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新梢中非酯型儿茶素及其合成酶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宪林 高丽萍 +2 位作者 夏涛 刘亚军 高可君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65-371,共7页
对不同季节茶树新梢不同部位鲜叶中儿茶素组分和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茶树新梢上,从芽到第四叶,四种非酯型儿茶素中除了GC外,C、EC和EGC含量均逐步增加;两种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中,DFR/LAR活性呈下降趋势... 对不同季节茶树新梢不同部位鲜叶中儿茶素组分和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茶树新梢上,从芽到第四叶,四种非酯型儿茶素中除了GC外,C、EC和EGC含量均逐步增加;两种非酯型儿茶素合成酶中,DFR/LAR活性呈下降趋势,而ANR在第三叶中达到最高。相关分析进一步表明,不同部位鲜叶中儿茶素的总量变化与DFR/LAR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而与ANR变化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非酯型儿茶素 不同季节 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荫对茶叶中儿茶素总量及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朱留刚 张文锦 +2 位作者 张应根 吴志丹 陆建良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859-863,共5页
采用不同遮荫度覆盖黄旦茶园,对茶样内儿茶素总量及酯型、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与CK比较,蒸青样和成茶样中儿茶素总量均随遮荫度增大而呈整体下降趋势,其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3.08%-10.61%和2.65%-21.52%;其中酯型儿... 采用不同遮荫度覆盖黄旦茶园,对茶样内儿茶素总量及酯型、非酯型儿茶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与CK比较,蒸青样和成茶样中儿茶素总量均随遮荫度增大而呈整体下降趋势,其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3.08%-10.61%和2.65%-21.52%;其中酯型儿茶素变幅,蒸青样为-1.63%-5.28%,小于成茶样的-19.96%-10.35%;而非酯型儿茶素的降幅,蒸青样为9.90%-24.18%,大于成茶样的2.90%-19.82%。蒸青样中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的质量分数总体虽随遮荫度增大而减少,但酯型儿茶素占总儿茶素的百分比却随之增大,增幅为4.32%-10.05%;而非酯型儿茶素占比却与之相反,下降了5.10%-15.17%;因而酯型与非酯型儿茶素含量的比值是随遮荫度增加而增大的。遮荫对茶叶内儿茶素总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程度达到了或接近于种间差异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遮荫 儿茶素总量 儿茶素 非酯型儿茶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秀野生茶树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现状 被引量:8
3
作者 黄亚辉 卢政通 +6 位作者 曾贞 李奇英 刘秋凤 赵文芳 袁思思 吴春兰 赖幸菲 《中国茶叶》 2015年第7期22-23,共2页
2012年至今,广西金秀县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金秀野生茶树资源调查及研究项目,对金秀县境内原生野生茶的资源、种类及性状进行系统研究。普查工作组在了解、收集古茶树、古茶园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深入金秀、长垌、罗香、大樟、... 2012年至今,广西金秀县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展金秀野生茶树资源调查及研究项目,对金秀县境内原生野生茶的资源、种类及性状进行系统研究。普查工作组在了解、收集古茶树、古茶园相关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深入金秀、长垌、罗香、大樟、六巷、忠良等8个乡镇及4个野生茶片区,实地察看野生茶生态环境、生长状况,测量、记录野生茶树数据,并进行了植物形态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主要生理活性研究,从野生茶树资源中选育了10余个优良新品系进行无性繁殖及品比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树 茶树资源 植物形态学 主要生理活性 金秀县 罗香 大樟 非酯型儿茶素 生化成分 大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