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遗在社区”与“社区在非遗”——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与社区营造的互动与互构
1
作者 郭永平 贾璐璐 《河南社会科学》 2025年第9期99-107,共9页
“社区”是非遗保护的实施主体。在现代化背景下,以“社区”为基点挖掘非遗保护与社区营造之间的耦合关系,以“非遗在社区”与“社区在非遗”两个关键性概念分析非遗保护与社区营造的互动与互构,是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 “社区”是非遗保护的实施主体。在现代化背景下,以“社区”为基点挖掘非遗保护与社区营造之间的耦合关系,以“非遗在社区”与“社区在非遗”两个关键性概念分析非遗保护与社区营造的互动与互构,是贯彻落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模式的重要路径。通过制度嵌入、结构嵌入、产业嵌入、关系嵌入,社区为非遗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推动非遗保护由扶持性向系统性转型。通过交往空间的主体营造、人文培育的符号营造、生活场域的地方营造、非遗产业的集体营造、服务居民的景观营造,非遗成为推动社区营造由工具性向人文性转化的重要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在社区 社区非遗 互动与互构 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被引量:17
2
作者 杨利慧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5-55,共11页
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庆祝《非遗公约》通过20周年提出的“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这一倡议,本文通过一城(区)一村、国内国外的实践案例,来展现不同社区参与非遗保护的多重实践模式,以突显社区的声音及其主体性,并为更多社区最大限... 回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庆祝《非遗公约》通过20周年提出的“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这一倡议,本文通过一城(区)一村、国内国外的实践案例,来展现不同社区参与非遗保护的多重实践模式,以突显社区的声音及其主体性,并为更多社区最大限度参与保护和管理提供借鉴。通过对北京东花市街道和高碑店村的田野研究,将“非遗在社区”这一模式归总为关键性的“三在原则”:传承人长期实践在社区、非遗“活”在社区、社区长期参与在保护过程中。从“进社区”到“在社区”,标志着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在理念和实践模式上的重要创新。“社区驱动的非遗利用与乡村振兴”模式的有效性表明:只有充分尊重社区具有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非遗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促进乡村振兴。“巴塔纳生态博物馆”的保护经验体现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公约》精神,为各缔约国更充分发挥社区的主体作用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参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非遗在社区 社区驱动 社区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