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魔与否定——兼谈《浮士德》中靡非斯特的形象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修和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S1期43-48,共6页
有一种观点认为,歌德《浮士德》中的恶魔靡非斯特,是一个否定人生、蔑视理性、仇恨人类精神的反面形象(参阅朱维之,赵澧主编《外国文学简编》第17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这是一种值得商榷的观点。
关键词 《浮士德》 靡非斯特 反面形象 外国文学 人类精神 中国人民大学 理性 出版社 黑格尔 郭沫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胜邪恶——由《靡非斯特》所想到……
2
作者 王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32,共2页
近日,欣赏到一部匈牙利影片,颇有感慨。这部片名为《靡非斯特》的‘廉非斯特’实则为一部德意志古典传统戏剧,主题是正义战胜邪恶。影片引出了一个艺术与思想倾向的问题,也就是正义与邪恶的问题。 影片《靡非斯特》具体描绘了德意志民... 近日,欣赏到一部匈牙利影片,颇有感慨。这部片名为《靡非斯特》的‘廉非斯特’实则为一部德意志古典传统戏剧,主题是正义战胜邪恶。影片引出了一个艺术与思想倾向的问题,也就是正义与邪恶的问题。 影片《靡非斯特》具体描绘了德意志民族演员亨特利克·霍夫卡的演艺生涯及革命艺术思想倾向的形成过程。霍夫卡原是一个地方级演员,少年时代的贫穷、常常遭人羞辱的境遇,造就了他秉直、刚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靡非斯特 思想倾向 纳粹分子 德意志民族 国家剧院 正义战 历史剧 形成过程 戏剧艺术 古典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轨的都会之“恶”:《阿金》的挑战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22,共7页
一、《阿金》的挑战《阿金》一文写于1934年12月21日。略而言之,鲁迅笔下的阿金只是上海弄堂里一个被外国主人雇佣,廉耻感稀薄——"好像颇有几个姘头",既善于嘻嘻哈哈调笑又有强悍刁蛮的一面、声音响亮、勇于吵嘴的女仆而已。奇特的... 一、《阿金》的挑战《阿金》一文写于1934年12月21日。略而言之,鲁迅笔下的阿金只是上海弄堂里一个被外国主人雇佣,廉耻感稀薄——"好像颇有几个姘头",既善于嘻嘻哈哈调笑又有强悍刁蛮的一面、声音响亮、勇于吵嘴的女仆而已。奇特的是文中"我"对她异常的厌恶,"自有阿金以来,四周的空气也变得扰动了,她就有这么大的力量。"1"我的讨厌她是因为不消几日,她就摇动了我三十年来的信念和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弄堂 声音响亮 耻感 住宅问题 利益所在 文中 道德领域 住宅空间 《故事新编》 靡非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主题新解 被引量:3
4
作者 易晓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3期20-24,共5页
本文指出:关于《浮士德》这部极具歧义性的作品的研究,学界迄今仍显单一。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一公认的观点,虽是由作品现实内容与时代精神自然概括出来的,但具有抽象化与单一化的严重缺陷。浮士德形象的一个更重... 本文指出:关于《浮士德》这部极具歧义性的作品的研究,学界迄今仍显单一。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一公认的观点,虽是由作品现实内容与时代精神自然概括出来的,但具有抽象化与单一化的严重缺陷。浮士德形象的一个更重要的方面还在于反映了人类的普通精神。《浮士德》中具有一个“人性”的主题,它是作品的内在结构,将看似无序的材料贯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隐在的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书斋生活 德国古典美学 资产阶级 靡非斯特 世俗生活 人性分裂 精神追求 知识分子 瓦格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浮士德的典型形象 被引量:1
5
作者 邓双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54-59,共6页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的《伊里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别林斯基说:“无可争辨,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里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 歌德的《浮士德》和荷马的《伊里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被称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享有崇高的声誉。别林斯基说:“无可争辨,歌德的《浮士德》是我们时代的《伊里亚特》。”“《浮士德》是当代德国社会的一面完整的镜子”。丹纳指出:“近代两部巨大的史诗,《神曲》与《浮士德》是欧洲史上两个重要时期的缩影。《浮士德》确实是一部时代生活的广阔的史诗,它规模宏大,包罗万象。但是在诗剧中,歌德正是以其艺术家对生活本质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艺术手腕塑造了浮士德这个世界著名的典型形象才获得如此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典型形象 靡非斯特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性格 悲剧 现实生活 魔鬼 《神曲》 欧洲文艺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歌德与现代阿拉伯文学
6
作者 宇宙 《阿拉伯世界研究》 1991年第3期52-55,76,共5页
阿拉伯学者对歌德的研究与译介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创作的《浮土德》,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巨著,而且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齐名,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史诗之一。早在本世纪初,... 阿拉伯学者对歌德的研究与译介德国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创作的《浮土德》,不仅是德国文学史上的伟大巨著,而且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神曲》齐名,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伟大史诗之一。早在本世纪初,鲁迅先生就在报刊杂志上介绍歌德及其作品。1922年,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1928年,郭老翻译的《浮士德》第一部与读者见面。此后,《浮士德》第二部以及歌德的其他一些作品先后被介绍到了中国,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对中国的知识阶层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因为歌德作品中反封建、反教会、追求个性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少年维特之烦恼 德国文学史 阿拉伯世界 靡非斯特 世界文学史 《神曲》 个性解放 玛甘泪 知识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士德》人物谈——纪念歌德诞生230周年 被引量:2
7
作者 曹让庭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3期12-22,共11页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名篇之一。诗剧具有广博、深厚的思想内容,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典型形象,这是一百多年来人们所一致肯定的,但对其中一些人物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则觉得仍然是可以商榷... 《浮士德》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代表作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名篇之一。诗剧具有广博、深厚的思想内容,成功地塑造了一些典型形象,这是一百多年来人们所一致肯定的,但对其中一些人物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我则觉得仍然是可以商榷的。今年八月二十六日是歌德诞生二百三十周年纪念日。本文想就浮士德、靡非斯特、瓦格纳、学士等形象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借以作为对诗人生辰的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靡非斯特 瓦格纳 资产阶级 理想社会 学士 理想人生 魔鬼 形象发展 填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