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非遗电影的价值向度与实践理路:由《川剧往事》说开
- 1
-
-
作者
张絮
-
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
出处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8-53,共6页
-
文摘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电影题材类型日趋丰富。非遗题材以其鲜明的风格特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主体所关注,创作者通过影像接续传统与现代、历史与当下,于光影流转中展现非遗之美、张扬文化之力。非遗电影的纷呈而出是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将非遗题材融入电影艺术是双赢之举,不仅助力影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且对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非遗电影并非是非遗元素的简单植入,而是要回归电影艺术本体,立足非遗的文化内核,坚守非遗保护原则,聚焦生命个体的人生图景,电影《川剧往事》以丰富的叙事层次讲好非遗故事,以时代精神激活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于传统美学与现代艺术相融共生中实现非遗的时代发展。
-
关键词
非遗题材电影
《川剧往事》
价值向度
实践理路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非遗电影的可视化呈现与传播美学策略
被引量:5
- 2
-
-
作者
张红芸
高明慧
-
机构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55-58,共4页
-
基金
202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年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CYS057)。
-
文摘
非遗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再造”的融合艺术形式,为非遗文化带来了新的美学表达,同时也产生了新的传播范式。本文从可视化呈现与传播策略两个维度对非遗电影展开研究。根据可视化生成机制,电影对非遗的可视化呈现,不拘泥于“原本再现”,而是进行电影化再造、创造性转化,以激发受众的“内在认同性”为要旨。非遗电影的传播依循“吸引力电影”和“共同体美学”策略,进行跨媒介整合,让非遗“活”起来,非遗的文化与审美内涵再次被拓展,不断激发观众的艺术感受力与审美认同。
-
关键词
非遗电影
可视化
美学传播策略
-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地方、风景与文化认同:非遗题材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李平凡
张琦
-
机构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8-35,共8页
-
基金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项目“新时代北京影视文化衍生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3JCB017)阶段性成果。
-
文摘
非遗题材电影创作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中国特色文化吸引世界观众,展现中国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运用电影地缘文化的研究方法,我们能够梳理出“地方—空间—风景”和“风景叙事—记忆之场—文化认同”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不仅能揭示非遗题材电影的空间叙事特征,更好地发挥其重构与激活观众文化记忆,塑造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作用,更能在影片中展现中国智慧、承载中国价值、凝聚中国精神,进而推进电影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关键词
地方
风景
文化认同
非遗题材电影
空间叙事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
-
题名非遗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叙事策略与美学表达
被引量:2
- 4
-
-
作者
刘兴华
-
机构
海南大学国际传播与艺术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34-138,共5页
-
文摘
非遗类题材电影自诞生起,就背负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但在不同语境下,其发展重心渐趋转移。电影文本从注重本体的传播,到意识形态的加持,再到极致生命体验的追求,继而到非遗本体美学的回归,非遗文化与电影的融合进行了多次内部更迭。应当将非遗类题材电影放置于宏大的时空叙事背景之下,对其追根溯源,并从叙事与美学角度出发,站在大众期待视野的立场上,解决这类电影是如何在“去焦虑化”的基础上破除传统模式,并以“游戏化”“戏谑化”的策略发挥非遗文化的内向性,以此来探究关于人性、社会生存的多重影像内涵。
-
关键词
非遗题材电影
去焦虑化
叙事策略
美学表达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