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神经电生理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谭学新 马丽 +2 位作者 李波 王哲 刘纯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3-255,共3页
目的探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用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可能。方法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0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10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将丝素-壳聚糖混合膜制作成神经导管,用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 目的探讨丝素-壳聚糖混合膜用于面神经缺损修复的可能。方法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20只,切断双侧面神经颊支,制成10mm的兔面神经颊支缺损模型。将丝素-壳聚糖混合膜制作成神经导管,用来修复兔右侧面神经缺损,作为实验组;左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组。术后2,4,6,8周显微镜下观察面神经修复段的解剖形态,术后4,6,8周行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随时间推移,兔面神经缺损成功再生。结论丝素-壳聚糖神经导管可有效促进兔面神经缺损修复并引导神经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有效地反映神经缺损修复的功能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神经再生 神经导管 丝素-壳聚糖混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缺损修复供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廖进民 徐达传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2-223,共2页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面神经修复 面神经损伤 神经移植供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段永畅 田广永 +1 位作者 郑伟 张珊珊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观察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s,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建立白兔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面神经断端植入制备好的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内2 mm,使面神经两断端之间距离为10 mm,将... 目的观察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s,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修复面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建立白兔面神经缺损模型,将面神经断端植入制备好的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内2 mm,使面神经两断端之间距离为10 mm,将导管两端与神经固定缝合皮肤。再随机将12只大白兔分为术后4、8、12周组。实验结束后切开大白兔面神经吻合部位,选取神经导管近、中和远端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神经生长及导管降解情况。结果实验白兔手术伤口Ⅰ期愈合,无局部坏死、移植物排出及全身不良反应。术后4周导管壁有巨噬细胞浸润,导管近端雪旺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新生小血管丰富;8周可见导管壁变薄,有成纤维细胞附着,巨噬细胞浸润,导管内有神经束样结构,束间纤维分隔,外层纤维包膜增厚,新生小血管减少;12周可见神经导管壁进一步分解,胶原纤维增生,导管内神经纤维结构接近正常,轴突样结构增粗,外层纤维包膜变薄。结论载NGF海藻酸凝胶-聚乳酸复合导管能较好的引导面神经再生,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导管 面神经缺损 神经生长因子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缺损桥接移植修复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洪飞 赵宝荣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62-463,共2页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神经桥接 移植修复 自体神经移植 面神经修复 神经再支配 面部表情肌 医源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余国建 胡勤刚 +3 位作者 周炳荣 邓润智 黄晓峰 陈湘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初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兔骨髓液经Percoll液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纯化后获得兔骨髓MSCs。15只新西兰白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分别造成12mm的缺损,一侧硅胶管套管连接后植入... 目的:初步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面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抽取兔骨髓液经Percoll液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经体外培养、纯化后获得兔骨髓MSCs。15只新西兰白兔的两侧面神经上颊支分别造成12mm的缺损,一侧硅胶管套管连接后植入MSCs,另一侧单纯硅胶管套管。于术后第4、8、16周行大体观察,测定神经传导速度,处死动物后作组织学检查。结果:第4周时双侧管内未见明显再生神经纤维;第8周和16周时,双侧管内可见再生神经纤维。神经电生理测定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结果显示,MSCs侧优于单纯套管侧(P<0.05)。结论:MSCs可促进面神经缺损的修复,提示MSCs可应用于修复外周神经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面神经缺损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静脉与内翻静脉移植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唐杰 胡静 +1 位作者 戚孟春 赵强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5期486-488,共3页
目的:比较自体常规静脉与内翻静脉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4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节段性切除所有动物左侧面神经颊支,造成10mm的缺损。切取同侧的颈外静脉15mm,A组动物用常规静脉而B组动物用... 目的:比较自体常规静脉与内翻静脉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选用48只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节段性切除所有动物左侧面神经颊支,造成10mm的缺损。切取同侧的颈外静脉15mm,A组动物用常规静脉而B组动物用内翻静脉即刻修复面神经缺损。在手术后4,8与16周分别处死8只动物,取神经标本行定量组织学与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再生情况。结果:在术后4~8周,自体内翻静脉移植组修复面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的再生多于常规静脉移植组。但在16周时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静脉可以为面神经节段性缺损提供修复与再生的管道;内翻静脉相对于常规静脉可能产生更快的神经再生与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静脉移植 内翻静脉 面神经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神经材料(干热变性骨骼肌)修复面神经缺损:附一例报告
7
作者 高志强 张连山 +3 位作者 葛平江 何林 吕威 韩张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1-214,共4页
目的探讨骨骼肌作为一种非神经材料在修复面神经缺损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动物实验证实,经微波变性处理后的骨骼肌作为桥接材料修复面神经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一例较大面神经瘤患者采取经乳突进路面神经鞘膜瘤切除... 目的探讨骨骼肌作为一种非神经材料在修复面神经缺损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动物实验证实,经微波变性处理后的骨骼肌作为桥接材料修复面神经缺损,具有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对一例较大面神经瘤患者采取经乳突进路面神经鞘膜瘤切除术,同时采用经微波干热变性骨骼肌移植修复面神经缺损。结果术后随访一年,面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提示干热变性骨骼肌作为一种非神经材料,在修复面神经缺损方面,具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骨骼肌 神经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自体静脉桥修复面神经缺损中促进神经再生的效应 被引量:2
8
作者 唐杰 戚孟春 胡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91,共5页
目的旨在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自体静脉桥修复面神经缺损中促进神经再生的效应。方法选用3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切除双侧10 mm长面神经颊支,制作面神经缺损动物模型。以同侧面后静脉作为神经再生管道,... 目的旨在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自体静脉桥修复面神经缺损中促进神经再生的效应。方法选用36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切除双侧10 mm长面神经颊支,制作面神经缺损动物模型。以同侧面后静脉作为神经再生管道,修复面神经缺损。静脉管腔内分别注入生理盐水(A组,n=16)或GDNF溶液(B组,n=16)。分别于手术后当时,及术后4、8、16周诱发面神经动作电位,评价神经功能。于术后4、8、16周每组分别随机处死6只动物,切取术区神经标本,行组织学与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手术后当时,2组实验动物均无动作电位产生;而术后4、8、16周,2组均有动作电位出现。除术后4周时动作电位波宽2组无显著差异外,B组动作电位的波幅在术后4周和8周均显著高于A组(P<0.01),而潜伏期显著短于A组(P<0.01),波宽在术后8周显著高于A组(P<0.01)。术后16周,除动作电位波幅B组显著高于A组外(P<0.01),波宽和潜伏期2组均无显著差异。形态学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B组再生神经有更多的成熟的有髓神经纤维,更早出现有活力的Schwann细胞。结论 GDNF在自体静脉桥修复面神经缺损中可有效促进神经再生;GDNF复合自体静脉桥为临床面神经缺损修复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自体静脉移植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桥接治疗面神经缺损
9
作者 张茹惠 张伟 +2 位作者 刘学 房家智 徐勇忠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5年第1期29-30,共2页
作者采用自体静脉空管移植对2.0cm~3.0cm以上面神经缺损的患者进行桥接治疗,共诊治7例,其中颞支1条,颧支4条,上颊支3条,下颊支3条,随访6~12个月,全部病例肌电图呈恢复性变化。作者认为静脉桥接治疗而神经缺... 作者采用自体静脉空管移植对2.0cm~3.0cm以上面神经缺损的患者进行桥接治疗,共诊治7例,其中颞支1条,颧支4条,上颊支3条,下颊支3条,随访6~12个月,全部病例肌电图呈恢复性变化。作者认为静脉桥接治疗而神经缺损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外科手术 静脉桥接 面神经缺损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套接引导面神经定向再生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许家军 赵云富 +1 位作者 周洁 陈必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1-54,共4页
自体静脉套接或神经原位移植修复大鼠面伸经法隙缺损.术后3个月应用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周围器官与中枢核团联系的变化.结果表明3mm静脉管与3mm神经移植体一样引导再生轴突通过修复区.与神经移植体相比,3 mm静脉管能... 自体静脉套接或神经原位移植修复大鼠面伸经法隙缺损.术后3个月应用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周围器官与中枢核团联系的变化.结果表明3mm静脉管与3mm神经移植体一样引导再生轴突通过修复区.与神经移植体相比,3 mm静脉管能促使面神经再生轴突定向再生.躯体定位关系恢复胞体增大是其支配更大范围靶肌的代偿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再生 静脉套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同种异体类雪旺细胞的异种神经支架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早期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毛旭 马艳梅 孙妍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6-123,共8页
目的探讨化学联合冻融方式处理的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类雪旺细胞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实验效果。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腹股沟脂肪垫,通过单酶消化法体外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opose-deribed stem cell,ADSCs),并通... 目的探讨化学联合冻融方式处理的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类雪旺细胞后修复面神经损伤的实验效果。方法取日本大耳白兔腹股沟脂肪垫,通过单酶消化法体外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opose-deribed stem cell,ADSCs),并通过化学试剂及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体外定向诱导成类雪旺细胞(schwann cell-like cell lineages,SCs-like);取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通过化学联合冻融的方式制备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使用Di OC16(3)荧光探针进行类雪旺细胞的标记。建立兔面神经5 mm的缺损模型,以不同移植物确立3组实验分组(n=10):A组(自体神经修复组);B组(复合Di OC16-SCs的异种神经支架修复组);C组(单纯异种神经支架修复组)。术后8周通过再生神经的电生理、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及特异性蛋白定量评价神经功能的早期修复效果。结果术后各组动物分笼饲养,均存活良好。解剖时发现各组动物再生神经连续性及完整性均良好,未形成明显的神经瘤。术后8周各组术侧动作电位潜伏期延长,A、B组明显快于C组,且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计算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密度,A、B组明显高于C组(P<0.05),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生神经内特异性蛋白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染色观察,可见A、B组内NGF及BDNF的蛋白含量均高于C组(P<0.05),且A组NGF蛋白含量最高,B组BDNF蛋白含量最高。结论复合体外定向诱导的类雪旺细胞的脱细胞异种神经支架在修复面神经5 mm的缺损中早期获得的修复效果与自体神经的修复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类雪旺细胞 异种神经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M_1介导神经生长因子对运动神经元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引成 王贵和 张政华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9-462,共4页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GF)、神经节苷脂M1 (GM1 )及NGF和GM1 混合液对桥接面神经的硅胶管腔中面神经管状化移植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大白兔 40只 ,4只作正常对照 ,其余 3 6只随机分为A、B、C三组 ,将其双侧面神经下颊支与腮... 目的 研究神经生长因子 (NGF)、神经节苷脂M1 (GM1 )及NGF和GM1 混合液对桥接面神经的硅胶管腔中面神经管状化移植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大白兔 40只 ,4只作正常对照 ,其余 3 6只随机分为A、B、C三组 ,将其双侧面神经下颊支与腮腺前缘相同平面造成 8mm长缺损 ,用 1 5mm的硅胶管进行桥接 ,然后作以下处理 :A组 ,左侧硅胶管内加入NGF ,右侧加入生理盐水 ;B组 ,左侧加入NGF +GM1 ,右侧加入NGF ;C组 ,左侧加入NGF +GM1 ,右侧加入GM1 。于术后 2 0周进行电生理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A组左右侧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无显著性 ;B、C两组左右侧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且两组左侧再生神经有髓纤维数目、直径、髓鞘厚度、轴突直径均高于对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但A组以上指标均无差异。光镜及电镜观察试验各组均有较明显的神经再生。结论 ①NGF能够促进运动神经元再生 ,但这种能力有限 ;②GM1 能够介导NGF促进运动神经元再生 ,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缺损 神经再生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节苷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