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饱和红黏土三轴试验研究 被引量:37
1
作者 龙万学 陈开圣 +1 位作者 肖涛 彭小平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2期28-33,共6页
红黏土强度特性直接关系到路基的稳定和边坡坡度的选取,是地基工程、边坡工程和洞室工程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以贵阳红黏土为例,对非饱和红黏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常规三轴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原状红黏土和压实红黏土的应力-应... 红黏土强度特性直接关系到路基的稳定和边坡坡度的选取,是地基工程、边坡工程和洞室工程设计计算的重要参数。以贵阳红黏土为例,对非饱和红黏土的强度特性进行了常规三轴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原状红黏土和压实红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及破坏类型,提出了压实红黏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数学模型,得出了压实红黏土抗剪强度参数与物理指标指标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红黏土 常规三轴试验 应力-应变关系 抗剪强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红黏土土水特性及强度特征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李龙起 罗书学 +3 位作者 姜红 宋磊 丁冰冰 李楚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93-398,431,共7页
为研究红黏土土体非饱和特性,分别针对典型的原状和重塑红黏土,结合Geo-experts自平衡型压力板仪和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开展了不同干密度下土样的非饱和土水特征试验和直剪试验,探讨了红黏土的一些典型非饱和物理力学特征.研究结... 为研究红黏土土体非饱和特性,分别针对典型的原状和重塑红黏土,结合Geo-experts自平衡型压力板仪和ZJ型应变控制式直剪仪开展了不同干密度下土样的非饱和土水特征试验和直剪试验,探讨了红黏土的一些典型非饱和物理力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物赋存状态的改变和微结构的变化是导致红黏土重塑前后物理力学性质发生显著改变的重要因素;原状非饱和红黏土土水曲线呈现典型的三阶段型变化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进气值和残余含水量,而重塑的非饱和红黏土则呈现半抛物线型变化特征;对于原状红黏土来说,非饱和土体黏聚力最大值出现在低含水率状态,对应的含水率比土水曲线的残余含水率高5%~10%.因此,在开展非饱和红黏土抗剪强度试验时,在相应含水率区间处适当增加试验组数可优化试验成果,对于重塑红黏土来说,可根据塑限含水率判断重塑红黏土内摩擦角开始显著减小的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红黏土 土水特性 强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温度条件下非饱和红黏土裂隙演化及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常留成 王红雨 薛凯喜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8-378,共11页
温度作为重要外界因素,对红黏土的强度特性和裂隙性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干燥温度、含水率和干密度对非饱和红黏土强度特性和裂隙发育的影响,对不同蒸发温度条件下不同初始状态的非饱和红黏土进行直剪试验和干燥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下... 温度作为重要外界因素,对红黏土的强度特性和裂隙性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干燥温度、含水率和干密度对非饱和红黏土强度特性和裂隙发育的影响,对不同蒸发温度条件下不同初始状态的非饱和红黏土进行直剪试验和干燥试验。分析了不同温度下红黏土的强度特性,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对裂隙的发育规律进行了阐述,并对抗剪强度指标(黏聚力、内摩擦角)和裂隙形态参数(裂隙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裂隙几何参数(裂隙总长度、节点数和裂隙率)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干密度越低,含水率越大,裂隙指标随温度的变化幅度越大,裂隙也越发育。张拉应力的存在是裂隙产生的主要力学原因。黏聚力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衰减的幅度和干密度有关。随着温度升高,内摩擦角先缓慢增长,而后增速加快,含水率越低,变化越明显。随着裂隙率的增加,黏聚力先增多后减小,内摩擦角则不断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温度 非饱和红黏土 裂隙 裂隙指标 抗剪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地区典型非饱和红黏土的土水特性
4
作者 蒋彦彬 李龙起 +1 位作者 巨能攀 杨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6期217-222,共6页
为揭示川西地区红黏土的非饱和特性,分别取不同孔隙比和颗粒级配的重塑土,进行了Geo-experts自平衡压力板试验和滤纸法试验。试验发现,脱湿与吸湿曲线闭合而成的滞回圈形状受孔隙比影响较大,其面积随孔隙比减小而减小。分析数据,认为Fen... 为揭示川西地区红黏土的非饱和特性,分别取不同孔隙比和颗粒级配的重塑土,进行了Geo-experts自平衡压力板试验和滤纸法试验。试验发现,脱湿与吸湿曲线闭合而成的滞回圈形状受孔隙比影响较大,其面积随孔隙比减小而减小。分析数据,认为Feng-Fredlund模型能较好地反应土样的非饱和特性,但残余含水率θ_r和拟合参数b随孔隙比的变化规律并非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受颗粒级配影响,对不同黏粒含量土样的试验结果将不均匀系数C_u和曲率系数C_c两个参量引入模型进行拟合,探讨两者对SWCC曲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脱湿过程中参数a和b均对C_c较敏感,但吸湿过程中,a对C_u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红黏土 土水特征曲线 Feng-Fredlund模型 孔隙比 黏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双孔结构影响的压实红黏土持水特性及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学茂 谢治 +4 位作者 陈成华 滕继东 徐光黎 魏海峰 耿成宝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5-2316,共12页
红黏土常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基填料,在压实过程中呈现出双峰孔隙结构特征,其对红黏土土水特性、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影响显著,导致压实性不良、水稳定性差等工程问题凸显。为此,以广西南宁―湛江高速公路红黏土... 红黏土常作为我国南方地区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基填料,在压实过程中呈现出双峰孔隙结构特征,其对红黏土土水特性、路基强度和稳定性影响显著,导致压实性不良、水稳定性差等工程问题凸显。为此,以广西南宁―湛江高速公路红黏土为试验对象,采用静压法制备4种不同压实度的试样,并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HYPROP水势仪和冷镜露点仪,分别测得不同压实度下广西红黏土的孔隙分布曲线和土水特征曲线,分析大小孔隙对赋存水状态的影响。基于相关试验结果,提出了界限孔径划分方法及孔隙水的赋存形式演化规律,从微细观角度揭示了压实红黏土持水机制,分别构建基于Dubinin-Astakhov吸附理论的小孔吸附方程和基于Kosugi模型的大孔毛细方程,最终建立全吸力范围内考虑双峰孔隙结构影响的SWCC模型。最后采用该模型对具有双孔结构的6种红黏土和2种其他类型土实测SWCC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实度的增加,土体双孔结构中大孔分布会有明显变化,大孔隙液态水占比下降,而小孔几乎不受影响,进而导致土水特征曲线形态在低吸力段出现差异。SWCC模型与试验数据吻合良好,且模型参数物理意义明确,能够普遍应用于双孔结构土体持水特性的描述,对路基水分迁移计算和变形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红黏土 双孔结构 孔隙分布曲线 土水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