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非认知技能溢价与性别工资差距
1
作者 王杰 张世伟 张君凯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6,共19页
数字经济发展重塑了劳动力技能的需求结构,同时对传统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基于工作任务模型,引入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不可分割假定,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同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不同类型技能... 数字经济发展重塑了劳动力技能的需求结构,同时对传统人力资本理论提出了挑战。本文基于工作任务模型,引入认知技能与非认知技能不可分割假定,构建了一个一般均衡模型,同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不同类型技能回报率的影响,并考察其如何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工资差距。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导致非常规工作任务部门就业的增加与非认知技能工资回报率的提升,从而相对非认知技能水平更高的劳动者获得更高的工资回报,这一作用主要通过促进非常规工作任务职业选择概率提高与社会资本投资增加来实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性别工资差距,但由于非认知技能回报率的性别差异,导致常规工作任务职业内性别工资差距的不断扩大。因此,政府部门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劳动者非认知技能的开发和培养,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技能需求结构的重塑,促进工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非认知技能 性别工资差距 一般均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与差异:基于元分析的证据
2
作者 向蓉 《教育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9-66,共8页
近20年来,关于非认知能力与劳动者工资收入之间关系的讨论备受学界关注,但现有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分歧。基于国内外32项实证研究的元分析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具有中等程度的显著正向作用,其中,开放性的效应量尤为突出。... 近20年来,关于非认知能力与劳动者工资收入之间关系的讨论备受学界关注,但现有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分歧。基于国内外32项实证研究的元分析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具有中等程度的显著正向作用,其中,开放性的效应量尤为突出。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情境性差异,具体表现为对低受教育水平劳动者的影响效应更大,且其积极作用随年龄和工作年限的增长而逐渐增强。基于上述发现,建议:重视非认知能力的技能溢价效应,建立“家庭—学校—企业”链式投资路径;优化“能力—岗位”匹配机制,实现工资收益最大化;制定差异化的群体政策,充分发挥非认知能力的补偿收益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工资收入 新人力资本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参加非学科培训能提升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吗?——基于6省30县(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6
3
作者 付卫东 陈安妮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从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视角出发,基于我国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研数据探讨中小学生参加非学科培训对其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泛精确匹配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参加非学科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融入、亲社会行为和... 从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视角出发,基于我国东中西部6省30个县(市、区)的调研数据探讨中小学生参加非学科培训对其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泛精确匹配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参加非学科培训能够显著提升小学生的人际交往、集体融入、亲社会行为和情绪调节能力,但只对初中生的集体融入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参加非学科培训对初中生人际交往、集体融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存在城乡异质性,对集体融入和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存在留守与非留守的组间异质性,此异质性在小学生样本中不存在。因此,建议在后“双减”时代非学科培训不断发展的浪潮中,应以学生为本位,注重非认知能力的持续发展,采取针对不同学段的差异化策略和对弱势学生的补偿性策略;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作用,引导家长理性选择非学科培训,注重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学科培训 非认知能力 泛精确匹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中科学教育加法能否促进中小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基于6省30个县(区)的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付卫东 张忠梅 +1 位作者 汪琪 胡依然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3-60,共8页
非认知能力因其对个体学业成就、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学界关注。基于我国东中西部6省30县(区)部分中小学生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选择性偏误,研究课后服务中科学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非认知能力因其对个体学业成就、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学界关注。基于我国东中西部6省30县(区)部分中小学生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解决选择性偏误,研究课后服务中科学教育活动对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表现普遍偏低;参与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活动能够显著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参加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活动能直接作用于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能通过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青少年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相关建议为:改革评价体系,青少年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培养“一体推进”;完善非认知能力培养实践体系,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必备项目”;强化科学教育资源“在地化”统筹,健全非认知能力培养的家校社共育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后服务 科学教育加法 非认知能力 倾向得分匹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团化办学能否促进城乡学生的非认知能力? 被引量:3
5
作者 雷万鹏 谢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3-115,共13页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Y省3市(州)8县(区)的调查数据,探究集团化办学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集团化办学能够显著提升城乡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学校适... 集团化办学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Y省3市(州)8县(区)的调查数据,探究集团化办学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集团化办学能够显著提升城乡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学校适应和自我控制能力,引入工具变量纠正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对中等以上能力水平的学生积极影响更大,在情绪稳定性、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培优效应”;第三,Oaxaca-Blinder差异分解表明,集团化办学可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城乡学生非认知能力差距,并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两者在集团校就读回报率上的差异。应进一步优化县域集团化办学布局,完善“以城带乡”跨组织运行机制,并为弱势学生群体提供补偿性支持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团化办学 非认知能力 优质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使用、非认知能力与劳动者技能溢价——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关爱萍 姚文鑫 武洪琪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8,共11页
将非认知能力纳入数字技术使用对劳动者就业收入和技能溢价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2016-2020年三期CFPS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技术使用、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技能溢价的影响,以及非认知能力在数字技术使用对技能溢价影响中所起的调节作用... 将非认知能力纳入数字技术使用对劳动者就业收入和技能溢价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2016-2020年三期CFPS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技术使用、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技能溢价的影响,以及非认知能力在数字技术使用对技能溢价影响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使用与非认知能力均对劳动者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技术使用提高了劳动者技能溢价,个体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技能溢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非认知能力在数字技术使用对劳动收入和劳动者技能溢价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低工作经验、女性、城镇劳动群体中,数字技术使用对劳动者技能溢价的影响更大;在男性、城镇劳动群体中,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技能溢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和社会应从推动数字技术使用程度深化、提升个体非认知能力等方面促进劳动者提高劳动收入,同时也要关注劳动者群体内部的分化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使用 非认知能力 技能溢价 技能结构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治 任重 李骏子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8,共10页
使用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选取大五人格量表测量非认知能力,综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条件分位数回归、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户籍人口非... 使用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选取大五人格量表测量非认知能力,综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条件分位数回归、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的收入回报率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人口收入的影响更大,另外,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低收入者的影响大于农村户籍高收入者。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在解决相对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补偿职能,强化乡村教育中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应重视农村户籍低收入者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将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乡村教育过程中;在家庭教育中加强非认知能力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城乡户籍人口收入 相对贫困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认知能力与山区农户信贷排斥——以浙江省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款为例
8
作者 石道金 王晓丽 潘江灵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104,共14页
信贷排斥是农村金融供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降低信贷排斥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大五人格量表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户公益林收益权质押信... 信贷排斥是农村金融供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降低信贷排斥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大五人格量表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户公益林收益权质押信贷排斥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程度,经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中的自我排斥程度;机制检验发现,农户非认知能力提升通过增加社会资本和增强风险偏好进而降低信贷排斥。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山区农户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信贷排斥 公益林质押贷款 山区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软技能”:非认知能力的重要性——《社会与情感能力:理论、政策与实践》评介
9
作者 刘珊珊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1,共1页
以往,教育领域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非认知能力的价值日渐凸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继成功举办多届聚焦认知能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7年启动了针对... 以往,教育领域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如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环境中,非认知能力的价值日渐凸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继成功举办多届聚焦认知能力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7年启动了针对青少年非认知能力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SSES)”项目。目前SSES项目已完成了两轮全球范围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情感能力 能力测评 软技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成功举办 全球范围 政策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慈相济:家庭教养方式与城乡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叶晓梅 朱红 王伊雯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7,共10页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与共同富裕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了解城乡家庭教养现状与预测改进效果是基础环节。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城乡家长在“严”教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乡村家长的... 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以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与共同富裕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了解城乡家庭教养现状与预测改进效果是基础环节。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城乡家长在“严”教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乡村家长的“慈”教养比例显著低于城市。严慈相济的教养方式能显著促进城乡儿童的非认知能力发展,而乡村家庭教养方式中重“严”轻“慈”是引起乡村儿童非认知能力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预测乡村家长“慈”教养比例提升至城市均值水平,城乡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五个维度——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开放性与尽责性的差距将依次缩小31.58%、40.40%、47.67%、30.00%和74.19%。未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需定向发力,关注城乡差异现状,助益乡村地区家长构建严慈相济的教养理念,促进儿童人格健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慈相济 家庭教养 非认知能力 城乡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愿服务参与能培育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吗——基于追踪调研和双重差分技术的因果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平平 牛新春 汪卫平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63,共10页
已有众多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基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志愿服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志愿服务参与究竟是... 已有众多研究基于人格特质理论和经验学习理论,揭示了志愿服务参与和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基于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发展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志愿服务参与和非认知能力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志愿服务参与究竟是筛选还是培育了大学生的非认知能力。研究结果证实了志愿服务参与对外向性和尽责性有筛选作用,对宜人性有培育作用,对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既没有筛选作用,也没有培育作用。这些结果表明高校志愿服务主要通过人格特质机制筛选了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对非认知能力的培育作用有限,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高校志愿服务如何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服务参与 非认知能力 因果关系 双重差分法 追踪调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守还是流动?--家庭化迁移对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崔颖 徐卓君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6-109,共14页
近年来,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大规模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这同时也引发了学者对其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现有文献关于家庭化迁移过程对儿童人力资本影响效应的研究结论并不清晰,因此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 近年来,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得益于大规模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这同时也引发了学者对其子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现有文献关于家庭化迁移过程对儿童人力资本影响效应的研究结论并不清晰,因此本文基于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探讨了迁移对儿童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迁移可显著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约0.051个标准差,提高非认知能力约0.032个标准差。通过进一步机制分析发现,相较于留守子女,父母对流动子女的教育支出和陪伴时间显著增加,这是流动儿童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此外,本文在进一步探讨中聚焦于家庭化迁移对流动儿童中“离城不回乡”的再迁儿童的异质性影响,细化了流动儿童分类,拓展了现有研究对该群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工具变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数据分析看非认知能力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梁茜 皇甫林晓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11,共15页
基于SSES 2019的测评数据,运用两水平分层线性模型(HLM)探究学生及学校层面的非认知能力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学生层面,个人背景因素、在校感受、社会与情感能力水平均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显著性影响;在学校层面,学... 基于SSES 2019的测评数据,运用两水平分层线性模型(HLM)探究学生及学校层面的非认知能力因素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学生层面,个人背景因素、在校感受、社会与情感能力水平均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显著性影响;在学校层面,学校氛围及人际关系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表现。应进一步关注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个体化差异;重视学生的在校感受,形成更具关怀性的学校氛围;加强社会与情感能力培育的支持框架建设;优化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师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能力 学业表现 社会与情感能力 H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伴心理健康教育的溢出效应:对青少年认知与非认知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115,共14页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同伴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对个体青少年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班级同伴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表明,...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了同伴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对个体青少年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班级同伴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学生的认知与非认知能力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机制检验表明,班级同伴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主要通过改善同伴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外溢于个体学生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班级同伴心理健康教育的溢出效应对不同性别学生能力发展的影响并不一致,弱势家庭背景学生能从班级同伴心理健康教育中获益更多。为此,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构建适宜的班级微观环境,优化班级学生资源的配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同伴效应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隔代抚养经历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考虑分层结构的倾向得分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力超 刘雪敏 俞翰君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103,共15页
早期家庭教育对个体青春期乃至成年后的人力资本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隔代抚养是我国常见的早期抚养方式,研究其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构建考虑分层结构的倾向得分模型,研究早期隔代抚养... 早期家庭教育对个体青春期乃至成年后的人力资本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隔代抚养是我国常见的早期抚养方式,研究其对初中生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基线数据,构建考虑分层结构的倾向得分模型,研究早期隔代抚养经历与初中生非认知能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相较于未隔代抚养组,早期隔代抚养经历对初中生的意志力并无显著影响,但对非认知能力中的集体融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效能感知能力和社交能力有较为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建议政府在早期抚养方面给予家庭积极支持,学校合理优化教育模式,父母注重发挥抚养作用,祖辈努力提高抚养能力,弥补早期隔代抚养的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隔代抚养 非认知能力 因果推断 蒙特卡洛数值模拟 倾向得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认知能力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基于老龄化视角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泽园 亢一鸣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82,共7页
探索老年家庭提升自我养老能力的有效路径对于增强老年人幸福感和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8年中国追踪调查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老龄化视角下非认知能力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非认知能力的... 探索老年家庭提升自我养老能力的有效路径对于增强老年人幸福感和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8年中国追踪调查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老龄化视角下非认知能力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投资者非认知能力的上升将促进家庭参与金融市场和提高家庭风险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且这种影响在不同社会互动、不同风险偏好间呈现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分析表明,非认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认知能力下降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产生的负向影响,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正向调节非认知能力对家庭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研究,应加强非认知能力培养,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鼓励支持适老龄化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风险投资决策,为养老增添一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非认知能力 风险金融资产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堂互动与教师关注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志纯 王肇怡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56-60,共5页
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追访数据中的教师样本和学生样本,通过中介模型分析以及Bootstrap法稳健性检验,实证探讨了课堂互动、教师关注如何作用于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机制。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正向效应模型拟合良好,... 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追访数据中的教师样本和学生样本,通过中介模型分析以及Bootstrap法稳健性检验,实证探讨了课堂互动、教师关注如何作用于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机制。研究表明,课堂互动对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正向效应模型拟合良好,其解释力为33.3%;教师关注在模型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在教师的课堂互动、教师关注与学生非认知能力的测量得分中,学生所感受到的教师关注测量得分相对较低,表明教师对学生所给予的教师关注尚不够充分;另外,教师的性别差异、心理培训经历会对课堂互动产生显著影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进一步深刻理解课堂互动与教师关注的重要价值并付诸行动;在教师教育与培训方面,应当重视心理培训的积极意义,进一步加大心理培训的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非认知能力 课堂互动 教师关注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认知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
18
作者 赵文淇 《村委主任》 2024年第3期231-233,共3页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其职业良好发展,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2、2014、2016、2018、2020年6轮调查形成...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如何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其职业良好发展,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2、2014、2016、2018、2020年6轮调查形成的面板数据,结合新人力资本理论,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考察了非认知能力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的提高显著促进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表现在职业声望的提高和工资性收入的增加。在进行面板OLS模型估计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后,结论依然保持稳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非认知能力 职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认知因素与教学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树洲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9-23,65,共6页
非认知因素作为心理活动动力系统和调控系统方面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等非认知因素,与知识、智力同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三个重要变量。学生学业成绩不佳固然有多种原因,但除部分学生基础太差... 非认知因素作为心理活动动力系统和调控系统方面的心理品质,是学生学习的必要条件。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等非认知因素,与知识、智力同为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三个重要变量。学生学业成绩不佳固然有多种原因,但除部分学生基础太差,个别学生智力水平太低外,多数学生可主要归因于他们非认知心理品质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认知心理 非认知因素 教育教学 进学 奖惩 教学要求 认知心理品质 教学评价 学业成绩 挫折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对青年劳动收入回报的影响 被引量:102
20
作者 黄国英 谢宇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6-64,97,共10页
本文探索了认知能力差异对收入的影响机制,比较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在决定收入上的作用大小。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年两轮调查数据,检验了认知能力在解释收入上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以字词、数学、记忆和数字推理... 本文探索了认知能力差异对收入的影响机制,比较了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在决定收入上的作用大小。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2年两轮调查数据,检验了认知能力在解释收入上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以字词、数学、记忆和数字推理测验等方式测量到的认知能力对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绝大部分作用是通过教育来影响的,在控制教育之后,认知能力对收入存在微弱但显著的影响。进一步通过对受访者的非认知能力打分作为非认知能力的测量指标,纳入工资决定方程后,发现非认知能力能够显著解释劳动者的收入差异,并且这种解释能力独立于认知能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能力 非认知能力 收入回报 访员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