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298/77 K循环处理回收PCB中非金属组分
1
作者 李蓬勃 张林楠 +3 位作者 张啸 李宣延 李赫 高彤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4-209,共6页
为解决废印制电路板(PCB)中非金属组分回收难且二次污染率大的问题,引入298/77 K循环处理技术,首先分析温度改变对PCB内部结构所造成的影响及PCB内部力学性能的变化,测试静电分选和离心分选对PCB非金属组分回收率的实际影响,之后引入CaF... 为解决废印制电路板(PCB)中非金属组分回收难且二次污染率大的问题,引入298/77 K循环处理技术,首先分析温度改变对PCB内部结构所造成的影响及PCB内部力学性能的变化,测试静电分选和离心分选对PCB非金属组分回收率的实际影响,之后引入CaF_(2)作为精炼过程中的强氧化剂,测试PCB内部结构发生改变后的硅组分回收率,最后测定回收后硅元素的实际纯度。结果表明:PCB在经过298/77 K循环处理后,内部结构受温度循环影响发生明显变化;各项力学性能均实现明显下降;PCB非金属组分实际产出量和硅组分回收率,相比于传统处理方式实现了明显提升,且对原PCB中各项杂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硅元素占比在97%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印制电路板 内部结构 非金属组分 循环处理 回收率 硅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废弃印刷线路板非金属组分分离物制备多孔炭(英文) 被引量:11
2
作者 柯义虎 杨二桃 +2 位作者 刘欣 刘春玲 董文生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8-114,共7页
以FR-3型废旧印刷线路板非金属分离物为前躯体,经热解、物理活化/化学活化制备活性炭。研究了热解温度对残碳收率的影响,活化反应条件对活性炭烧蚀率、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残碳收率下降。以600℃热解的残碳为原料... 以FR-3型废旧印刷线路板非金属分离物为前躯体,经热解、物理活化/化学活化制备活性炭。研究了热解温度对残碳收率的影响,活化反应条件对活性炭烧蚀率、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的提高残碳收率下降。以600℃热解的残碳为原料,加入煤焦油沥青做粘结剂,经成型、破碎,800℃炭化,再经水蒸气850℃活化3 h,可制得比表面积为1 019 m2·g-1、孔容为1.1 cm3.g-1的粒状活性炭;而以600℃热解的残炭为原料,加入KOH,在900℃活化2 h,可制得比表面积为3 112 m2.g-1、孔容为1.13 cm3·g-1的粉状活性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印刷线路板 非金属组分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电路板中非金属组分的回收利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旸 刘静欣 +1 位作者 江晓健 郭学益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废弃电路板是电子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业生产及工艺开发多针对极具经济回收价值的电路板金属组分.然而,占电路板质量分数70%的非金属组分却关注较少.文章分析了废弃电路板非金属组分的组成及其有害组分,其含有树脂及玻璃纤维等... 废弃电路板是电子废弃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工业生产及工艺开发多针对极具经济回收价值的电路板金属组分.然而,占电路板质量分数70%的非金属组分却关注较少.文章分析了废弃电路板非金属组分的组成及其有害组分,其含有树脂及玻璃纤维等有价成分和溴、夹杂重金属等污染环境的物质,其回收利用对于资源循环利用及环境保护均有重要意义.非金属组分回收利用主要有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2种技术:物理处理技术主要将非金属组分用作结构材料填料、塑料改性剂和建筑材料改性剂;化学处理技术通过焚烧将非金属组分用作燃料和熔剂或通过热解回收或溶剂分解回收可将非金属组分转化为化工产品.这2种技术在非金属组分资源化利用上各有优势,都已有部分工业化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电路板 非金属组分 回收利用 冶炼 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保护不锈钢药芯焊丝电弧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冯耀耀 程志国 +2 位作者 李宝德 许可贵 王君宇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3-245,249,共4页
为使气保护不锈钢药芯焊丝中非金属组分对电弧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得到量化,采用Design-Expert软件中的混料设计法设计试验并进行结果分析。选择金红石等五种非金属组分作为自变量,将电流变异系数作为电弧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建立了两者之间... 为使气保护不锈钢药芯焊丝中非金属组分对电弧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得到量化,采用Design-Expert软件中的混料设计法设计试验并进行结果分析。选择金红石等五种非金属组分作为自变量,将电流变异系数作为电弧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回归模型,得到了固定任意两种组分含量,剩余三种组分对电流变异系数影响的三维响应图,并且直观分析了组分含量对因变量的影响规律。经过实际验证,回归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差别较小,说明其对实际生产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最后利用软件的最优求解功能,得到了电流变异系数最小即电弧稳定性最佳的非金属组分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料设计 非金属组分 电弧稳定性 电流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