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 被引量:42
1
作者 钟蕾 周鹏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共4页
目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创新的形式。方法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分析,以及新媒体形式的特点和优势来寻找两者结合的切入点,并详细阐述了新媒体多元化形式应用于非遗保护的具体措施。结论多元媒体形式的介入为非遗保护与宣传工... 目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创新的形式。方法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分析,以及新媒体形式的特点和优势来寻找两者结合的切入点,并详细阐述了新媒体多元化形式应用于非遗保护的具体措施。结论多元媒体形式的介入为非遗保护与宣传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方式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新媒体多元化的宣传形式扩大了非遗的群众认知度,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全民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非遗数字化保护 文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赋能下非遗品牌形象年轻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谢丹丹 胡宇晴 苏燕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5-333,共9页
目的旨在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遗品牌形象年轻化塑造及传播的基本策略,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升非遗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方法在梳理品牌年轻化和数字化的现状与问题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和策略,提出如何利用... 目的旨在深入探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非遗品牌形象年轻化塑造及传播的基本策略,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升非遗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方法在梳理品牌年轻化和数字化的现状与问题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和策略,提出如何利用数字赋能帮助非遗品牌形象进行年轻化改善。结论通过研究得出数字时代非遗品牌形象年轻化策略,一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根基,融合数字技术改善非遗品牌视觉形象;二是注重非遗品牌代表性产品的塑造,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产品数字化衍生;三是结合数字化营销手段,缩短非遗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这些策略为非遗品牌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年轻化 非遗品牌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薛可 鲁晓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4,共17页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数字化传播 虚拟现实(VR)空间生产 非遗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盟链的西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模型构建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海玉 向前 +2 位作者 万小玥 王聪 张晓涵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51,54,共5页
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联盟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不可篡改、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特点对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支撑和可能。通过梳理西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共享现状,设计了基... 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有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联盟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不可篡改、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等特点对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支撑和可能。通过梳理西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共享现状,设计了基于联盟链的少数民族非遗数字资源共享模型及模型各功能模块,并详细阐述在联盟链上的具体运用流程,力求为非遗数字资源的共享提供可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联盟链 非遗数字化 信息资源共享 共享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设计创意与策划”课程的四维创新实践研究
5
作者 王子琪 方恩印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209,共7页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创意与策划”课程中的多方位应用,通过资源建设、教学创新、科研转化和文化育人四个维度,推动课程改革,构建了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四维模型,开发多模态课程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创新启用“双平台+多模态...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设计创意与策划”课程中的多方位应用,通过资源建设、教学创新、科研转化和文化育人四个维度,推动课程改革,构建了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四维模型,开发多模态课程资源,丰富教学素材。创新启用“双平台+多模态”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并以非遗数字化科研项目为载体,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利用AI生成非遗纹样创意教学,强化文化育人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型显著提升了学生满意度、创意作品产出效率和科研竞赛获奖数量,为印前设计类课程的人工智能赋能提供了可复制方案,助力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学改革 设计教育创新 非遗数字化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栖太姥雪浮香”主题调饮茶艺创编探析
6
作者 庄娇容 陈艺妍 +3 位作者 吴成建 陈丹 陈书泽 张雪儿 《福建茶叶》 2025年第6期134-136,共3页
本文以福鼎太姥山白茶文化为背景,结合现代调饮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探析了主题调饮茶艺《云栖太姥雪浮香》的创编思路与实践。通过解构其“雪-月-花三重韵”风味体系、分子料理工艺创新及非遗数字化活化路径,系统论证调饮茶艺在重构白... 本文以福鼎太姥山白茶文化为背景,结合现代调饮技术与传统文化元素,探析了主题调饮茶艺《云栖太姥雪浮香》的创编思路与实践。通过解构其“雪-月-花三重韵”风味体系、分子料理工艺创新及非遗数字化活化路径,系统论证调饮茶艺在重构白茶文化叙事、融合科技美学范式、强化健康功能价值等维度的创新突破。旨在为现代茶艺创编提供跨界融合的实践参考,推动茶文化在新时代的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饮茶艺 白茶文化 分子料理 非遗数字化 太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