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婴儿期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王博浩 庞仪琳 +1 位作者 苗恒 鲍永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0-255,共6页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确诊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探讨婴儿期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的6岁以内患儿156例病历资料,根据首诊月龄是否≤12个月...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段确诊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临床表现差异,探讨婴儿期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先天性白内障的6岁以内患儿156例病历资料,根据首诊月龄是否≤12个月分为婴儿期组107例和非婴儿期组49例,对比2个组患儿临床表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期先天性白内障的危险因素。结果婴儿期组双眼发病率为80.37%(86/107),显著高于非婴儿期组的48.98%(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1,P<0.001)。婴儿期组以白瞳为就诊主诉的比例为87.85%(94/107),显著高于非婴儿期组的44.90%(2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21,P<0.001)。2个组间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吸氧史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0、8.363、13.28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产史(OR=2.901,P=0.026)、低出生体质量(OR=3.316,P=0.047)、吸氧史(OR=3.040,P=0.012)、家族遗传史(OR=14.224,P=0.013)是婴儿期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危险因素。医院筛查确诊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首诊月龄小于家长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16.000,P=0.045)。结论婴儿期先天性白内障多双眼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白瞳症,早产、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期吸氧史及家族遗传史为先天性白内障早发危险因素。医院筛查有助于婴儿期先天性白内障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婴儿期 临床表现 早发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冠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初步定位 被引量:1
2
作者 谷静芝 阮燕飞 +3 位作者 李响 金怡轩 阎伟刚 曹文萍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8期565-568,共4页
目的初步定位具有花冠状表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家系成员的资料,提取基因组DNA,据文献报道在已知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和位点附近,选择合适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使用LINKAGE5.1软件计... 目的初步定位具有花冠状表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家系成员的资料,提取基因组DNA,据文献报道在已知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和位点附近,选择合适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使用LINKAGE5.1软件计算标准LOD值,对此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此表型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定位在3q22.3-q25.2,即D3S3612至D3S1594之间15.2 cM范围内。在D3S1569和D3S3599处,得到与致病基因位点连锁的最大LOD值均为3.01(重组率=0.00)。结论该花冠状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初步定位在第3对染色体上3q22.3-q2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冠状表型 先天性白内障 连锁分析 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植瑞东 何夏怡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8,共4页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发病率为活产儿的1/10~4~6/10~4,其中约有1/3与遗传有关。迄今为止,已发现三十多种致病基因和上百个基因突变位点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开展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先天性白内障的...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发病率为活产儿的1/10~4~6/10~4,其中约有1/3与遗传有关。迄今为止,已发现三十多种致病基因和上百个基因突变位点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开展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进一步了解遗传因素对晶状体代谢的影响。本文综述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致病基因 遗传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型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
4
作者 王淑珍 李飞峰 +2 位作者 高昌 朱思泉 马旭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0-70,共1页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遗传性 眼晶状体混浊 混合型 右眼视力 家系 视物模糊 眼科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伴高度近视一家系
5
作者 袁芳 刘伟 +1 位作者 刘华 季健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26,共2页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高度近视 遗传性 玻璃体混浊 家系 视力下降 晶状体皮质 眼前黑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眼球震颤、斜视一家系 被引量:1
6
作者 陈应兰 鄢秀菊 刘晓熹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3期194-194,共1页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眼球震颤 斜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CRYAB错义突变 被引量:1
7
作者 郑玲 金怡轩 谷静芝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12-715,共4页
目的鉴定一个四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utosomal dominantcongenital cataract,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ADCC一家系资料,全面检查,提取血液DNA,在已报道的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和其附近选择合适的微卫星标记... 目的鉴定一个四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utosomal dominantcongenital cataract,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ADCC一家系资料,全面检查,提取血液DNA,在已报道的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和其附近选择合适的微卫星标记位点进行连锁分析,对提示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内的已知候选基因测序。结果系谱图分析示该ADCC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示全部患者表型均为核性。连锁分析示致病基因定位在11q22.3-23.1区域内,对此区域内的候选基因B-晶状体蛋白基因进行测序,发现其外显子1第58位核苷酸C→T错义突变,引起所编码的第20位脯氨酸被丝氨酸取代(P20S)。结论 B-晶状体蛋白的点突变导致了该家系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丰富了基因型-表型谱,并为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核性白内障 基因突变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膜性白内障一家系致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袁芳 李飞峰 +3 位作者 刘伟 刘华 季健 马旭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00-1103,共4页
目的分析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遗传规律,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取一先天性膜性白内障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并采集静脉血。标准饱和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选取多态性微卫星遗传标记,合成引物,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 目的分析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遗传规律,对其突变基因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选取一先天性膜性白内障家系,对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并采集静脉血。标准饱和酚/氯仿抽提法提取DNA,选取多态性微卫星遗传标记,合成引物,聚合酶链反应,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基因分型,等位基因共享分析法对已知候选基因进行排除性定位。结果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其致病基因与D22S315联系紧密,重组发生在以D22S303和D22S1167为上下边界的范围内。对该范围内已知的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CRYBB1、CRYBB2、CRYBB3、CRYBA4进行DNA直接测序,未发现突变。结论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于22q11.2~q12.1的2.4Mbp范围内,其致病基因与已知基因座不同。该范围内可能存在导致先天性膜性白内障的新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常染色体显性 膜性白内障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连锁遗传相关的先天性白内障及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张丁丁 李秀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81-484,488,共5页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的常见致盲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尚待明确。遗传因素在先天性白内障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遗传模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等。X-连锁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主要见于某些多系统综合征的眼部晶...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的常见致盲原因之一,发病机制尚待明确。遗传因素在先天性白内障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遗传模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等。X-连锁遗传的先天性白内障主要见于某些多系统综合征的眼部晶状体病变,虽较少见,却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现就X-连锁遗传相关的先天性白内障及其相关基因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X-连锁遗传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CRYGD基因突变的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晓慧 刘卫华 +2 位作者 董冰 陈洁琼 李杨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22-726,共5页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由遗传因素引起,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确定至少26个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的致病基因,发现的致病基因突变已超过100种.目的 明确一ADCC家系... 背景 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3的先天性白内障由遗传因素引起,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确定至少26个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ADCC)的致病基因,发现的致病基因突变已超过100种.目的 明确一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对2011年1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一来自河北的汉族ADCC家系进行分析,在获得受检者知情同意后,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并采集外周静脉血各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在已知的17个ADCC致病基因周围选取21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经多重PCR扩增后进行连锁分析,两点法计算LOD值.对候选基因进行DNA直接测序分析,用ProtScale软件对基因突变前后蛋白局部的疏水性进行分析.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所有家系成员及100个正常对照者进行基因突变共分离分析.结果 该家系共4代20名成员,其中患者9例,连续4代均有患者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临床检查证实9例患者均为双眼晶状体核性混浊.连锁分析发现微卫星D2S325和D2S2358与该家系中所有患者均连锁,重组分数(θ)为0时D2S325获得最大LOD值,为4.68.对位于D2S325附近的CRYGC和CR YGD基因进行DNA直接测序,发现CRYGD基因cDNA第127位一已知错义突变(c.T127C),导致编码蛋白第43位色氨酸变为精氨酸(p.W43R).ProtScale软件预测突变后的CRYGD蛋白第43位及其周围氨基酸疏水性明显增加.该突变与家系内所有患者表型共分离,家系中表型正常的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 CRYGD基因c.T127C突变是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蛋白局部疏水性增加造成的空间结构异常可能是引起该ADCC家系发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白内障/遗传 DNA突变分析 晶状体核/病理 家系谱 γ-晶状体蛋白/遗传 基因突变 中国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蛋白βB2基因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 被引量:8
11
作者 齐艳华 马兰茗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9期676-678,共3页
目的定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粉尘状核性白内障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该家系资料,针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相关的14个热点致病基因设计引物,对此4代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热点突变位点的分析,了解是否有相应的改... 目的定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粉尘状核性白内障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该家系资料,针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相关的14个热点致病基因设计引物,对此4代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热点突变位点的分析,了解是否有相应的改变。结果此家系患者编码人类晶状体蛋白的基因βB2的第6外显子存在一个C→T突变,此突变导致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该基因的第2外显子的第40个核苷酸存在A/T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论编码人类晶状体蛋白的基因βB2是此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CRYBB2基因 突变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核性白内障一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俊 马旭 +3 位作者 谷峰 朱思泉 郝晓琳 王开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目的 初步定位一个显性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在已知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附近选择合适的微卫星标记,基因组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分型,由LINKAGE软件处理,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22q的D22S258、D22S315... 目的 初步定位一个显性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在已知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致病基因附近选择合适的微卫星标记,基因组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分型,由LINKAGE软件处理,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22q的D22S258、D22S315、D22S1163显示最大LOD值2.11(重组率θ=0).单倍型分析提示致病基因位于D22S1174~D22S270大约18.5 Mbp的遗传距离.结论 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2q11.2~22q13,该范围内的CRYBB1、CRYBB2、CRYBB3、CRYBA4为其可能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微卫星标记 连锁分析 染色体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云(综述) 肖天林(审校) 刘旭阳(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91-896,共6页
先天性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约1/10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儿童致盲的第二大眼病。先天性白内障30%~50%具有遗传性,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通过连锁分析等方法已发现近20多种致病基因、... 先天性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约1/10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儿童致盲的第二大眼病。先天性白内障30%~50%具有遗传性,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还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通过连锁分析等方法已发现近20多种致病基因、数百个突变位点与不同类型的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有关,目前根据白内障致病基因的功能不同分为晶状体蛋白基因、膜蛋白相关基因、转录因子调节基因及其他基因4类,各种类型的致病基因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的先天性白内障表型不同。了解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及其分子遗传学机制对于该病的基因学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就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白内障 先天性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特殊表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素华 张晓慧 +5 位作者 张哲 刘杰为 江琳 刘建亭 董慧 郭彩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9-823,共5页
背景遗传因素是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致病基因的筛查是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发病分子机制的重要步骤。目的明确一结晶样晶状体混浊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山西省榆社县一个四代先天性... 背景遗传因素是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致病基因的筛查是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发病分子机制的重要步骤。目的明确一结晶样晶状体混浊的先天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白内障(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山西省榆社县一个四代先天性结晶样混浊白内障家系22名成员,其中患者10例。在获得知情同意后,该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以确定遗传方式。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和常规眼科临床检查确定表型。采集其中17例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5ml并提取DNA,ADCC的17个已知致病基因周围选取22个荧光标记的微卫星,通过对微卫星标志物的扩增和基因型分析对该家系进行基因两点连锁分析,并计算对数优势评分(LOD)值。对筛选的候选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家系患者晶状体混浊表型非常类似,家系分析表明为四代垂直遗传,符合单基因ADCC的特点。基因连锁分析提示,该家系与微卫星D2S325位点和D2S2358位点连锁,最大LOD值分别为1.20(0=0)和0.22(0=0),位于此区域内的CRYGD基因测序后发现一个已经报道的错义突变c.C70A(p.P23T)。结论CRYGD基因P23T突变是该家系结晶样晶状体混浊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微卫星标记 等位基因共享分析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突变热点筛查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新愉 刘奕志 +3 位作者 罗莉霞 吴明星 程钢 胡斌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对2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中国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热点筛查,以了解这两个家系的先天性白内障是否与文献报道的17个突变热点相关。【方法】对两个家系共20名成员(包括患者11人,非患者9人)抽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针对截... 【目的】对2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中国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热点筛查,以了解这两个家系的先天性白内障是否与文献报道的17个突变热点相关。【方法】对两个家系共20名成员(包括患者11人,非患者9人)抽取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针对截至2003年1月为止国外文献报道的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相关的10个基因上的17个突变热点,包括CRYAA(ARG116CYS),CRYAB(del450A),CRYBA1(EX3-4DEL),CRYBB2(GLN155TER),CRYGC(THR5PRO,5-BPDUPatNT226),CRYGD(ARG14-CYS,PRO23THR,ARG58HIS,ARG36SER),GJA3(ASN63SER,PRO187LEU),GJA8(GLU48LYS,PRO88SER),BFSP2(ARG287TRP)及MIP(GLU134GLY,THR138ARG),设计引物使PCR扩增片段涵盖上述热点,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检测这11名患者在突变热点上是否有相应的序列改变。【结果】20名被检者的10个基因片段序列与GenBank发表序列相同,在17个突变热点均未发现相应基因突变。【结论】初步排除这个家系的先天性白内障与17个突变热点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家系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突变 THR 患者 筛查 序列 基因组DNA 扩增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咨询
16
作者 李巍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20-1120,共1页
问:我的父亲和妹妹都是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而我和我的母亲都没有问题,我的家族和我爱人的家族里面也没有其他人有这方面的问题。我想请问,我们可以要小孩吗?如果会遗传给小孩的话,小孩患病的概率是多少?得了这种病有好的治疗办法吗?
关键词 遗传咨询 白内障 先天性 小孩 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板层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排除性定位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淑珍 李飞峰 +3 位作者 赵阳 高昌 马旭 朱思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60-963,共4页
目的定位一个四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板层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选取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河北任丘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记录家系遗传史。该家系28例成员(12例患者,16例非患者)进入本研究,12例患者接受全身及眼部检查,以排除存在... 目的定位一个四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板层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选取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河北任丘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记录家系遗传史。该家系28例成员(12例患者,16例非患者)进入本研究,12例患者接受全身及眼部检查,以排除存在白内障以外的眼部及全身疾患,16例非患者仅接受眼部检查。28例研究对象均采集外周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选取在物理距离上与已知非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18个致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基因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后进行基因分型。以基因分型的结果为基础,利用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和基因测序对已知候选基因进行排除定位。结果该家系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表型为板层先天性白内障;与位于1、2、10、11、12、16、17、21、22染色体上的15个致病基因附近的微卫星位点均不存在等位基因共享,基因测序排除了微卫星杂合度较低(位于3、13、19号染色体)的基因座。结论该家系存在新的致病基因,进一步确证了先天性白内障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该家系致病位点的确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微卫星标记 等位基因共享分析 基因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手术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8
作者 赵延涛 王国强 +2 位作者 张帅 丁颖 赵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3例(49眼)3~7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3例(26眼)...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3例(49眼)3~7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3例(26眼)和治疗组20例(23眼)。对照组患儿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术。观察2组患儿术后视力,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比较2组患儿术后眼压(IOP)、前房深度、后囊浑浊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儿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随访49眼;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视力明显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5者构成比明显增加(P<0.05),前房深度明显升高(P<0.05),后囊混浊程度明显减轻(P<0.05)。2组患儿IOP及角膜内皮水肿(CE)、前房闪辉(ACF)和前房纤维素样渗出(ACCE)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前房深度和后囊混浊程度,更有助于患儿术后视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前玻璃体切除术 先天性白内障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的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田小芸 吴波 +4 位作者 章如松 尤金炜 赵长霖 梁磊 恽时锋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20-823,共4页
目的国内关于先天性白内障大鼠的病理学研究报道较少。文中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大鼠的晶状体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以出生24 d、1年的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和小眼白内障大鼠以及正常大鼠(各5只)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裂隙灯观察白内障和正常大鼠... 目的国内关于先天性白内障大鼠的病理学研究报道较少。文中研究先天性白内障大鼠的晶状体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以出生24 d、1年的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和小眼白内障大鼠以及正常大鼠(各5只)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裂隙灯观察白内障和正常大鼠的晶状体状况,并取晶状体进行光镜和透视电镜的检查。结果小眼白内障大鼠睑裂较小,晶状体混浊范围≥1/2晶状体直径;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范围<1/2晶状体直径。出生24 d的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基质局部排列紊乱,分层结构消失,透视电镜示基质电子密度低、均匀,相互间结构不清;出生1年正常睑裂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出现空泡样改变和马氏小体,电镜显示晶状体部分基质电子密度显著增加,纤维排列紊乱,粗细不一。出生24 d小眼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基质内出现成片的间质细胞,电镜显示纤维断裂,结构不清;出生1年小眼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基质结构紊乱,分层结构消失,赤道部上皮过度增生,分布不规则,严重者纤维崩解,变性,钙盐沉积,电镜显示晶状体基质排列紊乱,纤维出现崩解,细胞坏死,互相间关系不清,电子密度不均匀。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外观以及组织形态学改变均符合白内障病理改变,可用于后续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晶状体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比较 被引量:12
20
作者 黄惠春 黄楚开 张少斌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1-523,共3页
目的比较2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者89例(98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42例(47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术组;B组47例(51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目的比较2种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方式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者89例(98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A组42例(47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术组;B组47例(51眼)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组,分别观察2组术后视力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24眼,占51.06%;其中21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3眼不合作者行手术后囊膜切开术。B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者10眼,占19.61%;其中8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2眼不合作行手术后囊膜切开术。2组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术相比,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囊膜撕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能更好地减少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后发性白内障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