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非同步性发展视角下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
被引量:
15
1
作者
李赞
田麦久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9-82,共4页
基于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视角,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其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一种结果状态;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是基于非衡结构所形成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而赋予的一种形象的概念表达或描述;运动员竞技...
基于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视角,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其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一种结果状态;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是基于非衡结构所形成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而赋予的一种形象的概念表达或描述;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优劣,同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协同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竞技子能力
非
同步性发展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补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
被引量:
133
2
作者
刘大庆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3-46,共4页
采用文献研究法、访问研究法 (面访调查法与信访调查法 )、个案研究法、类比法、灰色分析法 ,对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 (些 )相对薄弱的素质或能力为另一种 (些 )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的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
采用文献研究法、访问研究法 (面访调查法与信访调查法 )、个案研究法、类比法、灰色分析法 ,对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 (些 )相对薄弱的素质或能力为另一种 (些 )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的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非衡结构补偿这一组新概念 ,揭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功能特征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模型非衡结构的基本特征 ,并从不同角度概括与设计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的途径 :非衡补偿与平衡补偿、放大补偿与辐射补偿、外源性补偿与内源性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中国
运动员
运动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吴鸿春
常金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87,共3页
竞技能力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在同场对抗性项群中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的研究,揭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的补偿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对提高这一项群运动员竞...
竞技能力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在同场对抗性项群中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的研究,揭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的补偿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对提高这一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作用,为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对运动训练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场对抗性项群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途径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鲁江
焦峪平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9-91,共3页
对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途径进行研究以期丰富排球训练理论,指导排球训练实践。根据补偿途径的作用效果、补偿来源、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将补偿途径分为非衡性补偿和平衡性补偿、内源性补偿和外源性补偿及辐射补偿...
对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途径进行研究以期丰富排球训练理论,指导排球训练实践。根据补偿途径的作用效果、补偿来源、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将补偿途径分为非衡性补偿和平衡性补偿、内源性补偿和外源性补偿及辐射补偿和放大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排球运动员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
3
5
作者
陈亮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9-72,共4页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与"积木模型"的创建实现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在训练实践中正在作为一种指导性理论得到推行。作者对该理论提出了几点思考,认为:一般模型不能满足运动员竞技能力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与"积木模型"的创建实现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在训练实践中正在作为一种指导性理论得到推行。作者对该理论提出了几点思考,认为:一般模型不能满足运动员竞技能力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个体模型的建立存在构建原理与方法上的困难;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稳定性在内外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下只存在于某一阶段;部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会因敏感要素的相同或类似表现出群类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个体模型
稳定性
群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析非衡结构补偿对田径耐力项目训练的影响
被引量:
1
6
作者
孙盛杰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76-79,共4页
体能非衡结构补偿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时期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结构之中。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类比法 ,就体能非衡结构补偿对田径耐力项目训练的影响进行研究、探析 ,以供高校运动队。
关键词
体能
非衡结构
耐力项目
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技战术研究——基于“双子模型”理论视角
被引量:
5
7
作者
陈鹏程
阿英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108,共4页
运用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分析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分别从棒次安排顺序与运动员专项成绩关系以及交接棒技术、各接力区用时和V交与V途比较中证实竞技能力中的...
运用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分析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分别从棒次安排顺序与运动员专项成绩关系以及交接棒技术、各接力区用时和V交与V途比较中证实竞技能力中的特长因子能弥补弱势因子,且特长因子不会因为弥补弱势因子而受到影响的非衡结构补偿。日本接力队整体交接棒技术弥补了个体速度能力的缺陷,以此保证在接力区中发挥最大加速度摆脱静止状态,使V交不断接近V途,提高两者比值。研究日本男子接力队的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旨在进一步证实发挥特长优势在竞赛中的重要性,为中国接力队提供一定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男子接力
接力棒次
交接棒技术
双子模型
非衡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非同步性发展视角下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
被引量:
15
1
作者
李赞
田麦久
机构
苏州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一系
北京体育大学
出处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9-82,共4页
文摘
基于运动员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视角,提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是其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一种结果状态;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是基于非衡结构所形成的整体竞技能力水平而赋予的一种形象的概念表达或描述;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效应的优劣,同竞技子能力非同步性发展的协同化程度高低密切相关。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竞技子能力
非
同步性发展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补偿效应
Keywords
sports training
sub competitive capacities
asynchronous development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apacities
compefisation effect
分类号
G808.1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
被引量:
133
2
作者
刘大庆
机构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
出处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3-46,共4页
文摘
采用文献研究法、访问研究法 (面访调查法与信访调查法 )、个案研究法、类比法、灰色分析法 ,对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 (些 )相对薄弱的素质或能力为另一种 (些 )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所弥补或代偿的现象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非衡结构补偿这一组新概念 ,揭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功能特征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是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模型非衡结构的基本特征 ,并从不同角度概括与设计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的途径 :非衡补偿与平衡补偿、放大补偿与辐射补偿、外源性补偿与内源性补偿。
关键词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中国
运动员
运动训练
Keywords
skill
aptitude
training
theory
compensation
分类号
G808.1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研究
被引量:
6
3
作者
吴鸿春
常金栋
机构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出处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87,共3页
文摘
竞技能力是决定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在同场对抗性项群中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的研究,揭示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的补偿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对提高这一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作用,为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奠定了基础,对运动训练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同场对抗性项群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Keywords
antagonism event group athlete in the same field
athletic ability
unbalance structure
分类号
G808.1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途径
被引量:
2
4
作者
王鲁江
焦峪平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
出处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9-91,共3页
文摘
对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途径进行研究以期丰富排球训练理论,指导排球训练实践。根据补偿途径的作用效果、补偿来源、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将补偿途径分为非衡性补偿和平衡性补偿、内源性补偿和外源性补偿及辐射补偿和放大补偿。
关键词
运动训练学
排球运动员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Keywords
science of sports training
volleyball player
unbalanced structure of competitive capacity
分类号
G808.1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
3
5
作者
陈亮
机构
台州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出处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69-72,共4页
文摘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与"积木模型"的创建实现了竞技能力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在训练实践中正在作为一种指导性理论得到推行。作者对该理论提出了几点思考,认为:一般模型不能满足运动员竞技能力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而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个体模型的建立存在构建原理与方法上的困难;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稳定性在内外可控与不可控因素的作用下只存在于某一阶段;部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会因敏感要素的相同或类似表现出群类特征。
关键词
竞技能力
非衡结构
个体模型
稳定性
群类
Keywords
athlete ability
unbalance structure
individual model
stableness
group
分类号
G808.1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析非衡结构补偿对田径耐力项目训练的影响
被引量:
1
6
作者
孙盛杰
机构
淮海工学院体育部
出处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3期76-79,共4页
文摘
体能非衡结构补偿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水平、不同性别、不同时期运动员竞技能力个体结构之中。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类比法 ,就体能非衡结构补偿对田径耐力项目训练的影响进行研究、探析 ,以供高校运动队。
关键词
体能
非衡结构
耐力项目
补偿
Keywords
physical energy
unbalanced structure
items of endurance
compensation
分类号
G808.12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技战术研究——基于“双子模型”理论视角
被引量:
5
7
作者
陈鹏程
阿英嘎
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出处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5-108,共4页
文摘
运用竞技能力结构的"双子模型"理论,分析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里约奥运会决赛中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分别从棒次安排顺序与运动员专项成绩关系以及交接棒技术、各接力区用时和V交与V途比较中证实竞技能力中的特长因子能弥补弱势因子,且特长因子不会因为弥补弱势因子而受到影响的非衡结构补偿。日本接力队整体交接棒技术弥补了个体速度能力的缺陷,以此保证在接力区中发挥最大加速度摆脱静止状态,使V交不断接近V途,提高两者比值。研究日本男子接力队的棒次安排策略和交接棒技术,旨在进一步证实发挥特长优势在竞赛中的重要性,为中国接力队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
日本男子接力
接力棒次
交接棒技术
双子模型
非衡结构
Keywords
Japanese men relay
baton order
handover technology
twin model
unbalanced structure
分类号
G822.7 [文化科学—体育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非同步性发展视角下的竞技能力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
李赞
田麦久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
刘大庆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
1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理论研究
吴鸿春
常金栋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排球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途径
王鲁江
焦峪平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的几点思考
陈亮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试析非衡结构补偿对田径耐力项目训练的影响
孙盛杰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技战术研究——基于“双子模型”理论视角
陈鹏程
阿英嘎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