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地基雷达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反演落叶松冠层叶面积密度 被引量:1
1
作者 余之灏 范文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88,共7页
为了实现落叶松冠层叶面积密度盲区互补的协同反演,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研究区,根据地基雷达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对落叶松林冠层点云信息进行提取;利用点云分割算法对点云信息进行枝叶分离,并对冠层点云进行体素建模,分析落叶松林最优体... 为了实现落叶松冠层叶面积密度盲区互补的协同反演,以塞罕坝机械林场为研究区,根据地基雷达和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对落叶松林冠层点云信息进行提取;利用点云分割算法对点云信息进行枝叶分离,并对冠层点云进行体素建模,分析落叶松林最优体素和接触频率的相关性;采用体素模型冠层分析法(VCP)分别对机载雷达和地基雷达数据绘制冠层叶面积密度曲线,实现对区域林木叶面积密度的反演。结果表明:运用冠层分析法适用于估算落叶松的叶面积密度,机载雷达点云数据和地基雷达点云数据协同估算的相对误差最小(平均相对误差1.95%),机载雷达数据估算次之(平均相对误差5.09%),地基雷达数据估算误差最大(平均相对误差9.37%)。因此,机载和地基雷达数据协同反演可以提升落叶松林叶面积密度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密度 体素模型冠层分析法 地基激光雷达 机载激光雷达 协同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靶标叶面积密度计算方法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美娜 吕晓兰 +3 位作者 邱威 雷哓晖 杨青松 张东新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2-178,共7页
为向变量喷雾系统施药量的计算提供数据基础,提出了靶标喷施区域叶面积密度参数的计算方法。靶标三维点云数据由二维激光雷达传感器沿果树行直线运动间接获取。在假设各喷施子区域内叶片面积变化相对较小的条件下,基于Matlab曲线拟合工... 为向变量喷雾系统施药量的计算提供数据基础,提出了靶标喷施区域叶面积密度参数的计算方法。靶标三维点云数据由二维激光雷达传感器沿果树行直线运动间接获取。在假设各喷施子区域内叶片面积变化相对较小的条件下,基于Matlab曲线拟合工具箱cftool分析并验证了点云数与叶片数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曲线拟合结果表明,利用高斯函数、多项式函数与指数函数拟合点云数与叶片数,决定系数分别为0.925 7、0.931 0与0.936 4,指数函数拟合效果最好。相对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基于3种拟合函数,枝叶茂密区域相对误差最小为11.46%,枝叶中等茂密区域相对误差最小为11.05%,枝叶稀疏区域相对误差最小为35.50%。基于确定的点云数与叶片数间的函数方程,经系数变换后可计算出叶面积密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量喷雾 激光雷达扫描 三维点云 点云密度 面积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中龄林树冠叶面积密度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小全 赵茂盛 徐德应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12-619,共8页
对江西大岗山17年生杉木人工林树冠内不同年龄针叶面积(NA)、叶面积密度(NAD)的垂直、水平和二维空间分布以及当年生针叶面积及其密度分布的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和模拟。结果表明,生长盛期杉木单个树冠平均NA 为25.42... 对江西大岗山17年生杉木人工林树冠内不同年龄针叶面积(NA)、叶面积密度(NAD)的垂直、水平和二维空间分布以及当年生针叶面积及其密度分布的季节动态进行了测定和模拟。结果表明,生长盛期杉木单个树冠平均NA 为25.42 m 2,平均NAD为2.272 7 m 2·m - 3,其中2年生及其以上老叶(简称2年生)大于1年生,1年生大于当年生。NAD 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均可用β分布函数表达,而相对冠高和冠径的二次趋势面表达式可很好地描述NAD二维空间分布。树冠内NAD在冠中上部枝的中前部最大,但不同年龄NAD的分布不同,当年生针叶更接近于树冠顶部和最外层,1年生针叶最大NAD位于树冠中部枝的中前部,2年生针叶最大NAD出现于树冠中下部枝的中部。随着林龄的增加,累积叶面积指数降低,NA在树冠中的垂直分布重心向上移动。当年生针叶干质量和NA 的季节生长进程适合Logistic方程。生长末期树冠内平均NA 和NAD可达29.424 3 m 2和2.630 7 m 2·m -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针叶面积密度 空间分布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枣麦复合系统中冬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宝驹 李隆 +2 位作者 李鲁华 张伟 甘雅文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1-4,共4页
在冬小麦成熟期采用根钻法采集单作冬小麦及与3、5年生枣树问作的冬小麦根样,利用Win—SURFERV.8.0软件进行根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分析,同时进行冬小麦经济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相比单作冬小麦,间作冬小麦... 在冬小麦成熟期采用根钻法采集单作冬小麦及与3、5年生枣树问作的冬小麦根样,利用Win—SURFERV.8.0软件进行根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分析,同时进行冬小麦经济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相比单作冬小麦,间作冬小麦的产量(P=0.0003)和地上部生物量(P=0.001)均显著下降。间作和单作冬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与3、5年生红枣问作的冬小麦20—60enl土层的根长密度值比单作冬小麦20~60cm土层的根长密度值分别减少了30.1%、46.2%:与3、5年生红枣间作的冬小麦20~40cm土层的根表面积密度值比单作冬小麦20~40cm土层的根表面积密度值分别减少了18.7%、31.3%。间作冬小麦根系与枣树的根系在20~60cm土层中生态位重叠,导致物种间根系竞争。5年生枣树较3年生枣树对间作冬小麦根长密度值、根表面积密度值的变化和分布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冬小麦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疆枣麦间作系统中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分布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宝驹 李隆 +2 位作者 李鲁华 张伟 甘雅文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3,共7页
在和田地区的冬小麦成熟期和枣树扬花期采用根钻法采集单作小麦、单作5a生枣树、枣麦间作系统根样,利用Win-SURFERv.8.0软件进行根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分析,并在小麦和枣树成熟阶段进行经济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测定,通过土地... 在和田地区的冬小麦成熟期和枣树扬花期采用根钻法采集单作小麦、单作5a生枣树、枣麦间作系统根样,利用Win-SURFERv.8.0软件进行根系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分析,并在小麦和枣树成熟阶段进行经济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测定,通过土地当量比进行间作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枣麦间作系统枣树和小麦的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下降。枣麦间作系统产量和地上部生物量土地当量比(1.383和1.322)均大于1,相比相应单作模式,有较高的总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间作条件下的小麦和枣树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比单作相应土层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小。间作小麦20~60cm土层根长密度值比单作小麦相应土层根长密度值减少46.2%;间作红枣20~60cm土层根长密度值、根表面积密度值比单作红枣相应土层根长密度值、根表面积密度值减少34.5%和31.2%。5a生枣树与小麦根系在20~60cm土层生态位重叠,促使间作小麦和间作枣树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麦间作系统 土地当量比(LER) 根长密度(RLD) 根表面积密度(RS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巢表面积密度(Sv)及癌实质体积密度(Vv)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夏庆欣 庄競 +3 位作者 李智 姬社青 韩广森 乔思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368-371,共4页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体视学指标癌巢表面积密度(Sv)、癌实质体积密度(Vv)与预后的关系,以寻找一个相对独立判断预后的量化指标。方法:统计206例乳腺癌患者的癌巢表面积密度(Sv)、癌实质体积密度(Vv)和...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体视学指标癌巢表面积密度(Sv)、癌实质体积密度(Vv)与预后的关系,以寻找一个相对独立判断预后的量化指标。方法:统计206例乳腺癌患者的癌巢表面积密度(Sv)、癌实质体积密度(Vv)和预后数据。结果:我们可以观察到Sv<4.4的患者有89例(89/114)生存≥5年,Sv>5.5的患者有71例(71/92)生存<5年。结论:体视学方法测定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癌巢表面积密度(Sv),方法简单易行,所获参数可靠,可作为反映其5年生存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体视学 癌巢表面积密度 癌实质体积密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灌木型白茶叶面积密度的双源点云激光协同反演方法
7
作者 杜龙龙 王荣扬 +1 位作者 陆学斌 于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60-168,共9页
为提高白茶叶面积密度(leaf area density,LAD)的反演精度,以浙江省安吉县昆铜乡茶场的茶树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和地基激光雷达对白茶茶树的冠层点云信息进行提取,对比几种常见的点云分割算法,选择效果最好的随机森林算法将... 为提高白茶叶面积密度(leaf area density,LAD)的反演精度,以浙江省安吉县昆铜乡茶场的茶树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和地基激光雷达对白茶茶树的冠层点云信息进行提取,对比几种常见的点云分割算法,选择效果最好的随机森林算法将提取的点云信息进行枝叶分离,并对冠层点云进行体元建模,探究白茶茶树最优体元和激光接触频率的相关性,采用冠层分析法分别对机载和地基数据绘制LAD曲线,通过盲区互补实现LAD的双源协同反演。结果表明,运用冠层分析法适用于估算灌木型白茶茶树的叶面积密度,机载点云数据和地基点云数据协同估算精度最高(R^(2)=0.930~0.963),地基数据估算精度次之(R^(2)=0.824~0.933),机载数据估算精度最低(R^(2)=0.693~0.838)。因此,机载和基地协同反演可以提升白茶茶树LAD的估算精度,进而为进一步研究灌木型作物的理化参数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型白茶 机载激光雷达 地基激光雷达 反演 面积密度 冠层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条锦鸡儿细根表面积密度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响应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玉寒 姚云峰 +4 位作者 郭月峰 赵文昊 温健 杨阳 祁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6-142,共7页
为研究柠条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细根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关系,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10 a生柠条锦鸡儿细根为研究对象,对细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对柠条锦鸡儿细根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 为研究柠条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细根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关系,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10 a生柠条锦鸡儿细根为研究对象,对细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分别对柠条锦鸡儿细根和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垂直和水平土层方向各标准地柠条锦鸡儿细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含水率均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均大于0.65(P<0.01)。经回归分析建立柠条锦鸡儿细根表面积密度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发现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R^2=0.84,P<0.01)。撂荒地土壤含水率比柠条地高71%,研究区柠条地出现至少200 cm的土壤干层,部分土层接近凋萎湿度,柠条生长受阻。研究结果对于干旱区人工柠条林的栽植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建设及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根系 模型 细根表面积密度 柠条锦鸡儿 土壤干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靶标叶面积密度参数的变量喷雾控制系统开发与性能试验 被引量:6
9
作者 范道全 张美娜 +1 位作者 潘健 吕晓兰 《智慧农业(中英文)》 2021年第3期60-69,共10页
变量喷雾技术是提高农药利用率、节省农药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达到果园施药减量增效的效果,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变量喷雾控制系统,提出了叶面积密度参数与执行机构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占空比的计算方法。该系统上位... 变量喷雾技术是提高农药利用率、节省农药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为达到果园施药减量增效的效果,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变量喷雾控制系统,提出了叶面积密度参数与执行机构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占空比的计算方法。该系统上位机基于激光LiDAR传感器探测的点云密度表征叶面积密度作为施药参数,并根据喷药处方计算各喷头对应电磁阀的PWM占空比,通过RS485通讯实时发送施药处方到下位机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下位机PLC根据接收的PWM占空比控制对应电磁阀的开关频率实现喷头喷雾流量的调节。通过试验测量了施药单元网格尺寸、系统延时时间以及PWM占空比与喷头流量之间的模型参数三部分关键系统参数。结果表明在0.2、0.3和0.4 MPa压力下PWM占空比与喷头流量之间均为线性关系,线性拟合优度均在0.98以上。最后,通过喷雾试验验证变量喷雾样机的有效性,试验结果表明,采样点水敏纸上单位面积(cm^(2))最少雾滴个数为35滴,达到了有效喷雾效果;当靶标冠幅与总冠幅比为39.9%时,变量喷雾模式相比于连续恒定式喷雾省药71.96%,相比于对靶开关式喷雾省药29.72%,达到了减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量喷雾 LIDAR 面积密度 控制策略 脉宽调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住宅建筑面积密度问题的探讨
10
作者 黄富厢 《城市规划》 1980年第4期5-12,共8页
本文根据大城市现阶段住宅建设需要,着重探讨多层高密度和多、高层相结合的高密度两种范畴内的有关问题。 一、多层高密度 我国大城市住宅建设,以五层行列式布置为主。影响密度的因素涉及层数N、长度L、端距l、进深B、间距D(纬度φ及高... 本文根据大城市现阶段住宅建设需要,着重探讨多层高密度和多、高层相结合的高密度两种范畴内的有关问题。 一、多层高密度 我国大城市住宅建设,以五层行列式布置为主。影响密度的因素涉及层数N、长度L、端距l、进深B、间距D(纬度φ及高度角h)、层高hi、窗台高W、檐部附加高度Δ等因素并可用下式表之(图a、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积密度 住宅建筑 高层住宅 问题的探讨 点式 大进深 多高层 多层高密度 院落住宅 经济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CT与DXA测量近段股骨面积骨密度及T值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程克斌 王玲 +4 位作者 王倩倩 马毅民 苏永彬 张勇 程晓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59-263,286,共6页
目的研究定量CT(QCT)测量近段股骨面积骨密度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对QCT和DXA近段股骨测量结果及T值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来自前瞻性城乡流病研究(PURE)项目的 103名女性和49名男性同一天进行髋关节QCT和DXA扫描。对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C... 目的研究定量CT(QCT)测量近段股骨面积骨密度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并对QCT和DXA近段股骨测量结果及T值进行比较性研究。方法来自前瞻性城乡流病研究(PURE)项目的 103名女性和49名男性同一天进行髋关节QCT和DXA扫描。对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CTXA测量结果进行分析,为了减小QCT和DXA因体模不同造成的误差,用Mindways回归方程对QCT测量结果进行换算,并运用Bland-Altman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比较CTXA和DXA结果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 QCT全髋关节(TH)与股骨颈(FN)的面积骨密度均低于DXA测量结果,分别为21.0%和17.8%。而QCT测量值用Mindways回归方程换算后,减小了与DXA测量结果的差异。FN及TH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CTXA测量误差分别为0.070和0.024 g/cm2及0.030和0.012 g/cm2,与DXA重复测量误差相近。经过Mindways校准方程换算后,Bland-Altman分析显示CTXA和DXA的TH的偏倚为-0.002(SD=0.05)g/cm2,而FN为-0.005(SD=0.06)g/cm2。CTXA测量女性近段股骨的T值与DXA的T值相关性很好,FN的R2=0.809,TH的R2=0.883。结论 CTXA测量的髋关节a BMD与DXA的测量的准确性相近,经过合适的调整,CTXA能够得出类似DXA的a BMD,对于老年女性其获得的全髋关节的T值与DXA结果相关性很好,从而能够用于诊断骨质疏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双能X线骨密度 面积密度 T值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腰椎投影骨面积对骨密度及骨质疏松诊断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际远 宋文忠 +2 位作者 史克俭 黄劲 钟兴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730-732,共3页
目的观察健康女性腰椎投影骨面积(projective bone area,BA)对面积骨密度(areal bonemineral density,aBMD)和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诊断的影响。方法 1.成都地区健康女性824例,年龄20~80岁,用GE LUNAR公司生产的EXPERT-XL双能X线... 目的观察健康女性腰椎投影骨面积(projective bone area,BA)对面积骨密度(areal bonemineral density,aBMD)和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诊断的影响。方法 1.成都地区健康女性824例,年龄20~80岁,用GE LUNAR公司生产的EXPERT-XL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正位1-4投射骨面积(BA)、骨矿物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面积骨密度(aBMD)。按照WHO推荐的诊断标准:aBMD低于峰值骨2.5个标准差为OP。2.按年龄分为20~39岁、40~59岁、60~80岁3个年龄组。各年龄组按BA大小分成大(large BA group,LBAG)、中(intermediate BA group,IBAG)、小(small BA group,SBAG)3组。3.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BA与BMC和aBMD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年龄组不同BA组腰椎BMC、aBMD比较用方差分析,OP检出率差异比较用卡方检验。结果 1.BA与BMC(r=0.768P<0.01)和aBMD呈正相关(r=0.171P<0.01);2.20~39岁、40~59岁、60~80岁不同BA组BMC、BMD比较均为:LBAG>IBAG>SB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0~39岁不同BA组均无OP检出;40~59岁LBAG、IBAG、SBAG组OP检出率分别为:5.0%、13.5%、18.9%,BA越大,OP检出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80岁LBAG、IBAG、SBAG组OP检出率分别为:45.2%、55.8%、64.3%,BA越大,OP检出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地区健康女性腰椎BA大者aBMD、BMC较高,OP检出率较低;反之腰椎BA小者,aBMD、BMC较低,OP检出率高。女性40岁后应注意骨质疏松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投影骨面积 面积密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资源密度面积法估算东海区头足类资源量 被引量:22
13
作者 凌建忠 严利平 李建生 《海洋渔业》 CSCD 2008年第1期56-61,共6页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 根据2001年、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网海区站监测调查资料,采用资源密度面积法,对东海区大陆架海域头足类及其主要种类的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东海区头足类资源密度2001年、2002年都以夏季为最高,分别为463.70 kg/km2和237.43 kg/km2;2001年春季和2002年冬季最低,分别为98.24kg/km2和125.43 kg/km2。(2)两年中太平洋褶柔鱼的年平均资源密度在所有头足类种类中都为最高,分别为145.07 kg/km2和101.85 kg/km2;而蛸类的资源密度为最低,分别为4.69 kg/km2和2.53 kg/km2。(3)2001年、2002年东海区大陆架海域的头足类资源量分别为375384.90 t和172692.90 t,以年平均资源量算出的MSY分别为238 553.56 t和144277.31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资源密度面积 资源量 估算 东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条灌丛孤立冠层下不同位置冠层的叶面积指数和透光率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景玲 张冬 +3 位作者 王谦 杨喜田 贾长荣 赵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4年第4期92-99,共8页
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PCA)测定荆条灌丛孤立冠层的叶面积密度(LAD)、叶面积指数(LAI)和冠层开度(DIFN),研究孤立荆条灌丛下3个测点、5个方位LAD、LAI和DIFN的变化规律,分析透光率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冠层北点的LAD、LAI均... 利用LAI-2200植物冠层分析仪(PCA)测定荆条灌丛孤立冠层的叶面积密度(LAD)、叶面积指数(LAI)和冠层开度(DIFN),研究孤立荆条灌丛下3个测点、5个方位LAD、LAI和DIFN的变化规律,分析透光率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冠层北点的LAD、LAI均稍大于南点,DIFN均较小,说明对天空辐射的遮蔽都较大。2)对正午太阳直接辐射的影响表现为:DIFN以茎基南侧最大,冠层北缘次之,茎基北侧最小,说明南点虽然叶面积指数较大,但太阳直接辐射的透光率却最好;夏至日冠层北缘的透光率最大,茎基南侧点次之,茎基北侧点最小,春秋分日,茎基南侧点最大,冠层北缘次之,茎基北侧点最小。3)荆条灌丛下太阳直接辐射日变化的分析表明:东、西的透光率较大,东南、正南、西南透光率相当;夏至日的DIFN中午前后比早晨和傍晚偏高。研究结果不仅为孤立灌丛下太阳直接辐射透光率的分析方法提供参考,而且为荆条灌丛下不同位置遮荫效果和冠下实生苗造林时播种位置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冠层 冠层分析 面积密度 面积指数 天空开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激光雷达的作物叶面积指数定量反演 被引量:23
15
作者 周梦维 柳钦火 +1 位作者 刘强 肖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07-213,共7页
为了进一步挖掘激光雷达在植被垂直结构探测上的潜力,通过引入Kuusk的多层均匀冠层方向反射模型的单次散射部分,基于激光雷达发射和回波波形的高斯特征,模拟作物激光雷达回波,建立了作物叶面积体密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反演方法。模型输入... 为了进一步挖掘激光雷达在植被垂直结构探测上的潜力,通过引入Kuusk的多层均匀冠层方向反射模型的单次散射部分,基于激光雷达发射和回波波形的高斯特征,模拟作物激光雷达回波,建立了作物叶面积体密度和叶面积指数的反演方法。模型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显示:G函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比土壤和叶片反射率大。最后利用"黑河综合遥感联合试验"的数据对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反演的作物叶面积体密度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叶面积指数反演的相对误差为12.5%。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反演作物叶面积体密度和叶面积指数,为作物结构参数反演提供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激光 雷达装置 全波形 面积密度 面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骨密度特点: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玲 杨明辉 +10 位作者 苏永彬 刘艳东 葛宇峰 伊辰 黄朋举 闫东 刘兴利 何波 吕梁 程晓光 吴新宝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Pro软件中的CT X线吸收检测法(CT X-ray absorptiometry,CTXA)髋部分析系统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髋部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髋部面积和体积骨密度。方法纳入低能量髋部骨折... 目的应用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Pro软件中的CT X线吸收检测法(CT X-ray absorptiometry,CTXA)髋部分析系统对老年女性髋部骨折患者的髋部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测量髋部面积和体积骨密度。方法纳入低能量髋部骨折女性患者447例及老年女性健康志愿者528例(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髋部QCT扫描。CTXA测量股骨近端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包括:全髋(total hip,TH)、股骨颈(femoral neck,FN)、大转子(trochanter,TR)和转子间区(intertro-chanter,IT),并测量相应ROI的面积骨密度(areal BMD,aBMD)(g/cm^(2))和体积骨密度(volumetric BMD,vBMD)(mg/cm3)。结果髋部骨折组和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分别为(74.8±9.2)岁和(68.1±8.8)岁。健康对照组TH aBMD和FN aBMD分别为(0.7±0.1)和(0.6±0.1)g/cm^(2),而髋部骨折组TH aBMD和FN aBMD分别为(0.6±0.1)和(0.5±0.1)g/cm^(2)。髋部骨折组TH aBMD/vBMD、FN aBMD/vBMD、TR aBMD/vBMD及IT aBMD/vBM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股骨近端各ROI的aBMD与身高和体质量均有相关性,但与校正年龄后的身高和体质量无相关;而股骨近端各区域的vBMD与身高无明显相关,与体质量存在弱相关性。结论与老年女性健康志愿者相比,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股骨近端各区域的aBMD和vBMD均明显降低,但在不同年龄层,骨密度减低的区域不同。vBMD不受身高体质量影响,因而脆性骨折风险预测应用vBMD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CT 髋部骨折 女性 面积密度 体积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颈aBMD和vBMD与骨面积的关系及对诊断骨质疏松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钟如意 廖二元 +3 位作者 伍贤平 张红 罗湘杭 张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18-723,共6页
目的探讨股骨颈的面积骨密度(aBMD)和体积骨密度(vBMD)与骨面积(BA)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OP)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测量5585例年龄5~96岁的女性髋部(股骨近端)股骨颈的BA、骨矿... 目的探讨股骨颈的面积骨密度(aBMD)和体积骨密度(vBMD)与骨面积(BA)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诊断骨质疏松(OP)的影响。方法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双能X线吸收法骨密度仪,测量5585例年龄5~96岁的女性髋部(股骨近端)股骨颈的BA、骨矿含量(BMC)、aBMD和vBMD。结果股骨颈aBMD和vBMD的峰值BMD(x±s)分别为0.8098±0.1017g/cm^2和0.1747±0.0244g/cm^3,BMC与BA呈显著正相关(r=0.350,P=0.000),aBMD与BA相关无显著性(r=-0.022,P=0.104),vBMD与BA呈显著负相关(r=-0.381,P=0.000)。年龄≥40岁(平均52.7±9.58岁)的受试者(n=4012)股骨颈BA按四分位数分成Q1、Q2、Q3和Q4组,各组之间的BMC呈显著性梯次增加,vBMD呈显著性梯次减少,各组之间的aBMD无显著性差异。采用aBMD诊断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8.59%、Q2=7.67%、Q3=8.86%和Q4=9.07%,各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采用vBMD诊断OP时,四个组的OP检出率分别为Q1=1.90%、Q2=4.88%、Q3=6.87%和Q4=13.4%,呈显著性梯次增加。在年龄≥40岁的全体受试者,aBMD的OP检出率(8.55%)显著高于vBMD(6.80%),两者的诊断齐同率为67.1%。结论该研究揭示股骨颈aBMD与骨骼大小不相关,vBMD与骨骼大小呈负相关。aBMD的OP检出率显著高于vBM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 面积 面积密度 体积骨密度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英杰 刘向峰 +2 位作者 张强 王来贵 郝国亮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5-152,共8页
[目的]揭示当地排土场不同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阐明预测草本植物根系提升土壤渗透性的最优指标,并得出草本植物根系提升土壤渗透性的最佳径级,为排土场生态修复植物选择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地点,... [目的]揭示当地排土场不同草本植物根系对土壤渗透性的影响,阐明预测草本植物根系提升土壤渗透性的最优指标,并得出草本植物根系提升土壤渗透性的最佳径级,为排土场生态修复植物选择提供重要依据。[方法]以海州露天矿排土场为研究地点,以轴根型紫花地丁、根蘖型苦荬菜和根茎型水麦冬为研究对象,采用图片像素换算法量化3种根系在不同土层深度范围内的根系分布特征;并结合渗透试验获取3种草本植物原状根土复合体的渗透参数,进而探究了根土复合体根系分布参数与渗透参数的关系。[结果]3种草本植物均能提升土壤的渗透性能,轴根型、根茎型和根蘖型根土复合体的初始入渗率、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渗透总量相较于素土分别提升82.23%~254.99%,85.59%~307.63%,72.02%~325.91%,62.93%~246.98%。3种草本植物根系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根土复合体的渗透参数均呈现线性相关,根表面积密度的相关性强于根长密度。3种根系对土壤渗透性的增强作用主要归功于0.5 mm<D≤1.5 mm径级,它们均存在提升土壤渗透性的最佳径级。[结论]草本植物根系能够提升土壤渗透性,根表面积密度是最佳预测指标,且不同根系均存在最佳径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类型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土壤渗透性 根土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护坡草本植物的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03
19
作者 李建兴 何丙辉 +3 位作者 谌芸 黄茹 陶俊 田太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4-152,共9页
为明确用于三峡库区植被构建的边坡植物物种根系特征与土壤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该文以裸地为对照,应用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对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in.)Nash)、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狗牙根(Cynodon d... 为明确用于三峡库区植被构建的边坡植物物种根系特征与土壤抗剪强度之间的关系,该文以裸地为对照,应用WinRHIZO(Pro.2004c)根系分析系统对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Lin.)Nash)、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 Flugge)、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 Pers.)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4种护坡草本的根系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香根草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显著大于其他草本;各草本类型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及根重密度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递减,但随深度的增加,不同草本类型的差异逐步缩小;不同草本类型土壤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大小均为:香根草>百喜草>紫花苜蓿>狗牙根>裸地,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的增大,土壤内摩擦角φ呈显著的对数增长,土壤粘聚力c呈显著的线性增长,且与直径D≤5mm不同径级的根系特征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对于裸地而言,4种草本均能显著增强土壤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且根系对土壤内摩擦角φ的提高程度大于土壤粘聚力c;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尤其是直径D≤5mm径级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能很好的表征土壤的抗剪强度,可作为评估土壤抗剪强度的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土壤 剪切强度 护坡植物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剪切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胡杨克隆繁殖根系分布特征及其构型 被引量:34
20
作者 黄晶晶 井家林 +4 位作者 曹德昌 张楠 李景文 夏延国 吕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4331-4342,共12页
以中龄林和成熟林胡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挖剖面和根窗的方法,研究胡杨繁殖根系分布、根系构型,以及胡杨根蘖与繁殖根系构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细根(d<2 mm)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现指数函数分布;(2)中龄林细根... 以中龄林和成熟林胡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挖剖面和根窗的方法,研究胡杨繁殖根系分布、根系构型,以及胡杨根蘖与繁殖根系构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细根(d<2 mm)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现指数函数分布;(2)中龄林细根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在0—90 cm各层都是显著大于成熟林的对应指标(P<0.05),成熟林的中等粗根(5 mm<d<20mm)、粗根(20 mm<d)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在深层(70—90 cm)和中浅层(40—50 cm)都显著大于中龄林的对应指标(P<0.05);(3)在中龄林中,根表面积、根分枝数、根分形维数及平均分枝角度是分析根系构型的主成分因子,而在成熟林中,根体积、根分枝数及平均分枝角度是分析根系构型的主成分因子;根系各径级的主成分分析显示1—2 mm各个径级对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影响显著;(4)两种林龄繁殖根系上的不定芽及分蘖株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两种林龄的一级侧根数、分枝角度亦无显著差异(P>0.05);(5)对比两种林龄不同根序上的根蘖芽发现,二级根上不定芽个数均是同组一级根上不定芽个数的3—4倍;基于以上对胡杨根系的功能权衡的分析,得出:细根对胡杨根系构型有重要的影响,在胡杨根系功能权衡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根长密度 根表面积密度 根系分布 根系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