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美学视域下中国节庆“事象之美”的阐释与重构 被引量:3
1
作者 朱逸宁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6-184,共9页
从非遗美学视角看,在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华民族的节庆体系历经漫长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事象之美",并渗透于各类节庆之中。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节庆传统逐渐蜕变,节庆文化面临解构与重构的问题,其中... 从非遗美学视角看,在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中,中华民族的节庆体系历经漫长的过程,逐步形成了"事象之美",并渗透于各类节庆之中。但是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节庆传统逐渐蜕变,节庆文化面临解构与重构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节庆文化的"事象之美",有的依然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有的面临固化成遗产的命运,有的则在当代文化土壤中演化成新的"小传统"。当下,我国的节庆"事象之美"重构路径包括:一是对于依然适应当代文明的传统节庆"事象之美",应当科学保护和传承;二是对于已经异化或者蜕变的节庆"事象之美",要分析并适度改造;三是对于全新的节庆"事象之美",要理性看待并积极引导,使之成为当代中国节庆文化创新的一部分,并参与建构中国新时期的节庆文化符号体系,最终形成节庆文化的情感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美学 事象之美 情感认同 中国节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资本与非遗资源化的当代进路
2
作者 向丽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贵重”且可“行走”的存在。其“贵重性”和“行走性”成为当代语境中对于非遗价值发掘与活态再生的两个隐秘而重要的维度。在今天,美学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竞争力,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贵重”且可“行走”的存在。其“贵重性”和“行走性”成为当代语境中对于非遗价值发掘与活态再生的两个隐秘而重要的维度。在今天,美学日益成为至关重要的竞争力,在社会转型和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与此相应地,审美资本通过诉诸审美和艺术及其蕴藉的审美经验、情感、趣味、品味等及其重构而发生作用,从而带来社会物质增长,并加快实现人类美好生活。非遗以其情感性、趣味/品味性以及治理性具有成为审美资本的潜源性力量,但如何将非遗真正作为一种审美资本,实践其再生与行走,还需要结合本土美学的深度发掘,从而推进其当代进路。藉由对本土美学的把握与发掘,非遗数据化、非遗品牌化、非遗生活化等非遗资源化的可持续性推进,对非遗本土性的源/智与当代创/造之间的多重内生关系的深度发掘与活态转化,非遗资源化的当代进路才得以真正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资本 非遗资源化 非遗美学 本土美学 当代进路 艺术疗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子》中的技艺美学与工匠精神 被引量:4
3
作者 季中扬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68-175,244,共9页
与同时代思想家相比,庄子技艺美学思想的首要特征是具有系统性。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技艺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来自经年累月身体实践的专门知识;二是将"技"与"道"相提并论,认为"道进于技""... 与同时代思想家相比,庄子技艺美学思想的首要特征是具有系统性。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认为技艺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来自经年累月身体实践的专门知识;二是将"技"与"道"相提并论,认为"道进于技""技兼于道",二者在审美层面是相通的;三是身怀绝技的人对"道"是有自觉性的,可以"技中见道"以"道"观"技"。庄子对技艺与工匠的认知,触及了工匠精神的内核,即理想型的工匠必须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技艺本身,要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独立精神,进而保全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成为精神自足的艺术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工艺美学 工匠精神 非遗美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