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盈余操纵
1
作者 张璇 胡婧 温和铭 《金融监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60,共23页
本文选取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的复杂性不仅会直接增加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其高风险性还会通过加剧两类代理冲突,间接... 本文选取2013—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运用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业务的复杂性不仅会直接增加管理层的盈余操纵行为,其高风险性还会通过加剧两类代理冲突,间接强化管理层的盈余操纵动机。通过进一步考察盈余操纵的方向发现,影子银行业务能显著增加营业外收入,从而促使管理层进行负向盈余操纵。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独立董事占比低、股权集中度高或激励机制较强的企业中,影子银行化增加盈余操纵的现象更为显著。本文政策建议:企业应优化内部监督与薪酬晋升激励机制,约束大股东与管理层在影子银行活动中的不当行为,并应完善对企业影子银行业务相关的第三方审计等外部监管制度。本文创新性地从企业盈余操纵的视角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活动产生的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并从多角度揭示了其影响机制和操纵动机,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引导企业资金“脱虚向实”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证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盈余管理 代理成本 激励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册制改革的风险治理溢出效应研究——基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视角 被引量:2
2
作者 王瑶 陈雅宁 《证券市场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6,共12页
本文基于2016—2022年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视角,实证检验了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对同行业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作用。研究发现,注册制改革产生了学习效应和“鲶鱼效应”,提升了同行业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了行业内竞争... 本文基于2016—2022年A股非金融企业数据,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视角,实证检验了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对同行业企业影子银行化的作用。研究发现,注册制改革产生了学习效应和“鲶鱼效应”,提升了同行业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促进了行业内竞争,从而抑制了同行业企业的影子银行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水平和媒体关注度较低的情境下,注册制改革对同行业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治理效应更显著。经济后果检验发现,注册制改革能抑制同行业企业的影子银行化,有效降低同行业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结论为治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风险、评估注册制改革的风险治理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册制改革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学习效应 鲶鱼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隐性担保退出与国有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来自国有企业去僵尸化的证据
3
作者 张珺 冯玲 贺勇 《金融监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74,共18页
政府隐性担保退出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我国国有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程度仍旧较高,因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是否会受到政府隐性担保退出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将政府隐性担保视作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构建了政府隐性担保退出影... 政府隐性担保退出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而我国国有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程度仍旧较高,因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是否会受到政府隐性担保退出的影响,值得研究。本文将政府隐性担保视作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构建了政府隐性担保退出影响国有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实物期权分析框架,并基于2015—2022年的数据,将国有非金融企业去僵尸化作为政府隐性担保退出的代理变量,对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企业中政府隐性担保退出会降低影子银行化程度。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存在业绩压力增加、金融投资回报降低及创新提升效应;异质性检验表明,在地方国企、城市信用环境较差地区及政府债务可持续水平较高地区,政府隐形担保退出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丰富了政府隐性担保及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研究,为我国治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隐性担保退出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实物期权 去僵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金融错配
4
作者 赵雯雯 王书华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140,共12页
改善金融错配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H-K模型基础上,将非金融影子银行要素引入企业生产函数,并以2008—202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探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适度参与... 改善金融错配是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在H-K模型基础上,将非金融影子银行要素引入企业生产函数,并以2008—2022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探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错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适度参与影子银行业务能够改善企业金融错配,但过度发展则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异质性分析表明,制造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错配的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通过企业资金成本影响金融错配程度。扩展性分析发现,以“投资替代”动机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实体经营产生“挤出效应”。据此,应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合理运用影子银行业务,以期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金融错配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企业创新投入
5
作者 陈镇喜 程昕昱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55,共15页
“脱实向虚”导致的企业有效创新投入不足引发各界的深度思考,促进实体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 “脱实向虚”导致的企业有效创新投入不足引发各界的深度思考,促进实体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基于2007—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显示: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显著抑制企业创新投入的增长,并且在大规模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制造业企业、非国有企业中的抑制作用更强。机制分析表明,融资约束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即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通过加剧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对企业创新投入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企业创新投入间具有调节效应,可以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负面冲击。因此,应认识到“脱实向虚”的危害,推动企业加强自身创新研发投入,优化生产经营,从而实现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企业创新投入 融资约束 高管股权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韩铭辉 肖崎 韩永辉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2,共14页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和购买各类影子信贷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以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发展不平衡现象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具有融资优势的企业为追逐高收益,通过委托贷款、委托理财、民间借贷和购买各类影子信贷产品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明显。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使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之间的联动性加强。针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业务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高维特征,本文引入最小绝对值压缩和选择算子(LASSO)方法,并将其应用到高维VAR模型中,利用滚动回归方法构建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关联网络,并从总体、行业门类与行业大类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探究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跨部门传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非金融行业与金融机构总体风险关联水平呈阶段性变化,且在风险集聚时期会出现显著上升;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间都存在一定的聚集效应,房地产业是非金融行业门类与金融机构风险传染的主要路径之一;银行业系统中的重要性银行一般都是风险净溢入单位,证券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出单位,保险业一般是风险净溢入单位;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会挤出实体投资,并通过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联动性,提高其对金融机构的风险净溢出效应,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从顶层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具体而言,一是关注非金融行业的风险溢出情况,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二是加强对非金融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影子银行 系统性金融风险 高维风险关联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郭娜 胡丽宁 刘彦迪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60,共14页
以2010—2022年商业银行和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逐笔贷款建立银企之间信息链接,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检验显示:一方面,... 以2010—2022年商业银行和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企业逐笔贷款建立银企之间信息链接,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机制检验显示:一方面,银行金融科技能够扩充银行信贷规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抑制预防性动机;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应用能够加强银行对借款企业的监督效力,缓解企业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抑制套利性动机。进一步分析表明:相对于信用链条类影子银行,银行金融科技对非金融企业参与信用中介类影子银行活动的抑制效应更明显;对非国有企业、非制造业、外部监督程度较弱的企业作用效果更为显著。文章拓展了金融科技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相关研究,对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促进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行金融科技 企业影子银行 预防性动机 套利性动机 实体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信任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韩珣 封玥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0-619,共10页
将经理人薪酬动态激励契约机制纳入企业三期动态投融资决策模型,引入社会信任的声誉惩罚机制,利用2015~2019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对社会信任与企业影子银行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地区社会信任程度越高,... 将经理人薪酬动态激励契约机制纳入企业三期动态投融资决策模型,引入社会信任的声誉惩罚机制,利用2015~2019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对社会信任与企业影子银行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地区社会信任程度越高,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意愿越弱;(2)上述效应在公司治理较差、信息不透明程度较高、股权集中度较高、成长性较差的公司更为显著;(3)社会信任水平的提高能够通过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加剧风险交互传染效应和稳定外部投资者情绪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信任 非正式制度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香花 姜佳良 李世辉 《武汉金融》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9-69,共11页
本文以2013—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显著降低了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具体表现为业绩预告准确性和精确度的下降。机... 本文以2013—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显著降低了管理层业绩预告质量,具体表现为业绩预告准确性和精确度的下降。机制检验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通过提高企业业绩波动、增强管理层盈余管理动机两种渠道恶化业绩预告质量。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未采用“四大”事务所审计、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低的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两者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本文研究结果为规范管理层业绩预告披露行为、加强监管部门及外部力量对管理层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以及引导投资者辩证看待管理层披露的业绩预告信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影子银行 业绩预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琳 王金凤 《南京审计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0-90,共11页
以2003—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各省份社会资本水平差异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地区社会资本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社会资本通过影响融资约... 以2003—2019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我国各省份社会资本水平差异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地区社会资本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之间呈现显著的U型关系。机制检验发现,社会资本通过影响融资约束和信息不对称这两条渠道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产生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弱化社会资本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关系,且社会资本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之间的关系存在企业异质性,以上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非金融企业 影子银行 融资约束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信贷供需——来自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慧毅 彭一航 刘瑞姣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61-67,共7页
随着实体经济投资率的下降,我国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参与到高收益的影子银行业务中,系统性风险不断聚集。文章利用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信贷供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实体经济投资率的下降,我国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参与到高收益的影子银行业务中,系统性风险不断聚集。文章利用2010—2019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信贷供需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增加均会正向影响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扩大信贷供给并没有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反而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因企业所有制的不同及区域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环境差异,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程度对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的敏感程度出现异质性。要遏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趋势,应当更加精确地识别信贷的真实需求方,加强资金的后续监管,从而提高信贷的利用效率,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研究为后续信贷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非金融企业 信贷供需 地区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财务经历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军航 卢传家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3-49,共7页
本文基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以201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CEO财务经历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可以抑制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在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以后,上述... 本文基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以201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CEO财务经历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可以抑制非金融企业的影子银行化,在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法(PSM)等多种稳健性检验以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在CEO权利较大的企业中和CEO权利较小的企业中均显著;在非国有企业中这种负相关关系依然显著,但在国有企业中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 财务经历 影子银行 非金融企业 抑制作用 企业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内部控制与审计收费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伟艳 胡士集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6-82,共7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影子银行业务中,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以沪深A股2010—202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两者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金融企业将大量资源投入到影子银行业务中,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文章以沪深A股2010—2020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削弱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审计收费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营风险和审计投入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影响审计收费的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定价决策和相关部门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子银行 非金融企业 内部控制 审计收费 经营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发展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14
作者 王瑶 黄贤环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152,共11页
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能力,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和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金融机构识别客户的能力,显著促进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表现出“马太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来实现。同时,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组,数字金融发展更是助推了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而非金融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能够有效抑制数字金融发展对其影子银行化的助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普惠金融 数字经济 马太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外部监督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 被引量:6
15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5,共13页
文章从数字金融的视角出发,以2011—2020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研究了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且在分析师关注度、研报跟踪数量及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监督治理下,... 文章从数字金融的视角出发,以2011—2020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研究了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且在分析师关注度、研报跟踪数量及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监督治理下,数字金融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下,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降低作用仍然显著;作用机制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两条路径来改善企业对影子银行融资渠道的依赖性,进而降低企业影子银行化。研究结论可为抑制非金融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和防止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非金融企业 影子银行 外部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盈余可持续性 被引量:29
16
作者 黄贤环 王翠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89,共10页
基于我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以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从企业盈余可持续性的微观视角,选取2008—2018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采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盈余可持续性的关系。研究结... 基于我国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趋势以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背景,从企业盈余可持续性的微观视角,选取2008—2018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采用线性一阶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与盈余可持续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脱离实业、从事偏离主业的影子银行业务降低了其盈余可持续性;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通过挤出主业投资和提升财务风险而降低了盈余可持续性。进一步研究发现,良好的内部控制、较高的媒体关注和分析师关注以及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抑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其盈余可持续性水平的负面作用。所得结论能够丰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和盈余可持续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并为我国“防风险”任务的完成和非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余持续性 影子银行 金融 非金融企业 金融监管 系统性风险 内部控制 审计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始股东控制权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王垒 逄淑辉 于文成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61,共12页
兼具股东及企业家双重角色的创始股东,在参与公司治理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股东治理行为。选取沪深A股2007—2019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基于角色理论实证分析了创始股东不同控制权类型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创... 兼具股东及企业家双重角色的创始股东,在参与公司治理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股东治理行为。选取沪深A股2007—2019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基于角色理论实证分析了创始股东不同控制权类型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创始股东在企业中的控制权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负相关,且相比体现股东角色的名义控制权,具备企业家角色的实际控制权更能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创始股东较高的实际控制权会通过降低企业的风险容忍度来抑制企业开展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东部地区以及大规模企业中,创始股东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作用更加有效。因此,建议关注并保障创始股东对企业过度金融化的独特治理作用,正视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健全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并对不同规模、不同区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进行差异化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始股东 控制权 非金融企业 影子银行 风险容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
18
作者 韩铭辉 李润宜 肖崎 《运筹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231,I0099-I0106,共16页
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本文使用2008-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会增加金融风险,在考虑内生性和区域空间溢出效应情况下,该结论... 非金融企业已成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参与主体。本文使用2008-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研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会增加金融风险,在考虑内生性和区域空间溢出效应情况下,该结论仍然是稳健的。渠道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景气时,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会推高资产价格,在经济不景气时,会降低社会总体流动性,增加金融风险;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会降低实体投资,导致金融风险的增加。异质性分析发现,非金融企业从事委托理财业务是增加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从事委托贷款、民间借贷和其他影子银行业务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并不显著;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仅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本文研究对于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金融企业 影子银行 金融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家华 孙辰 赖才林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30-35,74,共7页
本文选取非金融上市国有企业及其下属上市子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在对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过程中发挥着协同作用。在进一步分析中,异质性分析证明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效应在应... 本文选取非金融上市国有企业及其下属上市子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在对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化的抑制过程中发挥着协同作用。在进一步分析中,异质性分析证明了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效应在应计盈余管理水平较高、公司治理水平较高、内部控制水平较高的样本中,对非金融国有企业影子银行业务规模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途径加强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同、改善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水平,以及提高非金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审计 社会审计 非金融国有企业 影子银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科技、主业投资与企业影子银行化 被引量:7
20
作者 孙继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6-75,共10页
作为一种技术驱动型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为防范金融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抑制资金“脱实向虚”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选取2013—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 作为一种技术驱动型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为防范金融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抑制资金“脱实向虚”提供了新路径。本文选取2013—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够显著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凭借技术优势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解决跨平台数据共享问题,作用于企业的投资决策,有利于促进企业主业投资,进而抑制企业影子银行化。异质性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对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在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处于金融监管较强地区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高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文章为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发展、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 主业投资 企业影子银行 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