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
作者 车波 易东 +2 位作者 徐承义 鄢华 宋丹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1期89-94,共6页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已被证实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INOCA)患者心肌缺血的潜在机制。CMVD是指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灌注量不足,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随...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VD)已被证实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INOCA)患者心肌缺血的潜在机制。CMVD是指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及心肌灌注量不足,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加有关。随着对冠状动脉微循环认识的加深及评估手段的发展,可早期对CMVD患者进行精确诊断、风险分层并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能较大程度的缓解CMVD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长期预后,但目前关于CMVD的研究仍缺乏大样本的随机临床试验。本文旨在对CMVD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评估手段、诊断标准及治疗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心肌缺血 心肌血流储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活血方药治疗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古丽葛娜·萨吾尔 王舸 于明江·木拉提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8期32-35,101,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方药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INOCA)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运用益气活血方药治疗INOC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筛选纳入25篇文献...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方药对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INOCA)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纳入2010年1月至2021年1月运用益气活血方药治疗INOCA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筛选纳入25篇文献,结果显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常规西药治疗INOCA的临床总有效率、心电图表现、中医证候、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1(ET-1)水平的改善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方药联合西药治疗INOCA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缺血 益气活血方药 META分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军教授治疗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临证经验
3
作者 张乐松 李军 张文杰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5期149-153,157,共6页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其发病率高,是导致患者反复住院、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对其诊断和治疗手段尚有局限,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冠状动脉痉挛是主要发病机制。李军教授...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其发病率高,是导致患者反复住院、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医学对其诊断和治疗手段尚有局限,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冠状动脉痉挛是主要发病机制。李军教授结合现代病理研究及中医理论,认为痰湿瘀浊、痹结隧络、毒热蕴结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内外合邪、情志不遂、络脉郁滞是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主要病机,风邪乘络、阴阳虚损、脉络绌急是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机制,治疗以蠲痰散瘀,透发毒热、发汗通络,行气解郁、祛风补虚,调节枢机为主要治法,重视运用风药、虫类药,善于调和升降、通阳解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冠状动脉痉挛 临证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虚型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刘阳 李俊佳 +2 位作者 冀虹晓 孙迪 张丽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25年第10期74-78,共5页
目的: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治疗肝虚型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为例,探讨INOCA的中医诊疗思路。方法:选取64例肝虚型INOC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或硫... 目的: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基础方治疗肝虚型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为例,探讨INOCA的中医诊疗思路。方法:选取64例肝虚型INOC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或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及血糖[随机血糖(GLU)]、血脂[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肝功能[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肾功能[肌酐(CRE)]指标,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胸闷、胸痛、心悸积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胸闷、胸痛积分及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AQ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HO、TG、LDL-C、AST、CRE水平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CHO、TG、LDL-C、AST水平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CHO、LDL-C、CRE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虚型INOCA疗效显著,可为从肝论治INOCA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缺血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肝虚型 胸痹心痛 《金匮要略》 坎离救治在中爻 《汤液经法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5
5
作者 周磊 张庆全 +1 位作者 鄢华 朱汉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1年第10期940-944,共5页
缺血性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其诊疗策略的制定主要是依据冠状动脉的影像学信息。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冠状动脉造影和腔内影像技术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心肌缺血。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ICAD)是指患者存... 缺血性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疾病负担之一,其诊疗策略的制定主要是依据冠状动脉的影像学信息。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冠状动脉造影和腔内影像技术提供的信息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心肌缺血。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ICAD)是指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症状和(或)证据,但冠状动脉造影无明显的血管狭窄(即狭窄<50%)的疾病。其在临床上普遍存在并且是导致患者反复住院、生活质量降低和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NOICAD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诊断和治疗手段有限。因此,本文从NOICAD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总结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虑抑郁对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羽西 单迎光 +2 位作者 李风祥 窦敏 秦小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2年第10期1757-1761,共5页
目的焦虑抑郁对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6月至2021年月6因胸痛、胸闷症状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但是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大血管未见明显狭窄(狭窄<50%)的患者19... 目的焦虑抑郁对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NOCA)患者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6月至2021年月6因胸痛、胸闷症状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但是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大血管未见明显狭窄(狭窄<50%)的患者198例,行CFR检查,按照CFR结果分为两组,CFR<2为冠脉微血管疾病(CMD)组115例,CFR≥2为对照组83例。使用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对患者进行焦虑抑郁症状测定,焦虑量表评分(HADs-A)≥8分和/或抑郁量表评分(HADs-D)≥8分为有焦虑抑郁,两量表均<8分为无焦虑抑郁。比较两组焦虑抑郁状态是否有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低CFR的危险因素。结果相比对照组,CMD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者的占比、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Ca通道阻滞剂使用、血沉(ESR)、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平均心率、正常窦性R-R间期总体标准差(SDNN)、正常相邻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MSD)、焦虑抑郁的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抑郁(OR=5.36,95%CI:2.03~14.16,P=0.001)、吸烟、糖尿病、BMI、ESR、MSD是低CFR值的独立危险因素,平均心率稍增高对CFR有较弱保护作用。结论焦虑抑郁与低CFR相关,且焦虑抑郁是低CFR值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抑郁 缺血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7
作者 丁楠 张佩生 +2 位作者 梁雪 张普 王卫平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第23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D)患者心肌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冠脉造影术或冠脉CT血管成像冠脉狭窄<50%的NOCAD患者113例,依据心肌声学造影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将...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NOCAD)患者心肌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冠脉造影术或冠脉CT血管成像冠脉狭窄<50%的NOCAD患者113例,依据心肌声学造影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将其分为缺血组(59例)和非缺血组(54例)。纳入年龄、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左室肥厚、病变冠状动脉数、室间隔厚度、左室质量指数等指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入选患者中超过50%有心肌缺血。两组肥胖、左室肥厚、室间隔厚度、左室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病变冠状动脉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病变冠状动脉数、糖尿病、左室质量指数、室间隔厚度与心肌缺血无关(P>0.05);左室肥厚是心肌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左室肥厚是NOCAD患者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脉疾病 心肌缺血 心肌声学造影 左室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谭静 高敬 +3 位作者 张迎花 司瑾 左雪冰 李静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0年第12期1088-1092,共5页
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 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119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64例,年龄31~85岁,平均年龄60岁.专业培训人员采用标准化问卷调查记录患者临床资料,行超声心动图和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分为FMD正常组(FMD>10%)和减低组(FMD≤10%).根据变量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基本临床资料、心脏结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参数,采用偏相关分析FMD与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相关性.结果 研究人群中FMD减低比例占73%,两组人群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室结构指标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心室质量指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及射血分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MD降低组较FMD正常组E/A比值显著减低(1.0±0.3比1.3±0.4,P<0.001)、E/e'比值显著升高(15.3±6.7比12.6±3.6,P=0.006),控制年龄等影响因素,偏相关分析显示FMD与E/A比值存在正相关(r=0.261,P=0.005),FMD与E/e'呈负相关关系(r=-0.203,P=0.033).结论 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中,内皮功能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密切相关,内皮功能不全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左心室舒张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
9
作者 谭静 高敬 +3 位作者 张迎花 司瑾 左雪冰 李静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1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 目的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因胸痛疑诊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狭窄<50%)的患者110例。行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检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133+/KDR+、CD34+/KDR+以及CD34+/CD133+/KDR+内皮祖细胞(EPCs)。根据FMD分为对照组(FMD>10%)和内皮功能不全组(FMD≤10%)。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内皮功能不全的因素。结果2组患者CD133+/CDR+、CD34+/KDR+或CD34+/CD133+/KDR+循环EPCs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影响内皮功能不全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 1.004~1.104,P=0.033)。结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不全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年龄,而非循环EPCs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林林 张蕊 +2 位作者 吕晓冰 胡建 辛辉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103-106,共4页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临床发现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并无明显的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这类心肌梗死被定义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约占10%。不同于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MINOCA...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普及,临床发现部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并无明显的冠状动脉阻塞(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这类心肌梗死被定义为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约占10%。不同于阻塞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MINOCA的发病主要与斑块破裂、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冠状动脉夹层等原因有关,通常较少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高血压、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因此血运重建不是MINOCA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应用于MINOCA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等,大多与阻塞性心肌梗死相似,但具体治疗效果及预后仍无明确定论。能否尽早识别MINOCA,寻找潜在原因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与预后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 斑块破裂 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罗群华 黎明江 +1 位作者 王鑫 杨政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5期59-62,共4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及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IOC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入选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MINOCA组(89例)和MIOCA组(356例),...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及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MIOC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随机入选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5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MINOCA组(89例)和MIOCA组(356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主诉症状特点、心电图表现等。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冠心病史、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左室射血分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指数、高血压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吸烟史、家族史、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空腹血糖、肌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NOCA组胸痛伴放射痛发生率低于MIOCA组,含服硝酸甘油有效率高于MIO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胸闷、胸痛、症状出现时间<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NOCA组正常、T波改变发生率低于MIOCA组,ST段抬高、病理性Q波形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发生率高于MIO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T段压低≥0.05 mV、室性早搏、短阵室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MINOCA心肌酶指标、心功能、胸痛症状、心电图表现均较MIOCA轻,且两者在高危因素上除年龄外,其余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2
作者 彭子敬 吕春美 +2 位作者 邹海林 李银 李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6期517-521,共5页
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 目的 探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患者外周血浆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69例为研究对象,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标,分析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可能的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对象外周血ET-1和NO水平,比较两组间ET-1和NO水平的差异,根据诊断标准将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分为原发性稳定型心绞痛组35例、原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与30例正常对照组做对照,比较三组间ET-1和NO水平的差异。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个数分成无危险因素组、1~3个危险因素组、4~6个危险因素组,比较三组间ET-1和NO水平的差异。结果 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及女性占比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T-1、NO水平比较,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组ET-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19.52±10.71)ng/L比(112.91±6.30)ng/L];NO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06.48±8.34)μmol/L比(204.49±9.68)μmol/L]。原发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原发性稳定型心绞痛组、正常对照组ET-1水平比较[(253.72±10.70)ng/L比(187.64±11.18)ng/L比(112.91±6.30)ng/L,P<0.05];三组间NO水平比较[(106.48±8.34)μmol/L比(168.15±9.42)μmol/L比(241.91±10.16)μmol/L,P<0.05]。无危险因素组、1~3个危险因素组、4~6个危险因素组ET-1水平比较[(169.87±5.16)ng/L比(201.94±8.12)ng/L比(279.16±12.25)ng/L,P<0.05],三组间NO水平比较[(257.79±11.66)μmol/L比(188.35±8.42)μmol/L比(146.23±4.89)μmol/L,P<0.05]。结论 女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可能是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外周血浆ET-1、NO水平高低可间接反应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患者病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状动脉微血管病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缺血修饰蛋白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紫监 陈敏 +3 位作者 梁晶 张海洋 韩培天 李新军 《山东医药》 CAS 2014年第39期62-64,共3页
目的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缺血修饰蛋白(IMA)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NSTEMI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缺血修饰蛋白(IMA)... 目的分析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缺血修饰蛋白(IMA)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NSTEMI患者89例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缺血修饰蛋白(IMA)、心肌钙蛋白I(c Tn I)和血脂水平。观察组患者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应用Gensini评分系统评价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NSTEMI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Hcy、IMA水平。结果观察组、对照组Hcy分别为(19.75±7.91)、(10.31±5.12)μmol/L;IMA分别为(35.31±12.74)、(5.28±1.33)U/m L。两组比较,P均<0.01。NSTEMI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Hcy、IMA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NSTEMI患者Hcy、IMA均与Gensini积分、c Tn I、T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 NSTEMI患者血浆Hcy、IMA水平升高,病变支数越多患者Hcy、IMA水平越高,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Hcy、IMA水平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缺血修饰蛋白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关系
14
作者 李华 陈建军 +1 位作者 未纪涛 张旗 《临床荟萃》 CAS 2023年第9期802-805,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冠脉)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择期行冠脉造影的疑似老年冠心病患者331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和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根据冠脉...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非阻塞性冠状动脉(冠脉)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择期行冠脉造影的疑似老年冠心病患者331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和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根据冠脉狭窄支数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计算Gensini积分。比较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体质指数(BMI)、血小板、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吸烟及冠心病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年龄、性别构成、高血压率、糖尿病率、高血脂率、胱抑素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在非阻塞性冠脉病变患者中胱抑素C水平升高者与胱抑素C水平正常者相比,其单支病变所占比例(28.1%vs 46.7%,P<0.05)较低而三支病变所占比例(37.5%vs 20.0%,P<0.05)较高。且随着胱抑素C水平的增高,Gensini积分也显著增高,二者呈正相关(r=0.52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高血脂、胱抑素C是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能是非阻塞性冠脉疾病的独立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胱抑素C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别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
15
作者 姜涛 陈亚南 +2 位作者 王卫国 刘晓宁 石云霄 《河南医学研究》 2023年第23期4243-4248,共6页
目的该研究主要探索性别差异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的临床特征、预测因素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开封市中医院诊断为MINOCA的138例患者,其中男70例,女68例,电话或者门诊随访至2023年1月,明... 目的该研究主要探索性别差异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的临床特征、预测因素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就诊于开封市中医院诊断为MINOCA的138例患者,其中男70例,女68例,电话或者门诊随访至2023年1月,明确患者是否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以及MACE事件的预测因素;MACE包括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梗死、心力衰竭以及心绞痛再入院。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有所不同:(1)女性年龄较男性偏大[(67.4±11.8)岁比(58.1±10.2)岁,P<0.001];(2)女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发生率高(69.1%比51.5%,P=0.005),男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发生率高(48.5%比30.9%,P=0.005)。(2)平均随访(20.5±3.1)个月,男性、女性MACE事件发生率相似(17.4%比15.2%,P=0.356)。(3)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MACE事件发生更多和年龄、高血压、左室射血分数(LVEF)相关,而男性多和吸烟、糖尿病、LVEF相关。结论不同性别的MINOCA患者临床特征有所差别,性别差异对MINOCA患者的临床结局无影响,但是不同性别MACE事件的预测因素各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 性别差异 预后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导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
16
作者 熊洪芳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7期47-50,共4页
目的:分析导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至12月,研究对象为206例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将患者分为冠脉微循环障碍组(n=88)及正常组(n=118)。对比两组... 目的:分析导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时间为2021年1月至12月,研究对象为206例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将患者分为冠脉微循环障碍组(n=88)及正常组(n=118)。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总结导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1)冠脉微循环障碍组与正常组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左室室间隔厚度与后壁厚度比值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冠脉微循环障碍组与正常组的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左室舒张功能、每天运动量、HDL-C、LDL-C水平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高血压病史≥16年、糖尿病史≥11年、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DL-C水平升高是导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发生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发生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时间长、左室舒张功能障碍、LDL-C水平升高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微循环障碍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图呈现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魏敏 王美红 朱训刚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9期100-101,共2页
冠状动脉综合征(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组危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常呈缺血性T波改变,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 冠状动脉综合征(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组危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常呈缺血性T波改变,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大多有坏死性Q波;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表现为ST段下移和缺血性T波.2006年3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心电图呈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T波改变 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电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临床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 危重心血管疾病 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临床试验注册现况分析
18
作者 葛昭 任思霖 +3 位作者 周梦雪 李默涵 宁旭瑾 王贤良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5年第3期64-68,共5页
目的梳理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注册现况,分析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建库至2024年1月31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相关临床... 目的梳理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注册现况,分析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建库至2024年1月31日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相关临床试验,采用Excel2019提取并分析纳入临床试验的一般特征(时间、地区、经费来源)、设计类型、干预方案及结局指标。结果纳入注册临床试验17项,其中预注册16项。注册单位来自全国5个省份,涉及17家注册机构,分布最多地区为上海(6项,35.29%)和北京(5项,29.41%);研究类型以干预性研究为主,研究设计多为随机平行对照研究(16项,94.12%);共报告了8种干预措施,包括中成药、中药汤剂、中药静脉制剂、针灸等;共涉及143个结局指标,包括冠状动脉微循环、临床疗效、症状与体征、中医证候、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心功能、理化检测、安全性、药物经济学评价10个一级指标。结论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临床试验的注册逐渐受到研究者重视,但整体数量仍偏少,目前研究在研究设计及指标选择方面尚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微血管性心绞痛 无复流 慢血流 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 中医药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缺血性心肌病
19
作者 张申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43-43,共1页
目的 探讨重症缺血性心肌病的非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对连续 1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在手术方法 ,术中心肌保护 ,术后并发症 ,愈合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全组病人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例术中放置... 目的 探讨重症缺血性心肌病的非体外循环下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对连续 10例冠心病心肌缺血病人在手术方法 ,术中心肌保护 ,术后并发症 ,愈合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全组病人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2例术中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1例术后发生胸骨离断。全组无死亡 ,疗效显著。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手术安全 ,创伤小 ,并发症少 ,疗效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循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诊断及危险分层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周胜男 张子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8期719-723,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心肌缺血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水平,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疾病诊断、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7例(其中... 目的:研究新型心肌缺血标志物缺血修饰白蛋白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水平,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疾病诊断、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收集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37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4例),并以120例急性心肌缺血者作为对照(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7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3例,健康者40例),采集肌钙蛋白指标及GRACE评分,并对所有入院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缺血修饰白蛋白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118.02±38.14,U/ml),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121.34±53.73,U/ml),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95.03±32.78,U/ml),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101.65±30.04,U/ml),健康人群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71.87±10.86,U/ml),五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平均水平最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GRACE评分相关性;③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内和出院前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差异;④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与肌钙蛋白I相关性;⑤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用于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ROC曲线敏感度为68.7%,特异度为60%,曲线下面积为0.641,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准确性较低。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型心肌缺血标志物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区别;缺血修饰白蛋白水平诊断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准确性较低,目前不能还作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缺血修饰白蛋白 危险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