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查找并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价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后,...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查找并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价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后,非计划性拔管率由6.46%下降至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小组成员在品管圈手法运用、责任荣誉、活动信心、沟通协调、专业知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较实施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保证危重患者的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自律性和主动性,提升医疗护理品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干预效果。方法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查找并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同时评价品管圈活动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后,非计划性拔管率由6.46%下降至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小组成员在品管圈手法运用、责任荣誉、活动信心、沟通协调、专业知识和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评价,较实施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保证危重患者的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自律性和主动性,提升医疗护理品质。
文摘目的评价和确定ICU非计划性拔管患者的最佳临界值。方法使用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量表评估2017年8月—9月入住我院ICU的100例患者,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高危患者的最佳临界值,并进行分析。结果当以22分为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高危患者临界值时,其灵敏度为0.875,特异度为0.978,阳性预测值为0.778,阴性预测值为0.989,Youden指数为0.853较其他临界值更大,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71,95%CI:0.920~1.000。结论以22分作为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高危患者的最佳临界值较为合适,能够预测ICU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