石山造山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东方向挤压扩展的重要弧形构造带,由拉脊山南缘断裂和拉脊山北缘断裂2条挤压逆冲断裂带共同控制。晚新生代以来,拉脊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了显著的盆-山耦合构造地貌格局,是利用构造地貌学... 拉脊山-积石山造山带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北东方向挤压扩展的重要弧形构造带,由拉脊山南缘断裂和拉脊山北缘断裂2条挤压逆冲断裂带共同控制。晚新生代以来,拉脊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形成了显著的盆-山耦合构造地貌格局,是利用构造地貌学方法研究其地貌发育演化规律和构造活动的理想地区。文章基于3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使用ArcGIS和MatLab平台以及插件工具和开源代码包,提取了拉脊山北缘(包含积石山东缘)断裂上盘105条中、小河道的河流陡峭指数(K_(sn)),同时提取断裂沿线54个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HI)。从河道的K_(sn)分布结果来看,整个拉脊山北缘断裂隆升速率呈自西向东总体升高的趋势,但在拉脊山北缘断裂中段出现低值,推测与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的向东推挤作用在该段减弱有关,这也揭示出该区域构造活动的复杂性、差异性和分段性。通过对K_(sn)统计分析得到明显的分段结果,认为拉脊山北缘东段-积石山段隆升速率最快,构造活动性最强。根据拉脊山北缘流域HI空间分布特征显示,拉脊山北缘断裂山前盆地内部存在多处高值区。结合地质调查和石油勘探剖面综合解释结果,表明拉脊山北缘断裂第四纪晚期除了自身继续活动之外,已向北东延展到西宁-民和盆地和临夏盆地内部,表现为逆断裂-褶皱变形特征,这与西宁-民和盆地内部10余次中—强地震的发生有密切关联,这种构造活动的迁移特征及其地震活动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脊山 积石山 河流陡峭指数 面积-高程积分 构造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漳河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13
作者 张哲 张扬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1,共11页
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太行山山脉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的转换区,也是华北重要的地震危险区域,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针对该区域构造活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漳河由东向西穿越三省,其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记录了区域构造活动的信息。因此... 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太行山山脉与华北平原两大地貌的转换区,也是华北重要的地震危险区域,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针对该区域构造活动与地貌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漳河由东向西穿越三省,其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记录了区域构造活动的信息。因此,本文基于DEM数据,利用ArcGIS工具提取了漳河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地表切割深度、高程变异系数、地貌参数及地形条带剖面,据此分析了区域构造隆升的特征,结合区域断裂活动,探讨了地形地貌与区域构造活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漳河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呈现S型,表明漳河流域地貌演化发育处于壮年期;以晋-获断裂和井陉-左权断裂为界,东部地貌参数值大于西部,表明流域内构造抬升活动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地形异常隆起区的边界与晋-获断裂和林州断裂的位置一致,在活动较强烈的晋-获断裂北段、林州断裂及磁县-大名断裂区域地貌参数出现异常高值,说明区域地形地貌可能与断裂活动相关,断裂的活动强度影响了区域构造抬升的幅度。通过与晋-获断裂和涉县断裂所在区域的面积-高程积分等参数值的特征和断裂活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推测林州断裂可能为一条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具备发生6级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参数 面积-高程积分 构造运动 漳河流域 太行山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浙东四明山地貌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许锐 戴雪荣 +2 位作者 师育新 郑丽波 何姗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4-162,共9页
基于ASTER-GDEM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地势起伏度、条带分析及面积-高程积分三种方法,探讨了浙江东部四明山山地地貌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四明山由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影响,主体呈NE-SW向展布,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的... 基于ASTER-GDEM数据,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通过地势起伏度、条带分析及面积-高程积分三种方法,探讨了浙江东部四明山山地地貌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四明山由于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影响,主体呈NE-SW向展布,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的面积分别占0.6%、16.2%、32.7%和50.5%,山地起伏度较小(平均约81m).条带分析表明,山顶残存有多处面积大小不等的古夷平面,它们的高程与玄武岩台地的高程基本一致,南部高出北部约300 m.山地各子流域的面积-高程积分分析表明,HI值在0~0.35、0.35~0.45和0.45~0.60区间段分别占47.31%、30.58%和22.11%,分别对应老年期、壮年(偏老)期和壮年期的地貌发育阶段.山地目前主要受外力剥蚀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TER-GDEM数据 面积-高程积分 地貌形态特征 四明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TER-GDEM数据的亚东-谷露和错那-沃卡裂谷系地区构造地貌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志超 朱利东 +4 位作者 杨文光 张洪亮 钟摇 麦源君 马腾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10896-10905,共10页
基于ASTER GDEM数据运用ArcGIS技术对藏东南地区进行高程、地势起伏度、坡度、条带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值(hypsometry index,HI)等数字地貌分析,结合前人资料分析藏南东部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区内表现出西高东低和南高北低的地貌格局,米... 基于ASTER GDEM数据运用ArcGIS技术对藏东南地区进行高程、地势起伏度、坡度、条带剖面和面积-高程积分值(hypsometry index,HI)等数字地貌分析,结合前人资料分析藏南东部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区内表现出西高东低和南高北低的地貌格局,米拉山地垒影响拉萨河和尼洋河的发育,沃卡地堑促进雅鲁藏布江向东发育。HI变化能反映出构造活动和岩相差异,米拉山地垒和念青唐古拉演化阶段进入幼年期(HI>0.6)是构造活动因素主导,壮年期(0.35<HI<0.60)多分布河道两岸和裂谷系两侧,河湖与裂谷系处(0.35<HI<0.43)演化为老年期阶段与冰川和河流剥蚀作用有关,外流区裂谷系及河湖盆地发育导致HI比内流区高。结果表明: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和真实地貌相吻合,亚东-谷露和错那-沃卡裂谷系的展布对研究区地貌格局划分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系 数字高程模型 条带剖面 面积-高程积分(h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I值的河流裂点与谷坡稳定性关系
16
作者 郭沉稳 刘天翔 姚令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0-76,共7页
为定量分析河流裂点对流域地质灾害分布的影响,基于面积-高程积分(HI)方法,利用ArcGIS和MatLab软件,首先计算了喜马拉雅山中部以及青衣江流域的HI值与崩塌滑坡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以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波曲(Bhote... 为定量分析河流裂点对流域地质灾害分布的影响,基于面积-高程积分(HI)方法,利用ArcGIS和MatLab软件,首先计算了喜马拉雅山中部以及青衣江流域的HI值与崩塌滑坡密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以喜马拉雅山地区的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波曲(Bhote Koshi河)、马甲藏布、朋曲(Arun河)和Kali Gandaki共6条河流为对象,分析不同河流裂点的成因;最后计算了所有河流裂点上、下游流域的HI值。所得结论如下:①流域HI值与崩塌滑坡密度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0.5;②河流裂点上游流域的HI值均小于下游,说明上游流域的整体稳定性强于下游;③构造成因的河流裂点上、下游流域HI值差别较大(最小为0.06),而堵河成因的河流裂点上、下游流域HI值差别较小(最大为0.02)。研究成果为宏观定量判定山区谷坡稳定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裂点 谷坡稳定性 面积-高程积分(hi) 青藏高原 地貌演化 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湾岛流域地貌对构造活动的响应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晓非 李江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4-474,共11页
基于SRTM DEM 30m数据和ArcGIS软件,提取台湾岛的水系和流域盆地,计算得到台湾岛的地貌参数(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面积-高程积分(HI)值),并分析台湾岛水系分布对活动断裂的响应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台湾岛河流受构造活动控制,以中央山脉... 基于SRTM DEM 30m数据和ArcGIS软件,提取台湾岛的水系和流域盆地,计算得到台湾岛的地貌参数(坡度、地形起伏度和面积-高程积分(HI)值),并分析台湾岛水系分布对活动断裂的响应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台湾岛河流受构造活动控制,以中央山脉为分水岭,西侧河流的南部水系为纵向流动,北部水系为横向流动,中央山脉以东的河流均为东西流向;2)台湾岛的HI值整体上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与海拔大体上呈正相关关系,沿逆冲断层边界,不同构造地质单元的HI值东西两侧差异明显;3)HI值可以反映台湾岛造山带的生成时序,流域盆地受构造抬升运动影响时间越长,HI值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岛 水系分布 流域盆地 地貌特征 面积-高程积分(hi) 构造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盆地北缘色尔滕山河流地貌参数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18
作者 王平 宋金跃 +9 位作者 酆少英 高守杰 孟祥帅 刘栋梁 邓小娟 李倩 贾佳 花鑫升 宋威 王胜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9-1145,共17页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 地貌形态是构造和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主要通过构造活动和岩石的抗侵蚀能力等来调节。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古老造山带往往可以忽略构造驱动的岩石抬升,使得研究岩石抗侵蚀能力对其地貌雕刻的贡献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活动造山带地貌研究的结果显示地貌主要受控于活动构造,关于岩性对地貌演化影响的报道较少。色尔滕山山前断裂为河套盆地北缘的一条重要控盆断裂,全新世以来该断裂的活动性较强,曾发生过两次较大震级地震(M6.4和M5.9)。前人活动构造研究表明该断裂的活动性具有空间差异,中部乌加河镇活动性最强,两端逐渐减弱。但相对河套盆地北缘其他大型断裂(如狼山山前断裂、乌拉山北缘断裂和大青山山前断裂),该断裂的地貌参数研究较少。同时其地貌演化特征及发育机理仍然不清楚,这些均制约了对该断裂的变形动力学理解。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对该断裂进行详细的河流地貌学参数研究,包括使用Arcgis和Matlab脚本提取色尔滕山山前33条河流的子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HI)和相应河道陡峭指数(K_(sn))、河道纵剖面及其裂点等地貌学参数。结果表明研究区河流HI值大部分处于0.40~0.66之间,其中乌加河镇附近具有高值,流域盆地处于发育的壮年期。瞬态河道和稳态河道均沿着色尔滕山山前断裂走向分布,可能表明色尔滕山山前大部分河道目前处于瞬时地貌向均衡地貌演化阶段,并且通过对比发现瞬态河道裂点成因存在岩性和构造共同控制的现象。河道陡峭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性较大,乌加河镇附近(S13~S20)陡峭指数较大,向两边陡峭指数逐渐减小,在S8河流以西又有增大的趋势。通过结合岩性和降雨情况分析发现,河道陡峭指数除了受岩性抗侵蚀能力影响外,其分布还与色尔滕山山前断裂垂直滑移速率分布和垂直位错分布基本一致。综合来看,地貌参数的空间分布是岩性差异和色尔滕山山前断裂活动分段差异性共同控制的结果,表明该地区岩性和构造对地貌的协同塑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尔滕山山前断裂 面积-高程积分 河道纵剖面 裂点 陡峭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貌参数的色尔腾山山前断裂相对构造活动性研究
19
作者 申凯楠 董绍鹏 王一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46-1461,共16页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不同分段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的探究。提取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区域河流地貌参数,获取区域28条河流的纵剖面、面积-高程积分与陡峭指数。结果显示,大多数河流纵剖...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包括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不同分段的滑动速率和古地震的探究。提取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区域河流地貌参数,获取区域28条河流的纵剖面、面积-高程积分与陡峭指数。结果显示,大多数河流纵剖面用指数函数拟合效果较好,指示流域大部分处于壮年期。面积-高程积分值HI位于0.35~0.66之间。12个流域HI大于0.5,处于幼年期;16个流域HI在0.3~0.5范围内,为壮年期阶段。降水和岩性对陡峭指数的影响有限,构造隆升速率是陡峭指数的主要控制因素。沿着断裂带,河段陡峭指数高值呈现增加-降低-增加-降低-低缓的趋势。整体上,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带构造运动相对活跃,且西部和中部大于东部,断裂带西部和断裂走向转折处构造活动性较强,与前人对构造活动性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相对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貌参数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 河流纵剖面 陡峭指数 面积-高程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达日断裂中段构造活动与地貌发育的响应关系探讨 被引量:42
20
作者 梁明剑 周荣军 +2 位作者 闫亮 赵国华 郭红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38,共11页
青海达日地区发育了多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以NW—NNW向和近SN向为主。通过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发现,达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新活动性尤为显著,其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至今部分地段仍保存了清晰的1947年达日7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青海达日地区发育了多条晚第四纪活动断裂带,以NW—NNW向和近SN向为主。通过航卫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发现,达日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新活动性尤为显著,其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至今部分地段仍保存了清晰的1947年达日7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其破裂样式具有分段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局部构造应力的差异。达日地区作为典型的活动构造区,是研究新构造运动与地貌响应的理想场所。因此,文中采用ASTER GDEM V2数据提取了该地区的水系网络和亚流域盆地参数,计算了亚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和积分值(HI值),讨论了其构造活动性及地貌响应的关系。区内黄河的6个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曲线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这6个亚流域盆地均处于地貌演化阶段的"壮年期",其演化过程表现出很好的同步性,反映了区域性构造隆升或沉降作用的总体结果。而且,区内亚流域盆地的面积-高程积分值(HI值)分布特征表明,HI低值分布与第四纪断陷盆地和河谷盆地范围相一致,反映了局部不同构造沉降和侵蚀作用的结果;HI高值则主要出现在达日地震地表破裂带由NWW向NW转向的部位,以及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体分布的地方,也很好地反映了局部构造作用的变化和地层岩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日断裂 1947年达日73 4级地震 亚流域盆地 面积-高程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