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的颅内刺激部位
1
作者 高志强 张连山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75-178,共4页
采用面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技术,对30例正常人头颅顶枕部磁刺激。结果在同侧额肌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的潜伏期比常规在茎乳孔进行电刺激(ENOG)诱发的潜伏期长1.3±0.6ms。面神经传导速度约为50~60mm/m... 采用面神经磁运动诱发电位(MEP)测试技术,对30例正常人头颅顶枕部磁刺激。结果在同侧额肌诱发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的潜伏期比常规在茎乳孔进行电刺激(ENOG)诱发的潜伏期长1.3±0.6ms。面神经传导速度约为50~60mm/ms,面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茎乳处的长度约为65mm,依此计算出面神经自脑干至茎乳了孔的传导时间应为1.1~1.3ms,提示面神经MEP的刺激部位在该神经自脑干发出至进入内听道口前这一段,并可能更靠近脑干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面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时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马玉娟 黄杰 +2 位作者 方征宇 王秋 尤春景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8-902,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 目的:观察不同刺激强度的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梗死大鼠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43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刺激组、rTMS组(按不同刺激强度分80%MT亚组、100%MT亚组、120%MT亚组)。测定运动阈值(MT)后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模型成功24h后给予20Hz,刺激时间2s,间隔时间28s,总脉冲数为1200的rTMS刺激,连续刺激14d。观察术前、术后1d、治疗7d和治疗14d时双侧中枢传导时间(CMCT)和皮质潜伏时(CL)的变化。结果:①术前各组左右侧CMCT、CL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1d左侧CMCT、CL较术前和右侧缩短(P<0.01)。③治疗7d时,双侧CMCT、CL各组之间以及各组双侧CMCT、CL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治疗14d时,100%MT亚组左侧CMCT、CL较正常组和治疗7d时均缩短(P<0.05),双侧CMCT、CL均较术前缩短(左侧P<0.01,右侧P<0.05);80%MT亚组右侧CMCT、CL较术后1d缩短(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20HzrTMS有助于促进脑梗死大鼠双侧CMCT和CL缩短使双侧大脑达到某种平衡或者代偿,80%MT和100%MT两种强度的rTMS作用可能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经颅磁刺激 运动诱发电位 中枢传导时间 皮质潜伏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评估颅内动脉瘤术后运动功能 被引量:9
3
作者 史琤莉 周倩 +1 位作者 张明铭 蒋宇钢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4-249,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i6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9例表现出MEP的异常,其... 目的:探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颅内动脉瘤患者运动功能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i69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术中行MEP监测,比较术前及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变和MEP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9例表现出MEP的异常,其中6例术中采取相应措施后,1~40min内MEP逐渐恢复正常,术后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手术结束时3例MEP未能恢复到基线水平,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一致性。结论:MEP的改变可较早地获得脑缺血的证据,预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指导载瘤动脉的临时阻断时间。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在巨大及复杂动脉瘤术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监测面神经通路完整性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术中监测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部神经诱发电位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朱广友 郑崇达 +1 位作者 沈彦 王少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17-121,共5页
本文对69例健康男性阴部皮层、阴部骶髓体感诱发电位(SEPs)。生殖皮层及生殖骶髓运动诱发电位(MEPs)以及骶髓反射时(SRL)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电刺激阴茎背神经时感觉传导总时间为59.18±1.92ms;外周感觉传异时间为9.98±1... 本文对69例健康男性阴部皮层、阴部骶髓体感诱发电位(SEPs)。生殖皮层及生殖骶髓运动诱发电位(MEPs)以及骶髓反射时(SRL)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电刺激阴茎背神经时感觉传导总时间为59.18±1.92ms;外周感觉传异时间为9.98±1.30ms;中枢感觉传导时间为29.66±2.32ms;跨颅磁刺激及骶脊神经根磁剌激时运动传导总时间为20.34±2.28ms;外周运动传导时间为6.05±1.40ms;中枢运动传导时间为14.31±2.68ms,骶髓反射时为35.15±3.58ms。此外,本文还对阴部神经诱发电位检测的意义及临床应用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诱发电位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根磁刺激 骶髓反射 阴茎背神经 跨颅磁刺激 健康男性 综合研究 感觉传导 中枢感觉 临床应用 电位检测 阴部神经 电刺激 皮层 生殖 外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纯 王淳 +3 位作者 张标 廖断修 刘平 付秀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脑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Barthel指数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MCT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潜伏期 对照组 变化特点 大脑半球 大鱼际肌 颈椎棘突 腰椎棘突 患侧上肢 功能缺失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负荷后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李捷 牛英鹏 李鹏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2年第3期11-17,共7页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 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先进的大脑皮层电刺激仪等,进行了大脑皮层运动诱发电位的初步研究,对锥体束功能进行了直接定量测定,提供了有关运动负荷后锥体束及脊髓的兴奋变化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对运动行为控制的神经生理基础及运动训练负荷最佳化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神经 PT细胞 中枢传导时间(CMCT) 运动诱发电位 潜伏期 H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诱发电位分段检测法在胸廓出口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摘要)
7
作者 张凯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0-100,共1页
目的讨论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分段检测技术在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OS或疑似TOS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压电刺激引发MEP,同时测量全程MEP的潜伏期,及锁骨... 目的讨论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分段检测技术在下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O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TOS或疑似TOS者及9例正常对照者,采用高压电刺激引发MEP,同时测量全程MEP的潜伏期,及锁骨下近段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结果20例患者正中神经近段MEP、全程MEP法的检测百分率为83.3%、33.3%。采用尺神经近段MEP、锁骨下近段MNCV及全程MEP法检测,三方法的阳性率分别为94.4%、83.3%、55.6%。说明近段MEP检出百分率高于锁骨下近段MNCV的检出率,高于全程MEP潜伏期的检出率。结论(1)用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明显提高TOS的诊断率;(2)近段MEP检测方法可提高双卡综合征的鉴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廓出口综合征 运动诱发电位 诊断价值 检测法 分段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摘要 MEP 高压电刺激 双卡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诱发电位的研究——锥体束机能的新检查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孟宪伟 陈谅 +1 位作者 王慕一 李绍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51-54,共4页
应用经皮电刺激大脑皮层及脊髓诱发肌肉动作电位检查方法,研究64名健康成人和22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锥体束传导机能。结果表明,以中枢内运动神经传导时间作为中枢运动神经系统诱发电位的客观指标,不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且可以提... 应用经皮电刺激大脑皮层及脊髓诱发肌肉动作电位检查方法,研究64名健康成人和22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锥体束传导机能。结果表明,以中枢内运动神经传导时间作为中枢运动神经系统诱发电位的客观指标,不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而且可以提示早期或亚临床性锥体束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诱发电位 锥体束 神经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在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9
作者 易敏 姚源蓉 谢炳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0-772,共3页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 目的: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s)技术研究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病变特点,探讨CHEPs在CID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CIDP的患者21例及对照组32例,应用CHEP刺激器进行刺激,记录Cz/N的潜伏期,分析比较外周神经Aδ纤维及N波峰潜伏期,同时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并比较其阳性率。结果:(1)对照组CHEPs波形引出率高于患者组。(2)患者组中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患者组Aδ纤维传导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患者组上肢Aδ纤维传导速度减慢率较下肢低(P<0.05)。(5)患者组上下肢近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但患者组上下肢远端N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P<0.05)。(6)患者组Aδ纤维CV异常率高于MCV及SCV(P<0.05)。结论:CHEPs能反应CIDP患者的痛觉传导通路的异常部位及损伤程度,且较传统的神经传导速度更敏感,可作为临床诊断CIDP的一项电生理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及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韩雪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2023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 目的 分析卒中后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周围神经电生理特征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此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6月—2022年3月康复科收治的亚急性期卒中患者,采用自身健患侧进行对比,进行双侧上肢SEP和周围神经电生理检查并对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分析患侧SEPP15、N20、P25、N13及N9潜伏期、感觉神经传导参数、运动神经传导参数与上肢运动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卒中后亚急性期偏瘫患者102例,平均(68.76±11.33)岁,男性78例。患者偏瘫侧上肢SEPP15[(16.90±1.67)ms vs.(16.27±1.50)ms,P<0.001]、N20[(20.13±1.49)ms vs.(19.42±1.60)ms,P<0.001]、P25[(24.39±1.75)ms vs.(23.70±1.50)ms,P<0.001]、N13[(14.05±1.25)ms vs.(13.42±1.26)ms,P<0.001]及N9[(9.25±0.96)ms vs.(8.80±1.40)ms,P<0.001]的潜伏期均大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指1-腕)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velocity,SCV)[(48.93±6.82)m/s vs.(51.26±6.40)m/s,P<0.001]、波幅[(22.54±9.91)μv vs.(32.71±17.68)μv,P<0.001]小于健侧;正中神经(指3-腕)SCV[(49.26±7.31)m/s vs.(52.98±5.99)m/s,P<0.001]、波幅[(24.71±11.39)μv vs.(38.57±20.21)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指5-腕)SCV[(48.72±7.46)m/s vs.(52.01±6.82)m/s,P<0.001]、波幅[(19.51±11.35)μv vs.(25.74±13.44)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SCV[(54.53±6.06)m/s vs.(56.99±4.84)m/s,P<0.001]、波幅[(11.37±6.04)μv vs.(14.53±7.89)μv,P<0.001]小于健侧。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肘-腕)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nerveconductionvelocity,MCV)[(54.79±4.89)m/s vs.(57.10±5.07)m/s,P<0.001]、波幅[(8.42±3.85)μv vs.(10.00±3.72)μv,P<0.001]小于健侧;尺神经(腕-肘上)MCV[(53.12±6.81)m/s vs.(55.01±6.35)m/s,P<0.001]、波幅[(6.89±2.56)μv vs.(8.78±2.26)μv,P<0.001]小于健侧。P15(r=-0.358,P<0.001)、N20(r=-0.674,P<0.001)、P25(r=-0.465,P<0.001)潜伏期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assessmentupperextremityscale,FMA-UE)评分均呈负相关;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指3-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31,P=0.026),尺神经电极位置为指5-腕(r=0.292,P=0.006),腕-肘上(r=0.391,P<0.001)的SCV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电极位置为指5-腕的波幅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263,P=0.012),正中神经电极位置为肘-腕的MCV(r=0.220,P=0.037)、波幅(r=0.223,P=0.034)与FMA-UE评分均呈正相关,尺神经电极位置为腕-肘上的MCV(r=0.231,P=0.027)与FMA-UE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卒中偏瘫患者常伴有感觉传导通路受损及偏瘫侧上肢周围神经的改变,且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上肢 体感诱发电位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面瘫肌电图及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观察 被引量:9
11
作者 彭更生 余青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6-186,共1页
关键词 特发性面瘫 肌电图 面神经运动传导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运动疗法结合推拿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上肢神经传导的效果 被引量:31
12
作者 阴涛 郑遵成 高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结合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本院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36),分别采用颈椎牵引和SET结合推拿进行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检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结合推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本院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6)和试验组(n=36),分别采用颈椎牵引和SET结合推拿进行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检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峰潜伏期、上肢电流感觉阈值(CPT),观察治疗显效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显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的58.33%(Z=2.093,P<0.05)。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显著加快(t>12.059,P<0.001),试验组明显快于对照组(t>3.266,P<0.01);两组的臂丛电位(N9)和颈髓电位(N13)的SEP峰潜伏期显著缩短(t>7.061,P<0.001),试验组显著少于对照组(t>8.033,P<0.001);两组CPT分级均显著降低(t>8.895,P<0.001),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t=8.913,P<0.001)。结论SET结合推拿治疗可促进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功能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悬吊运动疗法 推拿 神经传导 上肢 体感诱发电位 电流感觉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竭运动对胫神经传导速度及皮肤交感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振国 迟娜 +2 位作者 刘克敏 阎平 马玲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4-64,共1页
1 对象与方法 1.1测试对象 大连市足球运动学校田径运动员24名。男14人,女10人;年龄13-20岁,平均16岁;专业训练年限1-3年。 1.2实验器材 英国牛津产Synergy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瑞典产MONARK-839E电脑测功率计。
关键词 皮肤交感反应 神经传导速度 力竭运动 田径运动 诱发电位 足球运动 专业训练 实验器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俊华 苏建华 +1 位作者 黄慧 孙亚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02-1205,共4页
目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运用药物治疗,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观察NMES联合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治... 目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临床上主要运用药物治疗,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较少。文中旨在观察NMES联合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江苏大学附属金坛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成3组:常规治疗组、试验用药组、联合治疗组,每组32例。3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和理疗,试验用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静脉滴注,联合治疗组在试验用药组的基础上加用NMES治疗。在患者治疗前、治疗7 d和14 d时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对3组患者进行评定,并在治疗14 d时予以临床疗效评定;3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4 d检测面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M波)的潜伏期与波幅。结果治疗7 d时,联合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12.69±2.17)分]较常规治疗组、试验用药组[(10.31±2.74)分、(11.22±2.54)分]升高(P<0.05)。治疗14 d时,试验用药组、联合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14.25±2.37)分、(16.94±1.97)分]较常规治疗组[(12.69±2.53)分]升高(P<0.01),联合治疗组Portmann简易评分较试验用药组升高(P<0.01)。3组患者Portmann简易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P<0.01)。联合治疗组、试验用药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试验用药组(P<0.05)。治疗14 d时,联合治疗组、试验用药组M波潜伏期较常规治疗组缩短,波幅明显增高;联合治疗组波幅较试验用药组明显增高[(1.03±0.21)m V vs(0.93±0.15)m V,P<0.05]。结论 NMES和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肌肉电刺激 牛痘免疫病毒疫苗接种家兔炎症皮肤提取液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运动传导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通路的电生理学检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雪青 韩璐 +1 位作者 武俏丽 张丽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271-273,共3页
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而脊髓损伤程度的评价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连续监测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拟为脊髓损伤后的神... 脊髓损伤后再生修复的研究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而脊髓损伤程度的评价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利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连续监测脊髓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拟为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修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运动传导通路 电生理学 检测 感觉 大鼠 运动诱发电位 体感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人体运动系统兴奋性的影响——基于TMS和H反射的证据
16
作者 卞秀玲 刘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29-529,共1页
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可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而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然而t DCS具体如何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TMS和H反射检测手段,观... 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可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进而提升人体运动能力。然而t DCS具体如何调节神经兴奋性,进而提升运动表现的生理证据尚不充分。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TMS和H反射检测手段,观察t DCS干预后大脑初级运动皮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的变化,为该技术改善运动表现的机制问题提供生理学证据。方法16名上海体育大学健康男性参与了测试。采用双盲交叉设计,刺激方案:2 m A,20 min的阳极、阴极、假刺激,间隔48 h。统计方法: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大脑皮层兴奋性:阳极刺激后动作诱发电位较基线振幅显著增大(P<0.05),阴极刺激则相反(P<0.05);阳极刺激后SICI抑制水平较基线显著降低(P<0.05),且较阴极显著提高(P<0.05);(2)脊髓通路兴奋性:阳极刺激后,Hmax/Mmax值显著降低(P<0.05),H反射潜伏期较刺激前显著缩短(P<0.05)。突触前抑制阳极刺激较基线有显著差异性(P<0.05)。运动传导速度的增加值,阳极较阴极显著提升(P<0.05)。结论(1)t DCS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兴奋性,阳极刺激提高大脑皮层的动作诱发电位、降低皮层内抑制,阴极干预效果相反。(2)t DCS刺激可通过影响H反射振幅、H反射潜伏期、突触前抑制、神经传导速度,进而调节脊髓传导通路兴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前抑制 初级运动皮层 H反射 诱发电位 交叉设计 人体运动能力 神经传导速度 神经兴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6
17
作者 孟祥民 赵宇阳 +2 位作者 杨传美 陈曦 李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4-669,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符合入组条件完成研究的4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频刺激组(14例)、假rTMS组(14例)和高频刺激组(1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低频刺激组则在非受累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1Hz的rTMS治疗;高频刺激组及假rTMS组则在患侧M1区给予10Hz的rTMS治疗;所有患者接受2周治疗,每周5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包括患侧脑区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患侧上肢MAS量表,将各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治疗前,3组患者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神经电生理学变化:治疗2周后,3组患者的MEP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组内治疗前缩短(P<0.05);1Hz组和10Hz组较前明显缩短且优于假r TMS组(P<0.05);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上肢功能改善:治疗2周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1Hz组和10Hz组与假rTMS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1Hz组和10Hz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3组患者患侧上肢MAS量表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高频及低频rTMS治疗均有利于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且两者间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潜伏期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上肢功能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功能评价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光辉 李肖霞 +3 位作者 白金柱 蔡钦林 李凌松 沈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4-276,共3页
目的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行为变化及功能评价。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术后 9d ,实验组脊髓损伤局部注射移植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系G3。采用只注射培养液和不作治疗处理作为对照组。细胞移植后 ,... 目的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行为变化及功能评价。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 ,术后 9d ,实验组脊髓损伤局部注射移植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系G3。采用只注射培养液和不作治疗处理作为对照组。细胞移植后 ,采用BBB评分进行功能评价 ,每周评分 1次 ,检测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变。分别在细胞移植的第 8周和第 12周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的神经电生理检查 ,检测脊髓的传导功能。结果 :实验组移植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后 ,其BBB评分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但运动诱发电位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 传导功能 运动诱发电位 运动功能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与NT-3基因修饰雪旺细胞联合移植促进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郭家松 曾园山 +4 位作者 李海标 黄文林 李晓君 刘甘泉 李晓滨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与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修饰雪旺细胞(SCs)联合移植对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及神经传导功能修复的作用。方法:将NSCs与NT-3基因修饰SCs或未基因修饰SCs联合移植,或NSCs单独移植到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与神经营养素-3(NT-3)基因修饰雪旺细胞(SCs)联合移植对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及神经传导功能修复的作用。方法:将NSCs与NT-3基因修饰SCs或未基因修饰SCs联合移植,或NSCs单独移植到大鼠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处,60d后进行爬网格测验和BBB评分检测运动功能。第67d,进行皮质运动诱发电位(CMEP)和皮质感觉诱发电位(CSEP)检测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结果:脊髓损伤大鼠后肢的运动功能及CMEP和CSEP的修复程度依次为NSCs与NT-3基因修饰SCs联合移植组,NSCs与未基因修饰SCs联合移植组,NSCs单独移植组和实验对照组。结论:NSCs与NT-3基因修饰SCs联合移植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后大鼠的后肢运动及神经传导功能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3基因修饰 全横断脊髓损伤 联合移植 神经干细胞 功能修复 雪旺细胞 大鼠 实验研究 全横断性脊髓损伤 神经传导功能 NSCs 感觉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单独移植 运动功能 神经营养素 CSEP 后肢 BBB EP) 对照组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习班招生通知
20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71-271,共1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举办的《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习班》拟定于2016年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学习班集中了北京大学临床电生理学领域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参与授课。学习班内容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举办的《北京大学第十三届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习班》拟定于2016年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学习班集中了北京大学临床电生理学领域雄厚的师资力量,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共同参与授课。学习班内容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测定、诱发电位等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以及在骨科、手外科、神经外科、运动医学、康复等相关疾病的术中监护与应用。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Ⅰ类7学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生理 临床电生理 神经传导 医学教育 手外科 神经外科 疾病诊断治疗 运动医学 诱发电位 日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