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膜上方与颞侧巩膜隧道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矫治术前散光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太平 刘志英 +1 位作者 梁卫丰 高鹰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4期291-292,共2页
目的 利用角膜上方与颞侧 8mm巩膜隧道切口产生不同轴向的角膜散光 ,矫治术前散光。方法 将 32例术前有散光需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患者分为A、B 2组 :伴有顺规性散光 13例为A组 ,采用上方切口 ;伴有逆规性散光19例为B组 ,采... 目的 利用角膜上方与颞侧 8mm巩膜隧道切口产生不同轴向的角膜散光 ,矫治术前散光。方法 将 32例术前有散光需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白内障患者分为A、B 2组 :伴有顺规性散光 13例为A组 ,采用上方切口 ;伴有逆规性散光19例为B组 ,采用颞侧切口 ,切口长度均为 8mm。散光由角膜地形图及角膜曲率计测量确定 ,分别植入光学直径 6m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 ,随访视力、角膜地形图的改变。结果 术后 4周 2组患者的角膜沿切口子午线轻度变平 ,上方切口组的改变比颞侧切口改变要大 ,上方切口的散光矫正 (1.0± 0 .1)D ,颞侧切口矫正 (0 .6± 0 1)D ,2组术后角膜地形图改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角膜上方或颞侧巩膜隧道切口可以改变术前散光状态 ,但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改变角膜散光状态要大于颞侧巩膜隧道切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晶状体 切口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26
2
作者 次旦央吉 刘平 +2 位作者 格桑央宗 土登群培 扎宗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7-300,共4页
目的比较并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在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复明效果和安全性,为西藏自治区白内障复明手术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7—8月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拟接受年... 目的比较并分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在西藏高海拔地区的复明效果和安全性,为西藏自治区白内障复明手术术式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7—8月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拟接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手术的藏族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组(小切口组)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组(超声乳化组),每组40例40眼。对2个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5d不同裸眼视力的眼数分布进行观察和比较,并比较2个组间术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2个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视力、晶状体核硬度分级(Emery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和5d,2个组间不同视力眼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5d,小切口组与超声乳化组Ⅱ级和Ⅲ级核术眼不同视力眼数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503,P=0.478;Z=0.952,P=0.329),Ⅳ级核术眼小切口组视力≥0.5的眼数多于超声乳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01,P=0.034)。术后1d,小切口组术眼术后一过性高眼压眼数多于超声乳化组,用药后1d内眼压均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视力预后接近,可作为西藏自治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白内障复明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 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西藏自治区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麻醉下垫压夹取式娩核在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郑传流 毛春亮 朱红梅 《眼科新进展》 CAS 2007年第4期292-293,共2页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使用垫压夹取式娩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98例(12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垫压夹取式娩核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d、1周、1个月进...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隧道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使用垫压夹取式娩核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98例(126眼)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垫压夹取式娩核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d、1周、1个月进行视力、裂隙灯、眼压、眼底镜检查。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视力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视力0.6—1.0者78眼,0.3—0.6者32眼,0.1—0.3者12眼,〈0.1者4眼。结论垫压夹取式娩核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能减少角膜内皮和后囊膜的损伤,操作简单、安全,适合广大基层医院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麻醉 隧道切口 小切口超声乳化 白内障摘出 垫压夹取式娩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角膜屈光状态和中央角膜厚度对视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竺向佳 周鹏 +2 位作者 何雯雯 张可可 卢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29-833,共5页
背景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流术式,其术后视力的恢复受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角膜屈光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改变的影响,其中角膜屈光改变和CCT对视力波动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 背景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治疗的主流术式,其术后视力的恢复受术中、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角膜屈光和中央角膜厚度(CCT)改变的影响,其中角膜屈光改变和CCT对视力波动的影响研究较少. 目的 分析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早期患者的视力波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设计,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4月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型IOL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5例29眼,白内障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分别于术前1d,术后1、3、14d及术后1个月、2个月进行电脑验光和主觉验光,检查术眼裸眼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CCT及角膜散光值,结果均采用矢量分析法.对术眼手术前后UCVA、BCVA、等效球镜度(SE)、角膜散光值和CCT进行比较,并分析UCVA和BCVA的影响因素. 结果 术眼术后1d平均UCVA(LogMAR)为0.52±0.06,2个月为0.64±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51,P<0.05);术眼术后1d平均BCVA(LogMAR)为0.24±0.04,术后2个月为0.13±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1,P<0.05).术眼术后1、14、60 d的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2,P=0.039),术后1d的SE为(-1.74±0.28)D,术后14 d为(-1.99±0.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5);术眼术后2个月SE为(-1.69±0.24)D,明显低于术后14d的S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7,P<0.05).术眼术前J0成分为(0.06±0.06)D,术后1d增加到(0.29±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5,P<0.01);术后14 d J0成分为(0.38±0.07)D,明显高于术后1d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术后2个月J0成分为(0.27±0.07)D,与术后14d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t=-5.649,P<0.01).术眼手术前后CC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92,P<0.001).术眼术前平均CCT为(547.1±25.3) μm,术后ld为(599.4±56.9)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16,P<0.01),至术后14 d为(557.0±27.1)μm,明显低于术后l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5,P<0.01),术后2个月时CCT为(551.0±25.9) μm,与术后14d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82,P<0.05).术后UCVA仅与角膜J45相关,UCVA=0.513-1.183×C J45(F=16.724;t=-4.089,P=0.026);BCVA仅与CCT相关,BCVA=-1.314+0.003×CCT(F=22.322;t =4.725,P=0.018). 结论 在无明显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情况下,2.6mm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术后早期术眼UCVA呈下降趋势,其波动主要受角膜散光改变的影响;而BCVA呈上升趋势,主要受CCT改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视力 中央角膜厚度 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观察 被引量:12
5
作者 王峰 苏颖 +4 位作者 刘平 王继群 山艳春 徐锦堂 陈剑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25-526,共2页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13 5例( 13 5眼 )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技术 ,并使用灌注抽吸系统清除皮质 ,囊袋内植入人工...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 13 5例( 13 5眼 )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技术 ,并使用灌注抽吸系统清除皮质 ,囊袋内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 0 4者 92眼 ,0 0 8以下者 11眼 ,0 1~ 0 3者 3 2眼。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对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白内障摘出 联合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治疗 晶状体半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晓贞 李松峰 +2 位作者 吴葛玮 李树宁 王宁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1-554,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共收集27例33眼抗青光眼术后有功能性滤过泡眼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各随访阶段眼压变化,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8个月做滤过泡UBM检查,观察巩膜瓣下滤过通道的可...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眼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方法共收集27例33眼抗青光眼术后有功能性滤过泡眼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各随访阶段眼压变化,并于术前及术后第18个月做滤过泡UBM检查,观察巩膜瓣下滤过通道的可见性及滤过泡内反射强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平均眼压较术前分别升高了5.16mmHg(1kPa=7.5mmHg)、3.74mmHg、3.07mmHg、2.99mmHg、2.72mmHg、2.55mmHg和2.65mmHg,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8个月滤过泡内部巩膜瓣下滤过通道的可见性及滤过泡内反射强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能够升高眼压,但对滤过泡UBM图像中特征性结构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眼压 超声生物显微镜 滤过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7
作者 谭娅 周希瑗 +1 位作者 徐智勇 王秀青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73-376,共4页
背景 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而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难度更大,且手术并发症更多.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有助于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分析和比较玻... 背景 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的发生率增加,而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难度更大,且手术并发症更多.对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有助于减少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目的 分析和比较玻璃体切割术后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1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收治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者193例200眼,依据白内障术前是否行玻璃体切割术分为玻璃体切割组及非玻璃体切割组,前者依据患眼是否有硅油亚分为硅油眼组和无硅油眼组.对各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眼的术中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 玻璃体切割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后囊膜破裂、悬韧带松弛、瞳孔不易扩大及虹膜弹性差的发生率分别为7.84%、3.92%、1.96%和1.96%,非玻璃体切割组分别为5.37%、0.67%、7.38%和1.34%,2个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06、0.160、0.303、1.000);硅油眼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0.00%、3.57%、3.57%和3.57%,无硅油眼组分别为17.39%、4.35%、0.00%和0.00%,硅油眼组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高于无硅油眼组,2个组间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非玻璃体切割组、硅油眼组和无硅油眼组术中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分别为14.77%、10.71%和21.74%,硅油眼组和无硅油眼组与非玻璃体切割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70、0.392).各组均未见虹膜损伤及脉络膜出血.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眼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非玻璃体切割术后白内障眼相比无明显增加,但与玻璃体切割术后硅油眼比较,术中无硅油眼的后囊膜更容易破裂,术中应仔细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并发症 白内障/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并发症 晶状体 后囊膜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与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晓玲 刘彦才 +1 位作者 缪爱红 梁仲琪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05-506,共2页
关键词 角膜内皮细胞 白内障患者 小切口超声乳化 超声乳化手术 内皮细胞计数 年龄相关性 手术方式 术前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对角膜规则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富存 瞿佳 徐栩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81-385,共5页
背景白内障手术诱发干眼的发病机制除切口对角膜神经纤维的影响外,可能还与手术改变角膜的规则性有关。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前表面规则性改变及泪膜和角膜散光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 背景白内障手术诱发干眼的发病机制除切口对角膜神经纤维的影响外,可能还与手术改变角膜的规则性有关。目的探讨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角膜前表面规则性改变及泪膜和角膜散光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46例50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其中30例30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16例20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于术前及术后1d、1周、1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测量角膜不规则指数(CIM)、形状系数(SF)和散光值,对患者主观感觉进行评分,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测量泪膜稳定性值、泪膜破裂时间(BUT)与基础泪液分泌试验I(SIt)值;分别行各组内、两组间参数比较。结果两组术眼CIM值随着手术前后时间的不同发生变化,术后CIM值均明显高于手术前,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2.864,P=0.000),其中术后1d、1周、1个月两组术眼CIM值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间点两组间术眼CIM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62,P=0.804)。两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间s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4.600,P=0.428;F分组=0.009,P=0.925)。两组术眼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BUT值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9.384,P:0.000),术后1周、1个月各组BUT值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但各时间点两组间术眼BUT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00,P=0.983)。小切口组术眼手术后1周、1个月SI t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1d、1周、1个月均存在手术源性散光(SIA),但随时间的推移,两组SIA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1.479,P=0.000),不同时间点两组间的SI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8.709,P=0.005);其中术后各时间点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组SIA值均明显低于小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后早期,角膜前表面不规则性增加,泪膜稳定性下降,均可产生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切口白内障摘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角膜前表面规则性 手术源性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安奈德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后囊膜破裂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伟仙 王玲 +1 位作者 韩姬 黄雄高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32-1035,共4页
目的评价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后囊膜破裂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患者(43例43眼)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20眼)在术中使用TA辅助前段玻璃体切... 目的评价前房内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后囊膜破裂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发生后囊膜破裂的患者(43例43眼)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20眼)在术中使用TA辅助前段玻璃体切割,对照组(23例23眼)除不使用TA外所有手术步骤和试验组一致,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厚度、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术后炎症反应程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 d最佳矫正视力试验组为(0.75±0.17)log MAR,优于对照组的(0.92±0.21)log MAR(P=0.017);术后1 d以及1周时炎症反应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得分及角膜厚度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术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厚度试验组为(188±22)μm,低于对照组的(227±31)μm(P=0.001)。术后人工晶状体移位以及瞳孔欠圆的发生率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应用TA辅助治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后囊膜破裂有助于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安奈德 后囊膜破裂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7
11
作者 曹燕 赵俊宏 +1 位作者 梁厚成 田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0期29-33,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均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在高龄白内障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高龄白内障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均分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视野缺损值、诱发电位振幅、诱发电位潜伏期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视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但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两组患者术前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两组患者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术后1个月及3个月、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野较本组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且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视野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均<0.05);4两组患者术前诱发电位振幅、平均标准偏差模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诱发电位振幅、平均标准偏差模式均显著高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0.01);5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组为15.0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相比,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疗效更加显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小切口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 白内障 视野缺损平均值 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后OCT测量的眼前节结构改变 被引量:12
12
作者 郑虔 李瑾 赵云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6-570,共5页
目前,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其次是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未成熟期晶状体膨胀,构成闭角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是解决该危险因素的最佳手段.选择何时进行手术以及预后效果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 目前,白内障是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其次是青光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未成熟期晶状体膨胀,构成闭角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早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是解决该危险因素的最佳手段.选择何时进行手术以及预后效果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本研究纳入17篇应用眼前节OCT(AS-OCT)分别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前后眼前节生物测量不同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就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对眼前节结构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全部文献累计866患眼;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术后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前房角度(ACA)、巩膜突起500 μm房角开放距离(AOD500)、AOD750、巩膜突起500 μm小梁与虹膜接触面积(TISA500)、TISA750、巩膜突起750μm房角隐窝面积(ARA750)均较术前不同程度升高,术后前房宽度(ACW)、巩膜突起750.μm处的虹膜厚度(IT750)均无明显变化,术后虹膜弯曲度(I-Curv)、虹膜横断面面积、虹膜突面积较术前降低.术前LT与术后ACD及术后TISA500均呈高度正相关.术前晶状体拱高(LV)与术后3个月ACD及术后3个月AOD500均呈正相关.综合文献证实,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可解除瞳孔阻滞,减小虹膜压迫,使得前房加深和房角增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用于青光眼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并发症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 术后并发症 闭角型青光眼/生理病理 X线断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眼前节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2.5mm辅助切口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减少手术性散光的作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建辉 李青 吴文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57-359,共3页
目的探讨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 目的探讨构建角膜缘2.5mm辅助切口对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手术性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Ⅳ-Ⅴ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我们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行传统手法无缝线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manual sutureless small incision cataract surgery,MSICS)共36例,观察组:MSICS术中构建2.5mm辅助切口且行劈核患者4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手术性散光值,术后裸眼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手术均由熟练掌握小切口手术的医师完成。结果术后1周、2周,观察组手术性散光值分别为(1.29±0.51)D与(1.05±0·45)D小于对照组的(1.69±0.61)D和(1.42±0.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3,P=0.009);术后1个月、2个月时,2组的手术性散光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9,P=0.134)。术后1周、2周,观察组裸眼视力分别为0.59±0.14、0.63±0·16,优于对照组0.52±0.11和0.56±0·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5.588,P=0.021);术后1个月、2个月时,2组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3,P=0·187)。观察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少。结论硬核患者MSICS术中构建2.5mm辅助切口减少了术后早期手术性散光,同时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实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改良术式 小切口超声乳化 手术性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前房形态的远期变化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彩霞 陈云飞 +2 位作者 谢青 陈惠 彭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58-960,共3页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前房形态的远期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PACG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 目的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后前房形态的远期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PACG患者48例(48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检查患者裸眼视力和眼压,同时利用0cT检查前房相关参数变化。结果术前患者裸眼视力为数指~0.5(0.16±0.08),术后3个月为0.2~0.8(0.45±0.1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眼压为22~38(27.6±3.5)mmHg(1kPa=7.5mmHg),术后3个月为12~21(13.8±5.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周边前房深度、前房容积及500μm房角开放距离均显著增加,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瞳孔直径较术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各象限前房角均增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可有效改善PAcG患者眼前段结构的狭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前房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5
作者 范钦华 门明华 +2 位作者 祁燕 徐春海 卞蓉蓉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62-463,共2页
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26.05~33.87 mm)62例(65只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及原位超声乳化技术,囊袋内植入硬质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3天矫正视... 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26.05~33.87 mm)62例(65只眼),采用巩膜隧道切口及原位超声乳化技术,囊袋内植入硬质人工晶状体。结果 术后3天矫正视力≥0.5者29只眼(44.62%),0.2~0.4者31只眼(47.69%),≤0.1者5只眼(7.69%)。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41只眼(63.08%),0.2~0.4者20只眼(30.77%),≤0.1者4只眼(6.15%)。并发症为虹膜损伤(1.54%)、后囊破裂(3.07%)及角膜水肿(3.76%)。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适合高度近视白内障,并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白内障摘出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超声乳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内麻醉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云娥 陈世豪 +2 位作者 刘晓强 王勤美 瞿 佳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9-251,共3页
目的 前瞻性研究国产利多卡因眼内麻醉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80例132眼白内障作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表面麻醉和结膜下麻醉基础上加眼内麻醉(1%国产利多卡因),记录患者的术中感觉。其中 20例患者1眼作... 目的 前瞻性研究国产利多卡因眼内麻醉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对80例132眼白内障作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出术,在表面麻醉和结膜下麻醉基础上加眼内麻醉(1%国产利多卡因),记录患者的术中感觉。其中 20例患者1眼作表面麻醉和结膜下麻醉,另1眼加眼内麻醉作为对照。结果88.6%无不适感,9.1%有轻度压力感,2.3%有明显压力感;20例双眼对照患者中眼内麻醉的术眼较对侧眼感觉更为舒适。无术后并发症。结论1%利多卡因眼内麻醉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眼内麻醉 表面麻醉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夏天 石荣先 程浩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64眼)Ⅲ级以上硬核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31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B组33眼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 目的观察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治疗Ⅲ级以上硬核型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64眼)Ⅲ级以上硬核型老年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其中A组31眼行常规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B组33眼行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术中观察前房稳定性、能量释放及时间,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角膜水肿和视力情况。结果术中B组前房稳定性略低于A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能量使用及乳化时间B组明显少于A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B组角膜水肿情况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第7天B组视力恢复情况明显好于A组(P<0.05)。结论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好的手术方式,尤其对于硬核型白内障来说,优于传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硬核型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破式超声乳化在硬核白内障摘出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军民 喻增华 《眼科新进展》 CAS 2000年第6期418-419,共2页
目的 研究爆破式超声乳化术在硬核白内障中的应用。方法 对 74例 74眼核硬度为 ~ 级的老年性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施行爆破式超声乳化术 ,术中结合自制晶状体碎核钩进行手法劈核。结果 术后第 1天、1wk及 3mo裸眼视力达 0 .8及以... 目的 研究爆破式超声乳化术在硬核白内障中的应用。方法 对 74例 74眼核硬度为 ~ 级的老年性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施行爆破式超声乳化术 ,术中结合自制晶状体碎核钩进行手法劈核。结果 术后第 1天、1wk及 3mo裸眼视力达 0 .8及以上者分别为 75 .6 7%、79.73%及 83.87% .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改变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角膜水肿 5眼 ,晶状体后囊破裂 5眼 ,少量晶状体物质沉入玻璃体内 2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破式超声乳化 白内障摘出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二次撕囊法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4
19
作者 潘绍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探讨二次撕囊技术在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淮北市人民医院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过熟期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根... 目的探讨二次撕囊技术在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淮北市人民医院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过熟期白内障患者40例40眼,根据术中拟用撕囊方式的不同将术眼分成2个组。二次撕囊组共20例20眼,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采用二次撕囊技术,即先用撕囊镊完成4 mm的小圆形撕囊,待超声乳化及IOL植入后再扩大撕囊范围至5~6 mm;常规撕囊组共20例20眼,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术中采用常规撕囊法完成撕囊操作。2个组间患者人口基线特征匹配,术眼均采用同一规格的折叠式IOL。比较2个组间术眼术后裸眼视力(UCVA)、撕囊成功率以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个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1 d、3 d二次撕囊组术眼UCVA分别为4.70±0.09和4.70±0.08,明显优于常规撕囊组的4.60±0.08和4.60±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1个月及3个月2个组间UCV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次撕囊组术眼的撕囊成功率为100%(20/20),明显高于常规撕囊组的8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术中二次撕囊组术眼未发现晶状体后囊膜破裂,常规撕囊组有4眼后囊膜破裂,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P〈0.05)。术后1 d、3 d常规撕囊组术眼轻度角膜水肿率分别为40%和45%,明显高于二次撕囊组的10%和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0、4.19,均P〈0.05),2个组术后7 d角膜均透明。2个组间术眼术后各时间点眼压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091,P=0.765;F时间=7.048,P〉0.05)。结论 过熟期白内障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术中采用二次撕囊技术与常规撕囊技术比较简单易行,无需特殊器械和材料,撕囊成功率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术后早期视力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 疗效 安全性 连续环形撕囊 过熟期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出术疗效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迪力夏提·卡的尔 艾克莱木·艾尔肯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47-748,共2页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中国老年人群致盲的首位病因,目前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超声乳化术是目前较先进的技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等优点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是维吾尔族集中居住的...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是中国老年人群致盲的首位病因,目前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超声乳化术是目前较先进的技术,具有切口小、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等优点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是维吾尔族集中居住的区域,也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成熟期)的高发区域,本研究以当地人群为基础比较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与小切口囊外摘出术治疗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超声乳化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小切口囊外摘出 新疆维吾尔族 临床比较 疗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老年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