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确定切词单位的某些非语法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冯志伟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14,51,共8页
本文提出了“形式词”概念 ,并在形式词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确定切词单位的非语法因素 ,包括语义因素、语音因素。在语义因素方面 ,研究了意义单纯性测定法、意义紧密性测定法、引申意义测定法、常用性测定法 ;在语音因素方面 ,研究... 本文提出了“形式词”概念 ,并在形式词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确定切词单位的非语法因素 ,包括语义因素、语音因素。在语义因素方面 ,研究了意义单纯性测定法、意义紧密性测定法、引申意义测定法、常用性测定法 ;在语音因素方面 ,研究了停顿判定法、双音节化判定法。最后 ,提出了视读原则、多元化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词 意义单纯性测定法 双音节化判定法 视读原则 切词单位 非语法因素 语言学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避免文章中的非语法错误
2
作者 贺向东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43,共2页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语言要求是多方面的.有时,我们写完一篇文章后,感觉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流畅,语言表述清楚,完全符合语法要求,按照语法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推敲,已经找不出什么毛病了,这是不是说文章就真的没毛病了呢?那可不一定.因... 写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语言要求是多方面的.有时,我们写完一篇文章后,感觉文章结构完整,行文流畅,语言表述清楚,完全符合语法要求,按照语法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推敲,已经找不出什么毛病了,这是不是说文章就真的没毛病了呢?那可不一定.因为我们还要注意文章中的一些非语法错误.什么是文章中的非语法错误呢?从字面上讲,就是语法错误之外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语法错误 中学 语文 写作指导 写作素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出标点符号的非语法功能
3
作者 张国东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11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标点符号 人物性格 心路历程 非语法功能 中学 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姆斯基层级与自然语言语法——从短语结构语法到非转换语法 被引量:7
4
作者 满海霞 梁雅梦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4-89,共6页
20世纪50年代末,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掀起语言学界的"哥白尼革命"。该语法迅速成为现代形式句法学的核心理论。绕开这些熟知的事实,从乔姆斯基的另一个贡献——乔姆斯基层级——入手,阐释自然语言语法研究与计算理论的... 20世纪50年代末,乔姆斯基提出转换生成语法,掀起语言学界的"哥白尼革命"。该语法迅速成为现代形式句法学的核心理论。绕开这些熟知的事实,从乔姆斯基的另一个贡献——乔姆斯基层级——入手,阐释自然语言语法研究与计算理论的互生关系。希望通过重现这一部分为大多人所忽略的历史线索,展示一个看待当代形式语言学(尤其形式句法学)发展的特殊维度,从而理解现代句法理论发展过程中转换语法与非转换语法之间的关系,客观看待语法的多样性。同时,了解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需求,以便构造出更适宜做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形式语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语法 转换语法 乔姆斯基层级 语法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知道”的构词方式是什么?——现代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之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复岭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20-21,共2页
“知道”作为一个常用的动词,它的构造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迄今还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陆志韦认为,它是“实在不能归类的例子”,“我们简直不能肯定是并列格还是偏正格”。(《汉语的构词法》12页,1965年修订本)赵元任也说,“知道”... “知道”作为一个常用的动词,它的构造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迄今还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陆志韦认为,它是“实在不能归类的例子”,“我们简直不能肯定是并列格还是偏正格”。(《汉语的构词法》12页,1965年修订本)赵元任也说,“知道”等“不合于正常的语法结构规律,在描写的平面上它们是非语法结构的,近乎‘不能分析的复合词’。”又说“历史的研究可能发现它们的来源”。(《汉语口语语法》184页)袁家骅把“知道”视为单纯词,尽管在一些方言中有“知不道”这样的否定形式,他又说,“方言现象的比较还需要历史材料的印证,才能说明每个词形和词义的发展。”(《汉语方言概要》50页,1983年第2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词方式 现代汉语语法 动态研究 方言现象 汉语方言 否定形式 语法规律 汉语口语语法 词义的发展 非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结构关系语段初探
6
作者 亓贵才 《求是学刊》 1983年第6期74-79,共6页
关键词 关系语 词语 无结构 直接成分 语段 非语法 语法形式 句子结构 宾语 结构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